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专访诗人刘双红

影视石门

<p>刘双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诗歌学会会员</p> <p>诗意地栖居与写作</p><p><br></p><p>西雅</p><p>问:双红兄,在众多文学体裁中,你是如何选择诗歌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的?</p><p>答:其实,我最先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做出的尝试是写小说,但没有成功。之后,我才开始诗歌创作,结果误打误撞选对了方向,找准了路子,然后才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诗歌迷宫里摸索,行走并坚守。</p><p><br></p><p>问:你写诗的初衷是什么,何时开始诗歌创作的?</p><p>答:我出身在一户耕读之家。父亲是一位喝过“墨水”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我喜欢看书阅读。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对我的浸润熏陶,让我早早地享受到了诗歌的神奇、美妙和快乐,从而与之结缘,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以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上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获得被推荐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加上参军和招工无望,我只得回村务农,或外出当临时工。后来因村小学缺师资,我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这期间,我深为个人的遭遇感到失落,更为前途感到迷茫焦虑。因而,我只有在空闲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试图在其中找到宣泄的出口,医治苦闷的药方,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跳出农门”的出路。</p><p>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诗歌创作的热浪随之扑面而来,我也顺应潮流地加入其中,开始参加诗歌创作刊授、函授,听讲座,参加笔会,拜师求教,成了一名文学大潮中的“弄潮儿”。</p><p><br></p><p>问:多年来,你的诗作相继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有的甚至入选诗歌专集或者获奖,你的处女作是何时何处发表的,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p><p>答:虽然我在诗艺之路上走过了数十载,最初的经历是刻骨铭心,不可或忘的。我清楚地记得,1982年我的处女作《晨》发表于《桃花源》上,同时还配发了诗评《读晨,谈语言的凝炼》。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收获,但对我的文学创作是一种肯定和莫大的鞭策。同年,我的诗作《我是一条小河》参加《南昌晚报》副刊部举办的“石榴花诗歌大赛”获得了奖项,并与著名诗人顾城的参赛作品同期发表。</p><p><br></p><p>问:你喜欢中外哪些诗人及其优秀作品?</p><p>答:我喜欢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贺敬之的《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食指的《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舒婷的《致橡树》;梁小斌的《中国的钥匙丢了》;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国外诗人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位是被誉为“新希腊之父”的埃利蒂斯。他的名篇《疯狂的石榴树》给我留下的记忆深刻,我还记得其中有这么几句:告诉我/是不是疯狂的石榴树/在阳光中撒着果实累累的笑声/与风的嬉戏和絮语一起跳跃/告诉我,是不是疯狂的石榴树/以新生的叶簇在欢舞/当黎明以胜利的震颤在天空高举起它的旗帜?……</p><p>另一位是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其诗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路克的情歌》,读后令我如痴如醉,经久难忘。</p><p>还有一位爱尔兰诗人希内,他的《1969年的夏天》给了我极大的启迪,直接影响我写下了一首悼忘诗《我的弟弟》。</p><p><br></p><p>问: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你以不凡的收获完成了对自己诗人身份的命名,作为已取得相当成就的知名诗人,你保持了一种极为平静和低调的作风。请问你取得过哪些显著的成就和荣誉?</p><p>答:在写作上,我是一个缺乏自信,且低调的人。我是大自然的阅读者,深悉人生的博大与局限,所以不敢妄谈所谓的成就。</p><p>要说收获,迄今我已在《诗刊》、《花城》、《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上发表诗作近千首。2008年,我的诗作《省委书记对他们说……》刊登在《诗刊上》第3期“在冰雪中迎接春天专号”专栏头版头条,收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录制的朗颂作品专辑《红色经典作品朗诵》,产生了一定影响;组诗《寻找桃花源》获诗刊“我心中的桃花源”大赛优秀奖;诗歌《外婆》获《扬子江》诗刊“民生之歌”大赛三等奖。</p><p>2009年,诗歌《一支颂歌是这样诞生的》被《诗刊》“原创新作珍藏版”刊发;诗歌《我为什么听到刘家坪的雨声》收入《中国2010年度诗歌精选》。</p><p>2011年,诗作《武昌,拓荒者走来(二首)》获《人民文学》征文优秀奖;《剪影—中山先生在远洋轮船上(外一首)》获《诗刊》征文三等奖,收入《伟人逸仙—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首部讴歌孙中山诗选》;诗歌《省道老1801线上的大雾》收入漓江版《2011中国年度诗歌》。</p><p>2015年,诗歌《我用喜鹊的声音—致杨靖宇(外一首)》入选《2015年中国诗歌年选》和《世界声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选),同时入选《与史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诗歌选》。