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新三厂 <h1> 1922年投产的申新纺织公司第三棉纺厂由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150万元创办,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棉纺企业,后改名为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它见证了近代无锡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工商实业的兴盛繁荣。</h1> <h1> 申新三厂旧址,位于健康路124号,现保留有办公室1处、厂房4处、烟囱1处、锅炉房1处共7处建筑,现改建后成为西水东商业街主要建筑。图为旧址保护平面图。</h1> <div><br></div><h1> 国棉一厂拆除时保留的河东文物建筑群</h1> <div><br></div><h1> 原申新三厂生产车间及烟囱,现由简一日本料理入驻。</h1> <div><br></div><h1> 原申新三厂锅炉房,现由融SPA健康管理入驻。</h1> <div><br></div><h1> 原申新三厂生产车间,现由贤合庄卤味火锅等入驻。</h1> <div><br></div><h1> 原申新三厂生产车间,现由寅派动力新文化空间入驻。</h1> 梅园水厂 <h1> 梅园水厂。于1954年4月23日竣工供水,占地200亩,日供水量1.06万吨,是无锡第一家自来水生产厂,也是前苏联援华项目之一,它改变了无锡市民千百年来饮用河水、井水、塘水的局面,使无锡市民喝上了清澈甘洌的自来水。图为梅园水厂建设时的场景。 </h1> <h1> 梅园水厂旧址,位于滨湖区管社山庄西侧,现保留有取水口、办公楼、沉淀池、清水车间、混水车间等5处建筑,处于闲置空置状况。图为旧址保护平面图。 </h1> <div><br></div><h1> 梅园水厂老建筑,现为梅园水厂工业遗址陈列室。<br></h1> <div><br></div><h1> 梅园水厂原办公楼,现由水处理研究中心入驻。<br></h1> <div><br></div><h1> 梅园水厂原取水口,现保留为景区景观。</h1> <h1></h1><h1> 梅园水厂原混水池,现作为工业遗产保留。</h1> <div><br></div><h1> 梅园水厂原沉淀池及生产车间,现作为工业遗产保留 。<br></h1>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h1>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建于1960年,原址位于棉花巷,1968年搬到大王基(现梁溪路14号)。作为我国引入海外微电子技术第一厂、我国“南方微电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我国微电子企业的发展历程。</h1> <div><br></div> <h1>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旧址,位于梁溪区梁溪路14号,现保留有3幢坡顶苏式建筑风格办公楼以及9栋宿舍楼,建造时均采用了竹筋混凝土、红砖清水墙,整体建筑群造型简洁大方。图为确定为市历史建筑部分的8幢楼房旧址保护平面图。</h1> <div><br></div><h1> 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早期历史建筑鸟瞰<br></h1> <p><br></p><h1> 原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生产车间,后改为华晶公司办公楼,现为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办公楼。原外立面为红砖红瓦清水墙,2013年修缮时外立面改为青瓦白墙。</h1> <div><br></div><h1> 原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生产车间,现为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东办公楼。<br></h1> <div><br></div><h1> 原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宿舍,外立面为红砖红瓦清水墙,后修缮时其中4幢外立面改为青瓦白墙。现作为华润微电子公司宿舍使用。<br></h1> <div><br></div><h1> 原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宿舍,外立面为红砖红瓦清水墙,后修缮时其中1幢外立面改为青瓦红墙。现作为华润微电子公司宿舍使用。</h1> <div><br></div><h1> 原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宿舍,外立面为红砖红瓦清水墙,现有4幢仍保留为红砖红瓦清水墙原貌,未列入市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现为协民社区江南家舍。<br></h1> <div><br></div><h1> 保持红砖红瓦清水墙的协民社区江南家舍。</h1> 第二粮食仓库 <h1> 第二粮食仓库。1959年设立的无锡市第二粮食仓库由中国银行二栈、司源丰堆栈、联勤仓库合编而成,1966年改为国营仓库,80年代,又增造圆筒仓。它见证、传承了无锡米市文脉。</h1> <h1> 第二粮食仓库旧址,位于梁溪区运河公园A区,现保留有14个高20米,内径6米的圆筒仓和一处坡顶砖混仓库。圆筒仓已改建成文娱场所,坡顶砖混仓库已改建成“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图为旧址保护平面图。</h1> <p><br></p><h1> 第二粮食仓库圆筒仓旧照</h1> <div><br></div><h1> 原第二粮食仓库圆筒仓,现已改建成文娱场所。</h1> <div><br></div><h1> 原第二粮食仓库砖混仓库,现已改建成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纪念馆。</h1> 振新纱厂 <h1> 振新纱厂。