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朦胧,体现了人文静,沉稳,富有想象力,低调的特点。这是晨雾中的广州东湖公园。</p> <p>我听过一句话:爱在朦胧中画画或摄影的人,一定是有耐心,有才华天赋的人。</p> <p>中国文化为什么欣赏朦胧美?</p><p><br></p><p>中国的文人大都喜欢曲径通幽,就是说不愿意直白的说明自己的意思,讲究意境、意象,尤其是要写出“象外之象”!所以,中国的诗歌总在寻求一种像画画一样的境界贵在神似,而不求形似!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朦胧美!</p> <p>中国传统文学喜设言外之意,追求言简意赅、韵味幽长、含咏不尽的艺术效果。</p> <p>而摄影艺术也是一样,讲究的是含而不露,将到未到,厚积薄发。</p> <p>朦胧美是指美丽并不完全显露出来,让人有种看不透、摸不着的感觉。就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拒还迎"的那种感觉,让有产生遐想;</p> <p>朦胧美对象形象模糊,概念不确定,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其特征是用某种朦胧模糊而含蓄的形式来表现多义性的内容,使欣赏者在欣赏中通过猜测、想像和意会,才能获得某种审美享受。</p> <p>摄影术自发明以来,就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使得成像的质量越来越清晰、逼真,甚至超越人的视觉。</p> <p>不少人认为摄影的功能就是镜子般的记录再现。因此,他们往往单纯地强调“清晰与逼真”,容不得半点的“模糊”。</p> <p>殊不知,“清晰”与“模糊”既是相反的,也是相对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并存于社会生活之中。</p> <p>摄影作品如果仅仅表现清晰美,而忽略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现象,不表现模糊美,在反映生活上是不全面也是不真实的。</p> <p>画意摄影恰恰需要一种朦胧的前期,清晰反而不像画而是像明信片,特别是中国风,朦胧才有水墨味。</p> <p>真实自然的“纪实”,毫发毕现的“清晰”固然有其好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含蓄飘忽的“朦胧”,混沌暧昧的“模糊”亦有其妙处,受到人们的青睐。</p> <p>当我们透过这些外在的模糊形象去逼视艺术的精神时,我们就会自然地发现模糊的魅力,感受到一种朦胧美、模糊美。这种美较之清晰美具有别样的情致与风韵。</p> <p>表现模糊性、模糊美的模糊艺术摄影是历史的必然。许多前辈大师说过,艺术的奥秘本来就说不太清楚,完全说清楚了,也许就不再是艺术。可见摄影家应用摄影的模糊语言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营造氛围、深化内涵、表现模糊美,可以提升艺术摄影的境界和审美价值。</p> <p>模糊是一种含蓄,一种朦胧,它给摄影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多次"再创作"的机会。模糊美含蓄隽永,深邃玄妙,言未尽而意无穷,更值得咀嚼、品味与评说。</p> <p>模糊美也是艺术摄影发展的必然趋势。</p><p><br></p><p>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重视艺术的朦胧美。</p><p>《世说新语》中记载“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之为体”,“优采潜发”,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及后人说的“水中月,镜中花”等,都是追求一种朦胧蕴藉的美。</p> <p>现代中外艺术追求模糊、抽象等,也试图达到朦胧美的效果。自然界中,水光山色的空蒙迷茫,月光下物体的模糊恍惚,雾霾天气中的若隐若现,晨光初绕等即为自然界的朦胧美。</p> <p>艺术中的朦胧美表现于内容意蕴的模糊、多义、抽象、含蓄蕴藉不直露,表现于形式多用比兴、象征、隐喻,语言、形、色、声及其组合的模糊不确定、离奇超常,大幅度的变形、变色、变声,使人难以通过直观和按常理加以理解,必须通过丰富的想像力进行猜测、推断,才能把握其真实的含义和内在的美。</p> <p>有人问:明晰清楚是唯一的要求吗?这就象印象派与写实派,绘画是创作,摄影也是创作。你看莫奈画雾那么美妙,也有人拍晨雾与霾。</p> <p>这种模糊美,朦胧美却能一见不忘,有种意境,内涵渗透到骨子里东西,唯肖唯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