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嘉丰路</span></p><p>如果可以的话,让历史拨回到二十年以前的任何一段时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嘉定西门西城河南街上有座登云桥,登云桥南堍西侧有条七百来米长的名为西下塘街的街路蜿蜒而去;在这街路的尽头处拐一个左弯,那就是嘉丰路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曾有人说嘉丰路原是西下塘街的延伸段,只不过在后来的当年它被冠上了“嘉丰”这个名号,成为了嘉丰棉纺厂的一张名片,“嘉丰路“始终是与嘉丰厂连在一起的。</p><p>现在,名片还在,而它的主人们却带着曾经荣耀的光环象西下塘街一样在默默中消逝了。</p><p>在西下塘街消失后的二十年来,嘉丰路在练祁河南岸旁与北岸的西街不渝地安静陪侍在嘉定这条母亲河的两旁。</p><p><br></p><p>嘉丰路不长也不宽,甚至有些狭窄。</p><p>说它不长,因为它东西两端间才580米,不过是一华里多一点的长度;而且路的中间还被从北边穿越侯黄桥而来的沪宜公路截为了两段。</p><p>说它不宽,有资料说它的最窄处才四米左右。这“四米”处指的是五十年代末医院的北墙与马路对面的民居之间的那段路面。每当医院的那辆当救护车用的吉普车驶过时,行人都是要避到弹硌路边躲闪的,以防被车子擦了撞了的。</p><p>过了医院围墙至沪宜公路这一百来米距离间的路面就宽阔一些了,有十来米。那时路南边全是城西大队的农田,八十年代后这儿是塔城路800弄住宅小区了。</p><p>站在这里放眼望去,东边是人民医院,西边是嘉丰棉纺厂,南边可以直接望见沪宜公路上的赵泾桥和我们称之为“白雁角”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孤单单的人家,好像姓黄,有一个女儿叫“桂芳”,与我小妹是同学。</p><p><br></p><p>位于嘉丰路东端南侧的“嘉定县人民医院”大家都知道,这医院在解放后至今的七十余年来都代表了县或区内医技医术的最高水准。</p><p>其实,这医院的前身名为“嘉定县公立普济医院”。这个称呼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个“普济庵”而得名的。关于“普济庵”与“普济医院”的事情我们在下面再说。</p><p>嘉丰路的西端是沪宜公路以西的那个部分了。</p><p>这段路的两边都是嘉丰厂的地盘。路南是它的主厂区,直至嘉黄路;另一边是它的二个新村,里边居住的都是厂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p><p>嘉丰路西段的终点应该是厂区西的临河处,这河是连通练祁河的一个浜斗。据一位住在那里的老师说它叫“陈家浜”,这里曾是嘉丰厂的货运码头。</p><p><br></p><p>有史料说,“嘉丰路”始建于清代后期,一百多年来经历了由泥路到碎石路,再由石块路到水泥路的演变;生活在附近的百姓在这道上坎坎坷坷地一路走来。</p><p>“嘉丰路”这个路名的来历大家都知道。上世纪30年代间这里建了嘉丰厂,而后就有了“嘉丰路”。这么算来,“嘉丰路”这个路名叫到现在也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普济庵 </span> </p><p class="ql-block">据《嘉定卫生志》载: 民国三十五年(1946)11月,在西门外普济庵庙产土地上建造医院,医院因寺取名“普济”。</p><p class="ql-block">普济庵是个有历史的佛寺。</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说它建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是清朝第三位君主福临的年号,他是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但他只做了17年皇帝,24岁时就驾崩了。普济庵建于他驾崩的前一年,公元 1661年。</p><p class="ql-block">这样算来,普济庵在嘉定西门这块土地上有三百年不到一点的历史了。对于一个“庵”来说,近三个世纪的历史着实算是不短的了。</p><p class="ql-block">庵内供奉三世佛。“三世佛”具体指哪三位佛祖一时也说不清楚,但神明他仨各分管世人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说是“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 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 弥勒诸佛。</p><p class="ql-block">“亲见无边三世佛“,佛祖是法力无边,吾辈只要懂得“回头是岸“的道理就是了。</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说:到1949年解放初期,普济庵仅留有较完整庙屋一间、香伙一人;庵内虽奉祀有佛像若干,但香火已是十分稀落。</p><p class="ql-block">又有史料说,普济庵庵址是在这块地方的前嘉定县生产资料公司内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挖防空洞时曾多次挖到储放僧人骨殖的小瓮和刻有“金和尚”字样的石碑等物件。</p><p class="ql-block">呵呵了,从“金和尚”这点来说,这个“庵”不是指我们一般百姓思维中的“尼姑庵”了。</p><p class="ql-block">百度上说:“庵”一般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又说:“庵”是圆形草屋,小庙。