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日前,肠癌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先来看两则新闻:</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b></p><p><br></p><p>《黑豹》男主角患癌去世,年仅43岁。</p><p><br></p><p>8月29日据媒体报道,电影《黑豹》男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罹患结肠癌过世,年仅43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电影《黑豹》剧照</span></p><p><br></p><p>8月29日,其亲属在声明中表示,博斯曼于2016年确诊患上结肠癌,4年来一直在与病魔抗争。</p><p><br></p><p>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黑豹》和《复仇者联盟3》《复仇者联盟4》都是他在手术、化疗期间坚持拍摄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b></p><p><br></p><p>27岁新婚小伙肚子疼,就诊查出结肠癌。</p><p><br></p><p>一位刚结婚的27岁小伙,因为肚子痛到急诊科求助,最后确诊为结肠癌。刚得知消息时,妻子犹如晴天霹雳,而小伙第一反应则是:要多少钱......</p><p><br></p><p>这一幕,被记录在了全国首部规培医生纪实节目《我的白大褂》中,并获得7200+万浏览,198万点赞加油。</p><p><br></p><p>本该青春恣意的年纪,却不得不承受如此打击。</p><p><br></p><p><b>生活越好,肠癌越多!</b></p><p><br></p><p>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统计,在全球和中国,结直肠癌都是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p><p><br></p><p>2019年《中国肿瘤》第一期曾刊载《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一文介绍,按发病例数顺次排位,结直肠癌(38.8万例)排名第三。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及低体力活动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p><br></p> <p><b>“饮食尤其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是导致结肠癌发生的重要诱因。在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35岁以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b></p><p><br></p><p>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李心翔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p><p><br></p><p><b>“结直肠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有关。”</b></p><p><br></p><p>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系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单来说:生活越好,肠癌越多。</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如何预防肠癌?</b></p><p><br></p><p>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2016年,上海)》指出,70%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有关,且66%~78%的结直肠癌可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而避免。</p><p><br></p><p>与遗传和基因这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相比,拥有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p><p><br></p><p>所以,结直肠癌的预防重在平时,预防共识给出了6个建议:</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多吃膳食纤维</b></p><p><br></p><p>多数研究均支持高膳食纤维摄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注意饮食均衡,粗粮细粮要合理搭配。</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制品</b></p><p><br></p><p>红肉(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和加工肉类制品(腌制、熏烤、煎炸等的肉类食品)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戒烟</b></p><p><br></p><p>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吸烟年限和总量有关系。一项较大规模的分析显示,吸烟可增加约20%的结直肠癌风险。</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戒酒</b></p><p><br></p><p>乙醇摄入量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回顾103项队列研究的数据发现,乙醇摄入量最高组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较对照组升高60%。而且随着饮酒量或频次的升高,结直肠癌风险随之升高。</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控制腰围和体重</b></p><p><br></p><p>肥胖是结直肠癌,尤其是结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对2014年前的50项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成人体重每增加5kg,可导致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升高。</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b></p><p><br></p><p>合理的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可使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左右。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走、慢跑、羽毛球等。</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出现“三多两痛”就要警惕肠癌</b></p><p><br></p><p>肠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适或者腹胀,很多人并不在意。</p><p><br></p><p>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闫志学在2020年5月8日健康时报发文提醒,如果出现“三多、两痛”的症状就要警惕肠癌。</p><p><br></p><p>“三多”指的是:排便次数异常增多、放屁次数异常增多、便血次数突然增多。</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排便次数异常增多</b></p><p><br></p><p>如果最近大便异常频繁,且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或者是大便发生了细条状、扁条状等改变,就要立刻对肠道进行检查。</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放屁次数异常增多</b></p><p><br></p><p>如果最近放屁异常频繁,并且伴随刺鼻的臭味,那就需要警惕肿瘤出现。</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便血次数突然增多</b></p><p><br></p><p>肠癌的便血和痔疮导致的鲜红血液完全不同。肠癌的便血主要以黏性血液大便、大便一侧带血为主,而且患者还会出现大便发黑的情况,这也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p><p><br></p><p>“两痛”指的是:腹部疼痛、肛门处疼痛。</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腹部疼痛</b></p><p><br></p><p>当癌肿引发肠梗阻之后,患者会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疼痛部位往往在中下腹,腹痛会越来越明显,从阵发性发展为持续性。</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肛门处疼痛</b></p><p><br></p><p>如果肿瘤发生在肛门附近,比如直肠内肿瘤就会导致肛门有坠胀、疼痛的感觉,同时还会伴随大便习惯改变、异常消瘦等症状。</p><p><br></p><p>结直肠癌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事实上,结肠癌如果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治愈的概率很高。</p><p><br></p><p>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的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p><p><br></p><p>“<b>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法。”</b>张晓东提醒大家,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应每隔3至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病史的年轻人,肠镜检查开始的年龄也要提前。(来源:健康时报)</p><p><br></p><p><b>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b></p><p><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I5OTI5Nw==&mid=2655530758&idx=1&sn=ff977a363f5df122e0fdbda669743626&chksm=8064efc8b71366de4fb81e2dc922c276211087ea306866c874cac14965b84a9c453d6d80576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