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游记

看透山人

<p>  2020年7月31日是回族同胞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由于要给回族同胞放假过节,我们其他民族的人员也享受到了假期的待遇。因为疫情,最近一直不能出省去浪一圈,只是在周边拍啊拍的,严酷的夏日早已把迁徙的鸟儿们赶到了遥远的北方,零星的鸟已经提不起我的拍摄性趣。老婆也是暑假闲居在家,耐不住寂寞和闷热,两人商议,决定利用我也有假期的几天时光,开车去宁南山区逛一圈。</p><p> 最后计划此次出去,以散心和避暑为目的,不走以前去过的众人熟知的景区,而是以山村老屋旧街为目的,将宁南山区几个县串起来走一圈。计划做好,便于假日早晨驾车出发,首先沿着经由太阳山向预旺出发!</p> <p> 远眺莲花山。</p><p> 莲花山位于同心县张家塬乡(折腰沟村)汉族聚居的干旱山区,莲花山峰顶1800米,四周峰峦层叠,群岭环抱,远远望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婷婷玉立,姿态优美,故名“莲花山”。山顶修建有非常壮观的道教寺庙三霄观,每年的四月初十五都要举行青苗水会。</p><p> 据有关史料记载,莲花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兴盛的民俗文化活动-------水会而声名远播。这座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中的高山上,早在唐代就建有寺庙,千余年来,屡毁屡建,当地信众朝山进香,代代相沿。一年一度农历四月十五的青苗水会早在清末民初就声名远扬。改革开放以来,随著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社会各界鼎力修复被毁寺庙的同时,恢复了停办多年独具特色的青苗水会,使它重放异彩,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青苗水会的实况录像曾于1987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全国宗教音乐研讨会上播放交流,受到极大的的关注,以後又被著名作家张贤亮采撷于电影《我们是世界》中。</p><p> 莲花山规模非常宏大。庞大精美的建筑群遍布山间,一座座殿堂巍然挺立。石牌坊硕大雄伟,岿立山腰,是通往山顶的门径。造型新颖的戏楼玲珑精巧,別具一格。十二生肖石雕,分列行道两旁,形态逼真,逗人喜爱。山巅大殿布局严谨和谐,气势宏伟。右侧山门有一“九凤莲花观”悬匾,为原全国道教协会长闵智亭所题。三清殿、大雄殿,雄峙山门两旁,重檐飞翘,雕梁面栋,巍峨壮观。大雄殿内汉白玉石雕佛像,通高4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目低垂,神情庄严,是莲花山所仅有。山前左侧山腰有三霄洞,三霄洞依崖而掘,古朴幽远,独具匠心。洞顶依势而建三霄大殿,斗拱飞檐雄峻嵯峨。山前右侧下有王母宫,和三霄洞对峙相觑,瑶池洞天,幽雅古奥。再上以文昌阁,圆形结体,穹顶璀璨。阁内画像、壁画,备极精工。</p><p> 我2016年有幸一睹盛会,四月初十四晚上投宿预旺街上一个回族大嫂开的小旅馆,和这位大嫂聊起莲花山的青苗水会,这位回族大嫂说“也不知道是咋回事,你们教的人明天庙会后,这里保准会下雨,很神奇。”说话间刮起了大风,天上零星飘落了几滴雨滴,但我还是表示怀疑。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画报社的记者驱车上山,到了山脚下看到已经有非常多的群众沿着崎岖的山路,络绎不绝的向山顶爬去。我们由于跟随画报社的记者,他们专门拍摄有关活动,有县委宣传部人员陪同,所以径直将车开到了山顶停车场,其他信众的车不允许上山的。我们先是吃了斋饭,然后各自行动拍摄自己所要的素材。在高处放眼望去,寺庙里和周围到处是人,山下人们还在不断的涌上来,估计当天到莲花山的人差不多有两万人。当地人以汉民居多,所以佛教信众众多。到中午11点多的时候,乌云密布,天空很快阴暗下来。我们两个便告别画报社的好友,取车下山,往回赶去。一路上我默默在想:莲花山恐怕是这里的一个分水岭罢了!</p> <p>  离开莲花山,我们两个一路往张家源驶去,原计划游览汪家园移民后留下的废墟,然后宿张家源。因为汪家园村民基本上已经迁移光了,但这里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一个村子改革开放以来考出去了三百多本科以上的学生,其中还有十几个博士几个院士,著名的西夏学研究专家杜建录便是其中之一。乡民迁走后留下的历史遗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由于我们一路耽搁时间较多,再加上两个人显得孤单,于是把这一段游览放到了下一次,我们径直向彭阳赶去。以上为张家源一带的梯田。