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人物 - 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Qin

<p>蘇軾主題書畫特展9月1日在文華殿開展,咱這次趕個早,第二天進宮~👀</p> <p>由於疫情,多了預檢步驟,如以前購買紙質票在午門西側窗口排隊,檢查健康碼。秋日上午的陽光也很是有溫度,幸虧秋風陣陣,令排隊不那麼難熬~</p> <p>卸了壓力的午門入口~</p> <p>以前的書畫展都是在西側的武英殿舉辦,所以很少在這個角度拍午門。</p> <p>【插播】想要更多地瞭解蘇東坡嗎?</p><p>央視拍的6集紀錄片《蘇東坡》,是史上最全面的介紹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分《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每集30分鐘。b站鏈接在此~&nbsp;😘</p><p><a href="https://b23.tv/6PWPJ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大型紀錄片《蘇東坡》</a></p> <p>咱接著進文華殿小院子~ 看展👀 </p> <p>作品介紹都是展板上的,為以後複習方便,一併搬到這裡留存~</p> <p>展覽分為四個單元。</p><p>第一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p><p>通過選取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他的交友圈以及所處的時代氛圍,為大家呈現以蘇軾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p> <p>德化窯白釉人物像</p> <p>清拓蘇東坡團扇頁</p> <p>蘇軾朋友圈~(「空心圈」表示的是這些親友們在這次展覽中都有作品出鏡😘)</p> <p>歐陽修 《灼艾帖》北宋 </p><p>此帖是歐陽修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用筆具有歐陽詢的險勁,結體有顏真卿的寬綽,反映了歐陽修書法的特點。</p> <p>蔡襄《京居帖》</p><p>此帖是蔡襄寫給友人的一封問候信札,行筆清潤秀雅,結體端謹流麗。前半部分以行書為主,後半逐漸轉為草書,集中反映了蔡襄在這兩種書體上的高超造詣。</p><p><br></p><p>蔡襄(1012-1067)字君漠,福建仙遊人。官至瑞明殿學士。蘇對其人品及書藝極為推崇,稱贊其書法「獨步當世」、「本朝第一」。</p> <p>蘇軾《新歲展慶帖》</p> <p>明拓《姑孰帖》</p><p>此帖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由楊倓、洪邁等刻石於安徽當塗。此為明拓殘本,存有蘇軾、陸游、蘇舜欽三家詩文。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遷汝州團練副使,上任途中過金陵(今江蘇南京),至鍾山訪已罷相的王安石。二人雖早年政見不合,但此次會面冰釋前嫌,傳為一段千古佳話。</p> <p>傅堯俞《蒸燠帖》</p><p>此帖為傳堯俞傳世墨跡孤品,是寫給友人的應酬問候信札。此帖筆力扎實,佈局疏朗,結體點畫嚴謹秀麗,頗具宋初書法的特點。</p><p>傅堯俞(1024-1091),字欽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北宋著名政治家。</p><p>元豐六年(1083),蘇軾應傅堯俞之請自書《前赤壁賦》以贈,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p> <p>蔣之奇《北客帖》北宋</p><p>此信札中的上款人「修史承旨侍讀」據徐邦達先生考證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寫此信時蔣之奇約四十歲前後,當時司馬光為翰林侍讀並主持修撰《資治通鑒》。</p><p>蔣之奇(1031-1140),字穎叔,常州宜興人與蘇軾既是同年進士,又是至交好友,二人一生詩文唱和不斷,與錢勰和王欽臣一起被陸游稱作「元祐四友」。</p> <p>王詵《漁村小雪圖》北宋 絹本設色</p><p>《漁村小雪圖》是王詵的傳世名作,創作於他被貶之後,畫中以其獨創之法描繪山間水岸邊雪後初霽的景色,將漁人勞作與文人幽賞等場景置於同一自然環境中,以精細自然的刻畫和清潤蒼秀的筆墨表現作者嚮往山林隱逸的深致情懷。