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br></p><p>题记</p><p><br></p><p><br></p><p>2020年11月7日,</p><p>宜山中学成立90周年。</p><p><br></p><p>宜中,</p><p>是山区赤子的摇篮,</p><p>是一地一域文化的传承与寄托,</p><p>是青春万众奔向理想高峰的领航与港湾……</p><p><br></p><p>愚人困难时期就读于宜中。</p><p>现摘录本人《自传》中的有关片段,</p><p>以庆祝母校九十华诞。</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宜中八十班</p><p>班兵</p><p><br></p><p><br></p><p><br></p> <p>作者近照</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刘三姐故里</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州</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山一中大门</p><p>(文革前)</p><p><br></p><p>这门逼街而立,不怎么宏伟、宽阔与气派,但镌刻着的学校匾牌却十分古朴与庄重,让人望而肃然。</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山一中</p><p>临当东城门东风街</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r></p><p>……</p><p><br></p><p><br></p><p>七、离土进城</p><p><br></p><p>由于成绩较好,小考那年我考上了宜山县中学。</p><p><br></p><p>这是广西的重点中学之一,创办于1930年,省内颇有名气。能考上这所中学就读的乡下人不多,当年北牙学区考上的只有我和潘现兴两人。</p><p><br></p><p>那时我刚满12岁,衣着土陋,穿的裤子还是左右交扎的裤头,一根鸡肠带绑着。布是妈妈自织自染的,衣服开胸八字扣。人个矮小,脸黑不溜揪的,只两个眼球晶亮晶亮。十足的瑶胞、农胞。</p><p><br></p><p>因为太土、太穷,时常都很傻。见到外人或讲客家话的就脸红,连话都不多讲、不敢讲,或且根本讲不成。想不到我能考上城里的重点中学,即刻与城里人一样,家里人特别高兴。学校老师也显得有本事,用红纸把我被录取的信息张榜公布在小学的黑板墙上。人们说,“北牙小学也可以,能把弄场人培养上重点——还真有点了不起”。这时,老师身上也似乎光耀了许多。</p><p><br></p><p>我一接到入学通知书,既高兴又紧张。进城读书了,不单能见到城里的风光,还能在城里生活几年。几年后呢,也许又回来吧,也许……。回来就跌落了!难堪的滋味不可设想。特别是刚进城,一切都得靠自己。吃住是什么模样?厕所又是……。我感到茫然,眼前一片空白,心里在怦怦地跳。</p><p><br></p><p>“不用怕,老弟。我送你上学,我到过宜山……”</p><p><br></p><p>二哥在给我打气。但到过宜山并不意味着到过宜中!而且是几年前去“县人委”开会的,来回集体接送,街的模样并不很清楚。说不定经过几年后宜山的东西南北都变了,他也没底。</p><p><br></p><p>过两天,村里的表哥王修辉从部队复员回来了。他知道我考上县中学,急忙到家里来鼓励、祝贺。</p><p><br></p><p>二哥这时弄了两个菜,摆酒与他叙旧、论古。最后说到送我上学,表哥主动提出要和我二哥一起送,说他当兵十多年,走南闯北,什么都见过,甭怕送老弟上城读书!</p><p>二哥得到表哥的壮胆,巴不得马上就进城,心里特别高兴。</p><p><br></p><p>一九六二年八月三十日,我带着入学通知书和父母亲包扎的行李,在表哥和二哥的护送下进城了。</p><p><br></p><p>这是我第一次坐车出门。从北牙到县城只一个多钟头,风驰电掣的穿过十几公里望不到边的大枫坪,晃过那军事要寨“二隘”与“高楼”。我仿佛被抛到空中,腾云驾雾似的走向另一个世界。我想,多少代以来,我终于坐上了汽车。如果又能坐上火车、轮船和飞机,那该是天地人仙了……。