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使大家防病抗毒“宅家”半年。随着防疫等级降弱、“跨省游”解禁,热心的周伟先生筹划了甘肃、四川、青海十三日游程,并精心组织了以发小、老同学、老同亊为对象的旅游团队。于2020年7月27日乘坐Z216次上海至天水列车开启了2020年7月27~8月8日甘肃四川青海十三日游的旅程。</p> <p>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结伴同游大西北份外高兴,美酒佳肴举杯祝愿“一路平安、开心快乐”、“时光不老、友谊永存”!</p> <p> Z216次列车跨越了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各省域,行程1872公里,耗时将近19小时后,于2020年7月28日午后13点17分准时到达甘肃天水车站。</p><p> 我们到达天水站,当地导游小潘早己在车站出口接站。我们一行十八人团,旅游公司按排了三十八座的旅行大巴为我们行程服务。西北大地长途跋涉,一人二座坐躺即可,是老人团绝佳措施。</p><p> 我们上车后,随即开始了甘肃、四川、青海第一个项目的游程,驱车56公里,车程56公里,天水麦积山之旅。</p> <p>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p><p> 相传,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p><p>从此,有了“天水”之名。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p> <p> 甘肃天水,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天水也是中国县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县具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著名三国人物姜维就诞生于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衬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城”,天水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p> <p> 天水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其他大小石窟6处。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 </p> <p>我们旅游车在市内经过渭河大桥,清晣地看到河床内一清一浊两条河。一条是浑浊的渭河,一条是渭河水处理后的人工河,中间用堤坝分开。</p><p>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p> <p>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地处西秦岭北支东段,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采交汇处,长江、黄河两大水采分水岭穿过景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拥有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也、国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缎森林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等荣誉。景区规划面款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大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p> <p>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文化底蕴深厚,石窟文化尤为绚丽夺目。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初,保存了218座洞窟,7800多身泥塑石雕,上千平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是中国四窟之一。仙人崖石窟是麦积山石窟文仙的延伸,窟、殿、像、画风韵尤在。</p><p>景区在我国南北气候、主态过渡带上,气侯温润、拥有丰富变样的生物类型和地质地貌;有“麦积烟雨”、“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净土松涛”等著名景观,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p> <p>游客进入景区闸机,抬头就能见到犹如麦堆魏峨、神圣、美丽的麦积山。但要到达麦积山石窟景区还有三公里之多的行程,我们都乘坐景区风景游览车前往。</p> <p>景区游览车把旅客们送到了麦积山脚下一广场。该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第一景;麦积烟雨。</p><p>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中,唯麦积山石窟景观环境最为秀丽,这里翠柏苍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素有"陇上林泉之冠"的美称。每当夏秋之季阴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岚缭绕、烟雨蒙蒙,麦积奇峰时隐时现,便呈现出"麦积烟雨"之奇观。</p><p><br></p><p><br></p> <p>“麦积烟雨”广场四周建有围廊,廊内设有天水乃至西北各地土特产展销,小铺一家挨一家,各种水果和野山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天水的土特产主要有;秦安花椒、花牛苹果、秦安苹果、甘谷辣椒、张家川红花牛、秦州大樱桃等。</p><p>围廊还有美食小吃区,食摊一个接一个,叫卖吆喝声一浪赶一浪。生意十分兴旺。天水美食有:天水浆水面、天水呱呱 、天水酒碟、天水素扁食 、天水面鱼、天水打卤面 、天水老三片、天水秦安肚丝汤 、天水烩麻食、天水暖锅等。</p><p>此广场是游览麦积山石窟游客上山、下山人流汇聚处,人们在此歇脚休息,购买土特产礼品、品尝美食小吃,人来人往热闹非凡。</p> <p>2016年10月22日一个下着濛濛细雨的午后,曾到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游,在此“麦积烟雨”留影,至今己将有四年。物是人非,感叹万份。</p> <p>回忆那时情景,阴雨天游览麦积山石窟很是辛苦,在绝壁悬崖的楼梯和栈道上冒着风雨上上下下,体力消耗很大,深感又冷又饿。