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数千年的瓷器史中,青花瓷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相比清代色泽艳丽的粉彩瓷和宋代清雅的单色釉,青花不仅仅中和了二者之所长,同时也伴随着历代不同民俗、宗教等文化的交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p> <p class="ql-block">专家行家都知道青花料是含有钴元素的,在以下的发掘器物中考古学家都发现了钴的存在。那么从材料而言,这类蓝彩瓷就应当就属于青花瓷的范畴。并且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釉下彩绘,曹操墓出土了白瓷罐。而到了唐代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绘完全成熟!北方的邢窑等窑口出产的白瓷也为唐青花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除了白瓷和釉下彩,青花最大的特点便是青料中含有金属“钴”,这在唐代的唐三彩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唐三彩中蓝色的颜料便是一种钴料,因此,结合以上三点唐代出现青花似乎也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唐青花色料与唐三彩蓝料同属硫铜铁钴矿,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p> <p class="ql-block">根据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碎片和海外发现的唐青花资料,从器物造型和纹饰上分析,有学者认为唐青花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初期阶段的唐青花是以点彩和条彩相互组合的图形作为装饰的;发展阶段是以几何图形和点彩组合的装饰;而成熟阶段则开始使用写实写意的植物、动物来作为装饰手法。并且这一时期的青花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碎片上的纹饰,类似于波斯纹饰,并不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这应该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大批波斯人的迁入有关。波斯人崇尚蓝色并且波斯地域盛产钴料,因此某方面来说,波斯人的迁入也为唐青花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p> <p>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发现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三件完整白釉蓝彩盘;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7号唐墓出土的两件青花瓷罐。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p> <p>那为啥出现唐青花呢?同样也是受西域文化需求影响,显然那些唐青花的纹饰都是来自西域纹样,唐代是一个开放的大帝国与中东地区交往频繁,大量胡人在唐贸易生活,跟元代的环境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这两个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同样的市场需求:“钴料彩绘的瓷器”。</p> <p>目前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p> <p>唐青花胎质多粗松、厚重。胎色有浅黄白和米灰两种,烧结程度不好。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比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p><p>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可见有细密裂纹。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透明度较差。器物内外及底心均施釉,圈足部未施釉。</p> <p>虽然关于青花瓷的起源考古界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但根据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蓝彩瓷片来判断,这种青色花纹的瓷器应该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根据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的推断,这些瓷片应当生产于唐代的巩县窑。此外,1998年德国在黑石号上打捞的器物中也发现了几只蓝彩瓷盘。</p> <p>青花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主要有团花、梅花、草叶及椰树、棱形、流云、蝴蝶等。花草纹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中国属于东方,人们喜爱暖色系,偏向于红,绿,黄,西方人属于冷色系,上白上蓝。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p> <p>下面两件青花瓷罐是目前国内外所见工艺最复杂、最精湛,器形最大的完整唐代青花瓷精品。器表装饰的蓝彩纹样有多种为新面世品种。</p><p>两件青花瓷罐的造型基本相同。器盖呈覆碟形,盖钮呈宝塔形。器体为敞口、圆唇、直颈、圆肩、弧腹、平底。下为碗形托座,托座下为喇叭形圈足。只是其中一个的肩部有两道凸弦纹,而另一个的肩部只有一道凸弦纹,圈足上部又有一道凸弦纹,似形成一周折棱。均为瓷质,烧成温度较高,胎呈乳白色,胎质细腻。</p><p>周体罩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层均匀,釉色洁白而有光泽,无脱釉现象,但部分器面稍泛黄。器盖、器体肩腹部均釉下绘蓝彩纹饰,蓝彩浓淡不一,浓处呈深蓝色,可见细小黑色斑点,淡处呈浅蓝色,不见晕散现象。两器的尺寸与所绘蓝彩纹饰各有不同:盖钮顶部绘“甲”纹,钮的周边绘对称草叶纹。器体肩部绘蔓草纹,腹部绘束花纹、牡丹纹、草叶纹和童戏纹,幼童拿弯钩状长物,下有一圆球,作击球状。器通高44厘米。盖钮顶部绘草叶纹,钮周围亦绘对称4个草叶纹。器体、肩部绘牡丹纹、蔓草纹、草叶纹,另绘对称两只飞虫,虫体枣核形,双须双翅,看上去似蜂似蝶。通高44.2厘米。</p> <p>中国属于东方,人们喜爱暖色系,偏向于红,绿,黄,西方人属于冷色系,上白上蓝,虽然在唐代青花瓷就已经出现,但这种唐青花并不符合当时的审美,因此无论是王公贵族或是平民百姓都极少使用这种瓷器,这一观点根据出土的唐代贵族墓的随葬品可得到论证,陵墓中普遍随葬的都是唐三彩制品或彩绘制品,少见青花瓷的踪迹。只有在东都洛阳的极个别中小型唐墓中发现随葬青花瓷制品。而在其他的唐代遗址中出土青花瓷的,也只有唐代国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扬州。主要集中出土于当时扬州城内市(官)河两侧的唐代文化层。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唐代青花瓷是一种为了扩大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品,一旦断绝了外销之路,青花瓷的生产基础也就随之丧失了。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之后唐青花的踪迹就更为难寻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到了宋代国力逐渐恢复,青花瓷的生产和发展依旧处于衰落期,直到元代忽必烈将国土扩展到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再次打开,青花瓷才真正的走出低谷,开始了它的辉煌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