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捧读以下这五大行书,或如置身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赋诗饮酒作乐;或感丧兄失子的“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或怨寒食时节被贬黄州步履蹒跚于官道;或品午后小憩醒来朋友所赠可口点心的那种散淡闲适……足以窥探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p> <p> 壹</p><p><br></p><p>《兰亭序》——无法超越的极品</p><p><br></p><p>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可以说,有多少书法人,就有多少个“永和九年”。</p><p><br></p><p>传说当时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全文28行,共324字,凡字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可谓精彩绝伦。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最后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永绝于世。</p> <p>此本传为唐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行书。一十八行。24.5×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原题为“唐模兰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p> <p>《兰亭序》局部图</p> <p> 贰</p><p><br></p><p>《祭侄文稿》——纵放悲歌,终成绝唱。</p><p><br></p><p>《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p><p> </p><p>《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p> <p>《祭侄文稿》局部图</p><p><br></p><p>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的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p> <p>《祭侄文稿》局部图</p> <p> 叁</p><p><br></p><p>《寒食帖》——寒中之寒,一读便知。</p><p><br></p><p>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p><p> </p><p>来到黄州已过三寒食,两月来苦雨有如秋之萧瑟,海棠花已谢去,“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后一首写雨势更急,“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凄苦生涯,末后“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四句作结,表示了无可奈何的矛盾的心情。</p> <p>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期间,苏轼诗、文、书、画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因而,此作品也代表了苏轼行草书的最高成就。</p> <p>《寒食帖》局部图</p> <p> 肆</p><p><br></p><p>《伯远帖》——三希堂中幸有此</p><p><br></p><p>如果你不认识《伯远帖》,就不是书法爱好者。这是晋朝书法家王珣的墨宝,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伯远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迹。行笔出入顿挫,峰棱俱在!</p><p> </p><p>不过,真正让《伯远帖》火起来的人,是古代网红·收藏家·皇帝乾隆。</p><p><br></p><p>乾隆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伪作)、王献之《中秋帖》(伪作)合称“三希”,因命其斋曰“三希堂”。原迹北宋时曾入内府,后屡遭流落,乾隆时又入内府。清之后,从宫中流出,建国后国家重价收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 <p>晋人尚韵,这是人格上的,又是艺术上的,晋人的书法是尚韵的代表。潇洒、风流是晋人书法的主要特征。从王珣的《伯远帖》中我们可以见出晋人书法的风格。</p> <p>《伯远帖》局部图</p> <p> 伍</p><p><br></p><p>《韭花帖》——名俗,帖不俗。</p><p><br></p><p>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杨凝式他喜欢观游佛寺,又特别喜欢在墙上写写画画,他居洛阳的十余年间,所有的墙上,几乎都让他写遍了。而各寺僧人也以能够得到他的题壁墨书为荣。为此,寺僧们看哪个墙有地方写,就先刷个大白,专等他来。杨凝式只要看到白墙,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纵情挥洒,直到把墙写满了才算完事儿。</p><p><br></p><p>《韭花帖》差不多就是这样一幅必然之中的偶然之作:杨凝式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正是闲适之极的光景,提笔作书,是否能接近王义之兰亭雅集之后的心情、兴致呢?玩味《韭花帖》之间,实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感会。</p> <p>《韭花帖》除了它的意态而外,最大的特色乃是它的章法的奇特。唐以来,书作均讲气与力,唐人严格的法规,创造了大批神完气足的巨制。杨凝式此帖着意在行气上的变化,它并不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用闲庭信步似的悠闲,有意无意,走走停停。</p><p> </p><p>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p><p> </p><p>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p> <p>《韭花帖》局部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