下山后,经过广场,我们几位同伴在廊内小吃摊点了几碗甜糟鸡蛋湯,甜甜√的暖暖的感到很是舒服。我们喝着、用上海话聊着,引起二位女摊主好奇,与我们搭腔,知道我们来自上海游大西北的,得是羡慕,也很想望能到上海看看…,两位女摊主虽然是小卖买,但热情、朴实、勤劳、美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影响。当时,特拍照一张留作纪念。</p> <p>走出广场沿着山脚下的盘山道,缓缓往上攀登。坡道两边,翠柏苍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环境秀丽,不愧为"陇上林泉之冠"的美称。</p> <p>在接近石窟入口处,出现一长溜旅游小商品集市,各式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拜奠佛祖的香烛等琳琅滴目,目不瑕接,场面喜庆、氛围吉祥。</p> <p>天水不愧是核桃的产地。各种造型的工艺品大都由核桃核雕刻黏连而成的,很精致、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受人喜欢。</p> <p>西北大爷售香烛,特憨厚、虔诚!</p> <p>穿过旅游商品小市场,向左拐上十几个台阶,就来到麦积山半山腰一个平台。这里有千年古寺瑞应寺,绕过古寺围墙,就是麦积山石窟入口处。</p> <p> 麦积山石窟东南脚下有一瑞应寺。</p><p> 据载,瑞应寺始建于东晋,略早于石窟开凿初期的后秦。当时麦积山下有三股清泉汇流,被百姓称为“圣泉”,便修寺塑观音、文殊、普贤供奉,晋元帝司马睿赐名无忧寺。至后秦改为石岩寺,西魏重修后文帝皇后在此出家改名麦子庵,隋称静念寺,唐为应乾寺。北宋大观元年重修,因当地官员进贡麦积特产灵芝,视为吉兆,赐名瑞应寺,延续至今。瑞应寺还留下原有的塔院塔群遗址。</p> <p>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开坛说法,仅有据可查的就有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爬山涉水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仙雅士竟相挥毫洒墨,留下众多诗篇画作。</p> <p>据文献记戴表明,瑞应寺院规模最大时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85年),神宗皇帝宣话本寺得道高僧法秀到皇宫内办皇室讲演佛法,被赐名圆通禅师,并给寺院赐田二百余顷以供僧众,从这可以看到当时寺院的规模及僧众数量之众。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麦积山顶舍利塔旁产灵芝38颗,经秦州经略陶节夫进贡皇帝,赐名“瑞应寺”并特许本寺建一为皇帝祈福延寿的道场,同时有御香、度牒等特,给予了很高的待遇。</p> <p>瑞应寺平面图</p><p>现今的寺院建筑吹明代后期所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了重修而成。</p> <p>山门</p><p>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悬山顶建筑,中间屋脊高于两侧,于中柱立门,开三门,分别称为空门,无作门、无相门,是三解脱门之意,其意为踏入此门,将会解脱多种苦难。中门称为“空门”,故古代僧人出家也称为“遁入空门”。因古代佛寺多位于山林之间,所以第一道门也称为山门。门两侧有1944年罗家伦先生来天水游麦积山时为寺僧撰书的“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p> <p>天王殿</p><p>原供奉四大天王及弥勒、韦陀的殿堂。殿内塑像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此殿已作为麦积山石窟展览馆的遗产区沙盘演示展厅。</p> <p>钟鼓楼</p><p>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一般配置为东钟西鼓,晨起鸣钟,日落敲鼓,即所谓的晨钟暮鼓。钟楼所悬之钟为明宪宗二十四年(1484年)四月初一铸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p> <p>东西配殿</p><p>配殿是供奉菩萨之处,东配殿供奉的是送子观音;西配殿为财神殿。</p> <p>大雄宝殿</p><p>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尊号之一,是佛具有伟大力量,无可畏惧,不可战胜之意。大雄宝殿是每个寺院中必不可少的建筑。</p> <p>大雄宝殿檐下悬置的牌匾是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徐祖藩题写的。</p> <p>瑞应寺《寺古云深》匾额</p><p>天王殿前檐正中悬一匾额,上书“寺古云深”,其意取自“深山藏古寺”和“云深不知处”,格调高古雅致,字为行书,无款识,作者不详。</p><p><br></p> <p>瑞应寺《瑞应丰年》匾额</p><p>此匾额悬于天王殿后,是于右任先坐于1942年在重庆时所书。与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气求风调雨顺约涵义暗合,同时又与瑞应寺的名称相丑呼应。</p> <p>瑞应寺碑刻</p><p>天王殿后西侧,廊墙中置《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此碑立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是麦积山石窟中文字最长的一块碑刻,碑刻中不仅记载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更是涉及军事、诉讼、典章制度、行政制度、寺院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p><p>碑刻内容叙述的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一支抗击金兵入侵而组建的农民起义军队为铸造兵器和筹集军粮,将寺院中的大铁钟、铁锅、粮食打劫一空,致使寺中僧人生计艰难;与此同时,出于对金朝战争的需要,为满足军队粮食供给,负责军队屯田的官员又将瑞应、胜仙两寺湫池一带的常住地拘为屯田,使寺中情形更加雪上加霜。于是寺院住持紫明觉大师重遇和胜仙寺僧智演便层层上诉,两人不顾年高体迈,经由甘肃、四川等省千里迢迢,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反诉申诉,长途跋涉来到杭州,将诉状递至户部,户部责成四川制置使司立案并解决此事,最后由四川制置使司判准退还,发给《给田公据》,并刻石立碑。</p> <p>瑞应寺诗碑</p> <p>瑞应寺壁画</p><p>瑞应寺壁画殿内左右山墙上现存大面积的明代壁画,壁画大小及规模相当。以五色祥云、碧波海浪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中绘十方佛、八大菩萨、诸罗汉图。