根据个定义,单凭“普济庵”是“开放”的和“金和尚”这二点,“普济庵”应该是小庙 ,几百年来里边没有呆过“比丘尼”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哎,在我心目中,庵也好,寺也罢,都是一样的晨钟暮鼓和青灯黄卷。善男信女们的声声阿弥陀佛叹尽了人间悲欢,芸芸众生在佛祖的庇护下忘却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与疾病苦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们一定是要像“济公传”里要求的那样,一个人一辈子要做好事,不做坏事。</p><p class="ql-block">普济庵原址的三面有小河围绕,名为普济河。这个地形有点象“医”字的外框架了。</p><p class="ql-block">佛门普渡众生,拯救人的灵魂于泥淖之中;而后来建在这块土地上的“普济医院”,它的职责是助人类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佛医互济,医者若都有佛者心肠,那是小民们的天大福份。</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普济医院</span></p><p>普济医院建在普济寺的庙产地上而因寺得名。</p><p>普济医院的筹建时间与过程大致如下:</p><p>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20日正式成立医院董事会,董事会主要人员有以下几位:</p><p>徐竹漪,县长,任董事长;</p><p>潘指行,嘉定商会理事长、嘉定县临时参议会议员暨副议长;</p><p>顾吉生,嘉丰纱厂总经理;实业家、慈善家</p><p>陈邦典,上海仁济医院院长,中国泌尿外科先驱。</p><p><br></p><p>董事会商定:</p><p>筹建医院事由潘指行牵头;</p><p>嘉丰棉纺织厂为主要出资方;</p><p>嘉丰厂董事长顾吉生负责土建工作和统筹全部具体事务;</p><p>医院的用地由董事长、县长徐竹漪解决;</p><p>董事会聘请留美博士葛成慧任院长。</p><p><br></p><p>出资方嘉丰棉纺织厂的顾吉生先生、陶继渊先生和朱吟江先生都是地方实业家,他们的义举善行在嘉定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p><p>潘指行先生(1892-1958)是教育家和实业家。民国时期曾任嘉定县教育局局长,他在任内推行中心小学区制,创办昆嘉青乡村师范学校。他与顾吉生先生等人士还创办了嘉定勤业初级中学、娄塘中光中学、承德中学和人民中学。</p><p>潘指行先生解放后曾任嘉定县副县长。他还是嘉定历史上第一位遗体捐献者。</p><p>当年的这一批实业家与地方名士们投身慈善事业,办医院办学校是不求回报的;他们无论在资金,土地还是物资方面都是如此的。</p><p>从这点来看,有钱人并不是个个都是唯利是图的。济贫拔苦,常行慈善,才能功成行满。</p><p>先人们让我们后代汗颜了。</p><p><br></p><p>1947年3月3日普济医院利用先建成的六间门诊用房开诊,采取了“边建边医”的利民方针。</p><p>1948午5月3日,普济医院全面开张,定名为:“嘉定县公立普济医院”。</p><p>下半年,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护士大楼以及办公用房陆续竣工。</p><p>后来,又在普济河北面建起新门诊部,中间籍木桥(后来改为水泥桥,命名为“康复桥”)与住院部相连。 医院全面开诊后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p><p><br></p><p>医院的大门原来是在院址南边的,后来在西面那里沿篱笆墙开辟了一条与北面的嘉丰路相通的煤渣路。再后来,随着门诊部的改建,大门开在了院址北首的嘉丰路上,门牌为“嘉丰路5号”。</p><p>这也是我们这辈人那时看到的县人民医院的格局了。</p><p><br></p><p>为了方便病家,医院把院内唯一的那辆绿皮道奇汽车充当救护车,这我们小时候也是见过的。</p><p>为了方便医生出诊,院部设有专用的黄包车供他们使用。医生坐院方黄包车出诊这个待遇,大清国末和民国时期有,后来就不大见到了。</p><p><br></p><p>葛成慧女士是普济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尽管她在普济医院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她竭尽全力地为医院的创建和管理作出了无人能出其右的贡献。</p><p>后来由于与董事长徐竹漪不和的原因,葛院长打了辞职报告;戏剧性的是在嘉定城解放的前一天(1949年5月12日),她的辞职获得了批准。</p><p>随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普济医院;应政府的要求,葛成慧院长又留守了一个阶段后才离开了她亲手参加创建的普济医院。</p><p><br></p><p>至于葛成慧医生辞职的原因没有官方的说法,但可以从故事大王黄震良先生说的故事中了解一二:</p><p>那年的某月某天有一名国军的团长去医院指名要一名女医护出诊,葛院长为了保护女护士拒绝了他的要求;后来该团长把这事告到了那时既是县长又是医院董事长的徐竹漪那儿。县长袒护团长,在这位民国的末代县长不能主持正义的情况下,葛成慧院长愤然辞职。</p><p>至此,“普济医院”这个名号从1947年3月开诊到解放后的1950年年初改名,只是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未等及开业时鞭炮的硝烟味散尽,普济医院这个名号就与普济庵一样随风散去。