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的变化

云开日朗

<p>  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的艰辛使我深有感触,其中出行是最大的难题。</p><p> 我生于80年代初,自记事起,家门口就一条蜿蜒曲折的泥路,连接着上下三个村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对这条小路最好的写照。晴天的时候小路虽不平整,时不时有坑坑洼洼的泥洞,大风一吹,沙尘四起,弄得一身灰,但毕竟是路大家都很欣慰有路可走,甚至因为这条泥路比其它村的路要更宽一点而暗自窃喜。一遇下雨这条泥路就泥泞不堪,每次经过都是一身泥。记得每次下雨年幼的我都很忧愁,因为去学校的路旁有一个池塘,一下雨池塘里的积水就漫到路上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池塘,总担心会掉到池塘里去。幸好村子里的人都很淳朴,邻里之间都会互帮互助,每次下雨经过池塘边时邻家的大姐姐都会背我过去。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那时候到大理古城赶集就算是出趟远门了。</p> <p>  到了21世纪后,“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2006年借助“村村通”的政策,乡亲们修起了一条水泥路,有远见的村长和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将宽敞的水泥路通进每一户做到了户户通。路通财也通了,乡亲们借助地理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业将蔬菜销往四面八方,每家每户都盖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有经济头脑的乡亲甚至乘着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再加上我们村离洱海教近的区位优势,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园……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p><p> 乡村道路不断在变好,而乡亲们的日子正如乡村道路一样不断在变好,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越来越富,越来越好。 </p><p><br></p><p>作者:喜洲镇一中 张霞</p><p> </p> <p class="ql-block">扫码关注云开日朗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