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天云儿制作:纪念黄庆云诞辰百年(4)

天云儿文学工作室(美篇版)

<h3>  ——黄庆云先生的丈夫周钢鸣(原广东文联副主席,广东作协副主席)</h3> <h3>你可能不认识周钢鸣这个人;但是,你一定知道《青春之歌》这部电影。我相信,大家一定熟悉电影中的插曲《救亡进行曲》。<br><br>“工农兵学商, 一齐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 到前线去吧, 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是周钢鸣先生填词,孙慎作曲。当年,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极大地鼓舞着全中国一致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br><br>我是烈士的后代,对革命前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因为这样,我非常敬佩祖国在战争年代的中国军人和一线文艺工作者和作家,他们是为了祖国不惜洒热血和勇于献身的热血志士。我想通过介绍周蜜蜜女士和她父母的伟绩,让包括我在内的正在做文学创作的作者有所了解,并得到启迪与帮助;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革命斗志和精神,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创作,为社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br><br> 制作人:天云儿(李虹蔚) <br> 2020年9月3日22:46</h3> <h3>照片由周钢鸣先生之女周蜜蜜女士(简介附后)提供 2020年9月3日<br></h3> <h3>周钢鸣(1909~1981)。原名周刚明,笔名周达、康敏。罗城龙岸街人,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作家。1925年16岁的周钢鸣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独立第一团,任上士文书。后随军北伐。到过湘、鄂、皖、赣、豫等省和南京、北平、上海等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此时他读了一些“五四”时期的文艺作品。爱上进步文艺.开始学习写作,寻找光明。1928年9月他毅然脱离国民党军队,赴上海谋生,到左翼文艺大同盟办的《社会生活》杂志社做发行工作。翌年2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沪东区委大众化工作委员,并负责世界反帝反法西斯反战总同盟机关刊物的发行。同年十月任左联沪东区区委、左联党团委员、剧协委员兼宣传委员。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大美晚报.文艺街》周刊特约编辑和《生活知识》编委。并写文艺评论、散文、速写。同年“九一八”纪念日.他和何家槐等组织上海文化总同盟所属各革命社、团的群众举行示威。1935年从事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工作,创作《救亡进行曲》歌词。<br><br>1936年以后.他先后任上海各界人民救国宣传部长和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新闻股股长兼《救亡日报》记者,写了《聂耳和新音乐运动》、《从“九一八”说到新音乐运动》等文章。<br><br>1937年冬,上海陷落.他随《救亡日报》撤到广州.并担任中共广州市委文化支部书记。广东省文艺界抗敌协会战时工作团团长。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又随《救亡日报》撤至桂林.兼任该报编辑。1939年春,调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工作,任外省党员支部书记、联络员、教务处编刊股股长和小组指导员等职。同年10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党组组长。干部学校迄1940年底结束时,共办三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走向广西各地,对促进广西团结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1942年5月,继在桂林抗敌协会从事党的文艺组织工作。并与风子合编《人世间》杂志。<br><br>抗战胜利后,他在广州主编政治评论刊物《国民》。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刊物被封。他奉命撤往香港。担任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副书记。群众委员兼群委宣传部长、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编辑《文艺丛刊》,还任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发表《论杂文创作》、《方言文学》及长篇小说《虾球传》。