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丽叶写信

谦克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8年版的英国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个人认为,这是最贴近莎翁原著的一个版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那是在1964年的寒假,我读了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我而言,这个年份和这个冬天是刻骨的,在我狂热地追求进步,即将迈入共青团大门的关口,却又不合时宜地阅读了这一部爱情史诗。不料东窗事发,团支书居然发现了我精神生活的这一段"龌龊"。于是,在校团委的核审中我被无情地刷下,一下子跌落了更甚于"三九"寒天的冰窟。</p><p> 人的一生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五十年之后,有的依然耿耿于怀,有的早就云淡风轻。我忘了十五岁时的那一段</p><p>刻骨铭心的"炼狱",却记住了豆蔻少年情感上的第一波涟漪。</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英国画家弗兰克•迪克西于1884年创作的油画《罗密欧与朱丽叶》—— 阳台倾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一切美丽都是朦胧的。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次幽会:地点:那一座阳台,时间:那一个月夜。</p><p> 莎士比亚是多情的。他以异常美丽的语言描写了爱情的初萌:</p><p>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它是恋人的眼中净化了的火星,它是恋人的眼泪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p><p> 莎士比亚是智慧的,他又以充满哲思的语言阐述了爱情的冷峻:</p><p> "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p><p> 莎士比亚是残酷的,他更以凄厉的语言预见了爱情的结局:</p><p> "狂暴的快乐会产生狂暴的结局,就像火与火药的亲吻,在最得意的瞬间烟消云散。"</p><p><br></p><p> 十五岁的我,居然在笔记本上录下了这三段至理名言。当然,真的懂了多少,那是另当别论了。星移斗转,物是人非,五十余年的时空,雕刻出了另一个不再是少年的自己。就时间而言,再也回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那一个月朗星稀的夏夜了,但朱丽叶家的阳台没有变,它依然锁在距威尼斯一百一十四公里的维罗纳卡佩罗大街27号的深院里。</p><p><br></p> <p>  </p><p><br></p><p> 这一座驻守着朱丽叶阳台的城市叫做维罗纳。维罗纳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南麓,拥有圆形露天剧场、罗马剧院、圣彼得城堡和众多造型精美的教堂,整座城市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托 Veneto大区,拥有以威尼斯为首的一连串光辉夺目的名字——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特雷维索,形成了众星托月的浩瀚格局。然而,月亮太皓洁了,以致湮没了星宿的光辉。唯有维罗纳,因为拥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才能在威尼斯的光波中自带着一种钻石般幽然的余晖。</p><p><br></p> <p>  </p><p><br></p><p> 百度记载,维罗纳确实发生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直至今天,我们仍可在维罗纳的大街小巷中觅得这一殉情悲剧的有关史迹——卡佩罗街头的朱丽叶阳台,布拉城门口的罗密欧谶语,阿迪杰河畔的朱丽叶石棺,斯卡里杰利墓园旁的罗密欧故居。阿雷纳圆形大剧场一年一度的歌舞节盛典,更将维罗纳人对情圣的歌颂推向了极致。</p><p><br></p> <p>  </p><p><br></p><p> 至今,我仍感佩于初定攻略时的英明:我将威尼斯的宿地定在主岛与内陆的唯一出口——梅斯特雷(Mestrer)。