画面划分有序而又紧密相连,色彩艳丽,线条明快,是麦积山明代艺术作品中的上乘之作。</p> <p>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p><p>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p><p><br></p> <p>麦积山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毁,使现存洞窟成东、西两崖分布。现存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顶、四面坡顶、平顶、盝顶、方楣平顶及方形四角攒尖佛帐式龛、圆形小浅龛等,各洞窟间以栈道相通。洞窟内部及外部大多仿木结构建筑。</p> <p>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麦积烟雨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中國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山西雲岡石窟、河南洛阳龍門石窟、甘肃天水麥积山石窟经常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有些资料把四川大足大佛石刻也加在其中,这样可称之为五大石窟。</p><p> 四座石窟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完美保存一千六百多年,被譽為"东方雕塑陈列馆"。</p><p>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p> <p>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p><p>宗教方面,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盘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p><p><br></p> <p>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麦积山石窟的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p> <p>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麦积山石窟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p> <p>麦积山石窟由下面4排到达上面2排,需要经过一条在悬崖壁开凿出的台阶,这条台阶一共是21级,而且每一级的高度都是越来越高,意味着步步高升。</p> <p>004窟</p><p>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开凿于(公元557-581年),位于东崖上部,被称为“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该窟,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p> <p>麦积山004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 <p>此窟开凿于北周时期,根据记载为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通高16米,横宽31.7米,进深13米。原本的形制应该是一个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仿宫殿 单檐庑殿顶建筑。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p><p>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柱廊中,六根石柱已崩毁,仅存梁尾与后壁相连接处的残痕,东西二角的两根石柱尚保存完好。</p> <p>与此八根石柱相对应的,每龛之间的墙壁上塑一身佛的八部护法,称之为“天龙八部”。此八身浮雕塑像在后期进行过修复,因自然风化等原因,泥层有所剥落,剥落的泥层下隐约可见北周原作泥层。</p><p><br></p> <p>天龙八部, 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p><p><br></p> <p>八部中有一身已完全漫漶不清,不可辨认,故实际只拍摄了七身塑作</p> <p>此窟现存842身塑像,其中影塑小佛像为757身,浮雕塑像8身,圆雕塑像77身。</p> <p>前廊,</p><p>两端上部耳龛内分别塑维摩诘、文殊及胁侍菩萨和弟子(明 1368年―1644年)。两侧耳龛下部各塑一身金刚力士(宋 960年—1279年)。</p><p> 宋塑金刚力士,高4.2米,骨骼健壮、肌肉突起,造型夸张,但都强悍无比,气势逼人。</p> <p>后 室</p><p>后室七列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第一龛内又有小立佛两身。</p> <p> 七龛内供奉七佛,“ 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p><p><br></p> <p>4窟4龛主佛 宋</p> <p>4窟菩萨 宋代重修或重塑,明代重妆。</p> <p>此窟内共计有影塑佛像为757身,均为北周作品,宋明重妆。影塑是彩塑艺术之一。以泥、细砂和麦秸做材料,用泥制模具(泥范)翻制,表面经过处理,然后敷彩。通常背面粘贴于墙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较高的浮雕状。常见的影塑题材有佛、菩萨、供养菩萨、千佛、飞天、化生、莲花等。</p> <p>4窟影塑佛 北周</p> <p>“散花楼”的由来</p><p>004号窟称为“上七佛阁”又称为“散花楼”,“上七佛阁”的称呼来源是因为此窟供奉着过去七佛,而散花楼的来源则有可能有两处。</p><p>其一: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选择坐北朝南的朝向,而麦积山地理位置独特,孤峰崛起,五代诗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闲话》中称:“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冈峦崛起,一石高万寻,其青云之半,梯空架险,有散花楼。”在此窟上,朝南远眺即可看见周围四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小型盆地,气流产生对流,故在在天气晴朗无风的情况下,将花瓣或者碎纸屑从栈道上洒下,花瓣纸片不但不会飘然下落,反而会冉冉上扬,直上晴空,神似漫天花雨。