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宁夏陕西西北游(下)。

钱红荪

<p>银川,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p><p><br></p><p>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p><p><br></p><p>银川火车站。</p> <p>贺兰山岩画景区</p><p><br></p><p>20亿年前,贺兰山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中生代的造山运动使贺兰山最终屹立于天地之间。</p><p><br></p><p>在山谷深处的一处断崖,名为贺兰口,俗称“豁了口”。诸多远古先民曾在那里生存了数万年。沟谷两侧连绵不绝的石壁上,分布有2万余幅单体图像及1万余幅组合图画,记录了3千年至1万年前,先民们放牧、祭祀、狩猎、舞蹈等多种生活场景,画面凿刻清晰,粗犷自然。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贺兰山岩画。</p> <p>贺兰山岩画景区入口。</p><p>神秘的贺兰山,晨雾朦胧,尤其让人好奇。</p> <p>银川世界岩画馆。</p> <p>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p><p><br></p><p>银川世界岩画馆为两层结构,用光电效应,用图片或实物(复制品),多个展厅,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发现的岩画。</p> <p>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p><p><br></p><p>岁月如梭,我们无法知道过去的过去,聪慧的袓先留下岩画向我们诉说他们曾经的经历。</p> <p>在贺兰口岩画保护区,分布着 5785幅岩画,以时间跨度大、作画民族多、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而蜚声国内外,其中《太阳神》为众画之首,最具代表性。</p><p><br></p><p>《太阳神》画为贺兰山崖壁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幅画。造型严谨,形象威严,重环双眼,炯炯有神,光芒四射,俯视山谷。如太阳普照万物,又如神灵护佑众生,这是集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于一体的最美岩画。</p> <p>石猿观天。</p> <p>旅行,就是要慢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你轻轻地唱,我慢慢地和。</p> <p>站在此处向北瞭望,贺兰山绵延不绝,高低错落,轮廓胜似一"睡佛“安祥卧眠与天地之间,五官逼真,形象生动。若遇雨雾之时,飞云凫凫,如仙境一般,更添"佛尊“之神圣、伟岸。</p> <p>祭祀文化:太阳神广场,祭祀台,图腾柱。再现远古先民祭祀先祖,祭祀神灵的地方。</p> <p>沙湖风景区,</p><p><br></p><p>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 <p>万亩湖泊,千亩苇丛。船行破浪,芦苇激荡。湖光山色,相映成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沙湖,就是有沙漠,有湖水的地方。广袤沙漠与无际水域毗邻而居,湖泊、沙丘、远山、芦苇、飞鸟、游鱼有机结合,沙水相依,融江南水乡灵秀与塞北大漠雄浑为一体,构成西部罕有的荒漠湿地奇妙景观,水绕沙丘天下绝呀!</p><p><br></p><p>“水绕沙丘天下绝”石碑,是2010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莅临沙湖视案时亲笔题写。</p> <p>金沙绕湖的沙湖是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人工改造工程。</p><p><br></p><p>"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是沙湖原来的真实写照,这里曾经是银川平原西大滩的一块蝶形湿地。</p><p><br></p><p>1950年农建第一师5800多名官兵来到西大滩,名为国营前进农场。铸剑为犁,屯垦戍边。通过碱滩排灌、水生植物种植、渔业养殖,将不毛之地的西大滩改造成了融芦苇荡、湖景及耐盐碱林木为一体的湿地地貌。</p><p><br></p><p>1990年5月1日,前进农场正式更名沙湖并对外开放旅游。</p> <p>从不毛之地的西大滩到如今稻香鱼肥,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的塞上江南,凝结了几代人的辛苦付出。感谢劳动者打造的美景。</p> <p>沙漠起舞。</p> <p>沙漠骆驼,驼铃叮当。丝绸路上不知有多少驼队行走了多少行程又拉了多少货物?而今它们成为游客体验沙漠里行走的驼队。</p> <p>沙湖游乐聚粹天上飞的、水上航的、地上跑、沙上滑的一应俱全。动力飞伞、古道驼铃、激情滑沙、冲浪越野等体验项目各有其乐。</p> <p>水上飞机起飞那一瞬那,水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白色飞浪,快速飞向空中,环绕沙湖……空中的人甚感刺激,沙湖如镜,苇丛如翠,游人如织,风景如画!</p> <p>沙湖国际沙雕园。