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游侠</p><p>摄影:绣路</p><p><br></p><p>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周末休闲时光,约上闺蜜贺珉,寻觅安顺古村落一一本寨。这是我们用影像记录安顺古村落的首站。</p><p> 以往来到本寨,多数情况带着工作任务,镜头里记录的是被采访对象。这次不同,贺珉的镜头对准我,而我便成为讲述故事的主角。我就象去赴一场美丽约会一样,心里有了些许忐忑……</p> <p> 本寨,是众多屯堡寨子中“军屯"的典型代表,是云峰八寨里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道中遍及江南封闭式“四合院”,体现了屯堡军营“家自为塾,户自为堡”的理念。</p><p> 行走在巷陌交错、青石铺地、石头为墙的石头王国里,静谧、清幽、古朴的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感,让你不忍高声说话。偶尔遇上一两个村民穿巷而过,他们热情地邀请你来家坐坐。红辣椒、干缸豆等农产品放在簸箕里晒秋,一位老人提着刚从河里钓上的草鱼回家做饭,寨子的烟火气息迎面而来。</p> <p> 此时的安顺正值旅游旺季,若有游客寻问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安顺老底子一一在市井烟火中遇见》是一本不错的推荐书。爱上一座城,必定要读懂一座城。既要跨越纵横的时间轴线,了解它交汇的前世今生。也要从空间之镜中,将它牢牢地“揣进”细胞中。安顺,不仅有凉爽的气候和美丽的城市,洒落于乡野的美丽乡村也是一道道留得住心的风景。</p><p> 我们拿着《安顺老底子》,从书中珍贵的插图中寻觅想要的那道风景。于是,我们在微微秋风中,坐在本寨的石凳上,手捧《安顺老底子》静静品读,让光影在院落中自然流动。屯堡小孃孃为你沏一壶屯堡大碗茶,配着香甜的屯堡米糕,慢时光中享受闲暇的周末小憩……</p> <p> “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农;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墒”的对联,让我看到了屯堡人对祖先舍家戍边精神不曾割舍的自豪。思绪让我回到那600多年前的1382年。</p><p> 因村寨周边多山多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就地取材,用一片片石头板材当砖瓦覆盖屋顶,大小不等,却铺盖得错落有致,有弯有斜,有竖有横,远远望去,灰白一片,映衬在青山绿水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房子是石块与石板的结合体,古代是军事和居所两用,如今就成了历史的陈迹。面对这些跨越百年风雨的石屋,时间似乎被凝固,历史成为永恒。历经多年风雨冲刷,石屋仍然以自己的姿态挺立,默默地守护着历史,见证着生活的变迁。</p><p>“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民间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屋魅力。石路、石桥、石阶、石门、石屋、石凳已经成为屯堡独有的符号和象征。屯堡汉子垒石成墙,劈石为瓦,当时没有粘石剂,但墙体却很稳固,屋顶的薄石片铺盖成菱形或鱼形,结构严谨,富有装饰性,石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依山林立,布局井然有序。有的石屋房门朝向一致,一排排参差并列。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一幢幢纵横交错。有的石屋是石砌围墙,由一石拱朝门进出的单独院落。石屋,已经完全融入了屯堡人的生命之中,它是屯堡人的记忆和乡愁,成为这个族群一种坚固的信念,一种打不碎的精神支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