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篇引起总局局长关注的调查报告</p><p>一一旧作轶闻之二</p><p>当上了个小小的新闻干事,每当遇见老同学,他们总是带着羡慕的口吻说:参加工作后,我们割胶的叫干工,你们在机关的叫上班,太不公平了。我只有好言相劝:都是革命工作。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洋洋自得的。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还是很拚的。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那里都响的五羊牌自行车,全场四十多个生产队、十多万亩土地都有我的身影。有时还能荣幸跟着场长书记到基层视察,当我夹着皮包随着领导从那丰田面包车下来时,那种小人得意劲是不言而喻的。勤劳总有收获。每年的发稿量在全局都名列前茅,一年的稿费也有好几百元,一位老科长对我说,我一年养猪的收入都比不上你多。其实作为刚刚走入社会的十九岁的年轻人对金钱没有多少欲望,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的那份荣誉感。</p><p>也许是小有成就,加上年轻没有家庭负担,海南农垦工人(农垦报前身)刚组建时,我就被抽调上来了。半年后我就考上了在北京的中国新闻学院,开始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在暑假期间,我回到了农场,毕竟年迈的双亲还生活在这里。看到我回来,当时的场长覃业纯马上拉着我上了他的小车,说是让我去看看他搞的改革试点。那时随着农村分田到户的改革,国营农场的体制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覃场长也在边远的十六队推行三自型家庭农场,把原来由国营农场投资种橡胶、工人领工资管胶割胶改变为职工家庭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我和他们的工作组蹲在队里,同吃同住同推行试点工作,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每个胶园每块土地进行查苗量地,一起研究方案,并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最后公布方案,由职工自主选择。有资金有劳力的职工报名承包荒山,自我投入创办开发性的家庭农场,有劳力缺资金的职工承包现有的农场胶园,按效益分成。这项改革激发了职工的内在动力,闲置多年的荒山开发出来了,荒废的边角地也利用起来了,掀起了勤劳致富的新热潮。我也被这波改革所激动和振奋。半个月后我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家庭农场的新起点》占据了当时农场《白石溪报》的两个版面。覃场长很高兴,专门寄一份给时任广东农垦总局局长关富应。关局长阅后当即批示:要求《广东农垦》全文刊发,各部门要根据家庭农场改革需要搞好各项服务。后来,他又到农场视察,并在这里召开了广东农垦家庭农场改革现场会,农场也成了改革的标杆。</p><p>这篇文章也给我的命运带来一点变化,当我从被撤销的深圳青年报回来时,时任海南农垦局经管处处长陈继锋找到我说,你不要回农垦报了,领导已同意你到我处来上班了。我说,我学的是新闻专业应到报社的。他说,我看了那篇调查报告,你还是懂经营管理的,文字功底也好,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从此,我就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经营管理的岗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