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新作《悬崖村》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文艺作品,他以饱满的人性关怀和激情,以多姿而沉厚的笔力,带领我们走进彝乡的山山水水,去见证、去感受、去品味这一伟大变迁之中的动人与不凡。 作为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的纪实文学,本书故事的开始,聚焦于一条全国知名的“藤梯”。这条藤梯嵌在悬崖峭壁之中,扭扭曲曲地分为12截,上接白云、下临深渊,如同贫瘠的肌体上那条干枯的血管,贯穿起了“悬崖村”与外界所有艰难的沟通与求索。曾为《凉山日报》资深记者的阿克鸠射,在数年时间中曾用自己满含感情的镜头与笔头,聚焦在了“悬崖村”那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窘迫画面上:村民生病了,需要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将病人轮番背下山治疗;种植的花椒和核桃丰收时,需要经由藤梯背到山脚下交易,一些收购商断定他们不会再把东西背回山上,便故意压低价格。所有时代环境的艰苦在文笔的渲染下跃然纸上。 藤梯变钢梯,天堑变通途,扼住“悬崖村”未来发展的那一只贫困之手终于松开。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文明的浪潮以迅猛之势涌上“悬崖村”,村民的思维和眼界经受了耳目一新的洗礼,他们以自己的勤劳、热情迅速与时代接轨,其中涌现出的生产力巨大变革,是当地精准扶贫大发展中最令人欣喜的亮点与引领:2016年11月20日,中国移动4G网络全网覆盖“悬崖村”;2017年初,四川能投集团投资1800万元用于“悬崖村”及相邻的熟租村、康复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国农业银行昭觉支行在“悬崖村”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悬崖村》中有一个关于“未来与理想”的情节特别打动人心,8岁的陈木黑希望长大以后成为飞行员,可以为家乡多航拍一些照片。老师何强问他:“你在天上怎么能找到我们的村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凭国旗,“国旗是学校里最鲜艳、最醒目的标志”。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他们曾受央视邀请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升旗仪式:凌晨的天空霞光万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景象映亮了每个孩子心中最深沉的情愫。正如作者饱蘸深情的笔墨所写的那样:“奔向小康,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会少!”<div> “悬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下,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养好山羊,种下青花椒、脐橙、核桃、油橄榄,建起方便出行的钢梯,发展旅游业,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再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