1949年香港当局以所谓“组织青年运动,危害治安”为由,将他驱逐出境。他回到广东东江游击区,继续战斗。<br><br>广东解放后,担任广州市文管会文艺处副处长。继任广东省文教厅新闻处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文委委员、华南文联副主任委员等职。1950年初调广西大学任教,后担任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省文化局局长。1952年被选为广西省文联主席。1955年6月奉调回广州,担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主编《作品》杂志。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坚持与农民“三同”。<br><br>“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回到广东文艺界的领导岗位上。由于十年的折磨,疾病缠身,但仍关心文艺事业的发展,常带病参加文艺界的一些重大活动。1981年4月22日在广州病逝。<br><br>周钢鸣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浮》(未完)和《怎样写报告文学》、《从摇班到烽火》、《虾球传》等。<br><br>(本资料由周钢鸣先生之女周蜜蜜女士(简介附后)提供) <br><br> 2020年9月3日<br><br></h3> <h3><br> 创 作 背 景<br><br>1936年,当日本法西斯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时,正在攻读音乐系的孙慎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抗日救亡的生死战争,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孙慎在上海写出了这首歌曲。 <br>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群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quot;国防音乐特辑&quot;。 <br><br>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得到各地学生和爱国人士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大量群众歌曲,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人周钢鸣和作曲家孙慎于1936年初创作的《救亡进行时》,表达了全国人民不分工农兵学商,奋起救亡,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富有号召力的歌声鼓舞了游行示威的群众。1936年4月,这首歌在《生活知识》的《国防音乐特辑》发表后,迅速流行全国,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br><br></h3> <h3>  照片来自中国作协网</h3> <h3>周钢鸣 笔名康敏、周达。广西罗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br><br>1925年参加北伐。1928年流浪上海。<br><br>1930年在津浦铁路工作。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联。历任左联大众文化委员,左联沪东区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新闻组长,广州、桂林《救亡日报》记者,香港文协理事、常委,广东省文管会文艺处副处长,文教厅文化新闻处长,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华南文联副主席,广西文联主席,广东文联副主席,广东作协副主席,省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政协常委。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浮沉》,论文集《怎样写报告文学》、《论文艺改造》,歌词《救亡进行曲》等。<br><br><br>来源:中国作协网<br>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7586.shtml<br></h3> <h3> 左翼作家周钢鸣和他的表兄弟</h3> <h3>周钢鸣是著名的左翼作家,广西罗城龙岸街人。他的表兄弟中,与他一样以文名世者不乏其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表哥何启谞和他的表弟曾敏之。他们三人各自生长在家学渊源家庭,少小在乡间切磋诗艺,已传为佳话。周钢鸣生于1909年。他的表兄何启谞生于1906年。而他们的表弟曾敏之生于1917年。周钢鸣1925年离开家乡参加北伐军时十五岁。那个时候,曾敏之八岁。周钢鸣与何启谞年龄相仿,且同一乡(曾敏之在毗邻的黄金镇),所以,他们二人的交流可能会多一些。周钢鸣和曾敏之后来名声在外,而他们的表兄何启谞却鲜为人知。但谙知他们关系的乡人在谈论周钢鸣曾敏之的同时,无不为何启谞的才情惊叹。并为其蹇滞乡里、凄清终老的命运深感惋惜。因为,在乡人看来,他的才情不在两个表弟之下。