</p> <p>  到了彭阳县最东边的冯庄乡,沿着山谷再向东走十一公里就是甘肃省镇原县的三岔镇,这里每逢农历三、六、九为集市,据说非常热闹,各种商贩布满街道两边,赶集的人流摩肩接踵,是一个拍人文的好去处,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在这里拍点人文方面的照片。到了三岔才发现这里正在修路,车辆堵塞,尘土飞扬,赶集的人很少,于是我们返回冯庄,找了个农家小院住下。</p><p> 第二天早起,吃完早饭,我们便进入了冯庄大石峡,原以为大石峡会很好玩的,进去后才发现就是一条约5公里的长沟,倒是空气清新,非常凉爽,是个徒步的好去处!唯有一处红褐色石壁适合拍照,也许到了深秋这里的芦苇荡更适合拍人像。</p><p><br></p><p><br></p> <p>  离开冯庄大石峡,我们过青石嘴,到和尚铺,不由得想起王洛宾和五朵梅,于是我们来到王洛宾纪念馆。纪念馆没有游客,貌似关闭良久,摄像头上的高音喇叭不停的催促我们离开,只好在五朵梅和王洛宾塑像前略做逗留,便驾车向六盘山隧道驶去,计划夜宿隆德县观庄乡上庄村。</p> <p>  进入六盘山隧道前,猛然发现六盘山西南面有一片五色祥云,急忙停车拍之。当天的六盘山上空的云是白色的,唯有这片云彩和别的云朵不一样,很是独特,很是显眼。古时人们就把这种云彩叫祥云,今天让我们遇到,不由得让我宿命起来,大吉!</p> <p>北联池</p><p> 九龙莲花池俗称北联灵湫,即北联池,在隆德县城东北约四十里,海拔约2000米,山的西坡并不是很陡,修有水泥路,小型轿车可以直接开到池边,大型车辆只能停在山下停车场,游人可步行上山。北联池古称朝那湫、北乱池。根据古书《鸣沙石室佚书》释义,"联"、"乱"实为同义。周围有九座山峰环绕,山中间池水潋滟,周围三里,大约三个足球场那么大,深不可测。《史记》记载,秦祀湫渊于朝那,可以看出在战国时代北联池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在山腰远眺观庄山川,河谷中蜿蜒的便是隆张公路中最美的一段。这里山丘起伏,植被茂密,夏天气候温润,黄色油菜花、紫色粉白色的土豆花、蓝色的胡麻花成片成片的开放,山坡上的野菊等山花也是争奇斗艳,竞相盛开,将公路两侧打扮的分外妖娆。到了深秋,景色又是别样的美,特别是张易一带,马场的草坡和杨树,盐泥沟等处的针叶松,绿中带金,犹如陕西关山牧场,更似川西新都桥!如果政府从人文和自然环境上加以引导和打造,这里将会成为极好的旅游和拍摄圣地。</p><p> 夜宿观庄上庄村农户家中,村容整洁美观,村民热情好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食让人馋诞欲滴!置身于油菜花海之中,煞是心旷神怡。清爽的空气使人精力大增,赶在日落之际爬到山顶,拍到了落日余晖的美艳,特别是云层缝隙中的阳光正好照在了上庄村上,周围的山被阴影笼罩,这种景色可遇不可求,拍出的片子堪称大片。下山后意犹未尽,决定早点休息,早上赶日出之前再到山顶拍日出。一夜无语,第二天五点多起来开车上山,由于这次是开车上来,所用时间无多,六点十一分太阳出山 ,山与云层之间的缝隙中万丈霞光穿过,不一会,山是红的,上庄村房子是红的,整个河谷也逐渐染红。六盘山的日出果然壮观!果然震撼!休闲、避暑、观景、拍照,此行不虚。</p> <p>伏羲神崖位于六盘天池北联池景区北1000米处,远看山的形状像一个只展开双翅的红色蝙蝠,所以也有人叫“蝙蝠崖”。伏羲神崖高约100余米,宽300米。崖上有伏羲洞2孔,一为旱洞,深10米,宽4米,能容纳200人;一为水洞,洞口处有深5米、宽3米的石水缸,传说是伏羲夫妇造人和饮水的地方。水缸内的水增而不溢,四季如此,清澈甘甜。传说以此水滴眼可明目,饮之可治百病,男女共饮可成伴侣,反目夫妻取饮可和睦,结仇朋友饮之则亲密;还可以养颜保健、福祥永寿。[本段文字摘自百度百科]</p><p><br></p><p><br></p> <p>  拍完六盘山日出,我们下山向张易驶去,到张易街上不到七点,于是先吃早点再驶向西吉县。抬头看见一清真小笼包子店,于是进入点了两碗稀饭两笼小笼包,没成想街镇小店里的包子特别香。旁边貌似父子的一老一青年在对话:青年:“我说这里的包子好吃,你还不想来,咋样?”老者:“好吃,就是有点远”。看来觉得好吃不止我们两个人。</p><p> 吃完早点我们便向西吉赶去,不到八点就到了将台堡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纪念馆,可惜纪念馆八点半才能开门,于是我们向纪念碑致敬后游览了红军食堂以及红军驻地,然后向西吉县城进发。</p><p> 来到西吉,同学安顿住下,由于中午天气太热,用过午饭便去休息。下午另一同学不辞劳顿从乡下赶回来,同时约来一旧时学生,再次聚餐,席间多聊往日趣话,至午夜意犹未尽。第二日早起未和同学道别就向月亮山奔去。</p> <p>  即将到月亮山时,突然发现公路旁河川里有一大片平流雾飘了过来,远山清晰可见,近处树林村庄隐隐约约,如此梦幻美景,可遇不可求,真如天赐。好运来的突兀,拍照后心情还是很激动,兴奋之余随口沾对两句,聊表心情:夏盛蝉鸣远,雾浓秋色近。细想夏季快要结束,秋季即将到来,金秋是拍摄的季节,心里不免生出强烈的期待。