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绘画专用术语,出自古代南齐 谢赫所著绘画理论专著《古画品录》,是其倡导的“六法论”其中之一。“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赋通 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可以解作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 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p> <p> “随类赋彩”是对客观自然色彩的主观概括和主观情感的表现。“随类”是要求我们在通过对客观物象表面色彩进行观察分析,能动地掌握客观物象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对物象表 面色彩进行典型化的提炼 和浓缩,使它同 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 。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总是强调从审美创作的主体出发,与对象进行心物交流,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以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 。</p><p> 中国画将墨看做高于其他色彩之上的,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文化内涵的色,墨之外的其他色彩只是从属于它,并有意限制其色彩的表现力,而突出墨的表现力,这就脱离不了中国画的特有表现形式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墨色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