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文 章:杨筱玉</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母爱情深,山高水长。从古至今,儿女与母亲的亲情故事,不乏感天动地,情深似海,述不尽也道不完。我们几姐弟对于饱经风霜的母亲,亦是舔犊之情,寸草春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前,一次偶然的网页游览,屏幕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正在纳鞋底的画面,使我触景生情。一双老式的千层底布鞋,勾起了我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满脑子都是儿时倥偬岁月里,母亲佝偻着身子坐在小方凳上熬夜为我们缝制衣衫鞋袜的情景。一时竟无语凝噎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正值土地改革"结束集体化"并向“家庭联产联包责任制"转化的时期。生活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岁月。农村人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问题大都由家人分工合作,或农忙时节由邻里相帮的劳动方式解决。 我家亦如此,父亲负责家庭经济建设,母亲负责农耕、针织、家务、畜牧养殖等。所以,我们几姐弟的衣衫鞋袜大都是"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由母亲熬更守夜地穿针引线,细密缝制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在小时侯贫穷的岁月里,除了过年能穿上新衣外,平日里都是大的穿旧了小的再捡着继续穿。肘部、臀部、膝盖等易磨破之处,母亲都用密实的针脚打上补丁。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父母通过辛勤的劳动,让全家人吃得饱穿得暖,还让我们几姐弟上到了学。读书之余,常态化的劳动更使我们懂得了,劳动增长智慧、创造价值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b> 尘封的母爱,在氤氲的记忆里散发着旖旎的香甜与少许苦涩! 儿时,除父亲的外衣之外,我们全家老小八口人的衣服鞋袜帽等布织物品,都是母亲一针一线挑灯夜缝赶制而成。那密密实实,均均匀匀的一针一线里,都凝聚着母亲对老人的孝敬及对儿女家人们无微不致的关怀和深深的缱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母亲白天忙于农耕,所以总在夜晚常坐于小方凳上挑灯夜缝。为老人及儿女缝补衣衫、制作鞋袜,就是母亲农闲时最不闲的一件事情,其实这更象是一项劳动。特别是做布鞋的过程,从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到缝合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地深刻。这个过程看似一气呵成,不多辛苦,实则枯燥乏味,劳神伤身,其中要数纳鞋底最磨手伤腰,几十层棉帆布沓在一起,剪成鞋底用米浆糊粘在一起,再用锥子用力在厚厚的鞋底上戳钻一个洞,继而用针线顺着洞把线引出鞋底。 针复一针,就这样艰难的一针针一线线纳缝成一排排密实的线脚,以增强鞋底的耐磨性。</b></p><p class="ql-block"><b> </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白天种田忙锄禾,夜晚缝补家人衣。 母亲常常在夜晚收拾好厨房以后, 就端出她的针线簸箕,簸箕里有叠得整整齐齐的衣裤鞋袜成品,或半成品,或零部件,布头。就着昏黄的油灯或电灯光,坐在堂屋里火坑边的小方凳上,一针一线认真专注缝制的场景与画面特别温暖有爱!那一刻,母亲的身影、脸庞、姿势都特别特别的美!发髻低垂,眉眼含笑,飞针走线,一丝不苟,整个人沉浸在为儿女家人制作衣鞋的过程里。这个认真、静默、坚定且散发着温情的画面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温暖着每一个儿女的成长心路!至今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之情景。</b></p> <p> <b>日复一日,母亲常常这样一坐就是半夜,我偶有夜起时,睡眼惺忪中看见母亲还坐在堂屋里火坑边挑灯夜缝,就上前挽其手臂提醒:"妈啊,睡觉了",母亲抬起倦怠的面容,哈欠着说“就几针了,做完就睡,你快去睡,明早上学可别迟到了"。等到自己长大以后才深刻体会到母亲当初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一想起这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为苦命的母亲心酸落泪,没有父母前辈们的负重前行,哪来儿女后辈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b></p><p><b> "帮人一把,情长一寸"。质朴而大方的母亲,平时还对亲戚及四乡五邻需要帮助的人均有求必应,除了经济、物资、粮食的慷慨解囊外,百忙中还省出时间无偿地给亲戚朋友们,甚至给邻居们也缝制衣衫。