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苌弘故地资中龙水村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31日,资中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摄影爱好者李世元、刘传真、樊 英、段光辉、宋国英一行五人专程前往资阳市碑记镇大佛乡与资中县发轮镇接壤的半月山大佛(现名资阳大佛)考察后,紧接着驱车来到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考察了孔子之师苌弘早年的读书处—苌弘洞和邻近的龙水大佛。</p> <p>考察苌弘洞合影:</p> <p>考察龙水大佛合影(中间的是引路人):</p> <p>  笔者第一次去发轮镇龙水村考察苌弘洞是2004年6月,那次是资中县政协文史委根据市委、县委的指示,考察论证孔子音乐老师苌弘故里确信是在资中。考察结束后,由笔者写出了《孔子之师苌弘故里在资中》专题报告,上报市委、县委,当年6月25日发表在《四川党政网》。7月20日笔者又在《四川政协报》发表了《孔子之师—苌弘》,后来撰写的《孔子之师苌弘—苌弘故里考》于2006年12月发表在《内江文史》第23辑。此文还被《百度文库》、《豆丁网》、《博泰典藏网》、《三亿文库》、《中华资源库》、《文档库》等全国知名网站收入。</p> <p>2004年6月考察留影:</p> <p>  后来第二次去考察,是2013年10月16日,资中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政府地方史研究室为编写《内江胜览》资中篇时,笔者应邀再次前往发轮镇龙水村考察。考察后,笔者写了《访古寻幽 追忆先贤—考察苌弘洞和龙水大佛》发表在当年12月8日的《内江日报》、国家级网站《凯风网》(魅力天府),《四川政协》第38期(2013年第6期)。</p> <p>2013年10月考察“苌弘洞”留影:</p> <p>  苌弘故里在资中已经是确信不疑的,这么多年来,内江市委市政府、资中县委县政府都将孔子之师苌弘作为地方名片对外宣传,可是对苌弘生活过的地方的遗迹和遗址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没有作为文化旅游的珍贵财富来利用和打造。</p><p> 甚至苌弘生活过的发轮镇龙水村苌弘洞(苌弘早年的读书处)、甘露镇龙洞河(苌弘晚年隐居处、遇难地)没有任何宣传标牌,连地名的路标都没有。这次考察途中有村民都对我们说有的游客慕名而来,却看不到任何路标影响了行程。</p> <p>  我们都不熟悉去龙水村的道路,还好在路上,许多纯朴又热心的村民都十分热情的为我们介绍和指路、引路。他们为生长在苌弘故里、古龙水县感到骄傲和自豪。看到我们几个都挎着相机,他们希望我们多宣传,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够开发成为旅游景区。</p> <p> 龙水村77岁村民朱巧云、80岁的李绍明一直为大家引路。</p><p> 朱巧云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这里的苌弘洞是苌弘青年读书处;这里古时是龙水县城,至今保存着唐代的大佛;这里出了许多的人才。我是研究地方文史的,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这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三大主编之一的范祖禹在任龙水县令时,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就创办了龙水书院。从此,士民皆以读书为乐,一时蔚然成风。民国时期龙水县城尚存北宋龙水书院碑记、龙水县社学碑、范太史祠堂及家传碑。</p> <p>一,考察苌弘洞:</p> <p>  苌弘洞:古时又称“书岩洞”,位于龙水县城东南约80米,是一个依山而立,深约15米、高近6米、宽25米的天然石洞。《资县志》(明)、《四川通志》(清)、《资州直隶州志》等载,在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相传为周大夫苌弘读书处”。</p><p>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苌宏(弘)洞 在州西发轮乡,相传周大夫苌宏(弘)读书处。洞深数十丈,高三四尺,其下即龙潭,中有龙神,祷雨□应。洞外碑长丈余,字多剥落,难辨识,崖上有龙水县龙潭碑记,云在宋龙水县北二里。”</p><p> 苌弘洞下面即为龙潭,古时又称“龙洞”,“洞前方建有龙洞观,竖丈余高石碑,字多剥落难辨识,其遗址尚存”。民间传为孔子拜师的地方,旧时洞口前并排直立着三块大石碑,中间一块书有“孔子拜苌弘于此”字,这种传说虽有些附会,不定可信,但大量国史方志记载苌弘为资中人是确信不疑的。</p><p> “苌弘洞”洞口两壁上有不少凿于唐代以来的石刻摩崖造像,还有北宋嘉佑八年(1063)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水县龙潭记碑》(行书)和华阴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1113)建《龙洞观记碑》。《龙水县龙潭记碑》:“……时以嘉佑八年九月十五日记。陵阳进士牟天益书,将士郎试秘书夹江县令范亦颜、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洞顶壁上的“苌弘洞”石刻,三个大字丈余长,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碑文系北宋政和六年(1116)正月望日(十五)日资中赵宗尧所题。</p><p> 此外,“苌弘洞”还有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石刻题记:“积雨新霁,灏爽澄空,寓意探幽,人生行乐殊不易得。县令任圣用挚乡人浦君勉、杨述美,洎邑士张和叔饮于龙吟亭。……且移居罇潭上,醉欢歌笑,见月乃归。”</p><p> 另有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石刻题记:“资川(龙水)邑小,而江水环秀,距邑不三里曰灵岩,又其杰出者。端平乙末夏,五月十有八日,东川抚属古渝李粹甫酬供于此,邑令眉山孙子山、警曹巫山冯享叔相与访古灵湫,载酒酌其上。午暑方剧,树林阴翳,岩气袭人,恍若此身在冰壶,不知人间炎热之苦……”至今其石刻文字多剥落,少数可辨。</p><p> 1988年12月,经资中县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以前的苌弘小学:</p><p> 一直为我们当向导的朱巧云老人滔滔不绝的说建于1953年的“苌弘小学”培养了许多人才。