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峰山下峨山镇童坝村广寺冲,曾有繁昌首个佛寺,名“广善寺”,至今有一千六百多年。故号广寺冲为繁昌第一仙佛之地,可谓无愧其名。<div> 八峰山,今位于繁昌县城东南,地属繁昌县峨山镇,南与南陵县家发镇联三村山岭交界,因山有八峰而得名。此山八峰直立,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山形拢抱,唯余正北,中为盆地,形似簸箕。山体陡峭,崖旁青松绿柏,立竹曲藤,八峰披翠,郁郁葱葱。山下有泉,泉眼密布,山泉常年不绝,在竹根处潺潺流动,清凉甘洌,饮之遍体通透,脑清体爽。山下原有庵庙,名广善寺,现已无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八峰山,山有八峰,峰峰有名。据《繁昌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载,八峰山八峰之名分别为高响、木稀、卓锡、赴院、罗汉,马鞅、石人、金鸡,其中金鸡峰亦名金鸡岭。八峰之名中,与佛教相关的有高响、木稀、卓锡、赴院、罗汉五峰,余马鞅、石人峰,则山峰形似拉车之马胸带与峰顶巨石似人形而名(清·道光《繁昌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载:“八峰山 曰高响、曰木稀、曰卓锡,曰赴院,曰罗汉,曰马鞅,曰石人,曰金鸡(亦曰金鸡岭)。有泉曰灵泉。下为广善院。距县八里灵岩乡。”)。</div> 八峰山广寺冲卫星航拍图 罗汉峰,因高僧祥云在广善寺建寺之初时,禅坐此峰,向俗众显示弥陀佛救度之德,由此得名。清·阴德显有诗赞该峰曰:“住锡峰头不计年,周遭碧髻簇青莲。菩提点点空山石,鸟语松风共话禅。”(见《繁昌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载:“祥云尊者示观处,在八峰山罗汉峰。相传建寺之初,尊者示观峰顶,...。”)。 降龙罗汉 高响峰,因在东晋时期异国圣僧高响禅师,一人在此峰结跏趺坐修行,而得名。(《繁昌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载:“高响禅师(跌)[趺]坐处。高响,东晋异国圣僧也,枯坐峰顶,峰由此名。”) 高僧趺坐修行图 木稀峰,因道教仙人木稀在此峰,用朱砂炼制长生不死之丹而得名。(见《繁昌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载:“仙人木稀炼丹处,在八峰山木稀峰。朝代无考,峰以木稀烧丹得名》。”) 道士炼丹图 金鸡峰,传广善寺建寺初成,神鸟金鸡飞集于山之东峰,以庆寺成,故峰以得名。(《繁昌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古迹》载:“金鸡羽集处,在八峰山金鸡峰。相传寺制初成,金鸡羽集于东岭》。”) 卓锡峰,为游方行僧见此峰景胜,遂留住此峰,以此得名。 赴院峰,则是以云游僧人挂搭于广善院而名。 明朝繁昌籍赤沙乡人右佥都御史吴琛作有《八峰山八首》,咏赞八峰山每个山峰,见载于清·道光《繁昌县志·卷之十七·艺文志·七言律》中,诗句待录。吴琛在明朝景泰年间任职时,曾赞同繁昌知县李庆上书明代宗朱祁钰,将原在长江边延载乡的县治,因县小财政收入微薄、无力接待自长江水道来往官员而迁移至金峨上乡的请求,繁昌县治得以迁治,后筑城而治,即今繁昌县城。 中国的佛教自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刘庄在位(公元57—75年)时自印度传入,至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已历二百五十余年。东晋时佛教形成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发展。在南方也分为两块区域,即江西庐山高僧慧远、南京建康高僧跋陀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慧远,东晋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省代县人),俗姓贾,是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与创始人之一,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佛教高僧慧远大师 跋陀罗,是释迦牟尼佛故国、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十七岁出家修行,后随中国僧人智严来到中国,至长安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圭峰山之北)拜见在此译注佛经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虔传佛法 陕西户县草堂寺 后因故率门徒至庐山慧远处,帮其译修禅专著《修行方便禅经》二卷。