</b></p><p><br></p><p><b> 日新月异,年复一年。改革的春风逐渐吹遍祖国大地,党中央的好政策逐年陆续贯彻落实到了广阔的农村天地里,走进了村村寨寨,1982年村里开始实行家庭联包联产责任制政策,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承包公有田地,我们家承包到了6至7亩田地。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落定,为能使全家生活得更好并使我们几姐弟都能读到书、上到学。考虑再三之后,父亲毅然放弃了县畜牧局与农业局的工作聘用调动。抓住政策机遇,于1984年大着胆子借款买了一辆大卡车做起了汽车运输,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父亲这一置死地而后生的行动使我深深体会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b></p><p><b> 那时的农村富裕家庭是用辛勤劳动干出来的,借着改革的春风,我们家的致富行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附近几个寨子里一些胆子大的家庭也在父亲的带动影响下迈出了了致富的步伐。</b></p><p><br></p><p><b> 不久后,是在母亲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了母亲一份厚重的礼物 ----- 一台崭新的缝纫机。从而减轻了母亲一针一线为家人挑灯夜缝的辛苦,也为母亲缝制衣衫提高了时效。</b></p><p><b> 农历二月廿二是母亲的生日,春节的余庆气氛还没有退去,这一天一大早,父亲就出门了。等到了傍晚,我们放学回来不一会儿,父亲也紧跟着回来了。和往常一样。父亲把车开进院子停放好,从车里拿下来一块新鲜的猪肉递到母亲手里。母亲赶紧安排我爬楼梯在屋檐下摘下几个干红椒并净手取出腌菜,老大老二接过母亲手里的猪肉进到厨房一个切肉,一个烧起柴火灶,我炒肉,倾刻,一盘香喷喷的腌菜干椒煸肉丝出锅啦!</b></p><p><b> 温情随着饭菜的香气氤氲飘散,弥漫满屋,这时父亲像往常一样先夹了一块肉放到奶奶碗里,可今天,父亲突然往母亲的碗里也夹了一块肉,随即笑着说: 汪,又老一岁啦!为儿女为家又操劳了一年,辛苦了,多吃几块肉。几姐弟也纷纷往妈妈的碗里夹菜夹肉,母亲的脸上浮漾起幸福的笑纹。全家人围着饭桌香喷喷的吃着晚餐,围炉夜话,尽享阖家幸福!这乐融融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b></p><p><br></p><p><b> 晚饭过后,待我们收拾停当,父亲突然从车里搬下来一个沉重的纸箱子,继而温情地看了看母亲,再一脸窃喜的慢慢打开。只见里面躺着一部崭新的缝纫机零部件,父亲将这些零部件一一拿出来。老四一看饶有兴趣的跑到父亲的身边,盯盯的看着父亲组装缝纫机,还不停地问这问那。不一会儿,一台崭新的缝纫机呈现在全家人面前。这时,父亲一脸笑意的对母亲说"汪,送给你的,以后你就不用那么操劳的赶灯夜缝啦!"母亲一脸惊喜,伸出双手爱惜地扶摸着呈亮的缝纫机台面,我赶紧端过来一个高方凳,放到母亲的身后。母亲缓缓地坐下,爱不释手的上上下下抚摸着缝纫机看了半天,盈盈的双眼里泛起了泪光,抬眼看着父亲竟无语凝噎。父亲拿过说明书,和母亲一起研究怎么使用。没过几分钟,聪慧的母亲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穿针引线了。前前后后试着登了也不知道多少个来回后,母亲会使用缝纫机了。只见母亲把布条放在缝纫机压脚下面,两脚轻轻的一用力,缝纫机轮子就自动往怀向自如地转动起来。布条上的针脚也均匀的扎在布面上,笑意在母亲的脸上舒展开来。这时夜已很深了,母亲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劳作。</b></p><p><b> 第二天清晨,我们全家人又像往常一样,父亲早早地出门了,其他的也是上学的上学,农耕的农耕,只留下眼睛不太看得清楚的奶奶独自守家。傍晚时分,放学回家时,一进家门,在院子里就远远听见堂屋里传来缝纫机"嚓嚓嚓嚓"的运行声音。进屋后,只见母亲破天荒的第一次早早回到家里了,缝纫机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俩件崭新的衣裳。那是用缝纫机缝制出来的,母亲终于结束了挑灯熬夜缝赶制衣服的辛苦日子。</b></p><p><b> 从此以后,在夜晚,母亲就只用给我们赶制布鞋。</b></p><p><b> 每年入秋后,正是"寒衣处处催刀迟"的时节,母亲开始为老人及儿女们缝制冬衣。特别是在每年快到春节前的冬、腊月里,为了筹备年货物品,母亲总是非常的忙碌,这其中就包括了为我们全家人赶制过年的新衣裤鞋帽的过程。</b></p><p><br></p><p><b> 爆竹声声除旧岁,新衣新帽迎新年。七八十年代过春节,除了在节前要给家里添置大件的家具、电器之外。给孩子和家人们由里到外添置一身崭新的衣裤鞋袜帽子,是农村人辞旧迎新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其中蕴含着迎接崭新来年喜获丰收的心愿;几千年来的传承,使春节"焕然一新"的习俗逐渐成为新春祈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从家家户户每一位家人的衣着外貌上体现出一年付出的劳动所收获的幸福,及逐年变化提升的审美。