无须一次又一次越过泻湖,我直接由梅斯特雷出发,奔赴萦绕威尼斯的一连串卫星城市——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和特雷维索。</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古城墙外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古城墙内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维罗纳古城墙</b></p><p><br></p><p> 一个小时,就从梅斯特雷抵达了维罗纳。从火车站步入到古城中心,最先看到的是苍红色的维罗纳城墙,外廓依然古朴苍劲,内墙已经整葺一新。这一组组魁伟而彪悍的红砖砌垒,见证着意大利城邦割据时代剑与盾的缩影。一千三百多年的辉煌一统,一千三百多年的分崩离析,历史本来就是在造物主的拿捏中砥砺前行——有时候断崖式的跌落,有时候螺旋形的攀升。从公元476年至1870年,亚平宁半岛历经了西罗马帝国覆灭后难以述说的历史磨难,或是群雄割据,或是强虏纷争。在此其间的整整一千三百九十四年中,涌现了无以计数的城邦,矗起了无以计数的壁垒。国灭了,城还在,在欧洲,尤其是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我看到了弧坡地上的一横又一横遒劲的蟠龙,正如我游记中一再的叙述:土黄中夹杂着赭红,赭红中嵌落着灰白,粗砺而蛮横,狂躁而冷酷。正是这一道道泛红的盘踞,断送了古罗马不可一世的恢宏——世界文明中心的地位永远永远地离去了,这是对"五贤帝"时代辉煌的亵渎,还是历史递进中无可逆转的憾缺?之后,我在比萨、卢卡、锡耶纳、阿西西和圣马力诺的古城墙上流连忘返,总是伴生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慨,或许,它正是在历史本身的惆怅中获得了某一种意义上的呼应。</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城堡和古桥段的古城墙</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布拉城门</b></p><p><br></p><p> 苍红色的古城墙依旧高高挺挺地盘绕着维罗纳的四廓,没有落寞,没有破损,却又在不经意间增添了几分仅属于新时代的人文。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城墙,布拉城门 (Portoni Della Brà )正是维罗纳最主要的出口。当年,替朋友复仇而杀死朱丽叶堂兄的罗密欧正是从这里被维罗纳统治者放逐。布拉城门的墙上有一块大理石的碑石,镌刻着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一段血泪交织的铭文:</p><p><br></p><p> “维罗纳城以外没有别的世界,</p><p> 只有地狱的苦难;</p><p> 从维罗纳放逐,</p><p> 就是从世界上放逐,</p><p> 也就是死。”</p><p><br></p><p> 从布拉城门口缓缓走过,竟忘了瞅一眼维罗纳标志式的景观——中世纪的一尊最前卫的时钟。钟摆在嘀哒嘀哒地晃动,却带不走罗密欧排山倒海的愁思和悲怆。就这一位情圣而言,布拉城门撑起了他精神世界的全部。没有朱丽叶的世界拢着一片黑暗,在未来的放逐路上,他将被魔窟烈焰一点一点地烧灼,吞噬。</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布拉城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布拉城门上的一口中世纪最前卫的时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布拉城门的墙上有一块大理石的碑石,镌刻着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一段血泪交织的铭文。</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朱丽叶之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从阿雷纳露天剧场出发,穿过斯卡拉广场,就来到了卡佩罗大街。毋庸寻访,顺着浩荡的人流,便可轻易地觅得27号小院的影踪。朱丽叶之家,一座寻常的意式庭院,隐匿着一栋两层高的小楼。院落的一侧芳藤茂密,清风乍起,漾出了千百串绿油油的弧波。