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这里的“应物”是指人对相应的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所采取的应付和适应的态度。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p><p><br></p><p> 所谓形象就是加进了画家个人的心意和个性了,包含了画家对客体形象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就有了画家的个性和自己独特的语言。</p><p>应物和象形又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画家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首先要画的像,让人们看得懂。只有对客体有了很好的把控能力才能很好的加进自己的心意和语言。 </p><p> 中国画“应物象形”进一步理解即应物取神,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精隨,取简去繁,达到形神兼备。</p> <p>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如何理解和运用“应物象形”呢?</p><p> 80年代后,西方现代艺术更多、更快的进入中国,使得人们的观念、与审美意识开始发生转变,使很多工笔花鸟画家崇尚与更加高雅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从外来绘画的精髓中汲取养分,在更广的范围内深层次的刻画与表现事物的本质,以照相机般纯客观的描写;这种过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违背了中国画的“应物象形”;在与西洋写实绘画的区别只是绘画材料上的不同而已,以客观意象取代了主观意象,失去了中国画的精髓“神韵”。</p><p> 继承传统必须以客观取形、主观照影立意的方式,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寻求审美意象,求“神”、立意、抒情,不可取物、照搬、写真。</p><p> 以众多古代绘画为例,从画面的构图上极大程度的体现了画家主观处理的结果,是意的一个体现。从造型上看所有的大结构都还保留着线条,对真实物体有一定的提炼,这是艺术观念与传统哲学的重要联系。也是中国画特有的照型方式:意象照型,也就是“应物象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