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 <b> 十六、忆昆仑</b></h1><h1><br> 岁月最是无情无义,用五十五年就把一群不更事的青涩少年推进了白发婆娑的老人行列。</h1><h1><br> 八十年代初,兵团知青返城,已步入中年却又重新站到了人生的起跑线。再学习、再创业,培养子女、赡养老人,历尽坎坷,饱尝艰辛。忙碌中以为已经把柴达木淡忘了,可退休后才发现,在兵团老知青的内心深处,青春的记忆从来就没离开过。</h1><h1><br></h1><h1> 对于兵团,无论爱,还是恨,也无论承认与否,你总也抹不掉兵团的记忆,这就是青海兵团情结——结下了就是一生。</h1><div><br></div> <div> <br></div><h1> 兵团情结是什么?谁也说不清。</h1><div><br></div><h1> 是广袤的柴达木?是昆仑山流淌的雪水?是格尔木、马海、大格勒等一大串稔熟的地名?还是连队倾圮的营房?其实这些名字都是因着我们留在那里的青春才被记住。兵团情结其实就是战友用青春结成的情缘,柴达木记忆的载体上满满都是战友情。</h1><div><br></div> <div><br></div><h1> 尘封的记忆一旦打开就刹不住。</h1><h1><br></h1><h1> 大约从纪元两千年,知青们开始了回望,先是各连队每年组织纪念聚会,编印纪念册(书)。从三十周年、四十周年开始组织兵团的纪念文艺演出活动。四十五周年、五十周年更是举办演出由知青自己创作的大型文艺作品,编印大部头纪念文集、影像集。</h1><h1><br></h1><h1> 回望成为兵团老知青们文化生活的主调。</h1><div><br></div> <div><br></div><div><h1> 1、《忆昆仑》(五律)</h1><h1><br> 曾是屯荒伴,</h1><h1> 回城总叩门。<br> 过从无俗虑,</h1><h1> 谈笑不空樽。<br> 每唱胡杨曲,</h1><h1> 常吟大漠魂。<br> 岁华今已暮,</h1><h1> 能不忆昆仑?</h1></div><div><br></div> <h1><div><br></div><b> 兵团三十周年纪念活动</b><br><br>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兵团战友组织赴青海参加建设兵团三十周年大型纪念活动。<br><br> 我虽然参加了这次盛会,却丝毫没记住活动的具体内容,亦未留下片言只语,或是哪怕一张照片,更遑论影像了,只记得纪念活动是在青岛市体育馆举行。不舍弃,又询问了当时几位参与的战友,终是一无所获。<br> <br> 幸好,我在书橱里保留了一张当时的入场券,翻拍,贴在这里以唤起战友们的记忆。</h1><div><br></div> <div><br></div><h1> 好东西从来不会被埋没。</h1><h1><br> 时隔二十五年再玩味手中这片入场券,仍能体察到设计者的立意和匠心。这是四位兵团精英联手的创作。赵建成、曲学蔼、刘宏亮都是国内知名画家、诗人,查莹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h1><h1><br> 先说画。<br> 画是赵建成、曲学蔼所作。整个画面简洁,色调偏暗,似有些苍凉。茫茫的大漠沙丘隐喻了兵团恶劣的生存环境,一笔绿色当是兵团知青十八年血汗浇灌出的一小片绿洲。当然,沙丘和绿洲的比例也昭示了战友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垦荒是多么不易。右边两个硕大、金色的“纪念”是不是知青心中那沉甸甸的青春记忆?</h1><div><br></div> <div><br><div><h1> 再说诗。
</h1><h1> 背面是诗人刘宏亮为支边三十周年而作的忆青海,雄浑大气,悲切苍凉。读着,一唱三叹,荡气回肠。诗人深厚功底喷出的爆发力直击人们的心灵:不堪回首再回首,长歌当哭短歌亦当哭。