此畫充分體現了北宋時蘇軾所強調的文人畫「得之於象外」的創作主旨。</p><p>王詵善書畫,富收藏,其山水畫青綠設色者師法李思訓,水墨則承襲李成、郭照,不僅有宋代宮廷繪畫的細膩筆觸,更將蘇軾所倡導的文人韻致融入畫作中。</p> <p>蘇軾《題王詵詩詞帖》北宋 元祐元年(1086) </p><p>此帖是蘇軾為好友王詵自書詩所作的題跋,蘇軾時年五十ー歲。內中記述了王詵因受「鳥台詩案」牽連而貶至武當,卻處之泰然醉心於詩詞。此帖用筆渾厚道勁,豐腴妍麗行文充滿感情色彩,是為知已所作。</p><p>王詵,字晉卿,山西太原人。英宗招為駙馬。與蘇軾交好,常有詩文唱和。</p> <p>黃庭堅《君宜帖》</p><p>這幅字是黃庭堅酒後所寫,他極具特色的顫抖筆畫更為明顯。《君宜帖》在黃庭堅的傳世書法作品中或許並非上乘之作,卻是除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蘇軾《寒食帖》題跋外,黃庭堅直接提及蘇軾的唯一一件墨跡。</p> <p>米芾《盛制帖》北宋</p><p>此貼是米芾寫給友人蔡肇的一封尺牘。署款用「黻」字,是四十一歲之前所作。該帖行草書相間,筆法變換,傾側求勢,流美婉轉。大筆刷的「天啓親」三字一氣呵成,酣暢淋漓。</p><p>左邊有明代董其昌題跋:「老米此尺牘似為蔡天啓作。筆墨、字形之妙,盡見於此。」</p><p><br></p><p>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北宋著名書畫家、鑒藏家。「宋四家」之一,山水創「米氏雲山」。蘇米二人有著深厚的友誼,米芾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對蘇軾的尊敬。</p><p><br></p><p>蔡肇,字天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初事王安石,又從蘇軾游,聲譽益顯。工畫山水人物。</p> <p>朱耷《西园雅集记》清 康熙二十七年(1688)</p><p>《西园雅集记》是一篇托名米芾所作的关于元祐文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十六人在王诜府邸西园进行雅集活动的记文。朱耷此卷书于六十三岁,正是其上追晋人,刻意求变之时,是开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代表之作。</p> <p>丁觀鵬 《西園雅集圖》清</p> <p>WHO 是 WHO 啊~</p> <p>第二單元:蘇子作詩如見畫</p><p>通過選取蘇軾本人的詩歌墨跡,及後人根據其詩文創作的書畫作品,展現其文學造詣和影響,為大家呈現作為文學家的蘇軾形象。</p> <p>林逋《自書詩》北宋 天聖元年(1023)</p><p>此卷為林逋應友人之索而書自作詩五首。卷後有蘇軾書和詩一首,為元豐至元祐間蘇軾五十歲左右所書。兩位著名詩人的書作合壁於一卷之中,相映生輝。</p><p>林逋(967-1028)字君復,號和靖先生,錢塘浙江杭州)人。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隱居西湖孤山,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其詩文、書法及人品都深得蘇軾贊佩。</p> <p>蘇軾(傳)定思院二詩草稿</p><p>此卷為蘇軾《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和《次韻前篇》二詩手稿,是蘇軾到黃州的第二年即元豐三年(1080)所作。詩句抒發作者遭遇貶謫,離索孤寂之時,對月憶往,感嘆人生無常的複雜心境。</p><p>此本墨跡為明清之際鈎摹臨寫而成,保留草稿中塗改及字不完整的痕跡,比較接近蘇書的風格特點。</p> <p>趙孟頫《道場何山詩》元</p><p>此作是趙孟頫為其長兄孟頔之孫所書,通篇清勁秀麗,風神雋永。道場山何山為趙氏家鄉湖州名山,自古便為吳興名勝歷代詩人多有題味,其中便以蘇軾此詩最為著名。</p> <p>鮮於樞《海棠詩》元</p><p>此卷書錄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筆意縱肆,欹態橫生,為鮮于樞晚年書法的代表佳作。鮮于樞雖然於書法多宗晉唐人法度,排斥宋人,但在詩文及思想等領域還是深受蘇軾的影響。</p> <p>張瑞圖《超然台記》明 綾本</p><p>《超然台記》作於熙寧八年(1075),蘇軾時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蘇軾增葺城中舊合其弟蘇轍為之取名為「超然」。