</p><p> 据发轮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资料介绍,建国以来,北大学子蔡华江(1964年入学)、清华学子朱学刚(1999年考入)、重庆市报社总编辑部主任黄子建、成都电子科大总支书记朱万清、资中县政协主席韩文、威远县副县长韩双林等等都启蒙于“苌弘小学”。</p> <p>小学教室后面的苌弘洞:</p><p> 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造像。</p> <p>孔子之师苌弘故里考(摘要)</p><p>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p><p><br></p><p> 大量国史方志文献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p><p> 据《汉书•艺文志》(东汉)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东晋《华阳国志》:“苌弘之血变为碧珠”。唐代《庄子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p><p> 宋代《庄子口义》载:“苌弘被放归蜀,刳肠而死,蜀人以櫃藏其血而化为碧玉”。北宋《诸道图经》:“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p><p> 明代著名史学家曹学佺(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末年任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的《蜀中广记》:“苌弘,资中人,事刘文公为其属大夫,孔子尝问乐焉”。</p><p>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资县志》:序:“……山川毓秀,灵气攸钟,宜苌弘为孔圣师”;《祀典志•先师庙》条:“乡贤祠三间,在先师庙右方。祭日祭品同名宦,所祀者十五人:周苌弘大夫……”;《古迹》条:“书岩洞,苌弘读书处”。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刊行雍正版《四川通志》:“宏(即苌弘),资中人”。清代《四库全书》:“苌弘祠:弘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清•嘉庆《资州直隶州志》:“苌弘祠在州北”;艺文志、书目条:“苌宏十五篇,周苌宏撰”;清•嘉庆《四川通志》资州直隶州人物条:“周、苌弘……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p><p> 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选举志条:“周、苌宏”;古迹条:“苌宏洞古碑,赵宋时刻,今存”;拾遗条:“时有苌宏,能招致神异……”;坊表条:“周御史苌宏故里坊,在北关外。”此外,《左传》(春秋)、《礼记》(西汉)、《史记》(西汉)等也有苌弘的记载。 </p><p> 《四川古代名人》(四川省社科院编1984.12)一书载:“苌弘,资中人,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孔子之师”。《内江古今名人》(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5.6.出版):“苌弘(?—公元前492),东周蜀人(出生于今四川资中西北边境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有‘苌弘祠’、‘苌弘读书台’遗址”。《资中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10)详细叙述了苌弘在故乡四川资中生活的情况。</p><p> 2014年12月,由中共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内江十贤》将苌弘列为内江十贤之首位,书中记载∶“苌弘,资中(今资中县西北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人”。自古以来,资中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苌弘的传说。</p><p><br></p><p> 大量历史遗迹遗址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p><p> 资中发轮镇龙水村古时有“老封君”之称,是因苌弘受封大夫之官职而地名沿用至今,建国以前也曾称为“苌弘村”。</p><p> 村里有一深为15米,宽约25米的天然石洞,史书史料记载为“苌弘洞”(又名书岩洞),旧传为苌弘青年时的读书处。洞下面即为龙潭,故古时称“龙洞”,洞前方建有龙洞观,其遗址尚存。洞壁有不少凿于唐代以来的石刻摩崖造像,洞顶壁上的“苌弘洞”石刻,三个大字丈余长,系北宋政和六年赵宗尧所题,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今已风化,不能辨识。1953年,建“苌弘小学”于此。</p><p> 苌弘洞摩崖石刻造像分布在长24米、高7米的洞口上方及两侧,现有10余个造像及文字龛遗迹。其中有北宋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水县龙潭碑记》(行书)和华阴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建《龙洞观碑记》,反映了苌弘在此生活、学习情况,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其石刻文字不能辨认。</p><p> 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苌弘洞正前方并列书写着“孔子拜师,苌弘授乐”两块大石碑,分别于1960、1963年被撤来做了村民的猪圈围墙和小学的乒乓台面,现已不知去向。</p><p> 据《诸道图经》(北宋)、《舆地纪胜》(南宋)、《四川通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等记载“资中祀苌弘其来旧矣”。古时资中人为纪念周大夫苌弘专门修建了“苌公祠”。一说建在“县北”,即当时的资州龙水县城北二里许。一说建在“青泥坊”,即旧时资州龙水县城关外。</p><p> 《资县志》(明)、《四川通志》又载,在龙结乡龙水村(今发轮镇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旧传为苌弘读书处”。</p><p> 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游历华南、西蜀来到资中,曾在苌弘隐居和遇难的甘露镇龙洞河修炼,并于明辛丑年(1421),在龙洞右壁上题赞颂苌弘的崖壁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p><p> 清嘉庆七年资州州牧赵遵律《游龙洞碑记》及赵遵律、清人张邦伸(汉州人)、张怀溎(资州珠江书院生员)、张怀渭(资州珠江书院生员)、戴昶(中江人)、唐德襄等游甘露八景之一“珠江”的诗句中也都反映了周大夫苌弘隐居甘露龙洞河的事实和精忠报国,坚贞不屈,剖腹自尽,“血化碧珠”的事迹。 </p><p> 赵遵律《游龙洞记》碑记至今尚存于甘露镇上的甘露寺(始建于唐代,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历史资料。</p><p> 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来鹤亭,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重建,其《重建来鹤亭记》记载:“宜苌公弘为孔圣师,王公褒(注:即王褒,字子渊,西汉著名辞赋家、谏议大夫)以文章显,宋有二赵(注:即状元赵逵、丞相赵雄)诸公,我朝如张公鉴、宋公有文、余公芳、向公敬、邓公本端,……历代名贤以纪胜亭”。此碑文见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二九、《资中县续修资州志》。</p><p> 国画大师张大千所绘《四川资中八胜图》之一的“珠江夜月”,所指的“珠江”(即资中境内沱江河段)得名缘于“苌弘碧血”。今资中县水南镇临江岩壁间尚存斗大石刻“珠江”二字和数处石刻题记,刻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难得的实物见证。</p><p> 古代资中人为缅怀苌弘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州城正东街建了祀苌弘的乡贤庙,清代乾隆年间,又在城北郊两路口建有“苌弘故里坊”,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时,石坊才被撒除。资中人还在始建于北宋的资中文庙忠孝祠内,竖有苌弘牌位。现资中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成殿内,塑着据传为全国文庙大成殿内唯一的孔子站像。即由于孔子历来尊师重教,便一直躬身站立在老师苌弘的故乡。 </p><p> 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资州珠江书院大门两旁挂清末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南溪人,时任资州州学正)手书木刻对联:“敬教劝学,论道经邦”。第二道门挂木刻对联:“东龙山,西凤岭,中贯绵沱湔滩,秀峙汪洋,定有奇才生胜地;周大夫,汉谏议,晋合董王张赵,文章气节,每因忆古怀先贤”。(周大夫即苌弘、汉谏议即王褒) “忠心不二挽狂澜,丹心一片示后人”。</p><p> 新中国成立后,资中人民为了纪念先祖苌弘,再现资中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和弘扬苌弘不畏权势的爱国献身精神,在成渝高速公路资中站出口立苌弘塑像,并将所在的大道命名为“苌弘大道”,县城城南还建有“苌弘大剧院”。</p> <p>二,考察龙水大佛:</p> <p>  旧龙水县:在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西南约七十公里。置于隋朝,废于南宋,设县长达620多年时间。县城位于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河中游、龙水村一带。至今保存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龙水县城遗址、苌弘洞石刻摩崖造像、龙水大佛、半月山大佛等大量珍贵的古迹,流传着孔子之师苌弘的民间故事。2007年7月,龙水县城遗址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半月山大佛(现为资阳大佛)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p> <p>古代的资州龙水县:</p> <p>  龙水大佛:位于距苌弘洞半里许山崖上,始凿于唐代,宋哲宗绍圣年(1094-1098)时辅修,石龛高8.4米,宽7.1米,进深4.8米。龛内大佛高7.5米,肩宽5.2米,善迦趺坐,佛两侧上方各有一尊造像,左上还另有菩萨一尊,造像极为精美,形象逼真,龛内壁有“宋绍圣年时补修”题记。1988年12月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风化十分严重,急需维修后及时申报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从苌弘洞和龙水大佛的石刻题记,可想而知古时的龙水县不仅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而且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所以吸引了华阴、陵阳、夹江、东川、眉山、巫山、华阴、资州等外地官员和文人墨客前来参现游览,让人流连忘返,以致“见月乃归”。 </p><p>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任过龙水县令,并设龙水书院,大兴教育。“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曾从千里之遥的安徽宣城来到龙水县访古寻幽,并为道胜亭题诗。南宋状元赵逵也将苌弘洞作为隐居处,这皆因苌弘生长生活于兹,而成为他们慕名而来的缘故吧!</p> <p>考察建议:</p> <p>  资中已有2250多年悠久历史,作为州、郡、直隶州及专暑所在地长达千年时间。古代是沱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文物古迹众多且异常珍贵,至今是四川省文物古迹总量前十名之内的文物大县,希望政府重视和保护,充分利用它们来发展文化旅游,促进资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p><p> 发轮镇龙水村“苌弘洞”石刻造像和“龙水大佛”都是唐宋时期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古迹,这里还有始于隋朝的龙水县城遗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和许多关于孔子之师苌弘的民间传说,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期待能及时得到保护和利用,并通过文旅结合,促进发轮镇乡村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录像:全体考察人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