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往事再回首》<br><br> 五十年前,在初夏的5月8日,我们顶着前日刚下过中雨的凉风,登上了解放牌敞篷大卡车,一路兴高彩烈的去了首府乌鲁木齐。做了暂短的入厂教育,又沿着蜿蜒曲折的天山公路一路颠簸来到了和静县巴仑台韭菜沟,开始了参加工作的人生路。这一走,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对历史而言是暂短的一瞬,对一个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岁月。记得当时离别生我养我故乡的时候,或是知青们曾经下过乡短暂的第二故乡时,一股刻骨的眷恋之心和依依不舍的情感油然而生。那里不管当时的经济多么落后生活多么清苦,但她曾经是养育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生活多年的地方。一个人对故乡的眷恋,也是永远无法忘掉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香甜可口的大西瓜,晶莹剔透的葡萄,口齿留香的大苹果,沁人心脾的沙枣花香,绿树遮风挡沙的万亩良田,随风起伏的滚滚麦浪。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知青们虽然待的时间不长,或者还吃了不少苦。现在回头想一想,那段岁月多么峥嵘多么艰苦,它却奠定了我们人生路上的生存基础。对每个人的性格耐力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磨练和锻炼。虽然当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比较苦。由于青春年少,少年不知苦滋味,每个人还都是在愉快中渡过的。对在城里长大的知青而言可能残酷了点,由于从小在城市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突然来到农村肯定是不太适应,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做,难为了很多人。过来了回过头来看必定还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大的方面说上山下乡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当时也是为了防修反修,也是防止美苏使用核武器分散人口的一种手段。从政治意义上讲,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而使杜勒斯和平演变的鬼话彻底的破了产,从文化方面的影响应该也是意义非常深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将城市人的先进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模式带到了农村,影响了一代农村年轻人,是他们模仿着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处理和面对人生,从而使他们有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从另外一方面说,很多知青下去以后做过老师,你们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教育和培养了那里的后人,你们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你们留下的影响,不光是精神方面的,而且是应该说在从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角度来讲,他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了那个地区。通过风雨的磨练,知青中很多人有了理想,有了作为,有了抱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应该说不会感到后悔。<br> 因为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招工,大家都应该感到幸运。当时并不知道以后有什么机会可以招工出去,对于知青来说也是一种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我想大家当时都是幸运儿,我们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离开了那里,当时对于上山下乡知青或者农村回乡知青来说,因为当时谁都不知道以后的事会是怎样,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能不能从农场出去都是要打个问号,所以说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渴望而不可求的。当时我们离开的时候,也都是怀着一种美好憧憬离开了那里的。 <br> 来到七五五五的所在地,令大家感到十分失望,地域偏僻,环境艰苦,住地窝睡土屋,满目萧色一片苍凉,云雾缭绕群山环绕日照时间短,巍峨群山中一条荒无人烟的小山沟。仅有几排土房子和依坡而建的地窝子,根本没有工厂轰轰烈烈的景象,一切都等待我们去亲手开发建设,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比在农场时更为繁重的劳动煅炼,但是我们大家都含笑克服了,通过这一点,是我们深深认识到人生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路可走,只有经受历练才能够取得成功,一个人在顺境中是不可能成长的,只有奋力拼搏才能收获成功收获幸福。往事过去了回过头再去看,一切都是风平浪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都克服了,七五五五不寻常经历是大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大山荒凉荒无人烟,几乎与外界隔绝,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那里整整待了16年。我们都经历了人生比较艰难的时期,刚到厂里面的时候,挖管沟建房子,又是泥瓦工又是苦劳力,种过地修过渠。厂子建成投产后,很多人都在被服车间工作,每天工作非常辛苦。这16年也是我们人生最美的年华,我们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最美的青春也是在大山里度过的。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成就了一番事业。我们走过的路是峥嵘辉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有一种精神准备,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对过去吃过的苦也没有什么必要去抱怨。