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公元412)秋,离开庐山西游,至荆州,次年至杨都(今江苏省南京市),住南京中华门外道场寺,传习禅法,翻译梵本经律。在他的影响下,以南京为中心的各地佛教兴盛,许多佛教弟子往高山秀水之间,寻找修心养性处所,传法布教,创建庙宇。八峰山下广善寺也是在此时创置。 玉雕佛驮跋陀罗 八峰山下广善寺,原名广善院,具体始建时间不明,寺名始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距今已有1600至1700年,为繁昌县境最早创建的寺庙。<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广善寺兴建四百五十年前后,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举兵南下,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去辽东,被囚于女真人越里吉、奥里米、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笃五大部落会盟之城、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的“五国城”。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皇帝位,改元建炎,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复建的五国城 金兵入侵北宋 金兵南下,国破家亡,北方富家大族南迁,平民百姓也随之南下,流聚长江之南,繁昌等地也为流民聚居之地,寺庙庵观成流民栖身之所,八峰山下广善寺也不例外。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1130年),该庙不慎被野火焚化,几百年累集,一日之间焚烧殆尽。后经本寺僧人妙一、月崖、祖杰相继重建,并建有无梁殿,后又被废,时间原由不明。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八峰山来一蜀地僧人方修,闻说广善寺被焚毁继众僧复置一事,遂在当地乡绅邢天宝等佛教信士乐助之下,重建庙宇,其规模远超旧寺。相传,重建后的广善寺规模巨大,原规划建造百间,在九十九间房屋建成之后,所余一间,工匠们竭尽全力却再也无法建成,最后只建得九十九间半。或故成不满之数,以待功德圆满(清·道光《繁昌县志·卷之四·营建志·寺观》载:“广善寺,旧名广善院,在县东南八峰山下。明宝月禅师焚修地也,寺额始于东晋,宋建炎间并燹殆尽,妙一、月崖、祖杰三上人,相继新之,张贞记有无梁殿,亦废。明万历间蜀僧方修、里民邢天宝等复新之。”)。 史料记载,繁昌曾在明、两代六修县志,但今六志存三,为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与道光1826年编修县志。<div> 1982年12月30日,繁昌县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修《繁昌县志》,至1993年10月成书出版,与清道光志相隔167年。</div><div> 在1993年《繁昌县志·第二十八章·宗教·第一节·佛教》中载:“广善寺位于县南八峰山下,始建于东晋,是本县最早创建的名寺之一。至元代,一度衰落,明又复兴,...。”,不但只重复道光县志所载内容,相反却述其“始建于东晋”,与道光版《繁昌县志》载“寺额始于东晋”相左。</div><div> 寺即寺庙,寺额则为悬挂于寺庙门楣之上书写庙宇之名的匾额也。建寺时间不明,广善院或广善寺之名则始于东晋,不可混而为一。不但如此,对其后一百六十多年广善寺的兴废一无提及,而此时广善寺于1966年在“破四旧”的运动中被拆尽无余,离修志时间仅十六年,其也不载所拆时间及原由。“选择性”纂修,自有后人公论。</div> 1964年夏,中共中央成立主导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由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组成,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市长彭真任组长。