</p><p><br></p><p>沙湖渔女,渔女是沙湖开拓者的象征,她与丹麦的美人鱼有几分象似,沙湖渔女雕塑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是沙湖人热爱沙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写照。</p> <p>水洞沟景区</p><p><br></p><p>“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地质公园。</p><p><br></p><p>水洞沟内有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p> <p>水洞沟遗址博物院</p><p><br></p><p>水洞沟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历史上共有5次国际、国内古生物、考古学家及专业团队对水洞沟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被证明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p> <p>知青情谊深。</p> <p>65岁即可享受免费游览,但是景区的小交费不免费。烈日下徒步已不是我们的強项,大家都选择了小交通。</p><p><br></p><p>电瓶车、游船、骆驼车,驴车,还有西北特色装饰的拖拉机,走在这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漠神韵古道上,体验五种交通工具,听着西北花儿调,欣赏着风雕沙蚀的士林奇景,优哉,悠哉,乐哉!</p> <p>水洞沟村。</p> <p>西北汉子"花儿调“。</p> <p>宁夏长城博物馆</p><p><br></p><p>"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公元前800多年前周王命大将军南仲到朔方筑城防御玁狁的故事,《诗经.出车》这段诗歌中"城彼朔方"之"城",即宁夏东北部的盐池境内,也就是说,宁夏是长城雉形的发祥地。</p><p><br></p><p>在远古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外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今站在城墙上,大旗在浩浩风中猎猎招展,似乎战鼓擂动,军士同仇敌忾的呐喊。</p> <p>跨过这一步就从宁夏到内蒙了。</p> <p>在水洞沟通往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显神奇。</p><p><br></p><p>藏兵洞洞内分岔,犹如迷宫。在清理出来的近千米洞道里,辟有20多间土室,其中有小型粮仓、水井、厨灶、兵器库、火药库及陷阱、暗器孔道及指向大峡谷的炮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土室内墙壁上有小龛,置有破碎陶器,似为油灯之属。</p><p><br></p><p>藏兵洞为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长城立体军事防御遗址。</p> <p>走出红山堡长城,横亘着一幅标语:您己实现从四万年到五百年前的时空穿越。</p><p><br></p><p>五百年的城门依然矗立,厚厚的城墙不能告诉告诉我们曾经历的风雨。水洞沟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一座历史学堂。使人望而生叹,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p> <p>车拍银川市風凰桥,旭日冉冉,城市醒来,逐渐车马喧嚣。</p><p><br></p><p>再见,银川!再见,宁夏!</p><p>下站陕西了。</p> <p>我们这次旅游主题是宁夏,陕西与河南相邻,陕西是回家的路。</p><p><br></p><p>搂草打兔子一一捎带着活儿。顺路继续陕西游。</p> <p>定边盐湖群景区</p><p><br></p><p>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境内,西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连,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p> <p>定边盐湖群由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盐湖组成。其中花马池湖开采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昌于唐宋,盛于明清。特别是在1940~1943年之间打盐大生产运动中,为支援边区财政和抗日战争,359旅2000余名指战员在此打盐。曾被毛主席誉为“盐湖是中央第一财政”。</p> <p>额吉泉,"额吉"蒙古语为"母亲",母亲泉,汩汩泉水涓涓细流。我们还品尝了这有点咸的泉水。</p> <p>天空之镜,虽比不上茶卡盐湖那么宏大,但彩色的田字盐田,如镜一样,倒映的人物如入仙境一般。</p> <p>镜中花。</p> <p>色彩斑斓的盐田,犹如上帝的调色板,给西部荒漠的土地增添了绮丽风景。</p> <p>从盐田里析出的粗盐,堆积如山。</p> <p>永宁山风景区</p><p><br></p><p>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环绕其侧,东西走向,全为红砂石质,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p><p><br></p><p>古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中层微向倾十分陡峻,下层通洛河供汲饮,可容千人,后世凭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p> <p>崖壁上极其醒目的摩崖石刻映入眼帘,古寨右侧赫然书写《毛主席万岁》,左侧书写《大跃进万岁》。