</p><p><br></p><p>宜山城是个长形的“十”字街,地处一片宽阔的山冲,从东向西地摆在一条深邃狭长而涓涓东流的龙江河畔。南面还东西延伸着黔桂铁路线,与龙江河平行。这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多是木制砖瓦结构的旧式双层房,临街留个出檐通道。高大的北城门和东城门依然还在,古老而宏伟。通往城门的尽是厢砌的青色石板,沉重且久长。“十”字街上下人流如涌,各种商店、摊铺比比皆是,招牌林立。街头巷尾的马车、人力车穿流不止……</p><p><br></p><p>我一下车已是下午四点,眼前的世界让我又呆又傻。街里的人流声、车流声和招卖声混杂一片,嗡嗡作响。远处、近处还不时地传来火车的气笛。我真的懵了,似乎坐在漂浮的水壺芦上,不敢擅自挪动一步。</p><p><br></p><p>表哥将行李推给二哥,忙拉着我走入赶街的人群,然后来到一家酒馆的桌边坐下,招来几个菜下了酒。说进城要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吃饭,二是找厕所。否则就被动,就要出洋象。因为是新进城,到学校也是第一次,何况已经到吃饭时间了。如果先到学校,还没门没路的,夜了那真是难办。</p><p><br></p><p>在馆里吃饭到半,有一个乞丐在我们的桌边站着,两眼直盯住我们盘里的饭菜。我愣了,生怕他一把抓过来,什么饭菜都给他弄脏弄糊了。表哥见状,先是吼他离开,然后把饭菜扳成一小盘让他到另一个地方去吃。可是,不到几分钟的狼吞虎咽,他吃完后又回来站着,进而胆大起来,伸手往桌上拿碗。表哥一怒,一脚将他蹄到墙角边。</p><p><br></p><p>“不知耻的东西,得寸进尺!你牛高马大的,分明是懒,要不然落到这个地步!你再不滚,我就给你送命!”</p><p><br></p><p>说时,表哥指指自己的一身退役的新黄色军装,继续吼到:</p><p><br></p><p>“你见我是什么人?穿的是什么衣服?我在战场上杀人眼红过,你懂不懂?你想送死?!”</p><p>这一吼,整馆震惊。乞丐恢溜溜地向门外走了。</p><p><br></p><p>表哥转过头来对我们说:</p><p>“兄弟,不用怕,也不要同情这些人。新社会了还当乞丐,分明是懒汉!不给点颜色看,他就要缠住你。”</p><p><br></p><p>二哥说:</p><p>“咳,还是当兵好,当兵的有威!怪不着别人说:吃是人胆,穿是人威!今天全靠你这套黄军装和黑皮鞋了!”</p><p><br></p><p>“那是,那是!现在社会上的烂仔,怕的是公安、军人。因为这些人带枪,这些人保家卫国!”</p><p><br></p><p>表哥当时的举止,使我从中领悟到了懒汉的下场,领悟到了军人的自豪与可敬,让我后来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p><br></p><p>吃罢饭,我们进校已晚了,又得回到街上找旅馆住下来,等待第二天上午才注册。</p><p><br></p><p>学校设在东城门脚下,占地面积很宽。南面临街,北面临河。临河的是一排长长的砖瓦结构的教室,安排着几乎是全校所有学生的课堂。而临街的一面是两个大庙堂改造而成的学生宿舍,分别被一蔸古榕树掩映着。其中还夹插着学校的大门。这门逼街而立,不怎么宏伟、宽阔与气派,但横匾上镌刻着的“宜山县中学”五个大字却十分古朴与庄重,让人望而肃然。</p><p><br></p><p>我终于走进了这所古老而名牌的中学。入学手续全由表哥和二哥去替我办理。待食宿等一切安顿妥当后他们便回去了,丢下我在城里生活、学习。</p><p><br></p><p>开学了,我穿着最好的一套学生唐装。它是妈妈自己缝制的,结实合身,我感到得意。但到班里一坐,因为是土布制作,又是“八字”扣,同学们都感到新鲜,好奇眼光瞅来瞅去。我知道我是农村来的,只有低头做人罢了!在众多的同学面前,我一点儿不吭,心里盘算着:我有过从弄里到北牙就读的经验,只要刻苦学习,功课(知识)也会改变人的!</p><p><br></p><p>但是,初中的课程却比小学的多几倍。光主科就有七八门,要门门优秀可不那么容易。我想,就是不吃不睡觉也要拼命学进去。凭我的小学基础,我不会落后于别人,越是功课多越是有竟争潜力。我与城里人相比,弱点是语言关。今后重点和难点肯定是外语,我要以双倍的功夫攻下外语!</p><p><br></p><p>当时学外语的可以在英语和俄语中选择。选择后再调整分班。我选择什么呢?