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于5月16日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撤销原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于5月28日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中央政治局常委,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为顾问,江青、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任副组,主要组员有姚文元、王力、陶铸、关锋、戚本禹等人,简称中央文革小组。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文化大革命”也就此开始。 在国家发动的历时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一部分、重建约四百年的广善寺,也与其他宗教场所、寺庙等一样,作为“四旧”被疯狂拆毁,废为平地。 八峰山三面环抱,中为葫芦形形盆地,葫芦长形把则为往山外的通道出口,原为森森竹木荫蔽,外人不知其情,即使立于谷口之外,也不知内另有天地,宛如武陵之桃花源。山中之地以寺为名,曰广寺冲,所居人家均为外地迁入,以原繁昌保大圩水灾迁居之民为多,如浮山盛姓、峨桥梅山程姓、中沟洪姓、湖北高姓等,还有王姓、黄姓、李姓,均沿山脚泉眼之处而居。各姓在此谷和睦相处,虽则均来于各地,但宛如家人,生息繁衍已逾百年,多有联姻结亲者,姐夫郎舅,姑妈外甥,至爱至亲。盆内之地均被耕为良田,春则黄花满谷,夏则稻浪起伏,秋则硕果连枝,冬则腊梅飘香,四季景色谷外难寻。冲内现有两村民组,一为广寺、一为广冲,均属峨山镇童坝行政村,经百年繁衍,现有人户八十余,约三百人口。檐接屋连,物阜文昌,代不乏人。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水灾频仍。为改变靠天吃饭的情况,早在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解放后的二十世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0年大跃进时期及之后,中央号召全国各地兴修水利,治理河川,修建大小水库,把水屯起来,旱时能放水,涝时能控水,旱涝保丰收。 为此,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地基层政府,抽调农村劳动力,挑塘埂河埂、挖塘泥,疏通河道,建水渠水库,兴修水利工程。 八峰山的广寺冲属于山区,每逢雨季山洪暴发,不但山脚盆地内农田被毁,山洪出谷后,洪水所过之处农田也均被冲毁无余。旱时虽有泉水,但量小无法满足农耕需要。谷外水源更是严重缺乏。 为此,当地政府决定在广寺冲兴建水库,在谷口狭窄处筑坝蓄水。峨山公社(现峨山镇)于1963年发动全社农民,于冬春农闲季节,抽调各生产队男女劳动力上开山筑堤,历时十年,才将水库主体修筑完成。 水库建成后,冲内盆地中农田成为库区蓄水之处,谷口处所居人家全部迁居至冲内最里之处,散居在距广善寺不远的山脚。为大水利建设大局,造福一方,广寺冲人家均奉献巨大,永为后世铭记(一九九三年编修出版的《繁昌县志·第十二章水利·第二节蓄水工程·水库》载:“广寺冲水库 位于峨山乡童坝村。1963年兴建,1973年大坝主体工程竣工,集雨面积1.4平方公里,坝顶高程64.5米,最大坝高18米,最大坝高19米、设计洪水位63.8米,总库容112万立方米。...可灌溉0.2万亩。”) 八峰山下广寺冲真绝美之所,虽古寺不存,仍不失为仙佛之地。五年之前一识之后,独迷此谷,常自一人来冲里随意走走。青峰秀美,山野清纯,谷底岚风微送,水库碧水纹波,往往天黑多时也不忍离去。因常来,交谈中与一村居盛茂林老人相识,虽未成友,但也常电讯联系。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中生,因虽故肆业,却也是当时一乡之中曲指可数的有此学历之人。老人性格开朗,声高嗓清,谈吐高雅;皮肤细腻,面部无一点皱纹;身板笔直,起坐敏捷,山路健步,多胜于我。就是他自说一九三六年生人、现年八十五岁,我至今还无法相信。 前几日与盛老联系,想让他陪我去看看被拆废的广善寺具体所在,他欣然答应。第二天下午饭后,趁阳光尚未西斜,相机拍照不逆光时驱车再进广寺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出繁昌城区到峨山镇至沿江高速出入口不远,离开S216省道右转即进入广寺冲所属的童坝行政村。童坝行政村已经高度亮化,道路宽敞整洁,路边载满各种花草,五颜六色的鲜花正张盛开。文化健身设施随处可见,文明法制教育专栏成对排列。别墅式的村民住房随处可见,门前大多停放家用轿车。 走过不远,至徽姑娘创业“童坝老饭店”门口,九十度折向一条坡道,这条道的尽头就是广寺冲水库的堤坝。 站在此堤坝上,高大的八峰山、秀丽的广寺冲、荡漾的库区一览无余,美景尽收。