建于1906年,由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张石尹、张元伯、叶慎斋、徐子仪7人筹资27万元,在西水东畔创办,紧邻申新三厂。1966年,企业更名为“国营无锡市第四棉纺织厂”。</h1> <h1> 振新纱厂旧址位于西水东印巷商业街,申新小区北侧,现保留有锅炉房、砖混仓库和锯齿车间等建筑,已成为商业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早期的锅炉房及仓库。</h1> <div><br></div><h1> 1906年建造的无锡振新纱厂锅炉房及烟囱,现改建后入驻有宫酒店、无白肖像等商家。<br></h1> <div><br></div><h1> 1960年建造的国棉四厂仓库,2017年4月重建,现空置。<br></h1> <div><br></div><h1> 80年代建造的国棉四厂锯齿车间,现改建后入驻有东海怡品、海鲜豆捞等商家。<br></h1> <div><br></div><h1> 经过改造的锯齿车间侧立面</h1> 永泰丝厂 <h1> 永泰丝厂。由薛南溟、周舜卿于1896年在上海合股创办,1926年5月迁来无锡。1958年更名为永泰丝绸厂,1977年更名为无锡市第二丝织厂,成为无锡丝织业中的主要骨干企业。</h1> <h1> 永泰丝厂旧址位于南长街364号,其中3幢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2幢车间、1幢仓库)现已改建成为中国丝业博物馆,为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5亩,建筑面积约5700余平方米,展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博物馆周边还保存有民国时期建筑:薛南溟故居及2幢办公室、1座锅炉房。图为永泰丝厂改造平面图。</h1> <div><br></div><h1> 利用永泰丝厂旧址建成的中国丝业博物馆</h1> <p><br></p><h1> 永泰丝厂茧库,位于后厂门南侧,面阔7间,高2层,红砖清水墙面,现改建为中国丝业博物馆展厅。</h1> <p><br></p><h1> 永泰丝厂准备车间,为混合结构2层楼房,房屋东西纵向17间,南北横向6间,青砖混合砂浆墙面,现改建为中国丝业博物馆展厅。</h1> <div><br></div><h1> 永泰丝厂生产车间,为排架结构锯齿形屋顶的单层厂房,南北纵向10间,东西横向4联跨,红砖清水墙面。改建后由新港古运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入驻。</h1> <div><br></div><h1> 按照永泰丝厂早期后厂门复建的二层建筑,现为中国丝业博物馆南北展区的连廊。</h1> <div><br></div><h1> 永泰丝厂办公楼,面阔5间,高3层,青砖混合砂浆墙面,磨矾石地坪,木楼梯,系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及高级职员办公所用,改建后现为隐沫酒店宴会厅。</h1> <h1> 永泰丝厂办公楼,面阔4间,高3层,青砖混合砂浆墙面,磨矾石地坪,木楼梯,改建后由隐沫酒店入驻。</h1> <p><br></p><h1> 正在修缮中的薛南溟故居,市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前曾由薛南溟之子薛寿渲及永泰丝厂有关高级管理人员居住,解放后曾改为永泰丝厂卫生站。</h1> <p><br></p><h1> 原永泰丝厂锅炉房,现改建为财富会堂,位于中国丝业博物馆西北侧。</h1> 鼎昌丝厂 <h1> 鼎昌丝厂。1929年由周舜卿投资5万元在南门通扬桥堍购地40亩开办。抗战胜利后,鼎昌丝厂几易其名。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无锡缫丝一厂,是全国缫丝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h1> <h1> 鼎昌丝厂旧址位于永乐路29号,目前由缫一公司改制后的银光制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作。现保留有车间、茧库、烟囱等老建筑,北区建成新天地休闲广场,南区引进餐饮、娱乐、商场等商家,是无锡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图为鼎昌丝厂旧址碑刻。</h1> <div><br></div><h1> 原鼎昌丝厂茧库,现改建为郁缮房。<br></h1> <div><br></div><h1> 原鼎昌丝厂锅炉房烟囱,现保留于新天地休闲广场内。<br></h1> <div><br></div><h1> 鼎昌丝厂1994年1月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h1> 北桥仓库 <h1> 北桥仓库。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创建于建国初期,承载了荣氏家族工商实业发展的历史脉络。</h1> <h1> 北桥仓库旧址,位于滨湖区湖滨路67号,现保留有三层建筑1栋,砖混结构,红砖清水墙,坡屋顶,外接楼梯,曾改建为香域SPA国际养生会所,现闲置空置。图为旧址保护平面图。</h1> <div><br></div><h1> 北桥仓库东立面</h1> <div><br></div><h1> 北桥仓库北立面</h1> <div><br></div><h1> 北桥仓库外接楼梯</h1> <div><br></div><h1> 北桥仓库内景</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一书以“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为载体,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无锡市工业企业解放以来70年的发展变迁历程,文稿均为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的口述或文字记载史料,全书总计七册,420余篇文稿,220余万字,2200余张照片,是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史中极为珍贵的史料。敬请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