</h1><h1><br></h1><h1> 查莹用饱蘸沧桑的笔锋渲染了诗的意境,“撩乱边愁听不尽”,“平沙莽莽黄入天”。若非战友,若非亲历,哪能对蹉跎岁月青春祭有如此深切的理解,又怎么会演绎出祭诗的雄浑大气?</h1><h1><br></h1><h1> 天妒英才,为我们三十周年纪念设计、制作入场券的四位战友,三位已经作古,值此纪念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之际,睹物思人,悲从中来,益觉痛惜曲学蔼、刘宏亮、查莹三位战友。</h1><div><br></div><h1> 写到这里就不再为兵团三十周年纪念没有影像而感到遗憾了,因为这一张画、一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冲击已经抵得过那场纪念活动。</h1><br></div></div> <h1> <div><h1> 青海啊 ,山苍茫 , <br> 水苍茫 ,人也苍茫,<br> 且悲且壮,几度夕阳红。</h1><h1><br> 不堪回首再回首,<br> 长歌当哭短歌亦当哭。</h1><h1><br> 西去东回,<br> 我与谁生死相许,<br> 谁与我生死相许,<br> 权当作蹉跎岁月青春祭。</h1><h1><br></h1><h1> ——刘宏亮</h1><div><br></div></div></h1> <div><br></div><h1><b> 我们一同走过<br></b></h1><h3><b> ——兵团四十周年纪念活动</b></h3><h1><br> 一晃又是十年,来到了二零零五年。这时大部分兵团战友已经退休,部分战友自发组织起兵团战友合唱团、舞蹈队、乐队。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自然由他们担纲演出。</h1><div><br></div><h1> 当时还在格尔木的瀚海集团董事长李和印、格尔木市文化馆馆长王强也亲率格尔木市文工团来青岛联袂演出,为兵团战友带来了生气,注入了活力。</h1><div><br></div> 兵团战友合唱团、乐队和四位主持人 兵团宣传队的传统节目歌舞《纺线线》(上中下图) <h1><div><br></div></h1><h1> 2、《演出》(五律)</h1><h1><br> 舞影清商共,</h1><h1> 钟弦鼓角和。<br> 惊鸿旋倩影,</h1><h1> 藏女浣天河。<br> 老曲回眸远,</h1><h1> 新词怀旧多。<br> 晚年陈习在,</h1><h1> 最喜塞边歌。</h1><div><br></div> 器乐对奏《智斗》 当年最受战友欢迎的板胡独奏《地道战》 独唱《怀念战友》 独唱《青藏高原》 <h1><br></h1><h1> 3、《花儿》(七绝)<br><br> 曾经戈壁垦荒行,</h1><h1> 唱遍愁云万里程。<br> 一曲花儿青海畔,</h1><h1> 便应唤起旧时情。</h1><div><br></div> 独唱《我爱你,塞北的雪》 格尔木文工团表演《吉祥的哈达》 格尔木文工团表演舞蹈《走出大山》 格尔木文工团表演舞蹈《醇香》(上下图) <div><br></div><h1> 4、《兄弟情》(七绝)</h1><h1><br> 五十五年兄弟情,</h1><h1> 至今梦里总呼名。<br> 一朝塞上同甘苦,</h1><h1> 注定相牵走一生。</h1><div><br></div> 格尔木文工团表演的舞蹈《昆仑情》再现当年军垦战士艰苦的岁月 李和印战友与徐光龙战友握手。 赞助本次格尔木文工团的战友李和印接受采访 《边疆处处赛江南》是战友们百听不厌的歌 <h1><br></h1><h1> 5、 《歌曲》(五绝)<br><br> 曾饮雪山水,</h1><h1> 家居戈壁阴。<br> 每聆边塞曲,</h1><h1> 无处不倾心。</h1><div><br></div> 《同一首歌》 剧场座无虚席 热情的战友掌声雷动(上下图) <h1><br></h1><h1> </h1><h1> 6、《我们一同走过》</h1><div><br></div><h1> 我们一同走过高山,<br> 走过大漠,<br> 走过万里荒原。<br><br> 我们一同走过青春,<br> 走进中年,<br> 走过人生四十年!<br><br> 我们一同流过汗,<br> 我们一同吃过苦,<br> 我们手相牵,</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心相连。