芳籐前的自然是朱丽叶的铜像,浅含着笑靥,宁静而美好。据说摸一摸朱丽叶的右胸能带来甜蜜的爱情,一拨又一拨的"咸猪手"们竟将铜像的该处磨蹭得锃光瓦亮。轻狂是轻狂了一些,但不至于亵渎了爱情,痴男信女们桃红映靥,十指紧扣,有的还当众接起吻来,我想,紧随其后的那个夜晚,定是千金难买的春宵一刻。"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有人说这一首艳情诗是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写,我却有些不信,是真是伪,都是感觉所致,无以为凭。而从朱丽叶小院里溢出的情感,倒是真正贴合了诗意。</p><p> 小楼的二层,有一尊突出的阳台,这就是传说中罗密欧和朱丽叶互诉衷肠的地方。因为附着了情圣的灵魂,便更显得独树一帜。在维罗纳这一座"爱城"里,爱情被奉作宗教,传说被撰为圣经,这个著名的阳台自然成了旅游者的打卡胜地。姑娘们在阳台上俯身下望,小伙子在地面上仰首递吻。无须雕琢,一幅由莱昂纳多和克莱尔联袂的剧照浑然天成。有一点矫揉造作,更多的则是炽烈的真诚。旅途中的这一番情调,实在是心火所致,欲罢不能。</p><p> 进入故居的正门,人们惊讶地发现,密密麻麻的涂鸦将廊道的两侧缀成了举世无双的织锦。我不知道朱丽叶之家何时开启,也不知道何方神圣在墙面上落下了初吻——那时候,可能只是一款精美的印章,也可能只是一句温馨的祝福。几十年过去了,墙面上砌满了文字和图案,再也找不出一块空白的补丁。于是,新一轮的叠加又开始了:人们在原有的涂抹中添上了新的色彩,一层比一层浓艳,一层比一层怪异。有人做过这样的推算,"朱丽叶之家"每年接纳五十万游客,如果有五分之一的俊男靓女欣然动笔,以五十年为计,便将是五百万次色彩的签署。色彩越来越浓烈张扬,想象越来越天马行空,形式也越来越光怪陆离。我不知道,在这不足十平米的墙面上,曾有过多少次色彩的泼洒,曾有过多少次想象的驰骋。也难怪,人们总喜欢在爱情的圣地里种进自己的眷恋,就像黏连在桥头的千千万万把同心锁,牢牢地锁住曾经有过的向往和希翼。美好是被定格了,但只是定格在时空的深处。曾有人想回去再找找自己旧时的落笔,恐怕是再也找不到了——新画覆旧画,新迹盖旧迹。朱丽叶之家的涂鸦是一幅厚重不过的织毯,编织它的便是时间的经线和空间的纬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过去了,旧迹早就植入了里层,新迹则鲜亮地呈现于表面,无需多时,它又会在经线和纬线永无止尽的穿梭里,一层又一层地被更鲜更亮的丝缕覆盖,湮没。</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丽叶之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丽叶之家的涂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朱丽叶写信</b></p><p><br></p><p> 我在朱丽叶之家的涂鸦前站立了许久许久,不管人流推攘,也不管声浪鼎沸。眼前直立的岂是一幅涂鸦式的壁画,分明是五百万人次心音的聚集。下意识之间,我蹲下身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壁面,体验着它的余温,感受着它的厚度:千丝万缕,纵横交错,心音的编织,怎一个"情"字了得!</p><p> 高峰期过去, 川流不息的人流渐渐稀疏起来。邻家小巷里走出了几位挎着小篮的意大利妇女,有的背脊佝偻,有的尚属年轻。她们弯下身来,小心翼翼地取下了粘贴在墙上的各种形式的信件,放进挎篮,悄无声息地走了。我满腹狐疑,又猛然记起,前些日子网络上流传了不少有关"朱丽叶助手"的信息。在意大利的维罗纳,一些品德高尚而又善解人意的知识妇女,自愿地当起了"朱丽叶的助手",为在情感囧途中难以自拔的痴男怨女们排难解忧。有多少积郁心头却又无从表白的失意人找到了一个情感发泄的窗口,他们将缠有百结愁绪的纸片装入信封,悄悄地贴在墙上,有的甚至转成细卷,塞入砖的缝口。这是一种心愿,纯净得近乎愚昧,却得到了"朱丽叶助手"们灵魂的呼和。于是,出自于美丽心灵的复信一封又一封地从朱丽叶之家发出。无人知晓收信人读信时的感受,或是饮泣吞声,或是痛哭嚎啕,不论以何种形式作罢,一定得到了朱丽叶冥冥中的抚慰。2010年,好莱坞出现了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柔软得令人发颤,美丽得惊心动魄。她的名字叫做:《给朱丽叶的信》——</p><p><br></p><p> 来自纽约的见习记者苏菲陪同未婚夫维克多来到了意大利的浪漫小城维罗纳。事业型的维克多被意大利独树一帜的餐饮文化吸引,无瑕顾及苏菲百无聊赖的感受。