</p><p><br></p><p>这是有浓郁的历史痕迹的石刻,是上世六十年代倡导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印记。</p><p><br></p><p>下山回望,崖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大字熠熠生辉。</p> <p>爬上古寨顶端,是一城墙壁垒的小院,楼顶呈歇山式,为山寨的瞭望台和炮塔。</p> <p>刘志丹塑像(车拍),志丹县志丹广场上耸立的志丹像,基座有毛主席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p><p><br></p><p>永宁山寨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刘志丹。他生于保安县芦子沟村,在此领导闹革命,是当年陕北红军的创始人。1936年4月14日牺牲于东征战役,年仅33岁。为纪念他,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p><p><br></p><p><br></p> <p>永宁山也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p><p><br></p><p>刘志丹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从此星火燎原,发展了陕北革命根据地。</p><p><br></p><p>相传当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刘志丹曾经邀请毛泽东在永宁山小住,共商革命大事。</p><p><br></p><p>"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这支歌就是纪念这段革命故事,歌颂革命领袖毛泽东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p> <p>险要之山永宁山,因其兀然耸立似一座通天塔,内部结构复杂,道路或地洞或贴崖壁,石阶陡峭,我们下行贴着崖壁几乎是七、八十度的角度,要不是石阶有铁索拉着,真是不敢下脚。永宁山之险峻毫不逊色于华山。</p> <p>永宁山寨,宋代时就已经形成上下三层,第一层山寨地势最高,设瞭望哨与炮塔;第二层山寨的石壁向里凹,一孔孔石窑错落有致;底层山寨洞室密集,寨中有水井直通到洛河中。饮食、入厕、住宅、圈舍井然有序。</p> <p>在永宁古寨山嘴,俯视鸟瞰,洛河在这里来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划出了一道靓丽的弧线一一U形弯,我从心中流出一句话,啊,好漂亮的轩坤弯!</p><p><br></p><p>洛河峡谷风景迤逦,丹霞地貌天作地成,令人叹为观止。</p> <p>洛河,据百度搜索应为北洛河。它发源于自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有三支河源,在吴旗汇流后称为北洛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途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p><p><br></p><p>当洛河经过永宁山时,一路自南、西、东三面,来了个大“S“转弯,环绕永宁山,将山体紧紧包围,犹如母亲怀抱中的孩子。洛河水如同黄河水一样,黄褐缎带般浑浊厚重。</p> <p>永宁山,山势高大险峻,岩石裸露暴突,呈褚红色,从远处看,像一座锈迹斑斑的古钟屹立于洛河边上。</p><p><br></p><p>山脚下鲜花怒放,永宁山,不朽的山,永远安宁。</p> <p>黄帝陵景区</p><p><br></p><p>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br></p><p>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p> <p>钻木取火,燧人氏,三皇之一这古时期火的发明者。火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p><p><br></p><p>螺祖(螺祖是轩辕黄帝正妃)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黄陵县城有螺祖养蚕遗址。</p> <p>进入庙门,看到"黄帝手植柏",此树参天树盖华硕,距今5000多年历史,为世上最古老的古柏。对于此树有一种说法,叫"七搂八匝半",就是七个成年人合围抱不住,还差八匝半,说明此柏雄伟粗壮。这是一种代表神圣意志的神树。</p><p><br></p><p>护栏里古树旁立有石碑,石碑上刻有“黄帝手植柏”几个大字,石碑晶莹黑亮,大字金光闪闪,古朴典雅,颇有气势。</p> <p>碑文亭竖立的石碑</p><p>第一块,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碑。</p><p>第二块,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p><p>第三块,国父孙中山手迹题词碑。</p><p>第四块,邓小平手迹"炎黄子孙"碑。</p> <p>走过轩辕桥,再上95阶石阶便是轩辕大殿及黄帝陵祭祀广场。