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p><p>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p><p> —— 王维《终南别业》</p> <p> 秋意渐浓,清晨的206国道,飘着细雨,烟雾濛濛,金黄的稻田和翠绿的树林都朦胧在层层雾气之中。</p><p> 车辆依旧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的风景还是那么熟悉。从毕业时的青涩岁月到人到中年,这条路我曾走过八年。有时也会一个人回头望望,不思量,自难忘。</p><p> 前两次去了杨洲寨和龙王塘,都在南丰南城交界的大山深处,南丰南城一衣带水,特别是里塔镇,之前属南丰,现在属南城,生活习惯、说话口音、产业收入大部仍与南丰相似。杨老师说里塔镇谢坊村的八斗湾与南丰渊源更深,直接锲在杨洲寨和龙王塘之间,两县村落,犬牙交错。</p><p> 以前忙于工作,虽然常去里塔,但并不曾了解这些地理风情,许多的美好也就擦肩而过。兜兜转转,故地重访,也算人生一大幸事。</p> <p> 两人约好,先去丁坊,再去八斗湾,朝着龙王塘方向,走哪算哪,不想走了便返回。</p><p> 途经水南。水南农场曾负盛名,几十年来,培养过无数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如今大多年轻人外出谋生,水南农场也早已不在,但水南村民仍相对集中,一大早,吃水粉的,剃头的,修车的,闲聊的,洗衣的,一派热闹的景象。</p> <p> 宽阔的农田笼罩在雨雾当中,错落地栽种了水稻和莲子。莲农告诉我们,这曾经是水南农场的试验田。</p> <p> </p> <p> 廖坊村和昆塘村我们均未作逗留,准备回程再来拜访。</p><p> 我曾错把里塔的廖坊与临川的廖坊混为一谈,原因是都有个廖坊水库。经杨老师解说一番,才恍然大悟。</p> <p> 沿昆塘指示牌左拐一条小水泥路往前不远,一个小村庄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两层楼房为主,青砖黛瓦,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沿小路步行入村,大部分房子大门紧闭,只在路的尽头处,有三五个村民围拢在一起,有的晒稻谷,有的吃早点,阳光出来了,带些湿润的阳光驱散了雾气。</p><p> 这是武庄。武庄两大特点,一是武庄人并不姓武,二是家家正门顶端空着长方空块,用来书写门楹,我们看到一处写着永乐门,一处写着向阳第,颇有意趣。</p><p> 村民们热情地与我们寒喧,告诉我们武庄以前叫作邬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武庄。年轻人都出去了,剩下的,几位中老年而已,以种田和栽植蜜桔为生。</p><p> </p> <p> 路况很好,两侧桔林,中间蜿蜒的水泥路。虽说因为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及城市化等各种原因,农村人逐渐走出深山,走向更为集中的城镇,但农村依旧建设得很美丽,这也许是为了若干年后,迎接远去的人们的回归吧。</p><p> 洒湾离武庄不远,十几栋房屋的小村杳无人迹。铁门紧锁,锈迹斑斑,农人厨房边堆积的木柴和木柴边的压水井,还残余着些昔日的温度。</p> <p> 过洒湾,一路驱车前行,在一座古桥路口未及时左拐,误打误撞到了魏坊。村口一棵高大茂密的古樟,桔林稻田分列两边,中间一条水泥小路通向村庄。村子较大,约有四十余栋房屋,偶有鸡鸣狗叫。进村遇见一位刚从田里回来的村民,姓彭,他说村里目前无人长住,只是几户村民早晨来这做点农活,晚上回里塔镇或县城居住,也有些老人恋乡,贪恋这里清爽的空气,偶尔来住上几晚。魏坊人亦不姓魏,而是彭、周等多姓,宋朝时魏姓祖人为避战乱,迁居于此,后来整体迁至广昌县,但村名却一直延续了下来。</p><p> 小路一直向前向上延伸,一处房屋开着门,一位老奶奶坐在冰箱旁纳鞋底,一边把针放在头发上摩擦,一边好奇地望着我。