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诗旅之真觉寺

诗小墨

<p>  初识五塔寺,缘于北京的秋,那两株古银杏树,一到北京最好的季节,便惊艳了整个古刹。</p><p> 五塔寺,也叫真觉寺,因为寺里的五座小型的石塔,俗称五塔寺,连从地铁出来通往寺里的这条路也叫五塔寺路,容易记。一直想访遍京城的寺院,总因各种尘世烦扰而耽搁了行走。名气较大的如法源寺、潭柘寺、雍和宫来京读书时便一一拜访,工作后寻觅了一些离市区较远的如法海寺、慈慧寺、云居寺等。对于五塔寺、万寿寺、大钟寺这些栖于闹市中的小寺,总有不着急的心理,就像有人一辈子生活在北京,却没到过长城故宫。</p><p> 与一个事物的接触是需要一定机缘的,机缘未到,便不成行。在北京暑暮初秋的一个周末,机缘到了。地铁出来,便看到五塔寺路,沿着河边慢慢往里走,没走多远,便看到石刻博物馆,也就真觉寺了。对面是人群拥挤的动物园的小偏门。动物园去过三次,竟不知寺就在对面。</p><p> 走到寺门,抬头便看到了“真觉寺“。相比五塔寺,我更喜欢”真觉寺“这个名字。就像中国画一样,工笔画,人物画因太像,太直白了让人一看就明了,而山水画的留白更契合中国的意境之美。真觉乃佛教智慧,真与妄分别,由迷到觉。</p> <p>  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改名为大正觉寺,后被毁掉。独留金刚宝座和两株古银杏。 入寺门,正对着便是金刚宝座,由宝座和上面的五座石塔构成。石塔后建于明成化年间,带有极明显的印度精舍建筑特色。金刚宝座布满了石雕,精美异常,共五层,每层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着佛坐像。这些坐像从趺坐、手印上姿态各异,佛本无相,示相有别,正所谓“千佛一相”。</p><p> 进入宝座里的展览厅,进一步了解真觉寺的历史以及石刻艺术细节。比如石雕的共命鸟,看到展览上的图片才注意到,返回去寻找,最后发现连门票上的花纹也是它。共命鸟,名字就很美,但背后的故事却不美。共命鸟出自《阿弥陀经》,两头一体,一头叫法,一头叫非法,一荣俱荣,一死皆死,在佛经故事里此鸟的两头彼此嫉妒争斗,心存毒他之心,反而害己。佛用此鸟想譬喻的是我们的心性中自生的嗔恨、贪欲,损他亦自损。每个尘世之人,难免都是两头鸟,内心有善有恶,有觉有迷,一生两性,识别报同。</p> <p>  出了金刚宝座,绕座一周,周匝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柿子,再过一阵红了会更好看。坐在古银树下,仰头看那石塔檐角的风铃,一念间想起那年去大雁塔下听风穿铃的场景,人生来来往往,穿穿行行,不过是一个个流逝的瞬间。这两株古银树守护在金刚座旁600多年,能躲过那场火灾幸存,也是有灵性的,许是那金刚不坏给予的力量吧。</p> <p>  静坐片刻,起身拜谒两旁的石刻碑林,见到了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宗祠碑、乾隆御制“莫教冰鉴负初心”诗碑以及一些朝臣贵戚的坟冢。历史尘埃散尽,那些功勋显赫、出身富贵的王侯将相的家族和故事凝固成静谧、冰凉的石头,在繁华都市的静僻之处一个个矗立着,不语,肃穆。</p><p> 从碑林出来,去往石刻博物馆的途中,有一些石刻的神兽,线条粗狂简洁,一看就是东汉艺术造型风格,朴拙,自然,有趣。</p> <p>  进入石刻博物馆,有幸跟随一个志愿讲解员,了解到一个个石头背后的故事。我是不擅长于讲故事的,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过于平白直叙,不会抖包袱耍花腔,可我还是想讲三个女人的故事给你听。</p><p> 第一个故事里的女人,叫秀英。她是墓碑的主人。我们总是想拥有许多东西,成为这件东西的主人,但可能墓碑是我们在尘世中拥有的最后的东西吧,混的好的还会有碑文墓志。它来自民国,在展厅很不起眼,不经意就会忽略,若不是讲解员的讲解,这次来就错过了。</p><p> 碑的主人以及立碑者并不是历史上的名人,只是民国时期一对普通的夫妇。它之所以能展览在这里,缘于背后的一场悲凄爱恋。这座并不起眼的碑是一个叫雷崇义的知识分子为亡妻孙秀英所刻。墓碑正面记载了二人相识相恋的经历:相识于十八岁,秀英“志向坚强,勇气超众”另人钦慕,两人在保持了三四年友谊后成婚,然而不到半年秀英便去世了。这是怎样的悲凉。</p><p> 碑两侧刻着秀英生前写给崇义的情书:“义!別忘了你的英是在苦恋着你的!义!別忘了你的英是永远期待着你的!义!我们別辜负了我们的道德人格良心,光明终会属于我们的!”</p><p> “义!別忘了你的英是永远期待着你的!义!我们別辜负了我们的道德人格良心,光明终会属于我们的!”“义!使你难过的事情别再想它了,勇敢的生活。要勇敢的活下去的,荆棘坎坷的荒原,正需要我们的爱水来灌溉,望你努力吧!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来。”</p><p> 白话文兴起后文风,民国知识分子的情怀都蕴含在这情深意重的文字里。那个时代是艰辛黑暗的,可总是让人感到期待和光明。秀英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一个缩影。碑背面是雷崇义纪念妻子的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天长地久终有时,斯恨绵绵无穷期。秀英吾妹 精神永存 雷崇义泪一九四八·五·一二”</p><p> 一个吾妹,令人泪目。夫妻缘分仅半年,便阴阳两隔。唯有将爱人那些情话镌刻在石头上,让它与时间铸成永恒,穿越生死之隔再相见。