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到角色互换周,我是一定要去找儿子角色互换的,因为我觉得很有趣。儿子看在我很努力写作业的份上,也会根据自己的心情配合一下。这一周正好赶到孩子考试和开学,儿子有点忙,就给了我一下午的时间进行角色互换。儿子比以前心甘情愿的当老妈,当他想向平时一样张口要我帮忙的时候,我说:“妈,你是找儿子帮忙吗?”他看了我一眼,说好吧,就自己去干了。我也有点纠结,在儿子眼里这“老妈”角色就是啥事都自己干吗?</p><p> 下午去学校报到前,儿子说要吃火锅,两个人把火锅支起来,各种菜、羊肉卷牛肉卷配齐,这时同事打电话来,急需要核算一个表交上去,就让孩子自己先涮起,我去整表格。儿子看我在忙,一开始也没说啥,过一会看我还在忙,就说“来吃饭吧!”我说“好好好,等一下就来------。”说归说手上还是在忙着。儿子在旁边说:“这下我体会到你喊我吃饭的感觉啦----!”呵呵,这也算是这次简短的角色互换的最大的收获吧!后面儿子自己拖着行李去学校铺床,明显比以前积极勤快的多。</p> <p> 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是三代同堂,孩子被包办代替控制的比较多。孩子的书包整理不好,鞋带系不好,东西放的没有条理。这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小的时候没啥感觉,到了初一他自己还系不紧鞋带,找不到自己东西,看到自己凌乱的书包,就非常的沮丧,觉得自己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拉低了他的自我价值感,甚至是对他产生了观念上的局限,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行,对于将来一些牵涉到动手做实验的专业方向都有点回避。儿子不擅于整理书包,所以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料都背在身上,所以他来来去去背着一个硕大的书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当初却认为是爱孩子,把什么事情都给他做好了,给的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爱,而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孩子的感觉并不好。我想起杨老师举的那个龙姐帮他儿子搅鸡蛋的故事,大人以为是帮忙,爱孩子,但孩子被剥夺了尝试和学习的乐趣,孩子失望的哭了。我想我儿子一开始的时候不能自己做,也很失望吧,但是在家长的权威和坚持以及劝下,也就顺从了。不过幸好我发现孩子身上的这种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磨灭,所谓的动手能力不强,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个思想上的误区,熟能生巧,儿子的手指非常的修长,电子琴弹的不错,写文章的时候电脑键盘也敲得异常的快,只是在某些方面缺乏训练罢了。</p><p> 只要开始就不算晚,我现在有意识的引导他多动手多做事,儿子现在学会了把该放下学习资料的放下,“硕大”的书包收缩了。作业收好夹在文件夹里,不再东一份西一份的找不着。他请我帮他打印作业,我教他用打印机让他自己打,他就非常高兴的还给自己的好友打印作业,好友请他吃饭,不亦乐乎。我教他怎么把打包的行李的绳头解开,儿子说“谢谢妈教我。”我能感受到孩子希望我教他,而不是替他干,这才是孩子内心想要的。</p><p> 仔细想想我们对孩子包办代替控制真的是百分百心疼孩子吗?可能更多是从恐惧出发,让自己放心,缺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试错自己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耐心,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看不见孩子的需求。相信孩子,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不但是从实践中帮助他啊,更重要的是要从感情上,从信念上无条件的相信他啊,无条件的相信,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会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