蘇軾以此為題作撰寫記,借以聞發對於道家超然之樂的理解。此件作品用筆峻利,結體扁方,是張瑞圖成熟期行草書的典型面貌。</p><p>張瑞圖(1570-1641),字長公,號果亭、二水等,福建晉江人。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工書,亦能畫。</p> <p>徐渭《黠鼠賦》明 </p><p>蘇軾《黠鼠賦》描寫一隻老鼠困入橐中裝死逃脫的故事。詠物寓理,闡釋了人做事應該專致志的道理,即事成文,逸趣橫生。此為徐渭早年書法,佈局工整,用筆不苟,沈穩平和,有姿媚自然之感。</p> <p>張照《蘇軾詩》</p><p>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p><p>(這期書法理論課老師剛好提到他,是被康熙吹得天上有地上無的一個書家,「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人」。老師說:「不知道康熙爷是怎么着说这么一段疯话:即今观其迹,晚似成于昨,精神灌注身,非人所可学。」😄)</p> <p>包世臣《蘇軾詩》</p> <p>蘇軾《三馬圖贊並引殘卷》北宋 紹聖四年(1097)</p><p>此卷是蘇軾為李公麟所畫《三馬圖》書寫的贊文。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桐城)人,北宋著名畫家,與王安石、蘇軾、王詵是至交。</p><p>李公麟此卷《三馬圖》是應蘇軾之請所作,蘇軾一直藏於家中。後於謫居惠州時展閱此畫追憶往事而作此贊,時年六十二歲。此時蘇軾的心態已漸趨平和,反映在書法上,則筆墨更加沈穩從容,結字章法也不刻意追求變化,呈現人書俱老之態。</p><p>此畫卷原為清宮舊藏,後被溥儀攜至東北,偽滿政府覆亡時遭損毀,圖與贊分離,贊亦佚去前半段內容,僅存後半段及部分宋人題跋。</p> <p>沈時《煙江疊嶂圖》明 泰昌元年(1620) 絹本設色</p><p>王詵所作《煙江疊嶂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蘇軾觀此畫後寫下了千古名篇《書王定國藏王晉卿畫〈煙江疊嶂圖〉》,二人因此成就了書畫史上珠聯壁合的佳作,書和畫都曾被後世名家反復臨寫。沈時此畫便是觀友人所藏董其昌書蘇詩後,應友人之請而作。</p><p>沈時(1593-?),明末清初山水畫家,畫風承襲吳門遺韻,青綠山水多受仇英影響。</p> <p>沈度 《赤壁賦》</p><p>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上海金山)人,明代書法家,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p><p>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藏於秘府,稱為「館閣體」,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p> <p>宋人《赤壁圖》</p><p>這幅畫用的是南宋時期流行的「一角半邊」的構圖,描繪了蘇軾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的情景。水紋刻畫細膩,波濤翻滾,顯示出這一時期赤壁題材繪畫與「水圖」結合的特點。</p> <p>文徵明《前後赤壁賦》明 嘉靖二十六年(1547)</p><p>此卷錄蘇軾《前後赤壁賦》,格調高雅法度嚴謹,工整精緻而帶有古意,是文氏小楷書的代表之作。七十八歲的作品,著實令人欽佩~</p><p><br></p><p>文微明(1470-159),名壁,字徴明,後以行,改字徴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藏家,書法與祝允明王寵並譽為「吳中三家」,其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的便是小楷。</p> <p>第三單元:我書意造本無法</p><p>通過選取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後人對蘇軾書法的仿學、臨摹和評論,展現其書史地位,為大家呈現作為書法家的蘇軾形象。</p> <p>宋拓《東坡蘇公帖》黃庭堅評蘇軾書</p><p>天津博物館藏</p><p>《東坡蘇公帖》是南宋汪應辰輯刻的蘇軾書法專帖,成於孝宗乾道四年(1158),因刻石原在成都西樓下,因而得名《西樓蘇帖》。