</p><p><br></p><p>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规模设施设备床位与人员各方面都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也几次易地扩建或重建,这些情况编列在文后的“附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p> <p>顾吉生先生</p><p>民国时期嘉定实业家、慈善家,嘉丰棉纺织厂创始者,董事长。</p> <p>1947年普济医院景像</p> <p>1950年1月1日,普济医院改名为嘉定县人民医院,政府代表与各界人士在庆典上的合影。</p> <p>普济医院的病房楼与检验楼</p> <p>五十年代时期,嘉丰路5号县人民医院的大门。</p> <p>53年时医院的三位美护士,中间的的那位真是好似不陌生。</p> <p>人民医院下乡用的吉普车。</p> <p>人民医院70年代后期平面图</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葛成慧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普济医院的首任院长是葛成慧女士,</p><p class="ql-block">1891 年出生于嘉定县城内葛氏鄂华堂(现嘉定影剧院附近)。</p><p class="ql-block">她早年就读于上海女子医学校,1921年公费留学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1926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医学女博士之一。</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她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p><p class="ql-block">她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卫生署官员,大胆革新医学教材,推动了中国战时医学教育发展。</p><p class="ql-block">她回到家乡后创办了嘉定第一所分科齐全的医院——普济医院。</p><p class="ql-block">她的《临床细菌检验学专著》,是国内细菌学科中较为领先的著作;她编写的《助产学》是中国第一本助产学专著;她的《新医药概况》是第一本向国内介绍西方医学的著作。</p><p class="ql-block">她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卫生学领域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p><p class="ql-block">她也是最早推行家庭医学卫生知识普及化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葛成慧女士不止在家乡嘉定是个名人,她在国内医学界领域也是翘楚。无论在南京还是陪都重庆期间,她与宋美龄、邓颖超和当时的名媛望族都有很好的交往,后来为了伺候母亲才回到了家乡。</p><p class="ql-block">1949年嘉定解放后,普济医院改为嘉定县人民医院,她因故离职与县域内的几位医界朋友组成联合诊所开业。</p><p class="ql-block">1950年后,葛成慧被推为县历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政协代表并担任县医协负责人工作。她医术精湛,医品高尚,深受政府信任和人民爱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生好医生。</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中的那场内乱中,年届八十的葛成慧女士竟横遭迫害,在1970年8月8日被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葛成慧担任普济医院院长后,殚精竭虑,为医院的启动和顺利运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一是她凭借自己在国内外良好的关系,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与万国红十字会处募集了50张床位的全套物资和大量医疗器械器材。</p><p class="ql-block">二是她四处招募医务人员,聘请了医院主要科室的骨干医护人员。</p><p class="ql-block">三是为了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困难,创办了“私立普济高级护产学校”(马陆卫校前身),并亲自兼任校长。首届的16名护生边读书边参加护理,业务能力提高很快。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县护理战线上的骨干。</p><p class="ql-block">葛女士,一生未婚,冰清玉洁。</p><p class="ql-block">她的经历与贡献堪与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医学界泰斗林巧稚媲美。</p><p class="ql-block">葛成慧女士,是嘉定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葛成慧女士年轻时照片</p> <p>葛成慧女士</p> <p>葛成慧女士的著作</p> <p>上图是葛成慧女士的侄孙女等亲属在区中心医院的葛成慧雕像前留影</p> <p>上面三张图片中文字介绍了葛成慧女士的一些情况。