英语虽普遍,但是西方帝国所惯用,我不去选它。我是穷人的后代,我应该选择俄罗斯的!它是我们社会主义苏联的语言——社会主义一定胜于帝国主义!何况我的班主任正好是教俄语的。</p><p><br></p><p>班主任白清晔是部队转业的教官,在宜中当教务主任兼我们班的班主任。大概是什么缘份吧,让我在中学又碰上了小学校长刘振兴式的白清晔。他不仅为人与才华出众,而且出于对党和国家以及阶级与民族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象我这样从乡下来的少数民族学子。因此,我象在小学敬慕刘振兴校长一样的敬慕他,把他视为我中学就读的靠山,同时也把他孜孜不倦的教悔当作自己学习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于是,我从俄语科攻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前进。</p><p><br></p><p>别人说:“俄语拼读容易语法难”。对我来说,其拼读与语法都不容易。为了一个颤声字母“P”,除去上课之外,我整天“突、突……”地或“PA”,“PO”、“PY” ……地反复练个不停,连走路和饭前饭后都没放过。舌根练硬了还在练,甚至练到眼冒金星,头烧发热。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最后才终于把这个颤声字母给念过关,运用自如。与此同时,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背单词、练语法,逐字逐句地去突破。</p><p><br></p><p>刚开始两个学期,我与同学的交流很少。尤其是与城里的同学,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当中有个别挑头的还看不起人,动不动就叫我“瑶胞”、“浓(农)胞”、 “血胞”、“草胞”! 还不时地向我吐口水,用小刀划破我的土布衣衫。经常串起来拿我戏弄、取笑。同桌的还在桌子和板橙上刻划界限,越过他那边一分一厘就要遭到圆规头的袭击。因此,我只有低声下气,不敢在他们面前表露什么。上课时我也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每当老师叫我站起来读某篇课文或回答某个问题时,我总是直呆呆地站着不吭,不敢抬头望老师一眼,或者干脆低头让老师说点什么。这样次数多了老师也明白我的心里障碍,不再以课堂的发问来为难我。</p><p><br></p><p>但是,我的学习却是积极主动的,从不间断的努力与刻苦。不论哪一科,我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处于全班的前列。</p><p><br></p><p>此外,我还主动参加课外的数学或几何难题解答竟赛活动。每次数学教研室的兰锦德老师张榜难题,我总是首个去抄回来钻研和攻关。而且多次抢先攻关成功,被张榜公布我的解答运算过程,经常受到学校的表彰。于是,我被班主任指定为班里的班干。后来白清晔主任又亲自培养和介绍我入团,使我成为同年级的第一个共青团员。</p><p><br></p><p>二年级以后,我便成为宜中79、80班的团支部书记。从此,班里的同学逐渐改变了另眼看待的眼光,逐渐有人暗地里给我送文具,给我送零食。过去经常叫我“浓(农)胞”、“血胞”、“草胞”的同学开始与我和好,经常要求我给他们作业看,甚至偷偷抄写我的作业。同桌的同学再也不以园规头威胁我了,逢到节日还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有一次,我的伙食费没有了,城里的魏天有同学还陪我连夜从宜山走路回北牙家里拿米拿钱。</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州古城东门楼</p><p>(仅隔宜中大门100米)</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作者当年就读的</p><p>临龙江河畔一排长长的砖互结构教室</p><p>容纳着几乎所有学校的课堂</p><p>教室前面是垂柳的魚塘</p><p>及其所见的教室倒影</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r></p><p><br></p><p>八、艰难的初中</p><p><br></p><p>那时的宜中,学生的生活还很苦。