<p><b style="font-size: 15px;">来源 | 头条号闻说道</b></p><p><br></p><p>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如孙中山和女儿孙婉人生中的某些经历: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广东香山出生,1896年11月12日,女儿孙婉在美国檀香山出生。父女俩同一天生日,出生地都与“香山“有关。</p><p><br></p><p>当17岁的孙婉义无反顾地爱上有妇之夫王柏秋的时候,一如宋庆龄爱上当时也是有妇之夫的孙中山。只不过,相似的历史在这里戛然而止:最终,孙中山和发妻离婚,与宋庆龄结下秦晋之好;而孙婉泪洒西窗,和王伯秋及一双儿女分道扬镳。</p> <p>1896年,已经结婚11年的孙中山和发妻卢慕贞有了第二个女儿。当小孙婉睁开双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不知道,父亲当时正被清政府驻英国伦敦公馆囚禁。</p><p><br></p><p>随着渐渐长大,小孙婉充满好奇,为什么那么多小伙伴都有父亲,而自己却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呢?每次她问母亲,卢慕贞都会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慈爱地摸摸她的小脑瓜:“你父亲是个做大事的人!”“父亲是做大事的?!”小孙婉闻此似懂非懂。</p> <p>父亲做什么大事自己不懂,可父爱的缺席却让人刻骨铭心。</p><p><br></p><p>1895年,孙中山策划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遭到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通缉。当时广州城内外以及南海、番禺等县城,到处贴满了缉捕革命党人的告示:“孙文即逸仙,香山县东乡翠微人,额角不宽,年约二十九,花红银一千元。”</p><p><br></p><p>孙中山成了清政府要犯,家人自然受到牵连。香山知县接到上司指令到翠亨村缉拿孙中山家人,却因告示中误将“翠亨村”写成“翠微村”,卢慕贞与家人才侥幸躲过一劫。</p><p><br></p><p>旧地不敢停留,在兴中会会员的帮助下,卢慕贞一家逃到孙中山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的住所,这一住就是12年,小孙婉也在这里度过了11年时光。</p><p><br></p><p>11年来,作为孙中山的女儿,孙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天生自带光环,反而因缺少父爱,让小孙婉变得孤独、恐慌,心生怨念。12岁前,她只见过父亲两次,印象十分淡漠。</p><p><br></p><p>识字后,她会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关于父亲的行踪与评价,只不过,报道写的不是父亲的丰功伟绩,而是被朝廷通缉、被认为是坏人。每每读到这些报道,年幼的孙婉就无法理解母亲那句关于“你父亲是做大事的人”的话。</p><p><br></p><p>1910年,孙家有女初长成。15岁的孙婉端庄秀美、亭亭玉立。这一年,她和姐姐跟随母亲卢慕贞奔赴南洋与孙中山团聚。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p><p><br></p><p>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孙中山将妻子女儿接回国。</p><p><br></p><p>几天后,迫于时局压力,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接任。</p><p><br></p><p>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后,特批孙中山儿子孙科以“勋人子弟”的身份官费赴美留学;与此同时,孙科为妹妹孙婉争取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入学资格。</p><p><br></p><p>1913年,孙婉的姐姐,年仅19岁的孙娫不幸患上糖尿病,因肾功能衰竭而病逝。孙中山悲痛万分,所以对二女儿格外珍惜,思来想去,他决定让黄兴安排一个可靠的人照顾身在异国的孙婉。</p> <p>黄兴思量再三,目光投注到最佳人选王伯秋身上。王伯秋何许人也?黄兴为什么选他?他与孙婉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p><p><br></p><p>王伯秋,湖南人,出身官宦世家,为人稳重,办事干练。曾在杭州武备学堂上学;后又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加入同盟会,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前辈,孙中山也认识他。所以当黄兴提出由当时正在哈佛大学留学的王伯秋照顾孙婉的建议时,孙中山表示赞成。</p> <p>王伯秋生于1883年,他在15岁的时候,就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一位叫李澄湘的本地女子结了婚,并育有两个孩子。</p><p><br></p><p>孙婉与王伯秋于求学的第一个寒假遇见,当时是在滑雪场,白雪皑皑,万物萧肃,17岁的孙婉热情大方,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一下子点燃了儒雅冷静的王伯秋的双眸,他的眼睛跟随着孙婉的倩影,却没有留意脚下的暗坑,一下子摔了个结结实实。</p><p><br></p><p>此后,孙婉经常看望受伤的王伯秋,一来二去,有着13岁年龄差的两个人相爱了。</p><p><br></p><p>孙婉把与王伯秋恋爱的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孙中山,但她刻意隐瞒了王伯秋已婚的事实;孙中山听到后高兴万分,能与有才华、有见解、有志向的王伯秋共赴革命事业,幸哉!1915年,孙婉和王伯秋结婚了。