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访梦

飞雨

<p>美文:流沙</p><p>摄影:流沙 娈子 云雀 飞雨</p> <p>灵通山上灵通洞</p><p>灵通洞里灵通岩(寺)</p><p>一山顶立擎天峰</p><p>半石壁里半悬空</p><p>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叨了近二十年的灵通岩终得成行,收获一个听雨的夜晚,一个仙气萦绕的早晨,一份景色满满的感受。</p><p><br></p><p>关于灵通岩,有份介绍:位于擎天峰(1275米)北的灵通洞中,海拔900米。灵通洞由流纹岩、岩屑凝灰岩、火山角砾石等经风化侵蚀、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一个天然的“大佛龛”。灵通寺倚洞而建,洞口水帘掩映,为灵通山洞天奇观之一绝。</p><p>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在大峰山(即灵通山)建巡逻台,驻守将士200人。将士们在岩缝中供奉观音菩萨神像,保佑巡逻台及四邻平安,遂为灵通寺前身。庙宇历代均有兴废。2002年,灵通寺重建,坐东朝西,凿石立柱,悬空拓宽,建成包括包括山门、廊房、天王殿、大雄宝殿、黄道周寺及钟楼、鼓楼的组群寺庙。</p><p>灵通寺旁有明代大学士黄道周的读书处“石斋书屋”、珠帘化雨、七井排星、巨灵石刻、萧然亭、明亮廊等景点。</p><p><br></p><p>900多米海拔巨石凹处的这一灵通寺,不必有文字描绘,身在其中,便自动从心里冒出各种神话故事,神奇幻彩。</p><p>虽然知道是地质作用而成,可却不由的自动脑补是擎天峰是女娲的补天石,遗落于此?</p><p>《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女娲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此石即是《红楼梦》主角贾宝玉落草时嘴里含的那块“通灵宝玉”。</p><p><br></p><p><br></p> <p><br></p><p>“千年的古寺</p><p>神秘的地方</p><p>嵩山幽谷</p><p>人人都向往</p><p>……”</p><p>这是哪里的歌词来着?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此时音乐响起,也无不可吧。</p> <p>因为把车停在了青云宾馆的停车场,所以从灵通岩南面上山,经过了青云寺,没多做停留,只看到长长的石阶下,一个“般若常驻”的牌坊,一眼让人心声禅意。</p> <p>台阶一级级</p><p>时光一点点</p><p>问候的心意</p><p>虔诚的心意</p><p>缀满</p><p><br></p><p>且停住</p><p>让诗句写出来</p><p>谱上钟声</p><p>陪着古寺一起</p><p>不老</p> <p>到达灵通岩时天色已晚,只来得及看到“巨灵”石刻。在灵通岩边上的灵通山庄办理了住宿,天就全黑了。说全黑是一种很彻底的黑。平日长住城里,灯光海洋。几次外出民宿,也并没遇到过彻底的没有灯光。这次在灵通岩,眼望窗外,是一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也没听见以前去乡村时此起彼落的蛙鸣虫音。这种静与黑是极少有的体验。或许这是在“佛龛”边上才有的万籁俱静。万物真的有灵而动静有度。</p><p><br></p><p><br></p> <p>晚饭后,听见了雨声传来,打破了静夜,却又让夜更静了。记得一句古诗“鸟鸣山更幽”,便是如此了。不禁拿起手机录下一小段,“这个夜晚,我在灵通岩听雨”。</p> <p>“巨灵”摩崖石刻高2.5米,</p><p>清霄浮景居其上。</p><p>在峰脚边缓缓坐下,</p><p>双手合手,</p><p>祈祝善待人间千年,</p><p>佑庇普世万众。</p> <p>晨曦,一束光从灵通岩边的峡谷透射而来,雾气或浓或淡之中,幻出一种远古被唤醒的时空感,痴痴的享受着这一束光的变幻,久久不愿挪开眼睛。</p> <p>而“珠帘化雨”也随之或形或散,情景交融,既赞叹自然奇观,又感动于这份幸运的体验。</p><p><br></p><p>关于珠帘化雨,乃是一线状瀑布,水源来自擎天峰的1181米的次峰上发育的浅沟中。雨季时,浅沟是地表水的汇水区和排泄区。干旱时,水量减少,但有地下水补给,仍可保持长时间不干涸,乃有常年珠帘化雨奇观。</p> <p>本来昨夜大雨,今晨应是云雾蒸腾。却发现虽然有些许云雾,但很难聚集成大团。当下不太明白个中原因。在反复观察到峡谷光线的变化后,才反应过来,应该跟这块峡谷的风有一定的关系。</p> <p>仰头“珠帘化雨”的顶端,不免猜想着:上面怕是躲着一条调皮的小龙,在巨石上一会儿吞云,一会儿吐雾,这些雨珠都是它的口水。</p> <p>随着天色渐渐晴朗,天空中的蓝底白云衬托着老仙翁头像慈眉善目,笑意慈祥,一幅“莲花”初绽,梵音已启,世间万物生的祥和景象。</p> <p>岗石神韵,</p><p>顶天立形,</p><p>柔软了世间深情的,</p><p>不独春风。</p><p><br></p><p>驻石为布,</p><p>云彩填色,</p><p>行书天地的烙刻,</p><p>岂非岁月。</p> <p>2002年重新修复时的凿石立柱说的就有这一块,通往那半悬空的岩寺便是经由这悬空的“之”字石梯而上。</p> <p>来到灵通寺“佛龛”下的平台上,早晨七点的曦光中,一片天空之镜。娈子情不自禁美美的舞动起来,燕子则向光而“飞”</p> <p>这个排列如北斗七星的“七井排星”也有说法:七口井是记录黄道周、徐霞客等七位贤士而来的。景观或许不奇特,奇特的是七口井里面的清冽泉水深不满尺,却永远不高不低,有“逢涝不溢,逢旱不枯”之奇。</p> <p>一框朱红</p><p>一幅青绿</p><p>一廊微澜</p><p>一阶久远</p><p>一袭红衣</p><p>一驻千年</p> <p>大清早的就能如此幸福的在灵通寺前长长的廊道来回徜徉、品味,反复享受着这片神奇之境,这般自在安详的体验,不免暗自“傲娇”着:是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p> <p>叠秀青山行如玉</p><p><br></p><p>亦古亦今画旖旎</p> <p>下山途中,转角就有叮叮咚咚小瀑布,生动有趣。或有题字,其中一处几个字看不全懂,委托娈子请教她家的“蔡书法”,回说是“望月听泉”。如此贴切灵动,真服了。</p> <p>泉水、古藤、青苔、老树林……山路上的步步生景,而人迹稀少,那禅与静的意会无须言传</p> <p>由于沙椤植物是灵通山的特色物种,据介绍是“蕨类植物之王”,“植物界的化石”。本就花痴的大妈岂能不亲近去特“色”一番。</p> <p>靠近与离开灵通岩的路上,头一直转向灵通岩的方向。远远的灵通山就各种角度示人,其壮美真是震撼。</p> <p>此次灵通岩之行,南边上山,北面下山。完整的围着坐东朝西的灵通山画了一个圆,是一份本非刻意而结果很满意的圆满。</p> <p>最后提一句:住灵通山庄非常便利,早晚均可近距离反复观景,山庄也有提供可口小炒,当地的卤水豆腐等都很美味,山庄老板和炒菜师傅也都很客气。不错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