并且,两个表弟在做诗方面曾得到他的濡染。<br><br>在此先谈谈周钢鸣。周钢鸣出生于罗城县龙岸街一个颇负盛名书香世家,其祖父周振洛、叔父周华圃、父亲周岱京皆当地儒生,周岱京更精通音律。北伐军某部北上经过龙岸时,一个据说是团长的也喜欢音乐,他与周岱京经常在一起切磋,甚为相得。部队离开龙岸时,这个团长见周岱京的儿子长得清雅俊逸,为人机灵,就把他带在身边做文书。<br><br>后来周钢鸣随军征战,到过好几个省。还到了北京、上海。1933年前后,他看出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黑暗,就主动脱离了部队,独自到上海寻找出路。<br><br>他在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成为活跃的左翼作家。他的文学之旅就是在上海开始的。一开始他做杂志的发行工作,后来做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创作了《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学堂,脚步和着脚步,肩膀扣着肩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轰动一时。不仅是共产党的队伍唱,国民党的队伍也在唱。 <br> <br>这首歌可以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电影《青春之歌》用作主题曲,可见这首歌在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位置。这首周钢鸣作词,由孙慎作曲的歌曲现在还可以在很多音乐网站找到,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被称为“中国电影不朽名曲”。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正是因为听到这首昂扬的歌后才走上抗日战场的,可见它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在那个时候,周钢鸣选择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他的热情和思想,不仅是时代的选择。还有他本人的智慧。听这首歌,感到时代是年轻的,时光是有激情的。我们沉闷已久,开始怀念那个革命时代,那个让血液沸腾的岁月。那种爱国热情,那种爆发的力量。周钢鸣二十七岁的时候,写成了《怎样写报告文学》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报告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写作方法的文学论著,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延安抗战大学还选择这本书作为教材。<br></h3> <h3>周钢鸣重要的文化活动应当是在桂林文化城抗战时期。他与田汉、郭沫若等名家堪称桂林文化城的名流。四处演说和参加各种活动,在桂林文化城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在桂林时任《救亡日报》编辑,他还和凤子创办了《人世间》杂志。在桂林开始写作他的短篇小说《沉沦》,可惜没有写完。1944年。桂林远东书局出版他的理论著作《文艺创作论》。<br><br>抗战胜利后他到广州、香港办杂志。在广州,他主编政治评论刊物《国民》。在香港。他编《文艺丛刊》。解放后他回广西,担任第一任文化局长,当选为广西第一届文联主席,不久之后。他调到广东工作,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创办《作品》杂志,任主编。“文革”的时候,周钢鸣备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对光明事业始终不渝,保持了高洁的品质。1981年去世。<br><br>他的表弟曾敏之,自小也是气度不凡。十五岁就到黔桂边境的三江县梅寨小学任校长。1934年到广州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涯,并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他从香港辗转回到桂林,之后到柳州日报社任采访主任兼副刊编辑。1942年起任《大公报》记者,奔赴战地采访。1946年在重庆采访周恩来,发表《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长文,引起一时轰动。曾敏之解放后曾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主席等职,在海外华人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如今,著作等身的曾敏之,踏遍青山人未老,仍在致力于推动香港文学及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和发展。<br><br>相比之下,他们的表兄何启谞。就显得比较“寂寞”了。何启谞一生在地方上从教,也间或外出谋生。日子过得甚为“萧然”。但这“萧然”的背后,仍然潜藏着丰富的人生意绪和文学的灵光片羽,他们表兄弟三人的交游往事颇值探寻。