(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在石窟上禁止抛洒任何物品)</p><p>其二:前廊 两端上部耳龛内塑维摩诘、文殊菩萨辨法,这个场景是取材自《维摩经·观众生品》中记载的 佛经故事:“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这便是“散花楼”名称的另一来处,亦是成语“天女散花”的由来。</p> <p>站在远处眺望麦积山石窟,可看到004窟“散花楼”占据了麦积山石窟了突出的位置,展示了无比气派的风彩。</p> <p>天水麦积山石窟“散花楼”4龛上壁有一块匾,上写“是无等等”四个字。左下角的落款处盖着两方印章。。其中一方印为“王了望”。</p><p>据记载,此匾额是康熙十四年,书法家王了望晚年在秦州居住,到石窟游玩,看到河山壮丽秀美,写下的。后人制成匾额,挂于“散花楼”。</p><p> 据说作者是明末清初当地一带出名的书法家,他一心想反清复明,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明望”。但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自己却已老了,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又改名为“王子望”。可是儿子也没能帮他完成宿愿。老年的他登临麦积山,看到山水空灵毓秀,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令他心头豁然开朗,顿时明白,无论谁执政天下,只要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就是好皇帝。于是他了却了一生的心愿,挥笔题了“是无等等”四字。意即:世间之事,无非如此而已,何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到头来落得个身心疲惫,漂沦憔悴。</p> <p> “是无等等”四个字是取自经文“南摩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是”是指正确的,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无”是指错误的,失去的,不存在的意思,“等等”可以理解为如此而已,完整的解释就是:对也好,错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过如此。</p> <p>由于地震的原因,中间洞窟塌毁,使现存洞窟成东、西分布。这个小洞连接了东窟和西窟,洞的这边是东窟,穿过小洞便是西窟了。</p> <p>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p> <p>003窟</p><p>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重修。因有上、下六排千佛而又称“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应。</p><p>现存千佛297身,均为石胎泥塑,身高约0.90米,均结跏跌坐。造型敦厚,排刘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p> <p>千佛廊”(第3窟),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p> <p> 为保护重点文物,洞窟外安装了金属网格,依然可见人物的风采。</p> <p>▲ “中七佛阁”(第9窟),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并列开七窟,现存造像19身。</p> <p>麦积山百窟044窟</p><p>北魏(公元386~544年)的微笑。(东方的蒙娜丽莎)。</p> <p> ▲ 威猛的“踏牛天王”双拳紧握、表情狞厉,透露出降魔伏妖、神力无限的天王形象。</p> <p> 金刚生莲花,卷发、弓眉,双眼圆睁,阔鼻大口,上身裸露,腹部圆鼓,显示出彪悍的躯体。</p> <p>微笑的小沙弥(133窟)</p> <p> 其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米,有上下六排千佛。</p> <p>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盘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p><p><b>(128窟)堪称国内壁画之经典</b></p><p><br></p> <p>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无情的岁月,使窟龛塌陷瓦解、塑像形态风化、壁画色彩褪去,像极了世间的万事轮回。</b></h1><p><br></p> <p>不少洞窟,供有出资开窟者、捐资供应人的塑像,类似家族塑像的洞窟。</p> <p><b>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点来。</b></h1><p><br></p> <p>74窰</p><p> 北魏(公元386/534年),隋代重修。塑三世佛及胁待菩萨等,造像高大伟岸、神情庄严肃穆,有明显的西域造像风格,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造像。</p> <p>078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隋代重修。窟内三佛雄健挺拨,威严肃穆,造像有明显的外来影响,亦属现存最早的造像。右壁坛基前的男供养人像,手持莲蕾,虔诚恭立,旁有墨书“仇池镇经生王口口供养”等榜题。</p> <p>090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北周重绘、宋代重塑。正壁佛左侧的弟子迦叶沉着稳健,右壁的弟子阿难潇洒聪颖,反映出宋代造像更趋世俗化。窟内壁画供养人等为北周重绘。</p> <p>165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宋代重修。正壁原塑交脚菩萨,两壁各一胁待菩萨。宋代在原位置重塑三身菩萨。正壁菩萨两侧各塑一侠养人,肌肤润莹、神态潇洒,写实自然。</p><p> 左壁上方现存的天宫伎乐为原作壁画。</p> <p>“东崖大佛”(第13窟)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浅龛、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是现存最大的一组塑像。</p> <p>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p> <p>2016年10月22日瞻仰麦积山石窟留影纪念。</p> <p>麦积山沉淀着中华文明久远的的韵味,向世界展现着这来自东方的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