</p><p><br></p><p>是的,是“两个人”的婚姻:因为孙婉的父母不知道,王伯秋的父母妻儿也不知道。</p><p><br></p><p>次年,两人女儿王蕙出生,三年后,儿子王弘之出生。由于在美国生活的并不如意,两个人便商量着回国。</p><p><br></p><p>纸终于包不住火。王伯秋原配李澄湘家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她坚决不同意离婚,并警告王伯秋:“有孙无李,有李无孙。”</p><p><br></p><p>而与宋庆龄奉行“一夫一妻”制的孙中山也坚决不同意孙婉做二房,大为恼火的他当即拍电报给孙婉,要求她立即退婚:“新政与新婚必是有冲突的,尤其做小一事,婉儿应该好好反省……益速速回国,把事情办理妥当。”僵持很久,孙中山始终不松口。</p><p><br></p><p>万般无奈之下,王伯秋主动离开孙婉,选择回归家庭,两个孩子归王伯秋抚养,孙婉孑然一身黯然退出。</p> <p>至此,王伯秋仕途遭受重创,于郁郁寡欢中逝去,终年61岁。时光流逝,两年后,孙婉从第一次婚姻的打击中走了出来,开始迎接新的生活。在哥哥孙科的安排下,孙婉嫁给了当时在广州军政府工作的留美法学博士戴恩赛,二人婚后夫妻恩爱、和和美美,也生育了一双儿女:女儿戴成功,儿子戴永丰,凑成了个“好”字。</p> <p>得知女儿婚讯的那刻,孙中山兴冲冲的做好参加婚礼的准备,没曾想,孙婉坚定地拒绝父亲和哥哥出席自己的婚礼,谁也说服不了她。孙中山得知孙婉的态度后,眉头紧蹙,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对着宋庆龄不住地唉声叹气。</p><p><br></p><p>最终,他选择了尊重女儿的意思,并授意宋庆龄给孙婉写信表达心意:“你父亲和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将会十分幸福,寄给你礼金4000元,或者如你父亲所说,这是你的‘嫁妆’。”</p> <p>孙婉收到信后一言不发、也没有回信。对于那笔礼金,她看都没看,直接转交给了母亲卢慕贞,并和母亲发誓一辈子不碰礼金:“不许动用孙中山的一分钱!”</p><p><br></p><p>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在离开人世之前,他最大的遗憾是“革命尚未成功”,或许这个遗憾里,还隐含着对家庭、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吧,所以他提出了想见女儿最后一面的要求。</p><p><br></p><p>孙婉知道父亲病危,可她拒绝了去父亲病榻前见他“最后一面”。或许在孙婉的心里,是因为难以接受父亲对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强硬态度:她从小到大并未得到多少父爱,父亲虽然是个“伟大人物”,但这个“伟大”对于她是冷冰冰的,“是属于国家的却不是属于我的,甚至连我的婚姻也要横加阻拦。”</p><p><br></p><p>也许是,在父亲心中,“革旧式婚姻的命”的信条从未打破,可以抛弃妻子,可以强硬粉碎,也要保证新式婚姻的条制,哪怕是自己女儿的甜蜜初恋和婚姻。</p><p><br></p><p>也许是,对那个虽然离婚但仍然牵挂着的男人王伯秋,虽作为宋教仁和黄兴的骨干,担任着要职,却因为“重婚”,受到父兄等人的排挤而不得提升。</p><p><br></p><p>也许是,一直任劳任怨、辛苦持家、爱夫如命的母亲,苦等了父亲一生,却落得被离婚的下场。</p><p><br></p><p>太多太多,孙婉无法说服自己像母亲那样大度,选择与父亲和解。或许让父亲尝尝求而不得的痛楚,自己的内心才会平衡。病榻上的孙中山弥留之际,等了很久,并没看到女儿孙婉那熟悉的身影,他苦笑一下,吩咐宋庆龄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转交给孙婉。</p> <p>在照片上,他用英文写道:</p><p><br></p><p>To Grace and EnSai.(送给孙婉和戴恩赛两人)R.S.SUN.BeiPin March 1925.(孙宋庆龄,北平,1925年3月)</p><p><br></p><p>1969年,已经73岁高龄的孙婉在回忆起当年往事时,仍一脸郑重地对女儿说:“当年,我对你外祖父是有意见的。”孙婉和王伯秋曾育有两个孩子,两人分开后,孩子由王伯秋抚养。可母子连心,第一次婚姻的失败阻挡不住孙婉与儿女之间的思念。</p><p><br></p><p>1947年,女儿王蕙因工作需要去了台湾,儿子王弘之则选择留在大陆;从此,兄妹二人隔海相望,鸿雁传书。直到20世纪60年代,王蕙通过不懈的打听和寻找,才联系上母亲。</p><p><br></p><p>1969年,孙婉从干女儿那里获得王蕙写来的信件,信中,王蕙诉说着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最终两人冲破重重阻挠,几十年不得相见的母女终于在香港见面了:熟悉而陌生的母女二人百感交集、抱头痛哭。</p><p><br></p><p>一生那么漫长、那么漫长,长到母女二人鬓角都有了白发。由于种种原因,儿子王弘之无法与母亲相见,他日思夜想,可身不由己;孙婉长久地坐在窗前,端详着儿子寄来的照片,一遍遍地抚摸照片中的儿子:“分手时还是个小孩,而今都变成老头子了。”在对儿女的思念中,孙婉也渐渐读懂了父亲孙中山的隐忍与深爱:</p> <p>“哪有亲爹不爱女儿的,只是他国事繁杂,哪里还顾得了家事。而作为男人,他的担当太多,根本没有时间跟我解释,而当时的我,也不屑于听到他的任何解释,当我幡悟之时,一切已如黄花逝水。”</p><p><br></p><p>1925年,孙中山弥留之际送给女儿孙婉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1979年,孙婉病逝时,这张照片仍然保存完好。如果孙中山泉下有知,他一定深感欣慰:这张保存了54年的珍贵照片,是女儿孙婉内心深处对他的尊重与和解。</p> <p>泱泱中华,民族脊梁;儿女情深,唯有担当。孙中山于取舍之间成就了新的国家,他的慷慨与伟大令后人瞻仰;女儿孙婉,一生两段情,都是心中爱,从对父亲固执的抗拒,到渐渐地与自己和解,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从容与豁达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