</p> <p>翻越海拔2633米的月亮山,进入海原县</p> <p>海原县红羊乡凤岭龙吟寺</p> <p>也是有禅意的</p> <p>凤岭上的大钟,敲一下钟声悦耳悠长,数十里之外都能听到,一敲四海升平 、国泰民安,二敲繁荣昌盛、国强民富,三敲世界大同、国统民和。</p> <p>  游览凤岭,山脚下龙吟寺建筑辉煌,登到山顶,几十个不知年代的石窟空空如也,造像崖刻荡然无存,只有风神土地好似在摇旗扬沙的欢迎我们,特赋诗一首,以表此时心境:</p><p>移履凤岭夏日长,风神摇铃土地忙。踏遍山洞无觅处,千年老仙不在堂。</p> <p>  进入一巨大空荡的石窟,遥望洞外长天,联想起昔日苦苦修行的道士们不知魂归何处,再看今世花花世界,不由生出许多感慨,故捻一对联,以表感慨:洞里禅意深,天外云水长。</p> <p>离开红羊,向东行不到二十公里,来到了海原县官庄乡,这里的梯田也是比较壮观,只是不在旅游线路上,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已。</p> <p>  天都山石窟,也称西华山石窟,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西安古城7.5公里处。天都山石窟前临悬崖,后靠峭壁,明、清以来多次重修,尤其是寺庙群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p><p> 因民间传说在山中发现过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称之为老爷寺。另外,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p><p>天都山石窟皆平面而成长方形,平顶直壁,窟室较大,主要洞窟进深9-13米,窟内造像已毁,窟室完好。这里除了石窟外,还有庙祠。天都山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共有石窟6处,大小殿宇13处。游天都山石窟,到处可见残砖瓦砾,甚至是琉璃样式的建筑构件,说明当年这里的建筑格局和规模。900年前,李元昊率10万大军进驻天都山后,在此大兴土木,营造行宫。史书记载营造豪华宫殿7座,府库馆舍齐全,整个建筑极为华丽。</p><p> 天都山石窟初次开凿于唐代,当时,国内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兴建石窟寺宇,天都山也不例外。天都山石窟开凿于宋夏时期,全山共有石窟6孔,大小殿宇13座。当时,国内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兴建寺宇。昔日的天都山寺庙成群,挑檐飞脊,雕梁画栋,庙貌辉煌。山岩峻秀,群山环抱,树木苍浓,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参差,古洞幽深。据《西藏政史》载:宁夏南部的西夏党项族为密纳克人,或木雅人。其当时驻将为野利遇乞,号称“天都大王”。驻将野利遇乞曾多次修建天都山石窟。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登上皇位,将大将野利遇乞之女封为“宪诚皇后”之后,在海原西安州建南牟会行宫,再一次扩建了天都山石窟,并将其纳为西夏皇家寺院。</p><p> 海原县是西夏国“南接萧关”的边疆地区,也是进攻宋朝的前哨和进入中原之门户。西夏每次攻打宋朝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是到佛教寺庙去烧香拜佛。据史料记载:李元昊“为太子宁令格娶妇没移氏,见其美而自纳焉,号为‘新皇后’,别居天都山。并在营造宫殿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馆舍皆备”。由此,在西夏皇室内部发生了内讧,导致大将野利遇乞被害,皇后被废黜,父子反目并相互残杀,而没藏讹庞篡权,西夏进入、统一中原的宏伟战略破灭。</p><p> 天都山石窟沐千年沧桑,屡遭劫难,曾数次毁于战乱与地震,几次重修。原有的铜佛已毁坏殆尽,最严重的当属1958年大跃进炼铜时,寺窟周围树木被伐一空,庙宇变成瓦砾。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该窟群融佛、道、儒为一体。但这处华丽的行宫建筑存在的时间不长,因战争而修建,也因战争而毁灭。</p><p> 每年四月初八都举行盛大庙会,会期三天,届时善男信女纷纷朝山。1989年被县宗教局定名为“天都山道观”,为中卫市级名胜古迹保护单位。(以上摘自百度)</p><p> 离天都山不远处就是海原大地震遗址,今年恰好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关于游历海原大地震遗址,本人将单列一篇以做纪念和祭祀。联想到战争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无情毁灭,我心里更是感慨万千,特赋诗一首,明古以厉今!</p><p>登临天都思元昊,浮尘无迹云天高。沧海桑田一瞬间,今世吾曹任逍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