文字图片来自《嘉定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陈龙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是至今的历任院长中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位院长。</p><p class="ql-block">陈龙先生1919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并受聘于上海市仁济医院。</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主动请缨到当时的江苏省嘉定县普济医院协助工作,后又接受嘉定县县长的邀请,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嘉定普济医院从医、从教,一干就是一辈子。</p><p class="ql-block">陈龙先生从医六十载,曾经历了三个重大转变。</p><p class="ql-block">一是从城市到农村,服务桑梓在嘉定。在他担任院领导时,就提出了“双爱精神——爱护病人如亲人,爱护医院胜家庭”的服务理念,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医院从三十张床位的小医院逐步发展成一所拥有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县中心医院。</p><p class="ql-block">二是从重视医疗同时转变为进一步重视预防保健,他是较早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的医务界先驱之一,有较高的前瞻性目光。当1957年中央决定彻底消灭危害农民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时,他就与同事共同起草了《对当前消灭血吸虫病战略方针具体执行上的意见》,提出了消灭血吸虫病应“防重于治”的意见,呈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他自己也全力投身于农村的卫生防病工作。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嘉定县成为上海市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的三个县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是从做好嘉定农村卫生工作到为中国及世界农村卫生事业提供经验,作出贡献。1980年,陈龙先生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嘉定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主任,并被聘任为WHO专家咨询团成员,出席了日内瓦WHO总部大会,被推选为大会执行副主席,以后曾多次出席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曾多次举办“国际初级卫生保健讲习班”,接待国内外初级卫生保健考察组到合作中心考察、进修,介绍中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模式和嘉定的经验。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在上海召开了“区域间初级卫生保健质量保障会议”,充分肯定嘉定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WHO官员说:“中国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摇篮,嘉定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在陈龙先生领导下,合作中心完成了多项国际课题,编写出版了多部著作,由于他对嘉定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所作的贡献,2001年9月陈龙先生获得了全国农村卫生协会颁发的“农村卫生保健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2012年1月21日陈龙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纪念我的父亲---陈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陈龙 1919年出生于上海嘉定华亭, 1945年以优异成绩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任职于上海仁济医院。