95阶石阶为九五之尊,轩辕大殿及广场全是由巨大的花岗岩石彻成,广场四周立有9对2米高的青铜鼎,两边锦旗猎猎招展。!</p> <p>青铜鼎。</p> <p>黄帝陵轩辕殿又名黄帝陵祭祀大殿。为黄帝陵标志性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位于庙院北端,座北面南,为正方形花岗岩石材建筑,汉代造型风格,色调以青灰为主彰显宏伟、古朴、庄严,典雅气概。</p><p><br></p><p>帝陵祭祀是华夏子孙流行几千年的最严肃庄重的最大传统民俗及国家行为。自2004年开始,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新落成的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都有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区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万余人参加。</p> <p>气势恢弘的黄帝陵祭祀大殿,于2003年1月破土动工,2004年3月15日建成。</p><p><br></p><p>轩辕殿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园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园地方”的理念。黄帝石刻伫立在殿内上位。</p><p><br></p> <p>游人在此以"手托天盘”的造型照相留念,体验"天圆地方"理念所带来的那一份乐趣。哈,站在天盘之下,双手高举托起天盘,似巨人托天啊!</p> <p>我俩是1968年一起下乡知青。</p> <p>韩城司马迁祠景区</p><p><br></p><p>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p><p><br></p><p>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2014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祭祀大道两侧描绘《史记》历史故事的精美石雕。</p> <p>司马迁铜像。</p><p><br></p><p>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p><p><br></p><p>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p><p><br></p><p>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p><p><br></p><p>相聚于司马迁铜像下。</p> <p>青石铺砌的司马古道,迤逦蛇行,直通山顶。</p> <p>沿着司马古道一路上行,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p> <p>司马迁墓园</p><p><br></p><p>在司马迁祠院的后面,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这是一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p><p><br></p><p>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认为正是司马迁这位汉族史学家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记录历史,特敕命改建了这座像蒙古包样的砖砌圈墓。</p> <p>转身回望,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一条高速公路横亘空中,锦上添花。</p> <p>上山途中,同行的一位女士突然晕厥。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领队组织团队的七位男士挺力相助,把那位女士从山上抬到山脚下。好在有惊无险,那位女士慢慢恢复。</p><p><br></p><p>这种挺力相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是快乐行团队精神,在以竹子为主的三位领队组织下,出行旅游大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团结友爱。</p> <p>党家村景区</p><p><br></p><p>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向,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p><p><br></p><p>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建筑古典,保存完整,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p><p><br></p><p>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于2008年3月2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保护对象。</p> <p>历史悠久,布局紧凑,做工精良,风貌古朴的党家村被国内及国际通认为是"民居瑰宝"。</p><p><br></p><p><br></p> <p>进入村头,映入眼帘,左右山墙仍然还滞留的庚子年春的气息。</p> <p>漫步村中,巷道深深,屋院幽幽,但少有十字口,哈,后来才知道这是党家村独特之处,"巷不对巷,门不对门"。