原有三十卷,今無全帙。《東坡蘇公帖》是傳世蘇帖中刻石、拓印最早,鐫字最精的刻帖,收錄各類蘇書作品,其中書簡多為東坡集外佚文,因此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文獻價值。帖中收入的這段黃庭堅題跋,論述了蘇軾各時期的書法取向,並對其藝術造詣給予了高度評價。</p> <p>明拓顏真卿書東方畫贊碑</p><p>《東方畫贊碑》立於唐天寶十三年(754),顏真卿中年楷書代表作。蘇軾中年以後行、楷書多學顏,其所作大字楷書如《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均取法此碑。</p> <p>明拓蘇軾書醉翁亭記</p><p>歐陽修任滌州太守時撰《醉翁亭記》,身為歐陽修門生的蘇軾師法顏真卿寫下此篇大字楷書,後於宋元祐六年(1091),在亭內立石成碑蘇書代表作。明盛時態曾評「歐公此文,蘇公此書,真不負此滁州山水」。原石宋已毀,此為明拓翻刻本,只取完好字剪裱成冊。</p> <p>宋拓蘇軾書豐樂亭記</p><p>歐陽修撰《豐樂亭記》,後蘇軾寫下此篇大字楷書,於宋元祐六年(1091)在亭內立石成碑,為蘇書代表作。此碑用筆體度莊安,結字氣象雍裕,楷法中略見行意。原石宋已毀,此宋拓本實屬難得。</p> <p>宋拓《東坡蘇公帖》蘇軾臨王義之講堂帖 天津博物館藏</p><p>《講堂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一封信,收於王義之《十七帖》中。蘇軾在題語中認為自己的臨作雖點畫未必全似卻能得王羲之神韻,反映了蘇軾「尚意」的書學思想和美學迫求。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見過蘇軾《講堂帖》墨跡,其跋語贊賞蘇軾臨帖「英風逸韻高視古人」,甚至「不知其孰為後先也」。</p> <p>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後漢 乾祐元年(948)</p><p>《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錄華陽焦上人尊師的一段古代醫學按摩健身口訣,時年七十六歲,此書為隨手記錄之文,故行筆率意,有追求欹險之態,是其行草書的代表作。</p><p>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虛白,華州華陰(今映西華陰)人,五代時期著名書法家。在書法史上是承唐啓宋的重要人物,對開啓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尚意」書風,影響至深。</p> <p>蘇軾《治平帖》北宋 </p><p>此作是蘇軾書寫的一封信札,內容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文徴明在卷後題跋中考證認為,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蘇軾時年三十餘歲。筆法精細,字體遒媚,正如卷後趙孟頫題跋中所稱「字畫風流韻勝」,是珍貴的蘇軾早年書法真跡。</p> <p>蘇軾《歸院帖》</p><p>這幅帖是蘇軾做翰林學士時寫的一頁公文,年齡在51到54歲之間。書寫自然隨性,有顏真卿和楊凝式的筆法特點並有自己的新意。</p> <p>蘇軾《春中帖》</p><p>這是蘇軾寫給範仲淹的兒子範純粹的信札。範純粹字得孺,在北宋元豐末年,由陝西轉運判官進為轉運副使,這與帖中的官銜「運使金部」是一致的,也因此可以推算出信的書寫時代。</p> <p>蘇邁《跋鄭天覺畫》北宋 大觀三年(1109)</p><p>蘇邁作此跋時年五十ー歲,其書法風格明顯受到了父親蘇軾的影響。跋文中的冰華即錢世雄,蘇軾弟子。蘇、錢兩家為世交,世雄少從蘇軾游,東坡逝世時亦侍奉於側。</p><p>蘇邁(1059-1119) 字伯達,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長子。駕部員外郎。善為文,工書。</p> <p>董其昌《臨蘇軾雜帖》</p><p>明崇禎六年(1633)紙本行書</p><p>董其昌此件臨作多中峰用筆,著意避免了許多書行筆結字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雖然在點畫形態/華上與蘇軾風格有所區別,但卻保留了蘇軾書法中清雋而醇厚的風神氣韻,堪稱其意臨蘇書的一件佳作。</p><p>董其昌(1555-1630),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藏家書畫理論家。