1949年底,放弃上海市区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主动请缨来到嘉定普济医院(嘉定县人民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前身),任内科医生(195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6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兼医院院长,长达30余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亲把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视工作为生命,爱医院胜家庭,待病人如亲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克己奉公,爱岗敬业,始终把工作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几十年来救人无数 ,在上海和嘉定享有极高的声誉,1958年起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多个医学学术团体和学术杂志的重要职务,被称为嘉定名医,医务界泰斗,深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1年,父亲在医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委托,成功举办了"国际基层卫生讲习班",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决定把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地点设在嘉定,任命父亲为合作中心主任,并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成员,,从此投身世界农村卫生工作。父亲不顾自己年过花甲,下农村山区考察,足迹遍布国内外许多贫穷地区,对第三世界的农村卫生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多次赴日内瓦WHO总部办公和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曾任“世界卫生大会"执行副主席 。WHO把他主编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适宜技术与基本药物手册》(英文版)作为教材发行至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嘉定举办了三期由1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WHO国际卫生讲习班》,为嘉定初级卫生保健事业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01年被授予中国农村卫生终生贡献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仅两人,另一位是原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亲聪明睿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无私奉献。在抗美援朝和60年代初困难时期,把自己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无私捐献给国家;80年代,他在日内瓦开会和工作期间,省吃俭用,把所有外汇(包括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工作报酬和稿费)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卫生部,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亲在倾注自己全部精力和满腔挚爱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 一直工作到80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仍以嘉定区历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为嘉定的医疗卫生工作献计献策,始终关注着他所热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2年父亲因肺功能衰竭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防病治病造福黎民,仁爱之道惠及四海。敬爱的父亲,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陈婉蓉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文为陈龙先生女儿陈婉容女士写的纪念父亲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二张图是陈龙院长在瑞士日内瓦“世卫组织”给他安排的专用办公室内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嘉丰路上的邻居们</span></p><p class="ql-block">嘉丰路旁,练祁河边,我家的老宅在这路与河间的那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我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块沃土上生活了将近三十年。</p><p class="ql-block">在这地块上,有城镇居民的住宅,有公社农民的村落,有仓库,有商店,记得沪宜公路旁的侯黄桥南堍东桥脚下还有一家工厂的员工宿舍。</p><p class="ql-block">民居和几个村落一样的傍路临河。从东起,路与河的南北之间有两条地籍史料上有记载的“巷子”:一条叫“姚家巷”,一条叫“徐家巷”。它俩叫是叫“巷”,实际上就是几爿房屋之间人们行走的小路小道而已。两条小巷,也就是六七十米的长度。</p><p class="ql-block">站在“巷尾“的河岸上,东望是练祁河上的聚善桥,西眺可看到西大街上的接官亭桥和侯黄北堍的那两棵高大的银杏树。