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早胜寺底村文化历史简介

义渠君

<p>宁县早胜镇寺底村是由寺底,康村,史家城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解放前称“康宁村“)</p><p><br></p><p>1930年前,尚无正规学校,先贤前辈联办私塾,学堂无固定住所,东迁西搬,因财力不足时有停办。1930年,先贤前辈们慷慨解囊,四处募捐,建起了一所初级小学,命名“康宁村国民学校”。组建了以刘忠厚,刘忠湖,麻清相,史生才等人为主要成员的学校董事会,主持学校日常事务。办学详情有“康宁村国民学校创始记”为证。</p><p><br></p><p>寺底村于解放前就以文化底蕴厚重闻名早胜塬。三村从业者除耕种务农,经商外,尚有银饰加工,镶牙,中医,骨伤医疗,绘画,泥塑,唢呐,弹奏演唱等行当。在陕西三原,甘肃平凉设有店铺商行。有的家庭至今令人称作“麻铺子”,“新兴和”,“泰和堂”。刘宗孝三代从事银饰加工,老中医刘志伟医术高明,三代从医。徐自孝三代捏骨,史登芳随父辈从事泥塑壁画,技艺精湛,二郎庙的所有神像壁画由其父子历时三年大功告成,实属稀世罕见。刘升堂以泥塑壁画见长,“龙王洞”的塑像就是见证。唢呐世家寇清和,他的徒弟遍及早胜塬。</p><p><br></p><p>1949年前后,三村文化活动以自乐班,社伙,秧歌,地故事,皮影,农民画为主要形式。康村在“五圣祠”前搭台唱戏,乐队演员导演全属本村人承担。在1955年初级合作社成立时,大戏连台,热闹异常。那时农闲,过大年随便搭台上演,四六村群众簇拥而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麻长青,刘生福成为专业男性旦角,唱红平庆两地。七十年代后有徐希望,招为宁县秦剧团小生演员,后晋升为团长。之后,村上成立业余文艺宣传对, 成功排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杜鹃山》等剧目。在大庄,马家,公社五七干校和田间地头演出。皮影荣获公社,县,地嘉奖,曾代表庆阳地区赴兰州参加“全省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那时形成以刘永康,刘占奎,刘生福,刘忠兴,刘世光为主的六色乐队。有徐克仁,刘红,姜菊梅,刘世新为主的演员。农民画组有刘崇民,麻科义,刘永康,刘翼谋为代表的艺术人才。他们的作品有县地省上参加展出。尚秀琴,张秀珍等人的剪纸获“剪纸大师”的殊荣,其作品常在省级刊物发表。</p><p><br></p><p>如今,全村除传承前辈的文化传统,还拓展了广场舞,自乐班清唱,常与外村演出队交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表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