<br> 现在我们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我们曾经也像夏花一样灿烂,老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度过我们的百年人生。晚年的生活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只要你的心态好了,一切都是风轻云淡,找个机会朋友们多聚一聚。虽然我们很多人几十年未曾谋面。但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思念始终萦绕在心中。无论你是去了天南地北,或者是远渡重洋去了昇国他乡,人们都是心心相通的。我们即使不能见面,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络上常常相遇,这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让我们都做一个明事理睿智的老人,把一切都看开,想开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没有彩排,只有现场直播,这场戏我们唱的应该是很精彩的。现在我们都到了谢幕的时候,一切已选择完毕,再没有长吁短叹。幕围垂落丝竹声远,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竭尽全力。就让我们携手共同走在人生夕阳的道路上,让夕阳的余辉照耀我们走完人生的旅程。<br><br> <br> 李学林<br> <br> 2020.5.8</h3> <h3> 七0年五月八日招工名单<br><br><br><br>一分场,山广智 贾洪礼 孙其林 李梅淑<br>二分场,沈永席 蒋士林 李永宏 王兴江<br> 侯德仁 郭卫民 张铁成 吴迪兰<br> 张以玲 <br>三分场,李顺仁 孙彦玉 郭富生 崔 华<br> 张卫平 安秀芳<br>四分场,张彦文 张蜀彦 蒋会清 史志军<br> 徐玉华 潘雪静 冯小风 付 江 <br> 游嘉玲 任近慈 李贞贤 李祥林 <br> 张跃成 <br>五分场,赵才贞 万鹏飞 姚 伟 史发宁<br> 李学林 董景诗 刘忠贵 赵希荣<br> 李瑞芝 杨 玲<br>六分场,徐庆龙 杨前新 罗风桥 高长明 <br> 陈美兰 李伟伟 蒋兆淑 刘忠萍<br><br>注,这次招工共计50人,其中上山下乡知青30人,男16人,女14人,回乡知青20人,男15人,女5人。另外下乡知青朱新生到乌市后,自动放弃了去七五五五返回了芳草湖。<br><br>感谢沈永席,候德仁,姚伟为此名单提供了宝贵的补充信息!<br></h3> <h3>《纪念过去的岁月》<br><br><br>公元一九七零年,<br>五月雨后冷依旧。<br>芳草学子离家走,<br>满怀激情去巴州。<br>山一程来水一程,<br>一路风尘来山沟。<br>三线建设大熔炉,<br>如火如荼写春秋。<br>青春年少不知愁,<br>建功立业显身手。<br><br><br>而今青丝染白头,<br>春华褪去常怀旧。<br>往事如烟随风走,<br>岁月催人景难留。<br>人生本是一杯酒,<br>酸甜苦辣味全有。<br>个人得失抛身后,<br>祖国安危在心头。<br>峥嵘岁月难回首,<br>只为山河添锦绣。<br><br>为纪念芳草湖徒工70年5月8日招工入厂50周年而作,以示怀念!<br> <br> <br><br> 2020年,5,8日写于乌市</h3> <h3>《历史的脚步,青春的记忆》<br><br>上山下乡回乡知青50年再回眸<br><br> 李学林<br><br>50年光阴似流水,<br>岁月匆匆难回首。<br>50年前寒风凛冽的初冬时节,<br>一场上山下乡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br>一时间悲欢离合的剧痛袭向天下父母,<br>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笼罩在沉重的气氛里,<br>这一刻似乎让家长难以承受。<br>从而到处呈现出了:<br>千家万户捣衣声,<br>小巷遍闻哭泣声。<br>子女都是心头肉,<br>今日分别千里行,<br>相拥热泪如泉涌。<br>难舍难分母子情,<br>天南地北无音讯,<br>只见归雁不见人。<br>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br>但对突如其来的消息,<br>还是不知所措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br>初高中的莘莘学子匆匆地告别了城里的生活,强忍着悲痛打起了行囊,<br>含着热泪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父母家人,<br>怀着懵懂的心情踌躇不前的离开了从小生长的温暖的家。<br>踏上远去的征途,<br>沿着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去了祖国的四方八方。<br>三年的停课闹革命终止了继续上学深造的希望,<br>离开故土千里远行读大学的梦想化为了灰烬,<br>你们这些人来到了当时还比较贫穷落后的芳草湖农场。<br>在那里,你们度过了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br>那里是你们激情燃烧的地方!<br>那里是你们的第二故乡,<br>那里也是你们梦幻放飞的地方!<br>在多年的时光里,<br>男生已不再是书生气十足的小白脸,<br>变成了古铜色和小麦色的脸庞,<br>一个个成了血气方刚健壮的青春儿郎。<br>女生也不再是如花似玉娇嫩的娇娇女了,<br>岁月的风霜使花容月貌的脸颊变了模样,<br>国色天香牡丹花似的面容露出了苍桑的痕迹。<br><br><br>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r>是国家的大政方针,<br>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决策!<br>是治理文革后期社会动乱的一剂良方,<br>是缓解当时城市就业升学压力的燃眉之急的必要措施,<br>又是防止美苏核战争威胁疏散城市人口的战略布署。<br>初衷是待国内外形势好转后逐步让知青回城,<br>不是让知青永久扎根农村牧区,<br>先下去后有计划考学招工征兵回城的缓兵之策,<br>又是将新生力量带到农村边疆的手段,<br>它改变了我国落后地区的面貌,<br>为老少边穷地区带去了知识注入了活力,<br>知识青年是新思想的传播者,<br>潜移默化影响了长期处于封闭自守状态下人们的思想意识,<br>使他们懂得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br>智慧才能发家致富的理念,<br>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火花的作用,<br>对祖国建设稳边固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br>上山下乡是时代的召唤,<br>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br>这场大规模的青年人口大迁徙牵动着千家万户,<br>一分为二的看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功迹,<br>从另一方面说对初高中都未毕业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是惨酷了一些。