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下午在参观一处叫“武陵洞寨”的景点时,走进景点附近村子一户土家族农民的老房子,吊脚楼。主人家新房子紧挨着老宅,看见我这个不速之客,倒是十分热情。</p><p> 他告诉我说他姓“冉”,房子是他父亲七九年建造,房子共四开间,除了为他结婚准备的一间墙是用碎石垒墙外,其余建筑全是木结构。</p> <p> 从东向西,最东头一间是石垒墙的房间,前面半间是火房,后面是卧室,火房其实就是土家人的起居间,过去在地上做一个火坑,架一个水壶,一家人围坐吃茶聊天,主人说到七九年时,已经不流行了,这是当时的新式火房。</p> <p> 2015年建了新房,老房子就成了附房,后面的卧室改成熏肉房,现在每年在这里熏腊肉,主人说,成品腊肉要经过至少三十天不间断熏。他让我今冬来土家,到时每家都会熏肉,就可以看腊肉的制作了。</p> <p> 在熏腊肉的隔壁是客堂,七九年时,不流行供祖宗排位(清朝前的土司统治,也只允许奴隶祭供土司祖宗的),土家人只会挂毛主席像。画像不能随便处理就一直挂到现在,现在的客堂已经成为杂物房。</p><p> 我知道历史上“冉”姓家族,曾经统治武陵地区长达六百年之久,到清晚期才逐渐式微。主人说,就是他的祖先,他用手比划说,家谱有一尺厚,全国冉姓是不乱辈。</p><p> 过去的土司是可以决定生杀大权的,是要带头为部落利益与外族进行械斗(战争)的,是让统治区奴隶闻风丧胆的绝对权力拥有者,民国时期,县长要让土司三分。</p><p> 主人笑而不语,看着毛主席像!</p> <p> 他父亲那一间在客堂西边,现在火房成厨房间,卧室成了泡菜间。屋子里放了七八个泡菜坛,主人说这些是不同品种菜,一坛要吃两三年,不会坏。</p><p> 再向西一间是吊脚楼,上面放农具,下面养猪的猪圈!</p><p> 所有房间天花板与屋顶间是阁楼,两头三墙空着,用于通风。</p><p> 这就是七八十年代时土家人的生活,冉姓主人说,那时就没有砖房!</p><p> 历史上土家族只有土司可以用砖瓦盖房子,奴隶只能住草房,这是规定!由于武陵地区山多地少,常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困境,资源被贵族垄断,只有青壮年奴隶才算可以吃饭的劳动工具,儿童是新工具,只有老人成为无用的工具了,因此,只能住猪圈上面的吊脚楼里,更不受待见的是,到六十岁还不死,会被送到山崖的洞里面,孩子送饭供他时会不断将洞口封堵,直到全封闭为止(是否是土司倡导的,现在说不清)!</p> <p> 冉姓主人说,他只是听说过这样说法,但到他父亲那代时已经没有这种事了。</p> <p>不过那时的人,都共同接受这种观念。人老了,就不要增添家庭成员负担,到六十就是大寿,吃要先让壮年人吃饱,自己随便吃一些,住当然更加要让着点孩子们。当地比较文雅的说法是“典重宿肉”,典重者,有福的高寿者,宿肉,隔夜食物。</p> <p> 今天的土家人,衣食住行上,“土人”与我们这些“客人”没有差异,他们告诉我,被划分为所谓的“土家族”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在高考时加分。所以,他们都为这个土人的身份而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