我觉得秀英相比于崇义来说是幸福的,生者比死者更难。</p> <p>  第二个女人,只叫她卢氏,她的夫是纳兰性德(字容若)。</p><p> 厅里展有纳兰性德悼念夫人卢氏的墓志。原文太长,古文读起晦涩,我选了其中三段,来品读下墓志里那个温婉早逝的女子:</p><p> “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 古人笔下的聪慧端庄的女子当如此,仪容恭敬,礼节有度,如明月,如春风,温柔性婉。 嫁给容若后, “人称克孝,郑袤之壶攸彰;敬必如宾,冀缺之型不坠。宜尔家室,箴盥惟仪,浣我衣裳,纮綖是务。洵无訾于中馈,自不忝于大家。”从这些古时形容妇人贤良明慧之词,不难看出卢氏的德行。夫妇二人更是情投意合,琴瑟和鸣。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被今人称做最可爱的女人,其实像芸娘这般的还挺多,卢氏肯定是一个。看容若的诗里“赌书消得泼茶香”便知卢氏既是贤妻更是知己。</p><p> 天妒良缘,恩爱三年后,卢氏产后受寒而亡。“无何玉号麒麟,生由天上;因之调分凰凤,响绝人间。霜露忽侵,年龄不永。非无仙酒,谁传延寿之杯;欲觅神香,竟乏返魂之术。呜呼哀哉!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21岁,在当今还是妙龄青春春,还未真正享有人生,便香消玉殒了。从此,世上多了一个被称为“千古伤心人”的词人。</p><p> 墓文最后这一段写得真叫肝肠寸断,至情至真:“容若身居华阀,达类前修,青眼难期,红尘置合;夫人境非挽鹿,自契同心,遇辟游鱼,岂殊比目。抗情尘表,则视有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没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今以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葬于玉河皂荚屯之祖茔。木有相思,似类杜原之兆;石曾作镜,何年华表之归。睹云气而俳徊,怅神光之离合。呜呼哀哉!” 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更长?“没人能说知心话,容若年仅31也溘然长逝了。在容若心中,满是愁、恨、悲、憾,人生的一切美好,随着卢氏的逝去,“当时只道是寻常。”生于豪门,家世显赫,容若的人生本应是意气风发的,却多咏悲戚哀惋之词,王国维评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自然便能真切,性情中人几人知。</p> <p>  第三个女人,更准确是一个女孩,亡于七岁。 </p><p> 她的墓志碑是展厅里最小,却最精致的一座,造型和雕刻工艺水平相当高,可见家世的显赫。女孩名叫赫舍里,她的墓出土于“姑娘坟”,是古时专门安葬未出阁的姑娘。当时出土的陪葬物价值令人吃惊,足见赫舍里家族对这个早早夭折女孩的万般宠爱。人生在世仅七个春秋,的确没有留给后人多少可以流传的轶事,她留给后人的就是身份符号:清代名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小女儿,康熙皇后的堂妹,康熙皇帝的小姨子。生而显赫,墓葬奢华,墓志也是康熙的老师沈荃所作。</p><p>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身份符号下的小女孩吧,若能成人,定会嫁入皇室,延续荣耀。而接着呢? 赫舍里氏最终败落,如果她还活着,能免于牵连吗?命运将她停留在最天真的年龄,家族最鼎盛的时候,又何尝不好呢?权倾一时,终会落幕,从生到死,这个女孩都享受着荣华富贵,那场疹疾将她没体验过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都关在了墓之外。</p> <p>  厚葬她的 “姑娘坟”现在叫做小西天,在师大上学时,我常去小西天的中影看电影。师大附近坟多,铁狮子坟,索家坟,姑娘坟,北太平庄,所以校园一到傍晚便是黑压压的乌鸦,学校东门一进来的主路上全是鸟屎。上学时不喜欢走这条铺满乌鸦屎的路,觉得戾气很重,压抑的厉害,更不喜乌鸦叫,觉得晦气。听完这位与小西天有关的小姑娘的故事,走出展厅,坐在寺里的松树下,脑子里还在想着若是小姑娘长大,会嫁给哪位阿哥,演绎出一幕幕的宫斗剧。突然上方传来几声乌鸦啼叫,将我从幻想中拉回来。再听几声,竟不讨厌了。它喜欢荒原长风冷月,它等着灵魂出窍时唱颂歌,它是孤独的游荡者,在夜里与一个个石头对话。在这里,我遇见三个活生生的女子,听到了她们的故事,我望着那些石头,它是一扇门,推开,便是一段段回响。</p> <p>  今天我走入了真觉寺,这个曾被一场大火烧毁过,又在金刚不坏的宝座上建成的佛教圣地,这里有一座座墓碑、佛像,镌刻着历史烟云。人都说草木有情,一春一秋,一荣一枯,在草木里我们看到生命的流转,看到中国文化中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喜欢活泼泼的生机,我们期冀的是轮回,是永生。所以中国古人住的是木房子,而陵墓与碑刻多是山石,这些天地造化的石头,在匠人刀笔下,被赋予了一个个故事,成为人文艺术精粹,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走近,便自然有一种敬畏。带着这种敬畏,我结束了今天的真觉寺之行。</p> <p>  走出寺时,转身看了一眼那两株幸存的古银树与金刚宝座,一木一石,一瞬便是几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