<div> 原来的冲内通向外路的狭窄葫芦口,因水库扩容需要已向两边打开,底部的土石挑运成宽厚的堤坝,可见这巨大的土石方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靠全峨山公社社员两肩挑、小车推来完成的,近千人耗时十年,工程量可谓浩大,造福一方,功在千秋。<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沿水库堤坝左行至一山峰之腰,山腰上的这条路完全的人工在岩石上开凿的,以便在水库建成后冲内居民的通行。 路口新建一徽派马头墙似砖砌建筑,白底红体篆写“广寺冲”三个大字,为村标识。<div> 如果不是我早知道这里就是广寺冲,让我猛然辨认此字,估计我也是“丈二和尚”,一头雾水。墙体左下方有两个并排圆形图案,仔细一看,原来在墙体中钳入两扇麻石磨盘,各隶书一字,乃“善”“行”也,意劝存行善之心,行善义之举。</div> 入山腰之路缓坡弯曲上行约五百米后,才在竹林中见到村落。 村民的房屋建在入村之路的两边上下山披上,层层叠叠,均有水泥道路相通。 再入去就见一广场,原来为广冲村民组的凉晒稻谷的稻场,现在建成篮球场与健身场所,还存放各种环境卫生清理车辆。 上次我来时看到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存留的破落队屋,现在内外已修缮一新。 另有一室,专用于老年村民休闲娱乐。村里的老人再也不用孤独居家,而是在活动室与邻居们共乐天伦。 盛老已经在广冲队屋的老年活动室等我,见面后他面色凝重告诉我一件事,前几天有收古玩之人来村里,收走了几个原来广善寺的柱石座,等发现时人也走的无踪,无法追回。我也深为叹息,只能说这些事不能再发生了,这都是历史的宝物,需存传后世。 我们顺着山路一起往山里面走去,边走盛老边告诉我广寺冲的一些历史。<div> 他特别的说,我们这里比较大的有四口井,是白果冲发了财的于姓人,花了大钱请风水先生,翻山越岭到我们这里找到泉眼开挖成井的,但于姓人并没有在此地居住,这四口井却保留下来。现在当地政府出巨资不但将村里的道路家家修通,环境整治,栽种景观花草,将老队屋修缮改造,稻场建成篮球场、村内多处设置健身场地,还将水井清淤,重新圈砌,供村民饮用与清洗。</div> 走过几段风景民居,果见路边大树之上玄挂有“于井”字样的有红色路标,顺其所指,很快就到井旁。几只鸭子在井下渠沟处戏水。井台上有妇女在清洗衣物。 盛老介绍,靠近竹林旁的是泉眼,泉眼的浸出泉水自池中下流至二个相连的供饮用的小水池,再往下也是清洗物品的大的园形水池,就是我们看到妇女在清洗衣物的那个大的水池。水源分类,绝不混用。泉水长年不枯,就是大旱之年也未见其水量减少。可见此泉水不是地表水,而是地下岩层之间上涌之水,绝对的矿泉水。 我走进泉眼的水井,井水清澈,平面如镜,宛若无物。井底散置着许多铁红色的卵形石块,不知这些石块本来就是井中之物,还是后来放置的,感觉与周边岩石颜色绝不相同,非常独特。井中也看不见有水自井底浸出,没有一丝扰动迹象,但其出水口流向下方的供饮用与清洗的水却哗哗的流个不停,可见泉眼的出水量很大。 我用手在供饮用的方形池中掬其一捧,一口喝下,其水入喉清凉甘甜,消燥化暑,立觉体空身轻满。此时方知盛老年过八十而矫健如昨之故了,也知古之有道之士隐于高山大谷,不但求其远离世俗,也为吸天地之精华,养天然之正气也。 羡叹之余我们顺脚而行,走看冲中各处村落,盛老边走边介绍这是谁家,祖辈原来是从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迁居而来。他告诉我,他是原繁昌浮山乡盛村的,在爷爷辈中因保大圩迁居至此,他在此出生,祖籍之地虽然不远,但村中无人相识,几乎也无联系,很想在有生之年去探访宗亲,一叙族谊。冲内有程姓、王姓、黄姓、强姓、李姓等几姓人家,经历也大致如此。只是高姓的湖北家族,还专人来此寻访,让其他姓氏村民很是羡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路遇一正在门口端碗吃饭的村民,他介绍说这是他们村民组的组长,一方寒暄介绍来意后,组长告诉我们,他小婶家房屋后就有广善寺的“和尚缸”,是他已经过世的小叔在原庙基后地里挖出来的。我们一起过去查看,房后的杂木丛中有三口大缸,其中一口径很大,有半人之高,特别是缸壁内部中间有两道长约一尺长的隆起,比其他两口家用很是不同。他介绍说,这是庙里和尚圆寂之后盘坐之内安葬的坐化之缸,两道隆起的是盘坐在里面后专用支撑摆放胳膊。这是我见的广善寺第一件遗留之物。 在我的询问中他又说起,前几天政府为广寺冲投资修筑环形道路,在挖掘机开挖路基时挖出一些石块,可能也是广善寺之物。<div> 我们在他带领下赶紧过去,几块已经破裂的石块随意的堆放在草丛中,拨开上面的遮盖,仔细一看,本来是完整的一块石刻,现在已经断裂成几块的石碑上,有精美的仙鹤、梅花鹿与云龙线刻浅浮雕,这无疑是广善古寺之物,可惜的是,寺庙拆毁后的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为广寺冲的美丽建设反遭破损,真是实为可叹。