</h3> <h3>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了,1935年,何启谞曾应周钢鸣表弟之约前往上海,此行他作诗一首,表达了他蛰居乡里的苦闷之情和对未来广阔天地的渴望。“隐隐春雷惊蛰梦,萧萧斑马去乡关。此行为脱樊笼苦,海阔天空出万山。”遗憾的是,他到上海没有找到周钢鸣,由于当时局势危急,周钢鸣已转移到别处隐藏。只身来到十里洋场的何启谞,茫茫人海中四处寻觅表弟不遇。带去的盘缠即将耗尽,无奈之下,只得“悒悒以归”。可以想象得到,假如找到周钢鸣的话,后来左翼作家的名单之中可能又会添加一人。这不得不让人们想到一个人的命运。有机会,还要有时势,各种因素都要成熟,但在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机会有时候也不是个人可以把握的。<br><br>从上海回到罗城的何启谞,刚好遇着罗城修县志,鉴于他的文名,他被时任县长江碧秋聘请为修志委员会六个委员之一,其他五人皆为邑中耆宿名儒,唯有他,年方二十八,还是个英气勃发的青年诗人。他们按期限在十个月内完成了县志的编修,从他后来诗《编余》中,我们可以体味出其中的甘苦:“乙亥春赴沪访钢鸣表弟不遇,悒悒以归,适逢本县组设修志委员会编修县志,余亦滥竽其间,期限仅十阅月而告竣。昕夕相将事校仇,南天木落忽惊秋。百年坠绪难为续,历劫残篇未易修。旁采轶闻咨故老,广搜文献绍风流。速成此易同元史,深恐名山笑我俦。”修志是令古今圣贤犯难之事,并非易举。这本有何启谞参与编修,凝结了罗城文人心血和智慧的著作受到了当时广西省政府的表扬,并作为范本在全广西流布。四十年后,1976年,台湾成文书局还影印出版了该县志,作为优秀地方志向人们推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935年无法在上海显身手的何启谞,回到自己家乡,与邑中诸贤一道,完成了一件修志创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br><br>据何启谞后人说,上世纪30年代曾敏之从广州回乡,何启谞曾接曾敏之到家中长谈诗文,曾敏之忆及此事曾寄来一诗:“悬榻殷勤慰客心,围炉遥接一枝春。雄谈有忆翻惆怅,掇搜难忘共赏音。流水年华磨镜老,红棉飞絮暮云深。故园莫负鸥盟约,杖履还期拜素馨。”曾敏之对清奇儒雅的表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抗战时期,何启谞短期寓居桂林,曾与曾敏之相处,后曾敏之回乡省亲,何启谞有诗《送曾敏之表弟归里》相赠:“同是客天涯。君归我未归。言多翻无语,漓水空依依。”表达了兄弟同客天涯的意绪与深厚的手足情谊。一句“言多翻无语”,传神地透射出当时多少有点怅惘的心境。何启谞的后人还说,何启谞后来多次因病住院,都得到曾敏之的相助。</h3> <h3>1964年,经济拮据,久不出门的何启谞应周钢鸣、曾敏之两个表弟的邀请,前往广州会面。他当年去上海时曾辗转广州、香港,此次重游广州,感慨万千。到广州的当天,就诗兴勃发。“癸卯秋承钢鸣敏之表弟邀,重游五羊,抵穗之日,一樽话旧,极平生欢。感而赋此:荔子丹残蕉又黄,岭南重聚话沧桑。轻肥二弟皆裘马,我独萧然两鬓霜。”一首诗,把时代变迁、世事沧桑语境下的兄弟情谊渲染得让人动容。在《与曾敏之表弟游越秀山》一诗中,他流露了重游故地的欣喜:“二十九年经旧地,君拨雄繁伴我游。春气嘘人激励我。也应敲得一山秋。”<br><br>此行特别可以大书一笔的是,周钢鸣临别时赠诗一首,把这次兄弟聚会的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升:“千里探亲情义长,龙江江水汇珠江。五羊风月吟新句,一夜沧桑话故乡。回首童年心未老,欣逢盛世喜如狂。还当砥砺冲霄志,宝剑常磨更放光。”周钢鸣卓越的诗才以及豁达胸襟在这首诗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何启谞即席作诗相答:“愧我平生无一长,钓舟烟水老沧江。珠江幸遂重游愿,剪烛何期话异乡。欲罄离情惊夜短,感多借酒助诗狂。明朝又是归轮别,凉月从今两地光。”有意味的是,这两首诗也流露出“在朝”和“在野”的两种心态,从诗艺来说,“在野”的何启谞更加抵近诗歌的本质。更得古人神韵。诗歌的确不是富贵中物,穷愁之中或许方得诗中三昧。古人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又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无月明”之说,而何启谞的“凉月从今两地光”可谓古所未有。这一年,在周钢鸣和曾敏之的帮助下,何启谞的《雪鸿诗稿》得以在广州付印。因为是油印,数量很少,听说只有三十册。于今传世的就更加稀少了。但这本薄薄的、淡蓝的、透出油墨清香的诗稿却是兄弟三人深情的凝结,在当时新兴文体和昂扬意识形态勃然扩展的文化语境下。这份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的油印诗稿,无疑是兄弟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顽强固守和回眸。<br><br>诗稿印出之后,何启谞作诗寄谢周钢鸣曾敏之二表弟:“废圊闲花草,曾经野火烧。可怜行泯没,着意为频浇。篱落秋容淡,黄花明日嘲。寄言培护者,灌溉恐徒劳。”从中,我们可以味出那个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文体及其精神的态度,也感悟到一个诗人坚守“明日黄花”的那份艰辛和执著。<br><br>曾敏之在细读《雪鸿诗稿》之后,显然是受到深刻的触动。他对表兄的杰出诗才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赞叹。