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模特:温阳、紫俊</p><p>拍摄:海风~老邢</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西口;是从哪走到哪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西口是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大迁徙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西口;母亲送孩子,妻子送丈夫,有的是一家几口出走。环境的艰苦,生活所迫,前途未卜。为了生存人们义无反顾的向着西口走去。也许有地种,有饭吃,发财了,也许有去无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小两口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要走西口了,临行前妻子给他做了一顿裤带宽心面,希望丈夫走在平坦宽广的道路上,早点回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口;是狭义的西口是指长城以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的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交汇点。</span></p> <p> 广义的“西口”是指晋北、晋西北通往内外蒙的通道,这是相对“东口”张家口而言的。其实西口就是山西省北部的各个长城关口,走出这些隘口,便是广袤无垠的蒙古、青海、新疆、关东地区,那儿就是山西人走西口的目的地。狭义的西口说的是晋蒙交界处右玉县的一道长城关隘,名字叫作“杀虎口”。</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西口,晋商越过长城,走向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以及新疆和关东地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西人走西口归根结底是因为穷。他们穷困的原因并非因为懒情,而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清朝山西一个读书人在谈到山西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鱼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span></p> <p> 走西口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生活”的,另一类是“做买卖”的。讨生活的后来大多移居蒙地成为农民。当然其中也有做了买卖的。做买卖的就成了当地人称之的“旅蒙商”,而在旅蒙商中异军突起的就数“晋商”了。</p> <p> 清一统中国后,历史上所谓的"边境”地带得以较长时间的安宁和稳定,山西人去“ロ外”讨生活的与日俱增。起初清政府和蒙古贵族不允许汉人在蒙地长期居留,这些打工仔只能春去冬归,人称“雁行”。随着时间的流移,统治者意识到这些“走西口”的汉人对开发和稳定蒙地的经济发展有诸多益处,认为对这种逐年扩大的“打工潮”堵不如疏,禁不如管,因而才数度开放蒙禁,将这些流人蒙地的山西人(当然也包括其他内地人)实行编籍入户。这样大量走西口讨生活的山西人就在蒙地拖家带口扎根久居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那首叫《走西口》的民歌,开始在山西的村头、路边响起来。它的歌词其实是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別情郎时说的一些家常话。因为分別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见面,所以叮嘱的就多一些,琐碎一些,生怕有什么自己想不到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舍不得走也还是走了,咬住牙,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再走回来,后来他们真的回来了。就在这片逼着他们不得不走出去的贫瘠土地上,给妻子、儿女盖起了一座座结结实实、富丽堂皇的院落。</span></p> <p> 妻子送丈夫到村口,难舍难分。就想拉着丈夫的手一起走。谁也不知道这一走多少年能见面。有很多人在走西口的路就倒下,也有多少人走西口后发财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百年过去了,山西走西口的人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够回到家乡光宗耀祖的人一定是少数。那么又有多少人自从踏上走西口这条路就音信皆无尸骨无收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西口,几百年过去了。山西农民以生活所迫去西口以外的地方谋生。推动历史的发展,繁荣昌盛。用今天的话说改革开放走出去,搞活经济,国富民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span></p> <p>【表演模特】温阳、紫俊</p><p>【摄影后期】海风~老邢</p><p>【组织导演】嘿导、西安</p><p>【场务后勤】嘿导团队</p><p>感谢所有参与指导拍摄老师!</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舞动风景的不是风,而是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酸枝太师椅12件。八把椅子,四个茶机。品相好。大理石上写着:己丑年,大理国字样。这款式从参考资料上来看应是在:大清未1865年左右,到今己152多个年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缘者私信: 1566669581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