因为还未完全摆脱连续三年灾害的困境,我们每人每月只27斤粮食指标,由各人从家里转来,学校统一安排。但是通过粮所之后买来的多是玉米粉或玉米头,说白米要留下支援前线。那玉米粉或玉米头蒸作干饭十分难吃,象鸡鸭饲料一样又硬又糙,学生常常吃一餐倒一餐,只好另外用自己从家里父母节省送来的白米,搭便学校蒸饭来顶替和补充。 有时,我们又不得不借口到龙江河边洗衣,用洗脸盆当锅煮饭,以豆腐乳作菜当餐。但又不能让老师发现,因为学校不给学生到河边洗凉、玩耍,怕溺水事故发生。</p><p><br></p><p>学生食堂天天在公布停缮和即将停缮的名单。凡是乡下来的都在关心自己的伙食,天天查看是否有自己停缮的名字,生怕不到星期六或星期天就被停缮了。</p><p><br></p><p>但我不那么怕。因为我有白清晔主任出面为我担保,而且管总务的李建民主任(南下干部)和马仕英干事曾在假期到北牙打猎进过我家,知道我家确实贫困。常常替我隐去停缮的名字,让我安心上课,待我父亲送钱来才给予补上。</p><p><br></p><p>父亲为我十分勤俭。在家白天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编打竹帽,每街三五个的上市赚钱供我读书,不够的由四哥四嫂卖柴草补充。每月的十五号,各单位要发工资,父亲也要送钱到学校给我。为了节省钱,他头一天中午一点多钟从北牙搭车到宜山,连一碗粉也不舍得吃。到学校开晚饭时,我将自己从食堂领回来的饭菜让一半给他,他却骗我,说他在街上吃粉饱了。无论如何也不吃我的饭,让我自己吃饱。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从宜山搭车回家,才把他抵饿送钱的情况向母亲诉说。过后母亲转告我时,他已经是这样连续多次。</p><p><br></p><p>我知道父母亲和四哥四嫂在家为我操劳,辛苦,在校也十分勤奋与节约。常常是盐水送饭或五分钱的青菜过餐。由于营养差、学习紧,我的身体瘦于干柴,视力也在下降。</p><p><br></p><p>有一天下午,我送一位同学到火车站搭车回三岔,去时是六点,上车后已是晚八点。天黑了,我突然一点儿看不见,虽然有路灯,但抬头望路却一片白皑皑,街道的轮廓也分不清,只听到行人和车往的流声。我急的没用,只好蹲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一直等到夜深人静,才顺着大街往学校一步步地走回。当时学校大门已经关闭了,我喊着等着,好容易才叫醒门卫,央求他送我回宿舍。</p><p><br></p><p>我问门卫:“叔叔,你帮我看看,我的眼睛为什么突然看不见了?白天还好好的,怎么晚上就……”。</p><p>门卫叔叔急忙一手挣开我的眼皮,一手用电简照照我眼珠,然后说:</p><p>“没事没事,是鸡朦眼!经常有的!”</p><p>“什么鸡朦眼?”</p><p>“鸡朦眼,就是白天看得见,一到晚上鸡进家后就看不见了,象鸡一样眼朦朦的。”</p><p>“往后都是这样吗?”</p><p>“不会不会,回去叫你爸你妈给你补补营养,三两天就会好的。”</p><p><br></p><p>第二天,正好是礼拜。我把箱里仅剩下的一筒白米随身带着,打早到街上换碗米粉吃罢就步行回家。</p><p><br></p><p>那山长路远,我独自越过高楼坳,走到二隘脚下便走不动了。又累又饿,只好在公路边睡着。约漠下午三点,北牙开往宜山的班车飞弛而过,喇叭震醒了我。我抬头朝天一看,太阳已西斜。我觉得太险了,还有一半的路程,得抓紧赶路,要不然单身一人的,又来个“鸡朦眼”就麻烦了!我咬紧牙关坚持上路,一个多钟头后走到了黄龙村。这时,见一位大娘在路边铲草皮,我忙上前乞求:</p><p>“大娘,我是北牙马栏村的,现在宜山县中学读书,今天走路回到这里走不动了。求求你给我找一碗稀饭吃,我身上还有半筒米,就算换一换吧……”</p><p>“唉,仔呀!你一定肚饿了?怎么脸变得这样?来、来,跟我来,路边这家就是我家,先进家再说!”</p><p><br></p><p>大娘放下手中的锄头,把我引进家里。先是倒一杯茶水给我喝,吩咐我坐下后立即到里厨去煮饭煮菜。半个多钟头,饭菜全部做好。我吃罢饭从身上掏出半筒白米递给大娘,大娘推辞着。我流泪了,拉着大娘的手央求道:</p><p>“大娘,我不知道如何感谢你才好!这半筒米是我早上出宜山前换碗米粉剩下的。