</p><p class="ql-block">姚家巷东有我就读练西小学时教我数学的杨林发老师的家;他家的西面的一户草屋人家五十年代末时曾发生过一起人们不愿谈起的火灾,两个被老人锁在草棚家中的胡姓小女孩如果还在的话也应该有六十余岁了吧。</p><p class="ql-block">“姚家巷”与“徐家巷”之间,沿河居住的是我的小学同学陈丽娜的家和另外一户陈姓姐妹俩的家。记忆中陈家房屋的西墙上搭有一间“披间”,里边住着一户人家的女主人也是在嘉丰厂工作的,她家有两个男孩,姓什么一时记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她们家的前面是在理发店工作的金师傅金家和陆定良家。陆定良夫妇与陈氏姐妹俩一样都是嘉丰厂工人。我特别怀念的是陆定良的母亲,她是居民小组长,抽几根烟,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的。</p><p class="ql-block">这里以东除了杨老师家金师傅家是“老土地”之外,其余人家都是五十年代间由政府安排到这里造房定居下来的。</p><p class="ql-block">这儿原住着一户姚姓人家,绍兴人,摇货船的;印象还有一户倪家的,具体的记不清楚了。当年的原住户们的家大都是草棚,除了金家是几间低矮的瓦房外。</p><p class="ql-block">徐家巷西,路旁就是农村的张家宅了。路边有一块场地,靠后些一长排瓦房中住着张家几位老兄弟与他们的后代们。后代们与我们都是相近相仿的年纪,从小一起相处的同学和朋友。</p><p class="ql-block">云智云娣阿毛阿强阿兵,建英建平,惠平惠良,云龙云泉,我把他们的姓氏都省略了,都免贵姓张的,这样称呼起来也亲切多了。</p><p class="ql-block">张家宅后面就是沿河而建的那一幢六十年代初造的四层简易公房,楼房西边是我家老宅和陈氏人家。</p><p class="ql-block">这幢四层简易楼没建以前的这地块上住着沈家、丁家、朱家、邢家几户人家。</p><p class="ql-block">他们几家与我家比邻相居。丁家有浩然浩龙浩明浩琪四兄弟。沈家与丁家其实是一家的,他们家的长者我们叫她“巧英妈妈”。朱家有庆荣和他的二位弟弟,邢家有玲芳和她的弟妹们。</p><p class="ql-block">满天星斗的夏夜,我们一起乘凉时会听大人或互相间讲些鬼怪类的故事,经常是吓得我回家后要逐间地检查一下,看看床上台下的角落里是否有什么魂呀魄啊的躲在那里。</p><p class="ql-block">这幢楼除了安置原地的老住户之外,还有一些住户是从其他地方或单位分配过来的。嘉丰厂的有老张家,人民医院有梁医生孙医生夫妇家、周医生家和罗阿姨家,罗阿姨她对我们多病母亲的帮助与关心是始终让我们记在心中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户陈姓人家,原来是住在河对岸西大街上的 ,他家大儿子家聪当年也插队望仙的,好像是分在泉泾大队野鸭浜生产队的;还有我小弟永健朋友孙宝定家,他好像是去了云南回来后顶替进了嘉丰厂工作的。宝定是好多年好多年没见到的了。</p><p class="ql-block">我家的老宅与四层楼是“一弄之隔”,门牌号是42、44、46、48号。部分被“改造”后的房屋里住有不少在嘉丰厂工作的人家。</p><p class="ql-block">东宅中有陈家伯伯家、戴家伯伯家、樊家伯伯家,丈夫瞿姓的“阿小”阿姨家,他们都是在嘉丰厂工作的。另外还有吉家、潘家和陆家。</p><p class="ql-block">西宅中有吴家伯伯家、毛家伯伯家、小施阿姨、秦×芳阿姨家与后来搬进来的张老师汤老师夫妇家和钱守章医生的家。</p><p class="ql-block">两宅中的玩伴现在也差不多是我这般的年纪了。</p><p class="ql-block">建民建忠建平、建时建元,他们都是我们小时候玩得很好的朋友。女孩子就不写了。</p><p class="ql-block">老宅的西宅围墙外是陈氏人家。他兄妹仨,原来居住在西面的陈家宅,后因输电高压线从他家房屋上空经过会产生不安全因素的原因搬迁至现在这儿的。</p><p class="ql-block">张家宅往西沿路有庞家大屋、陈家宅、油库、朱家和城西供销社的几家商场。</p><p class="ql-block">庞家妈妈家是一个石库门,“一天井一客堂前后二厢房”的格局,后来天井西边部分作了劳动街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她家屋东有一片大竹林,这里的夏天是我们纳凉和“荡秋千”的好场所。</p><p class="ql-block">庞家大屋西有一条贴墙小道,往里走有胡家和后面近河的金家。</p><p class="ql-block">朱家在被竹篱笆墙围起来约油库的后面临河处,他家有一个碾米的石臼,每逢春节前几天邻居们都会“唠扰”他家去“臼粉”。在杠杠原理的作用下,一上一下地,糯米变成了糯米粉,在孩子心中是很有成就感的好玩活儿。</p><p class="ql-block">陈家宅上的人家务农务工的都有,住所也都是瓦房。</p><p class="ql-block">这个宅上也有我们的的朋友和同学 ,陈家康是我大哥的同学,陈解放是我的同学;还有寓居在这里的朱家的二儿二女和一个侄子也是熟识的。</p><p class="ql-block">张家宅西有一个池塘,陈家宅前与路间有一个连接练祁河的浜斗。</p><p class="ql-block">池塘北边是属于居委劳动组的一小片平时种些蔬菜类作物的田地。后来池塘被填平,上面建了县计量所的厂房。</p><p class="ql-block">陈家宅前的浜斗边曾立有一架靠人力取水灌溉农田的木制水车,这很好玩我们这些男孩在上面乐此不疲地“踩水”,常常不亦乐乎地玩得忘了回去吃饭的。</p><p class="ql-block">我家老宅与县人民医院也算是“隔路邻居”了。