</p><p>此外,我的诗作还入选《桃花源诗季》、《新湘语》、《中国朗诵诗经典》、《中国现代诗歌精选》、《当代诗人诗选》、《湘诗百年—湖南诗人百年精华读本》、《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诗卷)》、《湖南青年诗人诗选》、《中国先锋诗人作品选萃》、《2008-2019年中国最佳诗选》……</p><p>我已出版《舞蹈的阳光》、《或者今天》、《旧稻草》等四部个人诗集。</p><p>我先后加入了省市作协,现任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分别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br></p><p>问:你被相关权威人士认定为新湘语诗人,请问什么是新湘语诗歌,它有什么属性或特点?</p><p>答:新湘语,按字面意思,应理解为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的湖南话。</p><p>这里的湘语,指广义的湖南话,而不是方言意义上的湘语。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诗人,用自己的敏锐,捕捉着湘语中平民的、鲜活的部份,将它们组合为诗,新湘语诗歌便无可阻挡地诞生了。</p><p>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把握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p><p>新湘语提倡原创写作,边缘写作,本土写作,提倡独特的个性化写作,反对流行写作。</p><p><br></p><p>问:你的诗作中有大量篇幅是对家乡的书写,这其中包含了你怎样的情感,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p><p>答:正如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在名作《我爱这土地》中表达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食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家乡刘家坪,是位于澧水河畔的一个美丽村庄,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民勤劳。这里是我的家园,是儿孙繁衍之地,是先辈灵魂安居之所。退休后,我和妻子从县城搬回老家居住,陪伴80多岁的白发亲娘共享天伦。</p><p>回归故乡,与其说是对清净自然的怀想和归隐,不如说是对崇高人生和传统道德的钟情和眷念,或者说,故乡不但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而且是我精神道德的家园和归宿。刘家坪的山山水水,人和事都深入我的骨髓。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以它的真挚深沉和执着,构成了我诗歌叙事状物写景抒情的主要元素。最初写他们,是因为熟悉,后来写他们,是因为怀念。我作品中写的最多的,应该是怀乡思亲的诗歌。我始终不能忘怀故乡的乡音、乡情、乡愁、风土人情,这些都顺理成章地凝结成了我的故乡情节。这种情节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意识和情感指向,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是诗歌表达的重要内容。</p><p><br></p><p>问: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盛况至今仍令人怀念,然而进入新世纪,诗歌却成了没落的贵族,被严重边缘化,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有人说,诗歌已经远远落在时代后面,更有人说,诗歌会最终走向消亡。你对当代诗歌有怎样的看法,对当代诗歌的走向及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p><p>答:毫无疑问,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80年代中期以北岛、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特别热,很快台湾席慕容的诗又火遍全国;到了九十年代初,汪国真的诗热闹非凡,风靡一时。但伴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加之近些年,“诗歌无难度,无标准”的写作对青年人的负面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诗歌的泛滥。一些诗歌由于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追求所谓的“先锋”,而忽视了诗歌与读者的联系,脱离了同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联系,失去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再加上大量伪劣作品的出现,造成了诗歌创作的混乱。诗歌走向没落和被边缘化,也就不足为怪了。</p><p>现在大概有两部份人关心诗歌。一部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状态不好的人,他们在诗歌中宣泄、寻找安慰和出路;另一部分是有一定学识素养,达到了一定精神层次的人。</p><p>但是,无论怎么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诗歌绝对不会死亡,也不会消失。作为崇尚诗的国度,从屈原开始,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诗魂,诗歌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符号。</p><p>今天,中国的现代诗歌其实并没有远离我们,而是正在孕育新生。诗歌一直在当今社会中生存着,每一个人的身边都飘荡着诗歌的身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会有余暇关注诗歌。</p><p>美国乡土诗人弗罗斯特说过:“文学是净化生活的,它能去掉社会上的一些杂质”。是的,我们的灵魂依附于这个世界,诗人在不同的区域塑造了各自的灵魂,我们还要把她归还给这个世界。这就是诗人的归宿。我愿在诗的国度里,诗意地栖居与创作。</p><p><br></p> <p>西雅,本名胡启亚,(邮编:415300,手机号:13077257676)男,大学本科文化,自由撰稿人。</p><p>迄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民主与法制》、《读者》等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评论、纪实文学等作品近百篇,数十万字。著有个人专集《妙语连珠》一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