大门正上方四个红漆大字“起凤腾蛟”,颇见文化底蕴。</p><p> 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看起来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也热情地参与我们的闲聊,另有一位慈善的老妇人。四五个人,长长的村道,斑驳的阳光,寂寂的村庄。</p><p> 如果不是走错路,认识不了美丽的魏坊,也认识不了这些纯朴热情的村民,人的缘份真是奇妙。</p> <p> 挥手作别后,我们前往丁坊。上周六,南丰驴友一行20余人从厚源村丁坊出发,劈荆斩棘,成功抵达龙王塘,而我们则是从厚源村源头出发,从南丰朋友发来的资料看,从源头出发抵达龙王塘的路程更短,路也更好走,不过,如果没有向导的引领,极易在山间迷路。</p><p> 水泥路直接通到丁坊,两面高山巍峨,山下农田渐渐荒芜,秋深了,稻谷已经转黄,树叶也已慢慢凋落。丁坊村口一片茂密的竹林,侧歪着一块村庄指示牌,街道不长,房屋也较魏坊少。房前屋后残破不堪,野草疯长,蛛网横结,藤蔓爬上了高高的屋檐。一丛星星点点鲜艳的野花,风中摇曳,无语向斜阳。</p><p> 杨老师到处寻找南丰驴友的出发地点,未果。只是揣度村子对面的远山即为我们上次经过的山脊,可是我们当初在山脊上遥望的村庄又是哪里呢?</p> <p> 从里山塘小组返回,前去探望了在下湾村任职的亲戚。几个村干部正开会,整个村庄见到的人也就他们几个。山村到处绿的树林,黄的稻谷,下坡时可以看见远处一座双峰并峙的高山,杨老师说县志有记载,此山名唤双丫髻,一个极生动的名称。从下湾前行,可到东坑电站,再往前几公里,有一古关口——际岭关。我们准备下次专门去际岭关走一趟。</p><p><br></p> <p> 从下湾折返,在廖坊竹山下的一处墙壁上,仍可清晰地看到红军时期的标语。</p><p> 校园美丽,只是没了生源,院内空空荡荡,只听满树蝉鸣。</p> <p> 人去楼空,门前大院树木荫荫,真是可惜了这一块天地。</p> <p> 保存得这么完整的泥筑墙,已经很罕见了。</p> <p> 厚坪的背面叫作厚坪圩,圩即集市的意思,可见当初的繁华。两座三进古建毗邻而立,古建内门窗保存得较为完整。空荡荡的厅堂内,有一大石窞,边沿写有“傅福三公制用”字样。</p> <p> 绕行至正门,正中原字不见,只可见残破不全的红色大字,书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样。正门左右两侧各有两中幅壁画,壁画较为清晰,全为三国故事。据图案推测,从左到右,第一幅为刘备甘露寺招亲,第二幅为关公斩蔡阳,第三幅为空城计,第四幅为群英会蒋干盗书。虽年代久远,但历经风雨而不蚀,或许这便是传承。</p> <p> 紧邻右面一栋,上书“大夫第”,两侧对联,上联:门阑新气象;下联:科甲旧家声。一望便知为官宦书香人家。屋檐前坐着几位闲聊的老人,对面一片桔树农田,路下一口古井,井边柚子树上挂着一只瓷茶杯,专为路人饮水而备,取杯饮水,清洌甘甜。</p><p> 一位老人告诉我们,他们祖先是从兹眭迁来,原本三兄弟,挨着建了三座大宅,其中一座已经毁于战火。现存古宅,仅他一家居住,冬暖夏凉,算是享了先人的福了。</p> <p> 厚坪圩有数棵高大古樟,其中一棵古樟年岁很高,硕大树枝已被岁月淘空,外面披了一层厚厚的绒装。树枝茂密,倾斜地伸向天空。树下一口四方古井,水面散落地飘着些落叶。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儿时在龙湖小学读书时,小学旁边那棵遮阴挡阳的古樟和樟树下的水井,承载着几代龙湖人回忆的樟树和古井早已消失,新建的房子整齐漂亮,可是那些质朴的情怀已经很难找寻了。</p> <p> 信步走在厚坪墟古旧的石街上,看群鸟在长着荒草的飞檐上起起落落,欢腾雀跃,听民居里电视机传来的歌声。一座老宅的门口坐着一位和善的老奶奶,回头冲我一笑。近前叙谈,老两口都在家看电视,老爷爷坐在房间里,老奶奶嫌闷热坐在门口,老两口边看电视边扯些随意的话聊着,儿女均已成家,远走高飞。终是舍不得离开故土,两口子干脆相依为命,自己过些安静的日子。</p><p> 所谓岁月静好,莫过如此吧?