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阳 07:八大消失村落

星卒斋主

<p>  或因占地,或因天灾人祸,造成人们背井离乡,重建家园。因此也造成原来村落的消失,村名便成了永久的记忆。</p> <p><b>1. 杏花村 Xìnghuācūn</b></p><p> 原杏花村自然村属太子河区曙光乡,位于曙光乡政府东南6千米处。东邻前进村,西邻大打白村,南邻石场峪村,北邻崔家花园村。清顺治八年(1651),山东小云南黄姓移民至此建村,故得村名黄村。后于此地栽植许多杏树,每到春季杏花开放,故更名为杏花村。1949年属辽阳县峨嵋第九区;1958年属辽阳县兰家人民公社;1983年属辽阳市郊区曙光乡;1985年属太子河区曙光乡杏花村;1991年因占地撤村变户,此地名消失。</p> <p><b>2. 早饭屯 Zǎofàntún</b></p><p> 原早饭屯自然村属太子河区曙光乡。清顺治八年(1651),有山东小云南吴、顾、相三姓人家到此落户,因耕地距村较远,早饭吃得早,而得村名早饭屯。俗语云:“早饭屯的孩子看不到爹”,意思也是说此地男人早出晚归。另有传说唐代薜仁贵东征高句丽时,曾在此地埋锅做早饭,故称此处为早饭屯。相传,早时此村缺水,谚云:“有女不嫁早饭屯,吃水比油贵三分”,后经一拉骆驼老者指点,凿井一眼,水冽不涸,名龙眼井,原位于村中,今料已无存。1949年属辽阳县峨嵋第九区;1958年属兰家人民公社;1983年属曙光乡;1985年划归太子河区。1995年建设辽化二十区,早饭屯村整体撤村变户,此自然村地名消失。</p> <p><b>3. 大打白狐 Dàdǎbáihú</b></p><p> 原大打白狐自然村位于曙光镇东南2千米处。东、南邻辽化厂区,西至宏伟路,北至新开河,村域面积1.95平方千米。《辽阳县志•古迹名胜志》记载,大打白狐东北处有古墓,尚有石人、石马、石狗等。1913年,在该古墓处出土了明昭勇将军指挥使吴升墓志。其墓地规格较高,在此地设有八户人家看坟,村遂以“大八户”为名。明末女真人初到辽阳,将大八户误听为“打白狐”,故名。传说清同治年间,此村面食店主武震之子武绍馨经广佑寺僧人指点,用白塔下井水制成辽阳塔糖。1948年属归安平区;1958年划归兰家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打白狐村民委员会;1991年随曙光乡划归宏伟区。村民761户,人口2087人,有耕地34.9亩,因占地全村已整体搬迁至宏伟区新苑小区。</p> <p><b>4. 参将峪 Cānjiāngyù</b></p><p> 原参将峪自然村位于弓长岭区安平乡、汤河镇交界处的山沟里。东100米为汤河,南为茨沟山,西为神仙洞山,北为后大杆山。参将为明清时期的武官官职,高于游击。据传,清朝该地一人官至参将,故得村名参将峪。1975年鞍钢弓长岭铁矿在此地修选矿尾矿坝,村民全部动迁。整个村落遗址,包括明烽火台、参将峪空心城均淹没在弓选尾矿泥水之下。</p> <p><b>5. 八卦头 Bāguàtóu</b></p><p> 原八卦头自然村属沙岭镇,地处太子河南岸。相传很久以前,太子河经常洪水泛滥,有一年大水过后,有一座大钟被洪水冲到西干河南段河岸,人们想尽办法也动弹不得。有一位老人拉来八头耕牛,将这座大钟拉到岸上,故人们称此地为八挂头,后谐音成八卦头。1949年为靠太子河边的一个居民点;1958年属沙岭人民公社西干河生产大队;1964年以后,村落被西干河村全部覆盖,统称为西干河,故此自然村地名消失。</p> <p><b>6. 马伊屯 Mǎyītún</b></p><p> 原马伊屯自然村位于县城所在地。东邻辽阳县一高中,南至首山兴隆大街,西邻孔姓社区,北至首山。元以前称谓无考,明时称靠山屯和首山驿。清初,有马、伊两户人家从山东移民至此,故以马伊二姓更名为马伊屯。另一说法是,此地为古代军事驿站,人马传递情报歇脚之处,形成村落后称马驿屯,后谐音为马伊屯。1949年属辽阳县沙岭区;1958年属兰家人民公社马伊屯生产大队;1970年属沙岭区首山公社;1983年属首山乡马伊屯村;1985年属首山镇。2014年原马伊屯村因房地产开发占地,村民5000人回迁入住马伊新区,此村落消失。</p> <p><b>7. 万宝桥 Wànbǎoqiáo</b></p><p> 原万宝桥自然村位于灯塔万宝桥街道东北部。东邻蓝旗村回迁楼,南至葛西河公园,西邻二道沟村回迁楼,北至兴民路。1622年,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东岸建起东京城,为辽阳和沈阳之间往来方便,将原木板桥拆掉,花费一万个元宝修筑了石板桥,名万宝桥,从此村名随之称为万宝桥村。1958年属万宝桥农业社;1983年属灯塔乡万宝桥村民委员会;1997年属万宝桥街道;2009年整体动迁到灯塔葛西河社区,此自然村消失。</p> <p><b>8. 兴隆堡 Xīnglóngbǔ</b></p><p> 原兴隆堡自然村位于灯塔市区附近。东邻屠宰厂,西至沈海高速公路,南邻蓝旗村,北至小小线公路。清初,山东朱氏哥仨到此定居。一日,一乞丐于村南点火取暖,大风将火吹至村内,烧得整个村子片瓦无存。朱氏弟兄为讨吉祥,口说“火烧运旺,越烧越隆”,故再建村时得村名兴隆堡。1958年属兴隆堡农业社;1983年属兴隆堡村民委员会;2010年属灯塔市烟台街道,同时整体动迁至灯塔市区,该自然村消失。原有村民210户,人口585人,村民以经营农业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