</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暑假寒假时的医院也算得是我们这些青涩少年的半个家园了,大家有事没事地喜欢往那儿逛。</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医院住院部内是很“花园”的,六幢青砖嵌缝的大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院区内。这里清静,地上芳草萋萋,空中绿树掩映;普济河内有鱼儿游耍,河面上有水鸟翔集,偶尔还能看见有甲魚缓缓地爬上岸边的歪斜小树,常常是没爬上几步就又跌入水中,激起几些水花。</p><p class="ql-block">每逢夏天,院内大树们茂密的枝叶间蝉声此起彼伏。这个时候我们会先把长竹杆从西墙的篱笆中塞进去,然后再溜进去取了竹杆,套了知了,回家喂饲养的鸡儿去。</p><p class="ql-block">一座普济桥把住院部与北面的门诊部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门诊部大厅西是一长溜的门诊科室,走廊里两边摆放着好些黑凳面,白椅栏的长长的木椅子。</p><p class="ql-block">医院的急诊室原来是在门诊部外面一些的,后来门诊部搬至了大门口的新落成地方后这里成了急诊部,急诊的门口也移到了大门西的围墙上。</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急诊部这儿是个“热闹”场所。卡车战旗、横幅标语、口号声呐喊声,伤员、战士和红袖章。那时,这里只要有个“风吹草动”的,附近的居民都会闻风而来,随后像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文中描绘的那样,人群中有的“酒醉似地喝采起来”,有的却“我的主意却改变了”。</p><p class="ql-block">嘉丰路的故事絮絮叨叨的就说到这里了。</p><p class="ql-block">1997年嘉丰路东段被整体拆迁了,后来这里建了“汇城公寓”小区,原来这地块上的居民农户们都成了里边的住户。</p><p class="ql-block">现在那儿的老人们陆陆续续大去的已然不少,“健在”的也已大多或卧床或闭门不出了。</p><p class="ql-block">“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老了,老了,老伙伴们一定要珍惜好当前这段“夕阳无限好”的以后时光啊。</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去嘉丰路和练祁河边看风景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许因为是年龄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每当独自驻足在那里时不会再像以前那般脑海里会不断喷薄出对往事往人的回忆来了;但当遇到熟人,话题谈到那张家宅、那陈家宅、那庞家大屋和他家的竹林,那池塘和浜斗岸边的水车来时,几十年前的那一切还是会瞬间泛滥而出,溢满了整条嘉丰路来。</p><p class="ql-block">嘉丰路5号,塔城路700号,环城北路1号;普济医院,嘉定县人民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一路走来,莫道雄关真如铁,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十余年来,嘉丰路,换了人间!</p> <p>现在嘉丰路街景</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附录</span></p> <p>嘉定县人民医院大事记(1950-1979)</p><p>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 </p><p>1950年1月1日</p><p>嘉定县人民政府把普济医院和嘉定县卫生院、苏南地方病防治所嘉定分所三个单位合并,并在普济河北建门诊部,扩大服务科室,组成“嘉定县人民医院“,有病床82张,医务员工41人。</p><p>1951年1月</p><p>医院仍改名:“嘉定县人民政府卫生院”。</p><p>1956年6月26日</p><p>江苏省卫生厅下文恢复了:“嘉定县人民医院”的名称。同年12月23日,将医院的卫生防疫股划给嘉定县血吸虫病防治站。</p><p>1957年</p><p>床位达到了141张。</p><p>1963年</p><p>霍乱流行,为了及时收治病人,在门诊部西面建立了简易的肠道门诊,对患病人员及时治疗。疫情结束后便改为急诊室。</p><p>同年7月,医院北面的嘉定卫生学校迁到马陆后,原教学用房划为医院所有。</p><p>1964年</p><p>原嘉新纱厂的车间部分(约1000多平方米),改造为门诊部。</p><p>同时还因陋就简在新门诊部西面建起了急诊室,内有治疗室、抢救室及留观床位约30张,医院大门改至原出口的东面,为嘉丰路5号。</p><p>1974年一1976年</p><p>经上海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批复,嘉定县人民医院核定病床数为500张,但因实际床位并未达标,次年医院对病房主体大楼进行了加层和扩建,1976年竣工,面积达1900平方米。形成了一栋联体的四层楼房,极大地改善了住院条件。</p><p>以后又在原护士大楼和儿科病房地基上建造了新三楼1978年4月落成,面积达1600平方米。一、二层为传染病、三层设中西医和五官科。</p><p>1976年</p><p>医院床位数扩至500张,医务员工数增至470人,基本达到了上海市卫生局的核定床位数。