</p> <p> 时值正午,但因了清晨那场秋雨,天气并不甚炎热。我俩决定继续去谢坊村八斗湾,不知为何,喜欢八斗湾这名称。</p><p> 八斗湾与南丰最近,一路上还会经过南丰的村子,过杨坊段,有一石拱桥,如果上桥左拐,便是南丰县的上湖坊了。路上遇见的大都是桔树,果子已快成熟,可是收成并不好。2015年以来,蜜桔行业逐渐走下坡路,果农的日子也一年不如一年,今年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前景更加不乐观。调整产业需要时间,而且市场行情变化太快,普通人很难跟上节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人背井离乡的原因。</p><p> 家乡容得下灵魂却容不下肉身,城市容得下肉身却容不下灵魂,若能一世安稳,谁愿颠沛流离?</p> <p> 径直奔向八斗湾。</p><p> 进村也是一棵高大耸立的古樟,再向前是棵直立的杨树,杨树下巧遇谢坊村谢书记。谢书记热情地帮我们介绍了当地一些掌故。</p><p> 八斗湾旧时非常有名气,建有108间连片房子,主人财大业大,享有很高威望。只是子孙挥金如土,导致家道中落,昔日的荣耀也已成为一种遥远的传说。</p><p> 据传,杨洲寨的匪首在一次清兵的围剿中,独自一人跳崖侥幸逃生,至八斗湾隐姓埋名,娶妻生日,买地建房,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村口那栋结满枯藤的旧砖房,据说就是匪首当时所建。多少惊心动魄的江湖历险,到头来也不过是秋梦一场。</p> <p> 陂头,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竹林边一座古老的小桥吸引了我们回程的脚步。村里建筑高低错落,约有四十余户,只是大部分房门紧锁,挂满蛛网。一位光着上身,抽着香烟的农人恰好经过,老人姓余,好客,热情地给我们递烟,为我们合影。</p><p> 谢坊河从陂头村前流过,部分掩映在草木当中,部分经过石陴,阳光照射下散发光茫,一棵千年古樟,斜立于岸边,风过处,树叶哗哗作响。</p><p> 寻得一块石碑,据石碑记载,此桥应为永盛桥。愿村民百姓,永远昌盛。村庄依然山青水秀,可是怎么也挽留不住人们离去的步伐。</p> <p> 谢坊小学院内长满了荒草。升旗台,两只喇叭还在,一架风车默默陪伴。</p> <p> 一座祠堂依塘而建,祠的一角挺立一棵古樟。祠堂外围写满红色的标语,依稀可见那个年月的痕迹。</p> <p> 据说石狮原有两只,一只被盗。华表也有一只毁于一场大火。华表和石狮后面那栋人家,曾为武堂,享有极高荣耀。传说房屋主人的两个儿子均是武术高手,在武举考试中,小儿子更是百步穿杨,深获皇帝的青睐,下令百官到此,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p> 谢坊河夜夜流着,无数的荣辱都随水流远去,立于秋日的风中,有人独自凭吊。</p> <p> 谢坊是个大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宝树流芬”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根基。但是在这里居住的村民也很少了,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这些曾经的美好,会慢慢变淡变远变得不再被人所记得。有多少人为了理想,又有多少人迫于现实,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反认他乡作故乡。</p><p> 小女孩轻声地问我们,你们在这干什么,你们拍这些做什么。她的眼神斜斜地望着远方,望着秋日成熟的庄稼,望着通向外面世界的那条山路。天地寥旷,风呼呼地吹,叶纷纷地落,树喇喇地响。</p><p> 万里家山情草木,一江碧水渡红尘。</p><p> 等闲梦里回头望,徒惹乡愁泪满巾!</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