</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我们一同走过》演出录制成的光盘<div> 出品人:</div><div> 谭 泽 姜志光 李和印 张镇德</div><div> 制作人:卜庆庄 李 硕 柳毓谙</div><div> 总策划 撰稿:王沛东 </div><div> 录制:青岛电视台 </div> <br><div><h1> <b>连队纪念册</b></h1></div> 三团二连二十八周年的纪念册是我看到的兵团最早的连队纪念册。册中记录了连队纪念参加青海建设兵团二十八周年聚会的活动情况、战友感言、怀旧老照片(上下图) 三团十一连四十周年聚会的纪念册,第一次把连队每一个人的头像连成一片贴进纪念册,令人眼睛一亮。而且他们的人头像全部都是采用当年出发时的老照片,正如歌词所说:清晰得记着你青春的脸。(上下图) 马海五连四十周年的纪念册是金色的,以致于青岛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有一种回忆是金色的。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是黄土的颜色,“三站”是连队在马海的驻地,营房乃至周边无处不是黄土。中间那滴殷红的血里刻着“四十”,这就是四十周年青春祭。<div> 马海五连纪念册的四位编制者为此专门去了一次马海。</div> 1966年马海五连的女战士合影 1996年马海五连三十周年全连照 2006年马海五连四十周年全连照 2011年马海五连四十五周年全连照 2016年马海五连五十周年全连照 三团十二连五十周年的纪念册是蓝色的,私下揣度:莫非西去东归,到了海边,大海的颜色?看上去文气、雅致。 独具匠心的是他们连的梁明(旅美光学科学家)从美国发来从谷歌搜索到的团部、连队鸟瞰旧址。为了看清楚,我分别截图贴在下面。 格尔木三团团部( 2011年9月) 马海团部(2007年),可以清楚地看到马海商店,其它营房仓库也依然可辨。 马海干渠一支渠工地可以看到当年住的帐篷痕迹 西宁市知青参加建设兵团五十周年纪念册则突显了历史资料的力量,几乎整本纪念册都是照片,符合当今读图时代的理念。这可要归功于兵团赵松岭战友多年的收集。 格尔木的一些老照片极具历史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对兵团战友来说更觉亲切(上下图) 为了战友们看清楚这些历史照片,我专门向松龄兄索要这些老照片贴在下面,以飨读者。 50年代筑路大军在格尔木扎下的最早的帐篷,也是最早的格尔木人。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在格尔木将军楼前 格尔木城区(50年代) 1979年的格尔木城区 格尔木河东商场(60年代) 格尔木河西商场(70年代) 70年代格尔木河西转盘(十字路口)指示牌 1966年9月马海干渠通水典礼 <h1><br></h1><h1> 7、《回望》(七律)<br><br> 少年心气志冲天,</h1><h1> 岂料西来路渺然。<br> 人道关山留雪爪,</h1><h1> 自云塞上有情缘。<br> 托拉海里千年树,</h1><h1> 纳赤台边四季泉。<br> 已是古稀双鬓雪,</h1><h1> 回眸塞上总心牵。</h1><div><br></div> 这是兵团部分连队的纪念册<div><br></div><div><br></div><h1><b> 兵团出版的回忆文章、书籍</b></h1> 这些年兵团战友、连队、师团撰写、编辑出版很多回忆图书,这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上中下图),其中红柳礼赞和激情岁月较早。 <div><br></div><h1> 8、《写书》(七绝)</h1><h1><br> 年少屯田十载余,</h1><h1> 回城创业竟何如。<br> 赋闲忆写半生事,</h1><h1> 身后留存几卷书。</h1><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本篇配曲《往日时光》。本篇第一张照片为贺凤龙拍摄,演出照片卜庆庄战友提供,其它风景照片均为祝杰拍摄。</h1><h1><br></h1><h1> (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