</p><p>1978年10月</p><p>上级撤销医院革命委员会的名称,重新恢复了“嘉定县人民医院”的院名。</p><p>1980年</p><p>在门诊部的候诊大厅加盖二楼,面积约500平方米,至此门诊大楼共1700多平方米。</p><p>从1950年到1979年,嘉定人民医院经历不同发展时期,医院除了要完成日常医疗任务外,还担负起了全县范围的卫生防疫工作、工厂卫生、学校卫生,任务十分繁重,加上十年动乱的破坏。但在院长顾学箕(1950.1-1954.12)和陈龙(1954.12-1984.12)的领导下克服了各种困难,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p><p>文化大革命后,医院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医院也进入整顿和发展的时期。</p><p>1979年</p><p>医院的许多科室进行分科细化,该年的4月29日,五官科分为眼科和耳鼻咽喉科两个科室;骨科、脑外、泌尿、胸外也开始独立门诊;此外还增设了激光等科。</p> <p>嘉定县(区)中心医院(1980-2002)</p><p>1980年1月28日</p><p>经嘉定县卫生局批准,并报请上海市卫生局备案,“嘉定县人民医院”改名为“嘉定县中心医院“。</p><p>1984年11月</p><p>医院增设设老干部病房,设病床6张,1985年增至25张</p><p>1985年5月10日</p><p>开设了城中门诊部(塔城路432号)。</p><p><br></p><p>1989年</p><p>医院大门由嘉丰路5号移至塔城路700号,</p><p>征用塔城路西段土地20.87亩,建造了六层病房大楼以及五层的门急诊新大楼。这两座大楼的落成,进一步改善了就医环境,中心医院也成为当时嘉定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p><p>1992年10月</p><p>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嘉定县,设立嘉定区。</p><p>1993年4月15日</p><p>“嘉定县中心医院“更名为“嘉定区中心医院”。同年10月经上海市卫生局评审定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p><p>此时,全院职工时有9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3人,包括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105人。全年门诊病人54.53万人次,急诊8.17万人次,住院病人1.03万人次。</p><p>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骨科、传染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计划生育科、急诊科等。中医设中医内科、针灸、推拿、伤科。专科门诊有心血管科、消化科、血液科、脑外科、泌尿科、胸外科、肺科、肿瘤科等。医技科室有放射、检验、病理、药剂、CT等。</p><p>1992年</p><p>医院建设了重症监护病房,(ICU),由最初的6张病床增至10张病床。</p><p>2003年4月18日</p><p>嘉定区中心医院正式迁到北门新址一环城北路1号。</p><p>2005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嘉定分院。</p><p>2006年又挂牌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p><p>2008年作为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负责医药教育事业。秉承了“诚信为本、德技双馨”的院训,遵循“普济、仁爱、敬业、创新、协作”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服务理念,为嘉定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p><p>如今医院占地面积123.3亩(82235平方米),建筑面积738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5%。</p><p>年门急诊人次近150万,年住院人次近2.6万,年住院手术近9千例,嘉定区中心医院将会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为点燃中国梦的理想火炬而努力奋斗!</p> <p>1989年,人民医院大门由嘉丰路5号移至塔城路700号。</p> <p>2003年4月18日,嘉定区中心医院迁址到北门新址一一环城北路1号。</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后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写《嘉丰路轶事》是早就有的计划,但一直拖着,有好几个月了。原因是不知从那儿着手,少有资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感谢继明先生给我介绍了章丽椿前辈,有了他们的帮助,不才的我才能勉强完成了这篇文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由于自己的“言行不当”,文章部分内容遇到了“美篇”审核的的狙击,陈龙院长可以,葛成慧院长不行。对于被“雪藏”</span>的部分,我也不想修改,就这样了。</p><p>谢谢大家!</p> <p>谢谢观阅</p><p> 2020.1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