</b></p><p><b> 乘着改革的东风,加之父母亲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之下,各家都围绕祈福新春的主题忙碌着。特别是家家户户孩子们身上穿的新衣服成了新春里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那个时代,过年时使用的新衣布料的颜色从纯色到花棉布,面料材质从土棉布到"的确良"到"涤卡" "灯芯绒"的改变。也体现着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改善提高着。那个时候母亲所做的衣服款式面料等,就成了邻居们的制衣标准。现在看来,那时特别土气的衣服,却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说她时尚,更是因为每一件衣服里都饱含了母亲对儿女们深深的爱,而我们也渐渐把这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执爱情怀活成了精神上的一种时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七八十年代,高档的灯芯绒面料,色彩斑斓,煞是好看。有纯色的,有带花的,有细碎小印花的,也有印着大如牡丹的面料。在过年前的冬月或腊月初,母亲带着我到县城百货大楼,一款印着小碎白花儿的红色灯芯布料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母亲毫不犹豫的给我们三姐妹扯了红色碎花灯芯绒布料,给两个弟弟扯了蓝色的灯芯绒布料。并从百货商店售货员的女儿身上看到了当初最新颖的款式。母亲与售货员简短交流以后,回到家里,如同专业的裁缝师一般,凭着记忆用画粉画线,再三裁两剪、飞针走线,三周以后,五套崭新的漂亮新衣新鞋呈现在我们五姐弟眼前。</b></p> <p> <b>当新春的第一缕曙光浸染天际并鱼肚般微微变白,即将漫延开来时,盼望已久的大年初一就如期而至了。凌晨五点过,三个姐姐也不用喊,就齐刷刷一起悄悄起床了,轻手轻脚地穿上梦寐以求的红碎花灯芯绒新衣,两脚轻轻地伸进暖口的红碎花灯芯绒布鞋里,系上鞋扣,再翻来复去看上几遍,轻轻舞动跳跃几下。接着,喜玆兹地轻快跑向厨房,给正在做汤圆的母亲和灶孔前添柴火的父亲,展示美丽的新衣,我欣喜地在母亲面前舞动衣袖,翩若惊鸿,艳红的棉袄映红了家人的脸庞,欣慰的笑纹在母亲的脸上浮漾开来。翩跹回身,正好看见两个穿着崭新衣裤的弟弟,手里各自攥着崭新的压岁钱,往厨房跑过来。此时的母亲,是一年里最欣喜的时候,她一边手里搓着汤圆。一边给我们三姐妹说“都跟着爹爹端汤圆去堂屋,准备敬祖!接着,父亲带头,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各端一碗汤圆,小老五端着个小碗,汤洒碗晃地跑在最后;大家鱼贯而入堂屋,递给父亲按顺序摆放在神砻上,敬奉"天地君亲师位"。五碗汤圆,每一个碗里五个汤圆,寓意来年五谷丰登,五福临门,圆圆满满!等母亲进来后,父左母右站在前排,带着我们五姐弟虔诚地面对 "天地君亲师位" 和神砻下的桌子旁着崭新青衣祆子端坐的奶奶三作辑-----首先感恩国家的致富好政策,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再对列祖列宗汇报今年的收益;感恩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富贵有余,学业有成,报效祖国。再许下来年的愿望!</b></p><p><b> 吃好汤圆,粘上了新年的祝福就可以去外面自由地玩乐了。母亲给三个姐姐说" 带好两个弟弟,去吧!"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个福娃如同五只小春燕,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飞出了家门,正迎上大年初一的朝阳也刚露出喜悦的眉梢。稍倾,万束暖阳喷薄而出,静静地投向山川大地,红光迅速扩散开来,红润温和的阳光画出一串串五彩斑斓的光圈,洒在一群群穿戴着五颜六色崭新衣帽鞋祙的孩子们温暖又欢悦的脸上,身上。每一个孩子都镀上了一层幸福的金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忘我的辛劳直至走向生命尽头,只为成就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衣食无忧,无私而质朴。虽时光不返,但母亲的精神永远活在后辈们的心中。</b></p> <p><b style="color: rgb(47, 89, 119); background-color: rgb(203, 231, 251);">后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47, 89, 119); background-color: rgb(203, 231, 251);"> 由于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条件有限,未能把母亲生产生活中充满积极意义的照片拍下来,所以,这是一篇缺少插图的文章,后期空闲时,我会以绘画的形式补插图。望驻足的各位美友理解并包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