落寞的苏菲独自来到朱丽叶故居,看到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以最独特的方式给朱丽叶写信—— 有的黯然神伤,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甚至呕心沥血。出于职业的本能,她驻足于墙侧一探究竟,无意中发现了这些黏著在墙面上的信件被人一一取走。取信人是一群仪态高雅、充满爱心的知识女性,每天晚上,她们循着写信人的心迹,用最温柔、最质朴的语言循循善诱,抚慰着失意人受伤的灵魂,信的落款是同一的——朱丽叶。苏菲大为感动,从此成了其中的一员。某一天,苏菲发现一块松动的墙砖掉了下来,缓缓滑出了一个斑驳的信封,泛黄的信纸中藏匿着一段娟秀的文字,抖落出十五岁少女的一地心碎:五十年之前,英国姑娘克莱尔来到中世纪古城锡耶纳求学,遇到了她一生中的真命天子——葡萄园园工之子洛伦索。之后的那一段岁月是忧喜参半的,克莱尔收获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又面临了痛彻心扉的抉择。一个是英伦帝国的天之娇女,一个是托斯卡纳的酒乡农工,悬殊的身份注定了分离的结局。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克莱尔将她的百结愁肠凝成了一段心灵的"尺素",永远地埋进那一个不见天日的小洞。然而,五十年后,一个来自纽约的姑娘竟在不可思议的偶然中觅得了克莱尔缠绵悱恻的隐秘,这对于一个同样在爱情的蹉跎中独自徘徊的少女而言,是那样的石破天惊。</p><p> 那一个晚上,苏菲辗转难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在朱丽叶小屋的油灯下,苏菲化成了天使,为五十年前的那一位少女写信、解结,落款还是那三个字:朱丽叶。</p><p> 以后的故事则可以任人编织了:白发苍苍的老克莱尔在孙子查理的陪同下找到了维罗纳的苏菲,并在苏菲的陪同下开启冻结了半个世纪的寻爱之旅。一辆车,三个人,耳畔是滚热的音乐,眼前是如画的风景。他们敲开了一扇又一扇的屋门,却再也见不到五十年前的那一位翩翩少年。在经历了名唤洛伦索的老人已掩埋于黄土的绝望之后,克莱尔决意返回了。然而,就在托斯卡纳的阳光下,她看到了葡萄园中的一个身影,这个身影缠绕了她半个世纪之久,若即若离,如幻似真 —— 洛伦索,一点也不曾改变的洛伦索!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当年的洛伦索依旧生活在托斯卡纳,而这位年轻的洛伦索正是老洛伦索的嫡孙。</p><p> 梦中情人终于显身了。</p><p> 这是电影《给朱丽叶的信》中最感人的画面——</p><p> 远景:老洛伦索骑马归来,嘀嗒嘀嗒</p><p>的马蹄声由远至近。</p><p> 中景:克莱尔的眼神中突然掠过了一丝惶恐:"我们还是回去吧,趁洛伦索还没有走近之前。"</p><p> 查理和苏菲:"为什么?您历经千辛万苦赶来,不就是为了见他一面?"</p><p> 克莱尔:"我不再是十五岁时的少女了,洛伦索不会认识我了。"</p><p> 中景:洛伦索下马,愣了半晌,缓缓地走向克莱尔。</p><p> 中景推成近景:洛伦索迷茫的眼神,很慢很慢地说出了三个字:"克莱尔?"</p><p> 克莱尔含泪点了点头,同样说出了三个字:"洛伦索。"</p><p> 一个很长的停顿。洛伦索:"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p><p> 克莱尔:"是的,五十年了。"</p><p> 克莱尔和洛伦索相拥。脸部特写:缭绕的白发遮住了含泪的眼瞳。</p><p> 镜头推成了远景:克莱尔和洛伦索,查理和苏菲,一溜溜的葡萄藤架,一溜溜的托斯卡纳远山。</p><p> 舒缓的音乐渐起……</p><p><br></p><p> 这是整部影片的泪点,有些俗套,却迎合了凡夫俗子们的渴求。世界上存在着千种万种的情感,若要分出个伯仲,一定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旷世情愫。莎士比亚的爱情太高尚了,而克莱尔和洛伦索的故事则写出了人间烟火。读者们忘记了杜撰,记住了美好,更记住了迟到五十年的对话——</p><p>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p><p> "是的,五十年了。"</p><p> "对不起,我来晚了。"</p><p> "不晚。对爱来说,永远不晚。"