收下吧,也只这半筒米了,没有钱给你!”说完执意要走,大娘仍然不肯,关心地说:</p><p> “仔呀,大娘不要你的东西,我知道你在外读书辛苦!你累了就住下吧,明天再回去!”</p><p>“大娘,明天是礼拜一,不能住了!今晚上一定回到家,明天早上好赶早车到学校上课。要不然又旷课一天了!”我一边反复向大娘解释,一边走出她的家门,再三道谢后继续上路。</p><p><br></p><p>回到家,我把一切都告诉妈妈。为了把我的“鸡朦眼”治好,妈妈连续杀了不到半斤重的三个小鸡,取出鸡肝连同一些水瓜花给我蒸吃。说这是最好的药方,要坚持吃它三次。但回家仅是一个晚上,哪能吃上三次呢?妈妈叫我不着急,多拿点钱去,到学校后可以在街上的饭店里买鸡肝吃,每天一次,只两三天就行了。</p><p><br></p><p>第二天赶早车回到学校,已旷了两节课。妈妈吩咐到街上买鸡肝,当天我不去。待到晚上试着,“鸡朦眼”真的没有了!我非常高兴,觉得妈妈的药真灵。再过一天、两天,眼睛仍然没事,我节约下买鸡肝的钱作伙食,又沉心去攻克自己的功课。一天除了教室、宿舍,别无其他去处。打兰球、下象棋、玩扑克之类的活动也与我无缘,甚至没一点儿兴趣。</p><p><br></p><p>当时学生的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全校两三百个内宿生,一起挤在两棵大榕树下的两个大宿舍里,人多空间小,而且临街嘈杂,炎夏之时,榕树下虽避光阴凉,但润郁而灰暗,蝇蚊特别多。待秋冬来了,古榕卸装,房上屋前尽是厚厚的落叶,大宿舍里虽然四面见光,但北风吹来,又是凄凄刺耳,寒气凛然。我们始终觉得难受。特别是学校只设一个大厕所,而且远离宿舍与教室五、六百米。学生一旦急起来,往往难堪。常常因为厕所问题,不时出现操场边、宿舍旁、洗澡间里的卫生问题,被学校值日老师拿整个宿舍的学生是问,害得大家提心吊胆。</p><p><br></p><p>此外,学生宿舍还经常被小偷入侵。或白天趁学生上课破门而入,或晚上入睡后趁学生方便时溜进宿舍里,掳走衣物和票币。有一次,正值学校期末考试,我们的宿舍被撬开了。那天上午考试前,有个同学急于回宿舍取墨水,发现宿舍的大门被撬翻,同学的衣物被乱丢一地,许多箱子被打开。这位同学立即报告白清晔主任。于是,全校的考试被中断,老师和内宿生全部出动,公安局的人也带狼犬来了,跑火车、汽车站和往可疑的洛东方向去的路上追踪。但忙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小偷去的无影无踪。后来,大家经过清点,这次被盗的东西最多、最惨。几乎人人的东西被盗,不仅仅是较好的衣物被掳,大部分同学准备上交的伙食费、粮票都被撬走了。大家捶胸顿足,吵吵囔囔一阵之后又各自分头向家里伸手、告急,三天以后才开始恢复平静。</p><p><br></p><p>但是,同学们的牢骚还在不断。饭后睡前,大家纷纷指斥我这个学生的团支部书记不负责任,不向学校反映他们的意见。我感到又实在又为难。后来我鼓起勇气,先是向自己的班主任白清晔,后向学校总务主任李健民反映了内宿生的一些意见,提出了在学生宿舍附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的建议和要求。并用所见到的或亲身体验的情况说明它不只是学生的生活问题,也涉及到治安、管理、卫生和公德。我的建议很快被学校采纳了,两个月内学校便在我们宿舍附近的操场边建好一个较大的厕所,解除了内宿生的苦楚。</p><p><br></p><p> </p><p>那时,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印度入侵我国边境,挑起“麦克马洪线”战火;蒋介石不断派遣武装特务窜扰大陆,叫嚷“反攻复国”;美蒋“U—2”无人驾驶飞机窜入我国领空,一次又一次被我军击落;美帝大举发动侵越战争,侵略行径逐步升级,逼得中国人不得不加紧防犯和备战。在学校里,除了正常的学习,还进行国防教育,传授防空知识和开展防空演练。</p><p><br></p><p>老师说,宜山是前沿的“三线”。如果敌机入侵,从边境到宜山的飞越,那仅仅是十多分钟的时间……。这不但要修好防空工事,还要有快速的防空疏散工夫。不论机关、学校、工厂、街道或农村,备战的弦都得蹦紧!</p><p><br></p><p>有一次,宜山城的防空警报拉响了!</p><p>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人们都在正常地生产、工作。