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第36个中国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用图片讲述山东老年大学文化馆校区刻瓷、结艺、剪纸专业任课老师单孟渤、胡立华、都婉莉的故事。</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span>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老年大学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各自艺术领域孜孜以求,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殚精竭虑。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超强精湛的艺术造诣,赢得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成为老年学员的良师益友。</p> 痴情在黑与白之间 <p> 济南蛋雕、济南刻瓷均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单孟渤以其在学术上的造诣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济南蛋雕、济南刻瓷的“双料”传承人,被评选为“济南市十大民间艺术家”,现任山东省刻瓷研究会副主任、山东大学特聘专家、山东老年大学刻瓷专业教师。</p> <p> 单孟渤,1949年2月出生于济南一个书香家庭。自幼酷爱绘画,没有指导老师,就比着小人书、画册上的图案学画,从此打下了素描基础。成年后,又接触了摄影艺术,为他之后学习刻瓷艺术产生重要影响。</p><p>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单老师开始学习刻瓷艺术,后拜刻瓷艺术家朱振启先生为师。经过近三十年的钻研、探索和大胆创新,打破了尖刀刻瓷的常规刀法,采用平刀技法在黑釉瓷盘上雕刻人物肖像,利用表面黑釉与白瓷胎的强烈反差,体现低调黑白肖像摄影光与影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瓷艺术风格。</p> <p> 单孟渤老师最擅长的是在黑釉瓷盘上刻画人物肖像,盘子表面的黑釉和表层下的白胎形成强烈反差,体现光与影的艺术效果。作品不仅有灵动的书画气韵,还有浓郁的金石趣味。单老师这幅爱因斯坦刻瓷作品,人物的眼神、毛发、皱纹刻画得唯妙唯肖。</p> <p> 单孟渤老师在黑釉瓷盘上创作的周恩来总理的人物肖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质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p> <p> 单孟渤老师在小小的鸡蛋壳上雕刻的齐白石肖像,依然能够清晰分辨出胡子的纹理,可谓于细微处见真功。</p> <p>2018年,单老师赴韩国讲学。</p> <p>2019年,单老师赴美国讲学。</p> <p> 2019年,单孟渤老师担任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教授,他参与的《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课程是山东大学艺术审美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被学生誉为“神仙课”,每学期都会上演大学生网上“抢课”的火爆场面。被学生誉为“史上最棒的选修课”。</p> <p> 单孟渤老师在山东大学为青年学生介绍刻瓷、蛋雕艺术,青年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单老师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领略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2018年9月,山东老年大学在文化馆校区首开刻瓷专业,单孟渤老师受邀担任刻瓷班任教老师。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老年学员从零基础起步,现已能够完成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刻瓷作品。在文化馆校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传统文化作品展上,共展出师生刻瓷、蛋雕作品近百件,先后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千人。刻瓷班老年学员现场演示刻瓷作品制作过程,引起来访者极大的兴趣,在留言薄上写下"叹为观止"的感言。师生的部分优秀刻瓷作品还被学校选中,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礼物赠送给外国朋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10月23日,在文化馆校区刻瓷班的课堂上,单孟渤老师向来访的世界终身教育委员会、国际老年大学协会嘉宾介绍刻瓷艺术教学情况。外宾兴致勃勃地现场学习刻瓷技艺,称赞这是一门神奇的艺术。</p><p><br></p> <p>吕德义校长陪同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先生在刻瓷班观摩</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单孟渤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在英雄山文化市场举办,刻瓷班师生怀着对党对祖国深深的爱,精心制作《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像》《周恩来总理像》《毛主席诗词沁园春》等136件刻瓷、蛋雕作品参加展出。</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今年年初,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驰援武汉,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临危挂帅奔赴前线。居家抗疫的单孟渤老师感概万千:十七年前,是他领军战"非典";十七年后,又是他以84岁高龄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这是一个让老百姓永远铭记的共和国英雄。凭借素描、摄影的深厚功底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单孟渤老师日夜苦干,用一周的时间赶制完成刻瓷作品《钟南山院士》,一刀一刻都倾注着对英雄的敬意和爱戴。人物肖像雕刻得细腻传神,从钟南山院士坚定刚毅的眼神中,传递着必胜的信念。</p><p><br></p> <p> 疫情期间,老年大学停课不停学,组织师生居家上网课,对于70多岁的单孟渤老师极具挑战性。为了更好的呈现网上视频直播效果,他花费6000多元钱购置了先进的智能手机和防抖自平衡手持云台等教学用具,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授课。在班长和同学们的支持配合下,圆满完成网课教学任务。如今,刻瓷班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学员的刻瓷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p> <p>单孟渤老师在网课上示范刻瓷技法</p> <p><span style="color: rgb(17, 4, 8);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抗疫期间,在单孟渤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下,刻瓷班学员集体创作完成《不负苍生一一抗疫英雄谱》系列作品,为古老的刻瓷艺术赋予时代特色,用非遗传统文化铭记历史,致敬英雄!</span></p> <p> 做为刻瓷和蛋雕两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单孟渤老师深知肩上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大,眼力和体力已不如从前,他担心自己二十多年练就的独门绝技若是失传实在可惜。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刻瓷、蛋雕两门传统艺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子孙后代传承下去。</p> 结艺编织多彩人生 <p> 胡立华老师,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结艺传承人。现为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外聘结艺老师、济南市槐荫实验中学结艺老师、济南市社区科普大学结艺老师、山东老年大学结艺专业教师。