</p><p><br></p><p>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爱城"觅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b></p><p><br></p> <p>  从朱丽叶之家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在附近的百草广场乘坐70路巴士直达阿迪杰河畔的朱丽叶之墓。地下室里陈置着朱丽叶当年躺过的石棺,不明真相的罗密欧饮鸠自尽,假死醒来的朱丽叶壮烈殉情,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竟将一段儿女私情调拨得如此波澜壮阔。“阳台爱情”之后的短短五天内,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完成了艳遇、结婚、初夜、逃亡和殉情这一系列变故,这样的情节安排显然是牵强附会的。然而,莎士比亚毕竟莎士比亚,他以令人惊叹的文字将这一段旷世情爱化成了泰戈尔式的玫瑰诗行。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开山鼻祖,莎士比亚用最热情奔放的语言、最瑰丽多姿的想象和最挥洒自如的铺陈,塑造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圣"形象。这让人自然联想起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诀别,坟台化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同样被演绎得荡气回肠。朱丽叶之墓被安置在阿迪杰河畔的一座十三世纪的修道院里,修道院门口矗立着中国艺术家赠送的巨型雕塑——梁祝 • 化蝶。至此,东方和西方的浪漫主义故事同时在世界爱情的百花苑里翩迁起舞。</p><p> 循着"爱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路,我最终抵达了罗密欧之家,它就座落在斯卡里杰利家族墓园不远处的一条深巷里。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斯卡里杰利家族统治了维罗纳一百二十七年,留下了多彩的文化,也留下了黑色的罪戾。斯卡里杰利酷爱艺术,却又是个专制的暴君,这种无以相并的对立人格,倒为维罗纳留下了风格鲜明的人文遗迹。墓园的精华不在地下,而在空中,棺椁高悬于刻满徽章和图案的雕楼,配以玲珑剔透的哥特式的尖顶。在蓝天的映衬下,尖顶上的坎格兰德一世雕像更显得彻悟、通透。</p><p> 罗密欧与朱丽叶正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光明和黑暗交并的时代,其故事本身就刻录着瑰丽的文明和黑暗的暴虐。和斯卡里杰利家族墓园相比,罗密欧之家便显得寥落了许多。问了好几个行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拐了个弯,前面有一座深宅大院,防御式的格局,两扇深色的大门肃然紧闭。大门右侧有一块牌匾,镌刻着莎翁名剧中的那一句刻骨铭心的台词——</p><p> “罗密欧,你在哪里?”</p><p> 罗密欧在哪里?罗密欧就在世界上成千上万"莎迷"们的心里。罗密欧之家至今都是私人领地,并没有对旅人们开放,但是他家的围墙还是抵不过全球恋人们的追捧,满满地涂满了爱的蜜语。</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梁祝•化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罗密欧故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罗密欧故居旁的涂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阿雷纳圆形剧场</b></p><p><br></p><p> 再一次回到布拉广场上的阿雷纳圆形剧场的时候,天空一片绮丽。我没有见到落日,却感受到一团隐匿在云层背后的烈火。遮蔽烈火的云层被燃成了沉郁的灰红,而周边怪异的轮廓却被镀上落日的熔金。</p><p> 阿雷纳圆形剧场魁伟的身影渐渐地陷落了,而内部的灯火却骤然间闪亮起来。上圆下方的拱壁边缘,凝上了极具浓度的一层层橘色。于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描绘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镜像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出现了。只不过天上的幻影和地上的实象蓦然相遇,合成了魔幻世界的烈焰神窟。