街上的经营照旧,我们学生也静静地坐在自己的课堂——在上第三节课。忽然,远处传来从未听到的阴凉而刺耳的警报声。大家茫然,以为又是什么火警,但又不如火警那样急促的呼啸而过。而是由远到近的直拉不断,来势咄咄逼人,逼得全城的每个角落不听不是。倾刻间,学校的紧急钟声敲响,学生象潮水般地从各个教室里涌往大操场。这时,只见校长迎面跑来,边招呼边朝大门挥手:</p><p>“同学们!这是防空警报……”</p><p>“跟我来,直奔东头工事!”</p><p><br></p><p>一唰那,学生流中变得格外紧张。嘴杂声消逝了,留下的只有脚步声和老师的指令声。</p><p><br></p><p>“咳,哪里来的飞机?天空还是万里无云!”</p><p>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突然自然自语地,边跑边抬头辽望天空。接着,另一个同学立即反驳到:</p><p>“唉,你懵什么啊!现在的形势你还作戏儿?敌机越过边境到此仅十几分钟呢——你大意!”</p><p><br></p><p>说时,队伍已经跑出大门。一片紧张与恐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城里的驻军全部武装,一排、一连地注入街中心,注入重点的地段和单位;街道居民拖儿带被,夹杂着老人与小孩的哭泣;银行、旅社、商店和摊铺都紧急关门;理发店里的师傅弃刀而走,光头或半光头的理发人忙卷入防空的人流……</p><p><br></p><p>当时见状,“敌机”要来是真的无疑了!我旁边的两个女同学立即软瘫在地,无论如何也跑不起、拖不动。那个说“天空万里无云”的男子汉变得脸青一块,拼命随队伍往前冲了。</p><p><br></p><p>我心里在加剧跳动,但又不敢表露害怕与自私。作为学生中的团支部书记,我已经意识到战场上的害怕和自私会意味着什么。于是,一种责任感立即从心中升起,忙从人流中挤出来,拉住几个团员与老师共同把瘫倒在地的同学连扶带拖地尾随大队伍的后面……</p><p><br></p><p>两个小时以后,警报解除了,我们才知道是一次全民大演练!大家都虚惊一场,觉得这场演练也未必太玄、太逼真了。但又觉得没有这样不行,没有这样真刀实弹的,就看不出平时的功夫来。事实上,这次演练还真的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p><p>……</p><p><br></p><p><br></p><p><br></p><p>经过宜中三年的刻苦与努力,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西民族学院……</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大榕树</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作者的班主任——</p><p>白清晔</p><p><br></p><p><br></p><p>吉林九台市人,早年入伍。</p><p>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团高级教官。</p><p>1959年7月转业。</p><p>南下任宜山县中学俄语教师,</p><p>教务主任、党支部书记兼八十班班主任。</p><p>文革时调任宜山县广播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后调回宜中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至1998年退休。</p><p>2013年农历正月初四在宜州逝世,享年八十。</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白清晔夫人,宜中校务办公室主任。</p><p>忠厚朴实、任劳任怨的“孺子牛”。</p><p><br></p><p>震撼宜山城几十年的学校钟声,就是发自她那轻捷而富于节奏的手。深沉而悠远、高扬而厚重。