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篇能预见未来的毕业论文</p><p>一一旧作轶闻之三</p><p>从小岛到京城,在中国新闻学院(邓小平题写的校名,早期的新华社干部进修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我只是一个小字辈,不少同学已是名记大家,如来自新华社山东分社的李锦1982年邓小平亲自听取他的汇报并认为他对农村问题“有发言权”。还有来自部队的王建民已有摄影作品获得大奖,等等。初入此道的我等后辈应奋起直追。我给自已的任务是:在上课之余每周要看一本书,周日要游览北京一处古迹或博物馆。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以新技术革命为代表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未来世界。为了在第三次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新技术革命,专门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到各地宣讲,我们学院也请到这批专家来做报告。这也是学院的最大特色:专业课程不多,专题报告很多。一大批国内顶尖的部长、专家、学者都来演讲,几乎每周一场。有的是政策解读,有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有的是理论前沿介绍,也有是新闻工作历程和体会。这些讲座比理论课更引起学生的兴趣。</p><p>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时,我把看过的书和专家的讲座融合起来,确立《新技术革命与新闻事业》为主题,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闻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预见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网络的普及,无纸办公和网络新闻等新媒体必将代替传统的报纸电台。事实正是如此,如今传统媒体每况愈下,新媒体自媒体方兴未艾。可惜这篇上万字的论文没有引起编选毕业论文集的老学究的重视,竞然没有选上。我一气之下把它投给了当时新闻理论界的权威杂志《新闻纵横》,编辑慧眼识珠,全文刊登,为我争了一口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