</p><p>文星塔,贾祖祠,神庙,耕读院,私垫堂,节孝碑,四合院,大街小巷,那斑驳的门楣,青石的小路,幽深的庭院,深灰的石雕,风化的门柱……向来者诉说着古来今往的历史,诉说昔日的兴盛辉煌。</p> <p>造型迥异,拴马石吗?</p> <p>华美的节孝碑。</p><p><br></p><p>这是党家村唯一一座由朝廷修建的建筑。</p><p><br></p><p>中孝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建给党伟烈之妻子牛孺人的。当年党伟烈新婚不久后参加科举,在赶考途中染疾去逝,后来夫人牛氏守节尽孝一生。光绪帝闻之深受感动于是下诏书赐给了牛氏这座节孝碑。</p> <p>党家祖祠</p><p><br></p><p>党家祖先1331逃荒到此,1414年党真乡试中举,这是从土窑洞走出来的举人。由他开始确定村名,勘定村址,撰写《家谱》,最重要的是他开启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先河,此后,党家村村中盛行读书,科举功名世增,贤才层出不穷。</p> <p>贾家祠外观全貌。</p><p><br></p><p>贾姓入村,1495年贾璋"党贾联姻”,其子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从此党贾两姓亲密相处,齐心协力,耕读并重,农商并举,共建家园。</p><p><br></p><p>由于党、贾两家都重教育,树家风,后辈富商、贤才辈出不穷。</p> <p>党家村崇尚耕读文化,底蕴深厚。优美砖刻,福寿二字,苍劲雄浑,润色过花。有福添寿,祝福大家。</p> <p>俯瞰党家村,绿树房舍簇拥着文星塔。</p> <p>文星塔,</p><p>党家村文星塔,造型美观为六角六层楼阁式砖塔,高37·5米,盔顶。</p><p><br></p><p>文星塔内部不开放,只能观外景。塔身挺直,直上云宵,偶听飞檐下的风玲,叮当作响。只见各层都有砖雕匾额: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二层"天观在上",三层"直步青云“,四层"文光射斗“,五层"云霞仙路",六层"笔参造化"。一层还有木楹联:“奉先师礼义廉耻光圣道,勉后学修齐治平著贤声。”在崇尚耕读的党家村修塔建庙是为了荫庇后人,党家村才旺盛。</p><p><br></p><p>文星塔下讨彩头,我们相聚在文星塔下。</p> <p>塔斜了吗?驴友建新说,给你个特写镜头吧,好哇,真拍成"比萨"斜塔了,哈哈。</p> <p>党家村合影。</p> <p>龙门风景名胜区</p><p><br></p><p>位于韩城市区以北30公里处龙门镇境内。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越,故称龙门。</p> <p>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又称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湖,正如诗人李白所描绘的“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p> <p>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龙门”指的就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 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 《埤雅·释 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p><p><br></p><p>后来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p><p><br></p> <p>大禹庙遗址纪念亭。</p> <p>《砥柱铭》是唐朝宰相魏征的一篇名作,魏征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p><p><br></p><p>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祭祀完毕,又转向西继续巡视来到大禹口,魏征作了流芳百世的《砥柱铭》,文中以大禹而赞李世民。</p> <p>铁索桥遗址</p><p><br></p><p>1948年10月建的铁索桥,现已废弃。山西段在岸边立了一块石碑"禹门铁索桥遗址“,陕西段只留下一块石牌,"禹门铁索桥遣址"斑驳的已无法辨认。右下图是朋友陈二哥过去的照片,他感叹道:“当年禹门口的铁索桥(身后的钢缆桥,较小的),现在只剩下遗址了"。</p><p><br></p><p>昔日黄河上禹门口,铁路桥、公路桥、铁索桥三桥并立,贯通山西和陕西,气势不凡。如今铁索桥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留给我们一段回忆。</p><p><br></p> <p>我们行走的是1972年8月建的公路桥,108国道必经之地。旁边的是1973年7月建设的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p> <p>一桥飞架南北,又一座特大型斜拉垮河大桥,尚在工程进行中。</p><p><br></p><p>我们看到新的黄河禹门口三桥并立。</p> <p>一桥跨两省,从陕西韩城到山西河津。</p> <p>白驹过隙,宁夏陕西十日游结束了。因为有你有我有他,我们的旅游才有了更多温暖的片段;因为有你有我有他,我们的旅游才有了更多精彩瞬间。只说珍惜,珍惜那美好的时光,让温情的光阴成全我们无价的情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