</p><p><br></p><p>庆远镇,乃至周边十几公里地,那钟声与火车呜笛声,向来是人们生活安排的部署令,一直牵动着学子及家长们的脉搏与神经……</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退休后</p><p>白清晔校长</p><p>与夫人到北京</p><p><br></p><p>依偎在祖国心脏的天安门前</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白校长晚年</p><p>与家人在宜州</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团</p><p>高级教官白清晔</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白清晔夫人及其儿子、儿媳</p><p><br></p><p>白校长有三个孩子,均大学毕业。</p><p>儿子白桦,先后任环江雅脉钢铁厂生产技术科长、都江冶金化工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环江县政协副主席。</p><p>大女儿白柏青,二女儿白琳。分别行医就职于宜州中医院、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白清晔校长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与教育事业。</p><p>晚年,由孝敬的儿媳搀扶,踱步着宜州的城郊田园、水坝、湖边……</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中文大后的教学楼</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宜州城</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编后语</p><p>——</p><p><br></p><p><br></p><p>以上《自传》中的片段,是十多年前写下的。可谓两篇彻头彻尾的小散文。</p><p><br></p><p>将其制作美篇,配予《我们这一辈》的歌曲。高吭而沙哑,激昂而撕心裂肺……反映的是与共和国同龄人的刻苦、奋斗与不屈精神。</p><p><br></p><p>本篇写的是个人就读经历,实际上是“我们这一代人”及其同龄的共和国。</p><p><br></p><p>个人、群体、国家,所经历是一致的,只是大小不同罢了。而且,顺利与成功,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离不开内在的坚强与外在的扶助!</p><p><br></p><p>文中,从“录取张榜”,“表哥护送入学”、“父母兄弟操劳”、“校长老师体贴”、“黄龙大娘救助”,到“同学的冷与暖”…… 不都是“党和人民关怀与支持”的具体缩写吗?</p><p><br></p><p>“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p><p>——哲人有言在先。</p><p><br></p><p>因此,通过小侧面或个体的陈述,</p><p>亦见到了共和国在内外交困中如何摆脱帝国列强及其走狗的歧视、挤压、围困;</p><p>见到了祖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以至从“站起来”到強起来……</p><p><br></p><p>本篇还附上学校及班主任的相应图片,</p><p>以献宜中九十华诞,旨在:</p><p>一,缅怀为母校奋斗一生的先辈;</p><p>二,由衷地感恩党和人民、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和那“冷暖”的同学;</p><p>三,祈盼同龄人在迈入和即将迈入古稀之年,健康、快乐,幸福、长寿;</p><p>四,让后人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p><p>五,祝愿母校不断辉煌,祝愿祖国不断强盛!</p><p><br></p><p>青春永远陪伴生活</p><p>中学永远回荡心中</p><p><br></p><p><br></p><p>班兵</p><p>于绿城半岛东岸</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学友刘朝晖读后感</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