</p> <p> 胡立华,1957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精通工艺美术,姑姑在幼儿园当手工课老师。受家庭的熏陶,她从小就显露出手工制做天赋。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手工制作,她几乎都尝试过,还时常设计出新的花样。</p><p> 起初与“中国结”结缘纯属偶然。2001年春天,胡立华从济南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岗,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电视上看到有“中国结”传统艺术的介绍,并了解到北京已有培训班。人届中年的胡立华毅然决定只身去北京学习,从此迷上了"中国结"。</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学成回济,胡立华从摆地摊开始,到注册"华轩结艺坊"品牌商标,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把制作中国结做为自己的创业技能,把推广传统艺术当做毕生的事业。经过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如今已有用中国结制作的发卡、领结、胸花、挂穗、手链、项链、腰带、书签等数百种式样的结艺作品。在这些结艺品中,除如意结、祥云结、磬结等传统结艺外,她还推陈出新盒景荷花、四君子、蜻蜓等比较容易制作的新样式。</span></p> <p>胡立华结艺作品《出污泥而不染》</p> <p> 胡立华在“中国结”创业之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因自主创业成绩突出,最终成为创业"明星",先后荣获济南市“三八"红旗手、济南市第二届责任市民、槐荫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中国结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济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p> <p>胡立华当选山东省政协“民生连线"群众代表</p> <p>胡立华老师受聘担任唐王中学结艺课老师,在学校展示中国结作品。</p> <p>胡立华老师在山东大学为青年学生讲授中国结艺课</p> <p>胡立华老师在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向小学生传授结艺基本知识</p> <p>胡立华老师在历下区后坡街社区教居民编织结艺。</p> <p>胡立华老师在山东电视台参加让梦想飞节目,现场表演一分钟完成编织中国结绝技。</p> <p>胡立华老师组织文化馆校区结艺班老年学员用99朵结艺玫瑰花集体创作完成了《不忘初心》的参展作品。</p> <p>2020年6月,胡立华老师在泉城广场教市民学编中国结。</p> <p>今年七一前夕,在段北街道开办中国结编织技艺培训班上,胡立华老师教社区残疾人学习制作中国结。</p> <p> 2020年秋季学期线上开学了,胡立华老师在云端直播间讲授开学第一节“立体灯笼"。课前,她把教学课件发到结艺班微信群,方便老年学员提前预习;课上,她反复示范手工操作,耐心讲解编织要领;课后,她在班级微信群、QQ群进行答疑和个别辅导,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p> <p> 说起今后的打算,胡立华踌躇满志。她说,现在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结艺课教学。今天下半年,除完成山东老年大学的网上结艺课教学任务外,她还承担了社区科普大学50节手工结艺课的教学。她将继续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播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结艺传承下去。</p> <p>胡立华老师接受济南电视台记者采访视频</p> 剪出梦想和希望 <p> 济南剪纸、济南叶雕均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2013年,都婉莉被确定为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叶雕作品荣获第二十届全国艺术大赛美术组特等奖。现</span>为山东老年大学文化馆校区剪纸专业教师。</p> <p> 都婉莉,1955年生于济南,其母亲曾做为优秀教师代表受邀参加国庆1周年天安门阅兵观礼。都婉莉自幼在母亲的影响下,喜欢剪纸和收集树叶,经常跟母亲学剪纸。从上世纪80年代剪“喜花”开始,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剪纸作品构图平正,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柔和协调,让人赏心悦目。</p><p> </p> <p> 2000年,都婉莉无意中看到了介绍叶雕的文章,其中几桢栩栩如生的插图,令她怦然心动,随即尝试着做起叶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片片树叶,在她的手中经过创作加工,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龙凤、飞鸟、金鱼,甚至传说和寓言故事。都婉莉视叶子如珍宝,利用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斑点、叶脉等先天条件,细心构图,精心制作,让每片叶子充满艺术气息。</p> <p>都婉莉把12生肖刻在一片树叶上</p> <p>都婉莉老师在第20届全国艺术大赛颁奖大会上领奖</p> <p>都婉莉老师的叶雕系列作品《中国一绝》</p> <p> 近年来,都婉莉老师致力于传承"剪纸"“叶雕"非遗文化,在山东老年大学向老年学员传授剪纸技艺的同时,她还积极参加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公益活动。2019年,都老师为留学生传习中国传统文化,向外国朋友传授喜字的剪纸技艺。</p> <p>2019年9月,都婉莉老师在天桥区北关社区传授剪纸技艺。</p> <p> 抗击新冠肺炎初期,都婉莉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艺术抗“疫",声援武汉,把爱与奉献的主题融入作品创作。半月时间,创作出战“疫”主题原创剪纸作品《众志成城战疫情》。该作品构思巧妙、寓意丰富,突显鲁中剪纸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核心部分“三座山”代指坐落在武汉的超级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和身处武汉防疫前线的钟南山,意为“三山镇瘟魔”;环绕“三座山”的八个方向分别是汽车、飞机、火车、医疗救护车等图案样式,意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交错相间的装饰性牡丹花纹不仅重在解意为繁荣富贵、兴旺昌盛的花语,更重在表达那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对爱的奉献和对春暖花开的期盼。</p> <p> 当我们突遇疫情,当老年人遇上网课,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今年3月3日,65岁的都婉莉老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云端开讲剪纸第一课。隔着屏幕耐心教授剪纸技艺,让老年学员近距离感知、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非遗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疫情时期,都婉莉老师一边照看宅家上网课的孙子孙女,一边承担老年大学云课堂剪纸教学。她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兼顾家庭和教学付出了许多艰辛,圆满完成剪纸网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剪纸爱好者。</p> <p> 剪纸班师生创作的20幅剪纸作品在学校庆七一教学成果云展厅精彩亮相,向党的90周岁生日献上厚礼。</p> <p>都婉莉老师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视频</p> <p> 身虽老,鬓已斑,大国工匠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永不变。单孟渤、胡立华、都婉丽老师立志在有生之年,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世流芳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