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复兴期"前的河南重要老书法家

张国兴

<h3>1980年省书协成立时诸老与新锐合影</h3> <h3>近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八十初度之张海盛展、周俊杰寿祝、省书法家协会座谈等系列活动贯穿举行,热闹非凡,"中原书风"再次成为大家观注的焦点。昨天周俊杰先生在"今日头条"发表散文《墨海弄潮忆华年》,简略回顾了省书协成立之后前十年的各类精彩活动,并感悟再四,其一是他对河南"书法复兴期"前的老一代书法家感忏碎片,对"一直"未对他们成就进行系统宣传、研究认为是"我们的失职",并最后道:"我们在对他们感恩的同时,应将研究、整理老一代书家成果的责任承担起来"。<br><br>周先生在这段忏感中还具体谈到了一些"书法复兴期"前的河南老一代重要书法家:艺术的延续,永远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深深感谢谢瑞阶、陈天然、李悦民、庞白虹以及武慕姚、陈玉璋、傅天趣、李白凤、牛光甫等直接给予我们指导、教诲的老一代学者、书法家。他们的学识、艺术成就和为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br><br>无独有偶,2006年2月,中原书风另一位代表人物李刚田先生在回忆他的艺术成长之路时也说:各个时期,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方面给我不同的教诲,从做人方面、治学方面、对艺术的认识、包括个性的形成,都使我获益匪浅。在书法笔法方面,杨公亮先生对我也产生了影响,……。<br><br>周、李这两位实力派河南书家极得张海先生的认可(注1),以他们目前在全国书法界的地位、名望仍还一直念念不忘曾于其教诲的河南老一代书法家们,不但反映了二人不忘老先生教诲之恩的高尚品质,亦可见书法复兴期前河南老书家们的实力,诚如周先生所言:也许是中原人的谦虚,他们的学术、艺术、文章、诗词、考古、碑帖研究等领域的成就并不亚于现当代外地已获大名者!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书法低谷期,他们默默地坚守着这片净土,不停地创作、研究,给社会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和学术成果,这是河南书坛和艺术界的宝贵财富。他们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爱护、支持,使我们得以寻找到自己的艺术道路。我忘不了先生们手把手地教我们用笔,由浅入深地讲解书法的艺术特征和规律;忘不了他们给我们讲哲学、讲历史、讲社会、讲人生;忘不了他们在学术及诗文上对我们耐心的辅导,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学术写作方法及诗词的格律,并于70年代便开始了论文的写作,诗词习作也避开了当时许多人不懂格律的打油风尚。那是一个物质匮乏而精神丰富的年代,而丰富精神的源头就是这些可谓之民族瑰宝和脊梁的老一代艺术家。<br><br>周先生的感悟碎片追思书法复兴期前老一代书法家的循循教诲充满了无限的感恩和慨叹:一个不知对曾经给予下一代教诲的长者感恩的民族、人群和个人将是不道德和不幸的;而真正的感恩则是在事业上全面、认真地对其继承、发扬和光大。<br><br>周先生评书法复兴期前河南老书家的成就说他们"不亚于外地已获大名者",略有些"中原人的谦虚"。其实这些老书家中有些实乃当年书坛之翘楚(注2),但多年来由于"我们"对他们的系统梳理、研究宣传、推广工作的不足,他们的名声现在倍显冷寂。平心而论,目前仅是民间几位有担当的书、藏圈人士一直在为他们热情鼓与呼,官方的宣传也只是见到省书协宋华平任主席时期的数位老一代书法小展和2018年开封美术馆开馆以来对馆藏的其地区老一代书法作品的偶尔展示和近期郝世襄的晚岁书法展。书法复兴期"前的河南老一代实力派书法家的研究亟待社会各界尤其高层大力重视,"我们"亏欠他们太多了,他们可是我们曾经的骄傲啊!今天笔者有感周俊杰先生的感忏并简单整理了本人所了解的部分这一代老书法家个人小介(见下)供大家参考,河南书法复兴期前的老一代书法家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河南重要书画家和其作品亟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一步关注、梳理、研究和大推。<br><br>注1:张海在给周俊杰所写序文中道:"……,你们(包括李刚田)不仅是河南的代表书家,也是整个书坛的代表书家。<br>注2:如上海柳曾符先生早些年在《书法》杂志著文评靳志书法并说其格调过沈尹默;陈玉璋曾与郭沫若、沙孟海等人书作于日本联展等等。<br><br>以下乃笔者整理的书法复兴期前的部分河南老书家简介(图片为本人藏品):<br>靳志(1877-1969),河南开封人,癸卯进士。曾任国民政府秘书,驻荷兰大使馆参赞!工词章,擅章草,名闻天下。<br>许钧(1878-1959),四体皆佳,魏碑尤精,方圆自如,笔力遒劲,有"河南一枝笔"之称。<br>关百益(1882-1956)曾任河南博物馆馆长,书法出入汉魏,笔法跌宕,方圆兼出,体势端朴。<br>张受祜(1882-1974),字乐天。书擅甲骨、金文、小篆、隶书,精篆刻。画名亦大。<br>李振九(1889-1961),书宗二王,最擅行草,用笔内敛,妍妙闲雅。<br>李子培(1893一1974),以魏碑名世,气象浑穆,朴厚天成,当年与许钧、张貞有魏碑三家之称!