</p> <p>笪重光《臨蘇軾書李白仙詩》清 </p><p>此二詩不見於李白詩集,蘇軾在款題中稱系友人丹元子姚安世所傳,也有後人疑為蘇軾自作。笪重光的此件臨作清越雄暢,雖與原作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整體風格氣韻相近,是一件遺貌取神的臨書佳作。</p><p>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號君宣、江上外史。句容(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清初書畫家、書畫理論家。</p> <p>蘇書原件於民國年間流入日本,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是與《寒食帖》齊名的蘇書傑作。</p> <p>第四單元:人間有味是清歡</p><p>通過選取以蘇軾逸事和其述懷小品文為題材的作品,展現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態度,為大家呈現被後世視為文人典範的蘇軾形象。</p> <p>仇英《竹院品古圖》明 絹本 設色</p><p>畫面描繪了三位文人一同品鑒古玩字畫的場景,其中一人的衣冠樣貌和蘇軾很接近,所以有人又叫這幅畫為「東坡品古」。這是明代中後期到清朝前期流行的一種繪畫題材,反應了古董收藏熱在明代復燃,以及後人對蘇軾的仰慕之情。</p> <p>黃慎《東坡玩硯圖》清</p><p>蘇軾一生愛硯,《東坡集》中收有其硯銘二十餘首,此圖上所節錄的《天石觀銘並敘》便是其中之ー。文中記述蘇軾十二歲時鑿地為戲而得異石,並以之作硯。父親蘇洵得知後,將其視作蘇軾未來將在文學上有所造詣的吉兆,對其加以勉勵。</p><p>黃慎(1687-?),初名盛,字躬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賣畫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p> <p>尤蔭《東坡石銚圖》</p><p>此為清代畫家尤蔭繪水墨東坡石銚及王文治所書蘇軾《次韻周穜惠石銚》詩,詩畫相得益彰。尤蔭曾得到一件刻有「元祐」字樣的石銚,他將其形貌與蘇軾所作《次韻周穜惠石銚》一詩中的有關描述相互對照,認為是東坡故物。尤蔭後將此石銚進獻內府,並大量繪制《石銚圖》贈送友人,東坡石銚的形象由此傳播開來。</p><p>尤萌(1732-1813),字貢夫,一作貢父,號水村,江蘇儀徵人。工詩善畫。</p> <p>明拓《晚香堂蘇帖》蘇軾書獻蠔帖</p><p>《獻蠔帖》收錄於陳繼儒輯刻《晚香堂蘇帖》中,是蘇軾於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寫給幼子蘇過的一封信。其內容為海南盛產生蠔,叮囑切勿外露此消息,以免他人求謫海南,瓜分美味,語言平實、幽默,反映出蘇軾對生活的熱愛與達觀。時值暮年的蘇軾,用筆嫻熟,字字骨肉兼具,通篇書法行雲流水,線條多變,酒脫豪邁,一氣呵成。</p> <p>陳繼儒《蘇軾帖》明 </p><p>陳繼儒此卷所錄均為蘇軾身處逆境之時的抒發性靈之作。雖多為尋常小事,卻涉筆成趣,意境清曠,反映了其豁達的人生態度與高雅的生活品位。蘇軾的此類作品深受晚明時期文人雅士的喜愛,並對明代的小品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p>陳繼儒(1586-1639),字伸醇,號眉公、麋公等,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工詩善書,亦能繪山水、梅花。</p> <p>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明 萬曆四十九年(1619年)</p><p>這樣的笠屐像,是後世在描繪蘇軾時的一種經典形象。它源於一個故事,據說在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曾在訪友途中遇雨,他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坦然處之。</p> <p>蘇軾語錄~</p> <p>陳繼儒在蘇學士帖中言:「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深以為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