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水龙吟</p><p>图/网络</p><p><br></p> <p>前言:文学这片大海洋,我无法探知深浅。但不影响途中遇到的良师益友,感谢遇见!也感谢美篇!且行且珍惜。</p> <p> 何为铁丁?</p><p><br></p> <p> 开始我也纳闷,“铁丁”为何不是“铁钉”?后来看过他的《致铁丁》后便明白了。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铁丁比铁钉谦虚,铁丁比铁钉清醒,虽是铁,但渺小,一丁点儿,不敢妄称铁钉”。</p><p><br></p> <p> 我对这段话的初始印象是:一个把笔名都起得如此含有深意的人,必定对文字有着不同寻常的讲究。后来证实,我的第六感一向没有背叛过我。</p><p><br></p> <p> 认识铁丁老师应该是从一篇“旁敲儒释道”开始的,这是我对“儒释道”的第一次改观。以前,对春秋战国时期那“百家争呜,百花齐放”的事儿,特别不感冒。无非你唱罢来我登场,妥妥的“粉墨春秋”。他们是玩得不亦乐呼,可苦了我们这些对历史追根究底的后来者们。我给他们按了仨个字“杂而乱”。铁丁老师所用的旁敲,真的只是旁敲,用词用句比较时尚,诙谐,又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看过一遍后,方知“儒释道”原来还可以来得如此可爱,倒是让我通透了不少。比如:他笔下的老子是一位“宇宙哲学家”,孔子则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庄子是“逍遥养生家”,孟子是“制度维护者”。果真应了他那篇“文要有趣”的说法。</p><p><br></p> <p> 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来说,一篇妙文,就足以让人闻香寻出处了。于是,我读到的便是生活,还有背后的深思。社会与人性的多样化,很具有时代性与思想性。用字凝炼,又富有哲理,偶有犀利之处,但很是耐品。应该是推敲了很多遍的,从中不难看出知识面涉及极广。所以有段时间,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捧着他的文字啃到很晚,细品细读后也会留下个只字片语。想来他那788篇文,我也翻了个大半,当然收获还是颇丰的。我这人就是如此,喜好的东西有一种狂热,不喜的东西不会花半分精力,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极端思想论”。</p><p><br></p> <p> 没想到这只拿手术刀的手居然能把笔杆子操纵得如此娴熟。着实让人佩服。</p><p><br></p> <p> 说到“犀利”,必然想到鲁迅先生了,铁丁老师的分类文中就有一类归为“以鲁为师”,这就不难理解,他的文中为何带着些“鲁”味了。说到鲁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无非那句“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这位大师总是那么犀利,却直中要害,这是个不可多得的良知之人。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良知却已迟暮。一个时代会出现的文人数不胜数,敢出来说话的却是曲指可数。都道鲁迅先生的文是时代文,但真正读懂的必定才知道,那写的是人心。一颗明辨是非曲直的心无论立于何处都是不可多得的。</p><p><br></p><p><br></p><p> 我想,可能铁丁老师追随的步伐是有原因的。一来,他们同属医者出身,二来,对文学的追 求与人心的解读上有一个契合点,就如《金刚经》中的“缘起”一说。</p><p><br></p> <p> 如果有一根接力棒,我们总要把那句:“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给接下去。</p><p><br></p> <p> 我认为的“铁丁”与“铁钉”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p><p><br></p> <p> 他们其实都有些犀利,无论何时都会把脊梁骨挺得笔直。只不过“铁钉”会硬挤,硬钻,容易折断。而“铁丁”不会,进退合宜,遇热时,也会充满柔情。</p><p><br></p> <p> 正如,在美篇里,评论是一种文学互动,需要时间。用心评论是一种情谊,需要精力。所以我大概也懂了,何为遇热,也会充满柔情。</p><p><br></p><p><br></p> <p>作者简介:水龙吟 </p><p>岁月是流露于笔端的情感,文字是由灵魂酝酿的温暖。喜爱用细腻、空灵的文字书写人生感悟,擅长:散文、散文诗、自由体、古诗词,作品常见于巜红袖添香》《中年文学》等文学平台,所有作品皆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