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美篇

明清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贵阳名胜——相宝山</p> <p>我爱登山,也喜近水。登高远眺,舒释胸怀。临水观景,清净心情。周末偷得半日闲,邀约战友,登上了众山合围的贵阳城中的名胜—相宝山。</p> <p>相宝山,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北宝山北路东侧,山本名“象宝”,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顶高峰”,皆因山势得名。山脉走向呈西向东,林木萌森,拔地耸峙,列嶂排云,俨若屏风,昔有“翠屏”之誉。</p> <p>相宝山为两座相连的山峰,西峰高而东峰低。据载在明崇帧年间,西山建寺,名“相宝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称“毗尼寺”。“毗尼”为梵语戒律之意,该寺为贵阳地区唯一律寺,故有此名。</p> <p>寺庙规模不大,依山势而建,栏廊回环,梵宫漂渺。山顶并排正殿七换、观音殿三槐,另有准提殿、客房、僧富、斋堂等辅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寺中原藏有古铜镜一面、铜牛一尊,直径与身长均达二尺以上。</p> <p>据寺僧和故老相传:铜镜可照人前世,故曾有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登山观镜。清代诗人沈统苏在重建相宝山寺中讥笑云:“万里登临慷照镜,前身可是此山僧?”毗尼寺也因此香火旺盛,成为清代贵阳的一处佛教圣地。</p> <p>寺殿外有长廊,凭栏远眺,诸山环拱,朝暮变化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在正殿的左方佛阁下,有洞名“碧云”,洞口狭窄,高约两米,寒气凛冽,据说此洞为佛教徒行律禁闭之所。另西山平台上有殿三槐,祀宋包拯像于内。</p> <p>相宝山远观形如画屏,又似一叶张帆待航之舟,逢春秋佳节,游人如织,历来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句于此。这些诗词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还是研究贵阳历史的重要史料。</p> <p>相宝山在文献记载中又叫平顶高峰,因为此山山顶是平的,一东一西各有一个平顶,西高东低,与东山、扶风山三山相对。在西侧靠近悬崖上建有一座小亭子,凡登山的人们,最喜欢在这里仰望天空,眺望贵阳这座喀斯特地貌中的壮观美丽的城市。</p> <p>在西顶至东顶之间的半山腰处置有一座小佛塔,塔后有一块残碑靠壁而立,碑上字迹由因长久风化已不清晰。但有一行字引起了我的关注,即“顶天立地奇男子”,这个奇男子究竟是谁呢?难道是这佛塔的主人吗?我想,很有可能。</p> <p>面向佛塔往左看去,距地五六米高的石壁上刻有“相宝留云”、“黔阳半壁”八个大字,字体很大,笔力遒劲,虽历经日晒雨淋,但字迹还算清晰显眼。</p> <p>在石壁的左边,有一块较宽的平台,石壁下有一口山洞,据说洞里有观音菩萨的神像,便于前来登山的人们拜佛祈福。但不知什么原因洞口已被封。真是文明易碎,只有精神永恒了。</p> <p>民国以后,相宝山寺宇日渐衰败,寺僧寥寥。抗日战争时期驻兵于寺内,本已破旧的殿宇又遭损坏。1958年大炼钢铁,山寺房屋被拆毁,寺院仅存屋基遗址,昔日旧貌荡然无存。1983年才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 <p>山上石阶路较多,纵横整个相宝山。也有一些石桌石凳,供登山人休息和附近居民健身,还有山下学府贵州师范大学的学者才子常到山上进行课外阅读学习。</p> <p>相宝山山势不高,却是繁华都市一雅处,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清代以来,凡是秋闱考试结束正好赶上重阳节,参考生员多会到此登高饮宴,于是渐成习俗,旧时的文人墨客也乐于在此雅聚舞文弄墨。</p> <p>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加之相宝山景色秀丽,在美酒与佳境的熏陶感染下,美妙诗文与自然美景相叠加,给相宝山增添了秀美的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