他在《读后有感寄启谞表兄》一诗中说:“八千云月眼中过,历历清才映薜萝。珠海重游皆老大,浦江旧梦惜蹉跎。雪泥幸见留鸿爪,广宇欣传击壤歌。一卧乡江休恨晚,漫将诗力壮山河。”<br><br>何启谞即以步韵诗作答:“不堪回首忆经过,送老无资甘薜萝。故我依然仍故我,蹉跎毕竟复蹉跎。百无一用雕虫技,语不惊人巴里歌。自笑自珍同敝帚,敢云不废比江河。”<br>  <br>1978年,历经“文革”折腾的罗城诗人何启谞在贫病交加中辞世。去世之前,红卫兵几度入门劫掠,所有藏书文稿无一幸存,就连他与妻子的结婚照也被作为“封资修”抄掠而去。笔者在罗城龙岸街遇到一位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他居然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从何启谞家抄出了一部线装的《全唐诗》⋯⋯”<br><br>原文来自 在路上 <br>https://www.meipian.cn/1igerevn?from=callapp<br><br></h3> <h3> 周蜜蜜女士简介(周钢鸣先生之女)</h3> <h3>周蜜蜜,又名周密密,作家,编剧,文学编辑,写作导师。曾创作多部儿童广播剧和电视剧、小说、散文集。并为政府及不同的公共机构编写语文教科书、普通话教科书,以及公民教育、法律教育、音乐教育、性教育教材。作品获得青年文学奖、中华优秀小说奖、华语优秀诗篇奖、香港书奖、中文文学双年奖、张天翼童话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德文在海外出版。现为儿童文学艺术联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香港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护苗基金教育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电台节目顾问、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评审委员。</h3> <h3>作者寄语</h3> <h3>周蜜蜜与《名家写作教室》的孩子们合影</h3> <h3>周蜜蜜《名家写作教室》系列:让孩子轻松掌握各种写作手法</h3> <h3>周蜜蜜《名家写作教室》系列:让孩子轻松掌握各种写作手法</h3> <h3> 感谢大家玉步浏览<br><br>欢迎各位朋友和会友在本贴留言和点评,请把您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写进来,这样可长期保存大家的赠言。谢谢您🙏🙏🙏<br><br>  如果您喜欢,也可在本页右下角点赞。<br> <br> 🙏🙏🙏🙏🙏🙏</h3> <h3> 创作介绍<br><br>李虹蔚,中共党员,笔名天云儿、叶子。广州市师范学校、解放军医护学校毕业。鲁迅文学院2004年-2005年高级文学创作班学员。<br><br>曾在学校、部队、外贸、内贸、政府机关、旅游局、电信等单位任职;曾任团县委通讯员及团县委、县委党史征集办、组织部落实政策办、机关工委的文书档案和编研工作。曾任世界中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助理、现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图书馆学会和广州市档案学会会员。<br><br>曾获广东省高教厅、省邮电局“优秀班主任”称号、岳阳地委落实政策先进工作者和单位各种先进奖;广东省公安厅与《羊城晚报》联合举办的《赌之害》征文评奖活动优秀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乾有杯第十届金江寓言文学奖》入围奖;国家邮电部高校图书情报工委会优秀论文奖及邮电系统写作奖。全国“清风正气荡人间”廉政征文活动二等奖;融创中国《魅力华南 美丽家园》诗词书画作品展活动成人组二等奖;“豫信杯&quot;中国散文大赛征文优秀奖。2014年被《优秀童话世界》第12期《名家简介》专版推介,2016年、2019、2020年分别在《农村孩子报》首版推介。出版有(非自费)童话两本专集。<br><br>文章曾被选入《《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伴悦读本--宇宙的诞生(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中国现代寓言故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书目)》、《侨星》、《千島日報》、《中国当代微散文精品》、《中国当代哲理寓言精品》、《中国当代寓言-忠告的价值》、《全国廉政寓言文选-廉政寓言(2)》、《2006年中国寓言精选》、《学习之友》、《农村孩子报》、《优秀童话世界》、《童话寓言》、《儿童文学信息》等刊物及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中国作家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网站发表诗歌、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被邮电部教育司《邮电院校图书馆》和院报刊特约刊登和被tom互联网集团网、《泉州晚报》、阿里巴巴网、麻将联谊会在线俱乐部等转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