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水调歌头·悼念父亲》</b></p><p> <b>五代同堂在,辈辈两双全,昔日岁岁同乐,共度新春节。今日又是新春,不见我父归来,泪如泉水湧。父亲再不归,永世土里埋。</b></p><p><b> 慈父在,恩情重,重如山。抚我二十八年,时时挂心间。怕我饥寒凉热,怕我人前低矮,为我心肝碎。哀悼慈父去,时时不忘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母亲追悼会上的悼词</b></p><p>各位亲朋好友:</p><p> 今天我们儿女在这里为我们的母亲郑祥云开这么一个追悼会,缅怀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的很多优秀品德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值得我们追思和永远怀念。</p><p>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父母亲均参加了供销社工作。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商品价格、品种全都心记熟背的一清二楚,并练得了一手好算盘,很快成了业务骨干。在每次的送货下乡中,一百多斤的货,几十里的路,全靠两个肩膀挑着,那可是男同志干的活,母亲总是主动要求去。平时无论脏活累活,母亲也总是抢着干。由于她心里想的只有别人,没有自已,同事无一不对她称赞,都愿与母亲共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国营单位下放到集体单位。母亲到老年没有享受到任何社会保障,但她无怨无悔。</p><p> 在家里母亲也是一个称职的好孙媳、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奶奶。我们家是一个祖孙五代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靠父母亲勤劳、节俭,开荒种地,养猪养鸡,一家人过着和睦、友善、丰衣足食的好生活。母亲平时总是把好吃的留给老的、小的们,也没有添置一件像样的衣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短缺,全是定量供应,经常吃不饱。我每个礼拜从学校回家,母亲都要炒一大碗鸡蛋饭给我吃,给我补充营养。这可是母亲从牙缝里省吃俭用为我节省下来的呀!母亲不仅对自已的儿女这样,对侄儿、侄女也是这样。只要他(她)们到家里来,母亲总是用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怕他们冻着、饿着,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关照他(她)们。由于父亲不在本地工作,子女教育全靠母亲承担。她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相互团结、互相帮助,不在外面惹是生非,要多做善事。母亲常说的就是人正不怕影子歪。如今我们能堂堂正正的做人,与母亲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p><p> 我们现在条件都好了,该好好孝敬您老人家了,那怕您活到一百岁也报答不了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没想到您这么快就走了。在世人看来,84岁也算高龄了,对我们儿女来说,有愧于您,使我们永远失去了报答您的机会。妈,您自从来到胡家,注定就是勤劳的一生,节俭的一生,坚强的一生,为我们胡家操碎了心,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您!</p><p> 妈,您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08年11月27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明协、郑祥云夫妇墓志铭</b></p><p>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迫于生计,他们从旧口镇举家搬迁到刘集。在这里他们养育了六个儿女,伺奉了两代老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一个十一口之家的大家庭操持的井井有条,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他们在单位和同事相互配合,在家里和邻里和睦相处,受到了同事和乡亲的称赞和尊敬。</p><p> 丈夫胡明协由于病魔的折磨不幸英年早逝,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即长眠于此。妻子郑祥云继承丈夫遗志,将两代三位老人养老送终,将儿女抚养成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之时,妻子郑祥云却撒手人寰,在阴阳两隔三十二年之后又回到了丈夫身边,共同长眠在他们付出了一生心血的第二故乡—如今的刘集村。 </p><p> 安息吧,您们的后人将永远铭记您们的恩德!</p><p> 农历辛卯年十月二十八日立碑叩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2011年11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