<br>从而形成了两地相隔彼此牵挂的被动局面,<br>给无数家庭蒙上了阴影。<br>而返城之路也荆棘遍布艰难又曲析,<br>也造成了数年后科学技术领域和知识界人才的断层,<br>从1968年12月5日截止1978年知青大返城前,全国有1776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br>这以后也陆续有知青上山下乡,但是规模小。<br>时代的洪流是生在乡下的知青也未能逃出洪流的漩涡,<br>鸡窝里的凤凰被折断了高飞的翅膀,<br>面朝黄土背朝天守望故乡的天,种好脚下的地,<br>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现实,<br>芳华只能在田间地头燃尽。<br>以后虽有幸运儿走出了农门也是凤毛麟角。<br>更多的人春种秋收守望着那份乡愁。<br>当时的命运没有其他选择,<br>到农村牧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唯一的出路。<br>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br>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步骤。<br>任何人无法逆转,<br>回过头来评说,<br>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里,<br>在那峥嵘的岁月里。<br>知青精神闪烁着熠熠生辉的光茫!<br>知青的辉煌历史功绩应该予以充分肯定!<br>没有知青们舍小家为国家地无私奉献精神,<br>哪有共和国的繁荣富强!<br>青史册上也应该浓墨重彩的写上这一笔,<br>当年的一代知青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br>为共和国的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r>知青也是民族的精英民族的脊梁!<br>是历史永远铭记的一代功臣!<br><br><br><br>当时农村牧区条件比较艰苦,<br>下乡的知青们都居住在低矮的小平房和茅草屋里,<br>对初次离开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城市青少年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命运转折。<br>面对你们的是一次严峻的考验,<br>真有一种天降大任予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的意境。<br>你们还没有成熟,缺乏独立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br>你们冬天连火都不会生,<br>夏天蚊虫叮咬酷暑难耐,<br>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烈日,<br>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br>我们曾经共顶一片蓝天,同踩一块沃土,<br>在那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br>四季轮回暑来寒往春种秋收,<br>镰刀锄头铁锨成了我们手中描绘丰收景色的画笔。<br>冰消雪融春回大地的时候,我们迎着艳阳平地播种打埂修渠,<br>沙枣花飘香的盛夏头顶火红的骄阳,<br>我们的身影闪烁在麦浪滚滚的大田里,<br>有的男生干脆就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地割着麦子。<br>女生们也毫不示弱虽然戴着草帽,<br>但汗水浸湿了刘海顺着额头流下来迷湿了美丽明亮的大眼睛。<br>一滴滴青春的汗水洒在了火热的田野里。<br>秋风轻拂稻谷成熟的时候我们忙碌的收获着稻谷玉米高粱和甜菜,<br>冬天冒着严寒小手冻的通红积肥拉粪,<br>既是我们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br>腰累弯我们依然像生长大漠旁沙漠边的胡杨傲然挺立坚强不屈。<br>农场的知青宿舍飘荡过你们青春的气息,<br>田间地头回荡着你们劳动时爽朗的笑声,<br>居民点的小路上留下过你们的足印,<br>你们盈盈的笑容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br>你们年轻的脚步从未走远始终与乡亲们并肩同行。<br>既是你们中的绝大多人离开了曾经留下过印迹的那片热土,<br>走遍天涯海角那里永远是你们的第二故乡。<br>你们也是农场职工经常牵挂思念的亲人,<br>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汗水和甘甜,<br>从手无俘鸡之力到行家里手,<br>干起农活来和农民比毫不逊色。<br>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br>在短短几年掌握了农活的技巧成了十足的农民。<br>有的人还成了农村人奔向幸福生活的领头人。几代知青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弥补了农牧区教育的短板,<br>教书育人培养出了一代有作为的新人,<br>也深深影响了那片广袤的土地,<br>你们为农场的振兴腾飞藏下了伏笔,<br>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br>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br>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佳话。<br>清淡单调的饮食令人难忘,玉米面,高粱米成了家常便饭。大锅煮白菜,洋芋块,独具特色生长在城里人很少见的案板炒韭菜屡吃不鲜,平时肉食很少,几乎都忘记了肉是什么味道了,偶尔回城才能解解馋。<br>单调的生活艰苦的岁月空虚的心境,<br>度日如年的煎熬析磨着你们幼小的心灵,<br>白天的日子还好过,<br>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br>就翻江倒海牵肠挂肚的想起了远方的家人,<br>写家信盼家书的时刻多么难熬,<br>五花八门的手抄本成了消磨时光的读本,<br>当时暗中流行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三套车,<br>寄托思念的南飞的大雁,<br>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等,<br>成了表达渲泄情感口口传唱经久不衰的歌谣。<br>从个体来说上山下乡确实苦了你们这一代知青。<br>纵观全局知青上山下乡锻炼了意志,强健了体魄,<br>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劳动人民朴实坚韧吃苦耐劳品质的影响,<br>筑起了防修反修的思想防线,<br>避免了杜勒斯和平演变的预言。