望当地政府在建设广寺冲的施工同时,应注意对当地文化遗留的保护,以借此挖掘八峰山佛教文化遗存,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div> 在往前就是原广寺村民组的老队屋,虽顶部与墙垣已经破败,但青砖砌就的墙体完好,只要如广冲队屋一样,一经修缮,绝不比广冲队屋逊色,定会再现历史,重放光芒。对此我与盛老深有同感,盛老说他定会告诉村民,对此房屋进行保护,待期修缮,不让寺庙柱石出售、石刻断裂之类的事情重现。 再沿田间草埂小路前行,经盛老家门前而过。他家是广寺冲最里的人家,原本是在谷口,在一九六三年修建水库时迁居而来,现在出行极不方便,好在政府已经正在投资动工修筑环八峰山脚水泥路,此路规划就在他家的门前而过。<div> 他说,村里的马书记多次来这里现场勘查,不止一次的告诉他政府会陆陆续续的投资改善广寺冲的生活环境,肯定会把环山谷公路修筑起来。</div><div> 盛老在给我叙述这些事情时,反复的多次的提到马书记,马书记这个马书记那个,充满信任与感激。虽然我没有见到过马书记,但在他的言辞与眼神中,我深深的感觉到了盛老对他的期待,对他的信任,对他的感激。</div><div> 我想,他对马书记的期待、信任和感激,是因为马书记代表的是国家、政府和村委会,是他们对广寺冲村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我也深深的为之感动。我们国家和政府及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人员,正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前期被一些腐败分子破坏的形象,正在履行执政为民职责,坚定造福于民的信念。人民看在眼中,如盛老一样,感恩在心。</div> 再走过草间田埂一里多路,盛老指着几户人家边缘的一片树荫,千年的广善寺就在此地,但屋宇百间的广善寺早已片瓦不存,庙基经过几十年的开挖早已成了种植玉米和红薯的山地。拆毁后破砖乱瓦,被种植农作物的村民捡放在一起,成为一段段乱石堆,堆上长满杂草。 盛老告诉我,他小时和村内孩童常到庙里玩耍。那时庙里已经没有僧人住持,只有一个附近的道士寄居其内,管理寺内一切。那时百间古寺也只剩后面两进,大殿内仍供奉许多佛像,寺内有大钟和悬挂的磬,敲起来非常的响亮。大门前的一对石狮,高高的门槛,沉重的寺门。<div>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清剿没有北上的新四军,为割断老百姓对新四军的供应,就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集中到广善寺中居住,他也在寺庙中封闭生活有一个多月。</div><div>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到处都在破四旧,广善寺剩余的两进寺庙几天内被全部拆除,佛像扳到,生铁所铸寺钟被砸烂,悬挂的寺磬不知去向。拆除的砖瓦木柱隔板等被抢一空,多被村民拖回自家使用。广冲队屋许多材料就是被拆除寺庙的材物。这次被出售的柱石应该也是在寺庙拆除后被村民搬回自家的。盛老说起这些,声音发颤,情绪难以抑制。</div> 走过庙基,山脚下有一口直径很大的水井,看其水面与周遭杂乱景象,知其现在只是作为农作物灌溉使用。盛老说,这原是庙后院墙厨房边的水井,当时是庙里饮用水井,水质非常好,是否就是清·道光《繁昌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所载“八峰山...有泉曰灵泉。‘’之灵泉,也未可知也。这口水井,如果现在如村内被圈护的“于井”被清淤使用,肯定会显千年佛地之圣泉甘美。我想,会有那一天,如果有那一天,我会来品尝这甘美的圣泉。 离开广善寺庙基,顺着山边的小路走到水库尾部,这里被平铺鲍姓承包商开挖放养鲫鱼。站在鱼塘埂放眼向外,广寺水库清水满满。回头再看隐于树荫之中的广善寺故地,不禁心下感慨。八峰山,广寺冲,东晋时即以高僧名寺闻名于世,为繁昌第一佛寺,此地为繁昌第一仙佛之地,历经千余年,高僧名绅历代不绝,阅数个王朝更替,但江山更改,八峰不易,现世人却甚少知之,冷落至此,岂不惜哉。望见我劣文之友,如我之心,访八峰名山之翠,寻广善佛寺之福,使八峰广善之名永传,不泯于历史之长河,我愿足矣。 身边的盛老此时眼望广善寺之所在处也沉默无言,仿佛千年广善寺仍在他的眼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提议给他照相留影,他欣然同意。我帮他将散开的衣襟扣上几粒衣扣,整理一下有点发皱的上衣,在西下有点逆光中拍下几张。还特意请他摘下帽子,对着他整齐花白的头发再次留影。 盛老,盛茂林,他就是历史,是八峰山的历史,是广善寺的历史,是广善寺最后的见证者。祝盛老身体康健,期待他见证广善寺的再次重建,见证八峰山的辉煌,见证广寺冲村民世世代代的美好生活。 <div> 安徽繁昌 潘绪正<div> 二0二0年九月八日记</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