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致 大 海</b></p><p> 普希金(俄国)</p><p> </p><p>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p><p>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p><p>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p><p>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p> <p>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p><p>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p><p>我最后一次在倾听</p><p>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p> <p>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p><p>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p><p>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p><p>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span style="font-size: 15px;">[1]</span>!</p> <p>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p><p>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p><p>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p><p>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p> <p>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p><p>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p><p>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p><p>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p><p>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p> <p>我曾想永远地离开</p><p>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p><p>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p><p>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p><p>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p> <p>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p><p>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枉:</p><p>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p><p>使我留在你的岸旁……</p> <p>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p><p>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p><p>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p><p>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p> <p>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p><p>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p><p>是一些威严的回忆:</p><p>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p> <p>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p><p>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p><p>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p><p>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span style="font-size: 15px;">[2]</span>。</p> <p>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p><p>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p><p>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p><p>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p> <p>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p><p>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p><p>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p><p>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p> <p>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p><p>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p><p>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p><p>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p><p>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p> <p>哦,再见吧,大海!</p><p>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p><p>我将长久地,长久地</p><p>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p> <p>我整个的心灵充满了你,</p><p>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p><p>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p><p>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p><p> </p><p> (戈宝权 译)</p><p><br></p> <p><b>【注释】</b></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隐秘的愿望”:普希金一度曾想从敖德萨偷渡出海。<span style="font-size: 15px;">[2]</span>“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指英国诗人拜伦。下边两节就是歌颂拜伦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元文赏析】</b></p><p class="ql-block">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它是一曲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它写于1824年普希金第二次流放之际。诗人一生憧憬自由,抨击暴政,但他一生都被禁锢在专制暴政之中。这首诗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极其忧郁和愤激的心境下创作的。但在诗人眼中,大海骄傲、阴沉、寂静、激情、任性,而正因为这些“反复无常”、“无法控制”的特性,大海显得多么“自由奔放”,这是它成为诗人“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诗人极力赞美大海,也就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愿望。他面对大海,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要把大海的自由精神装满自己整个心灵,要把大海的浩然之气带到没有自由的“森林”和“静寂的荒漠之乡”,带到诗人要去的地方。作者能以主观的感受感染外界事物,这正是浪漫主义对待事物的基本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跌宕,全诗歌颂自由的主题被一步步深化,在最后昂扬的情感中更是得到升华,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自由意志、力图冲破一切束缚的激情和永远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总之,全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洋溢着奔放的热情,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不愧是普希金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一位苏联诗人曾经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散撒......”</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