<br>你们虽然被终止了学业历经了艰辛,<br>但共和国的旗帜的颜色一直没有变。<br>如果一直都呆在城里,无所事事对社会和家庭也没什么好处。<br>你们如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br>不经受风雨的考验怎能担当人生路上的重任?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奋斗经历,<br>那一代人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死考验!<br>经过这段艰苦的历练,<br>你们中间不少人有了理想,有了报负,有了担当,<br>从而成就了不少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br>但也有更多的人经历了命运的磨难,生活并不如意处在社会的最低层。<br>即是回了城也干着粗重的平凡的工作,甚至有的人赶上了下岗分流,有的人下了岗下了海经了商。这又有何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干什么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都有施展才华的天地,都是一样的风光无限。<br> <br><br>现在我们已是风霜满面,<br>岁月的年轮深深地刻在了脸上,<br>逝去的光阴一去不复返了。<br>任何叹息愤慨又有何用?<br>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br>无论我们曾经惆怅和悲愤,<br>知青的名字一生在时光里回荡,<br>相同的血液在血管里奔腾。<br>只要做过知青我们的心就能靠近,<br>历史的轨迹让我们成了知音,<br>时代的风云让我们并肩同行。<br>只要是知青无论生在城市和乡村一颗心就能靠近,<br>一股浓浓的亲情就会油然而生。<br>老来相见心花仍然绽放!<br>只要还有明天我们就会高歌相拥,<br>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品人间美景,<br>只要我们身体健康,<br>笑对晚年的时光,<br>过好退了休的生活,<br>将一切烦恼抛到九霄云外。<br>就能正确对待虽然待遇不公,<br>我们基本上生活无忧。<br>老了可以到处旅游观光,<br>领略祖国山河的大好风光。<br>上天入地,网络漫游,吃喝玩乐,成了常态,想去哪里就去那里,<br>想吃什么就吃什么。<br>只要心态平和心情愉快,<br>心里有阳光,每天的太阳都是灿烂的。<br>清茶美酒日月长,琴棋书画秀夕阳。<br>定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时光!<br><br><br>注释,1,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天津知青,上海知青,无锡知青,等城市的知青到芳草湖接受再教育。还有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也到芳草湖接受再教育。前后总数大约5000多人左右,加上回乡知青应该在上万人。几代知青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农场的发展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知青为那里注入了活力和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知青们培养的学生和后人们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西域棉乡,军垦新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br> 2,68年以后,乌鲁木齐下乡知青的详细资料由于当时管理混乱,现在已经不太详细了,无非常准确的数字。只能凭当事人的回忆来弥补。<br> 3,1978年10月28至12月10日闭幕的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断断续续共开了43天,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知青工作四十条,文件中肯定了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方针,并确定了一些针对知青问题的具体规定。文件中确定凡是到国营农牧团场和兵团的上山下乡知青就已经是国家职工了,以后招工就再不考虑这些人了。因此才更激怒了从1978年10月冬到79年春云南知青访静坐的风波,使事件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所以才中央派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兼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下去了解和解决问题。这位局长了解请愿学生的意见后,认为可以考虑回城的问题。向中央汇报了他的意见。领导同志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同意符合条件的学生回城。当时采取退休顶替和病退顶替的方案。规定一家只能回一个,所以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曲线城的方式,想办法回城的各种现象。1977年恢复高考一些平时注意自学文化底子厚的人上了大学,又经过征兵军工和兵工企业招了一部分知青,其他人是父母所在的系统和单位招工和商调返了城。如果按着国家文件的规定,当时芳草湖下乡的知青就很难再返城了。已经算是国营农场的职工了,就是有了正式的工作了。不过后来下乡知青基本上都回了城,有个别人因担任了各个岗位的要职未回城。国家文件规定以后就是上学或者招工,都可以算工龄。下到农村的不算,,后面农村的知青对这一规定有意见了。后经过反复研究同意将农村下乡期间的工龄连续计算。<br> 4,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铭记过去,给大家留一个念想。避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表现手法,大力讴歌了知青精神。文中的人称表述下乡知青的用第二人称“你们”,下乡和回乡知青有共性的用第一人称“我们”。在人物描写刻画时细一些,对历史总体事件叙述的粗一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的观点和用词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多提修改意见为盼!以便弥补此文中的缺陷。另外,采用这种体裁和手法是为了浓缩篇幅,言简意赅粗线条概括地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貌。<br> <br><br> 2019年2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