<br>陈玉璋(1898-1976),师法李北海、米䒥,遒劲苍涩,擅行书、隶书,其书作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与郭沬若、潘天寿、沙孟海等人作品于日本展出,并岀版于日本编《中国书道全集》。<br>郝世襄(1890-1982)字佑辅。满族.。曾留学国外,回国后任傅作义部队医官和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负责人。擅行书,风格雅涩,晚岁书法更有奇趣。<br>武慕姚(1900-1982),擅碑版,富收藏,隶书入古岀新,自成一格,行书峭丽多姿,有《论书诗稿》传世。<br>任七(1901-1987),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师从李叔同、刘海粟、潘天寿等大师。擅梅兰竹菊。书法以狂草为重,线条粗厚大气,有书论《化方作真》、《一元化成草》、《论汉字书法的立体性及科学习字法》传世。<br>谢瑞阶(1902-2000),河南省巩义市焦湾村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开封艺术学校校长、河南省美协和书协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书协理事等。书法以章草见长,早期清雅洒脱,晚期较苍劲厚重。其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黄河画的杰作,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br>于安澜(1902-1999),精小篆,古法森严,风格清雅。擅长中国画理论和画史研究。<br>林国选(1904-1984),书画皆擅,书法以行书为主,掺以碑意,洒脱真率雄浑。<br>漫集梧( 1904--1997 ),笔名野夫,河南临汝人。喜爱书法、收藏,精于文字学和鉴赏。书法各体皆能,擅篆书、章草。作品曾参加我国黄河流域(十省)书法联展。<br>庞白虹(1905-1985),金石书画兼擅,书法以行草为主,篆隶古雅朴厚,篆刻率意自然。<br>杨公亮(1906-1997),号三山老人。铁道部文协顾问。长于草书,有"中原草圣"之称。<br>吕宜园(1907-2003),河南商丘人。自幼酷爱书画,早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学院。1937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在北平与齐白石交往密切,有诗唱和传为佳话。书擅篆、行二体,格调纯雅。<br>李悦民(1907-1992),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创建人之一,任副主席。书法擅行书,能画。<br>高文(1908-2000),学者。河南大学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擅行书。<br>王乃容(1909-1992),河南辉县人。能书擅画,篆刻亦精,颇有白石遗风。有"河南齐白石"之俗称。<br>傅天趣(1913-1986),北京朝阳大学肆业。主要研究文史哲学,兼擅书法。<br>牛光甫(1913-2014)河南长垣人。王铎研究专家,影响东瀛,发表《唐拓十七帖管窥》、《神笔王铎》等论文!擅长行书。<br>刘景阳(1913-1987),河南孟津人。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师从范文澜先生。解放前曾任省长刘茂恩秘书。善书法、绘画。洛阳千唐志斋顾问。洛阳博物馆藏有其书。<br>李白凤(1914-1978),学者。有《李白凤印谱》、《东夷杂考》等问世,文学著作尤多。书法真草隶篆皆精,尤擅篆刻。<br>李德培(1915-1981),于右任传人。作品参加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为河南书法入选十人之一。<br>秦叔年(1915-1987),河南汤阴人。擅长楷书。<br>孙刚(1919-?)生前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理事。擅行书,揉以碑意,拙朴多趣。<br>靳选(1921—1993) ,又名德力 , 字选之。河南省密县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擅行草,宗法魏晋,兼涉历代诸家。<br>何仰羲(1923-1996),河南淮阳人。周口地区前书协主席。1957年,其书曾为毛泽东同志收藏,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br>唐玉润(1924-2015),书画家。年少即于郑州成名,思想始终与时俱进,遂愈来愈红。1994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画展。中国书协会员。书擅魏、行,影响极广。<br>陈天然(1926-2019),书画家。中国书协、美协、版协常务理事。河南书画院院长。<br>桑凡(1931-2016),书画篆刻家。中国书协会员。前河南省书协副主席。</h3> <h3>书法复兴期前的"老干"与"新枝"</h3> <h3>"老干"与"新枝"</h3> <h3>许钧</h3> <h3>靳志</h3> <h3>关百益</h3> <h3>陈玉璋</h3> <h3>李子培</h3> <h3>武慕姚</h3> <h3>于安澜</h3> <h3>谢瑞阶</h3> <h3>任七</h3> <h3>林国选</h3> <h3>杨公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