一次次地按下快门,一次次地成像失败,繁复的拍摄将蓄电池的存量一耗而空。好一阵遗憾之后,只能将相机放入背包,心无旁骛地观赏起流动在夜色中的车流、人影和灯火。</p><p> 看了看手表,已是意大利时间八点半了。来时已买好了返程车票,返回威尼斯•梅斯特雷的时间是十点十分,一个多小时足可以将夜幕中的维罗纳玩一个透彻。</p><p> 六月初的南欧已步入盛夏,而意大利歌剧舞台的盛季也正悄悄地偃旗息鼓。正当欧洲的歇夏全面来临的时候,维罗纳却云集了全世界的殿堂级歌手。每一年的七和八月,《阿依达》、《图兰朵》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圆形剧院轮番上演,届时还汇入以罗、朱为主题的音乐盛典,年年如此,无一弃落。前年的八月,我的一位酷爱西方歌剧的朋友特意从上海赶赴维罗纳,就为了一品意大利歌剧《阿依达》的原汁原味。回来后,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该剧的精华段落——《盛典》。埃及英雄拉达梅斯战败埃塞俄比亚凯旋而归,受到君王和臣民的举国欢迎。恢宏的旋律衬托着震撼的场面,成就了世界歌剧史上狂欢的一幕。</p><p> "恢宏,难以描述的恢宏!我在国内就订购了最高的票位——池坐,位居整个圆形剧场的正中。与池坐对应的是看台,池坐是里圈,看台是外圈,里、外圈之间是一圈过道,十米来寛,'凯旋' 一场中浩荡的铁骑和战车正是从这圆形的过道中碾过!"</p><p> "铁骑?战车?难道都是真枪实货?"</p><p> "当然,那是一定的!阳春白雪的芭蕾,下里巴人的杂耍,汇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流。人流中驰过了真实的战马,还有真实的大象,真实的骆驼!难以想象,在如此强烈的音乐和灯光之下,上百匹桀骜不驯的巨禽竟循规踏矩,丝纹不乱。《凯旋进行曲》奏响了,三万名观众身不由己地汇入了交响合唱《光荣属于埃及》,冲天的音量盖过了乐团辉煌的伴奏!你想想,身临其景地想想,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磅礴!"</p><p> 我的朋友至今还陶醉在当年的激越里,双目噙着泪水,直视着天空。</p><p> "我就坐在剧场的圆心 ——池坐,仰起头来,环视一周,拱廊型的砖墙围出了一整个巨圆形的窟窿,窟窿之外,便是缀满星星的幽蓝色的苍穹。突然间,浩荡的铁流中腾起了千万柱礼花,绚烂的碎末散开了,汇入了绰绰约约的银灰色的天河。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剧场演绎着三千年前的古埃及往事,年年上演,年年不衰,这本身就是一段划时代的传奇!"</p><p> 回顾两年前观剧的经历,我的朋友依旧激情洋溢,脸颊染上了礼花的绯红。</p><p> "阿雷纳圆形剧场,长138米,宽109米,高30米,上下两层,72道拱门,它是全世界第一座规模浩大的歌剧舞台。1913年8月10日,第一届维罗纳歌剧节在此揭幕,自此,维罗纳成了20世纪国际歌剧舞台的象征。有人曾说,不进阿雷纳圆形剧场,就不算看过真正的意大利歌剧,看来,这话一点不假!"</p><p> 我觉得朋友的话有失偏颇,但又无意反驳。毕竟,悉尼歌剧院、巴黎歌剧院、斯卡拉大剧院都是时代递进中的琼楼仙台,就凭阿雷纳悠远的历史,远不抵科技发展的新锐成果。但是,意大利的建筑,意大利的歌剧,意大利的文化,偏偏又是崭新时代最大的缺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阿依达与拉达梅斯绽放的情爱,都在盛开之际戛然而止,留给了后世无尽的惋惜。人们不需要去幻想罗密欧与朱丽叶、阿依达与拉达梅斯"不死的故事",结局完美了,爱情却会在柴米油盐的煎熬中绝望地褪色;人们乐意回忆那些激情澎湃的瞬间,乏味而冗长的人生中,只有流星才能划出一道永不褪色的陨落。</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雷纳圆形剧场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雷纳圆形剧场外部拱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依达》剧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依达》剧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咖巴小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  </p><p> 再看一看手表,已是晚上九点十分,离发车时间还剩一个小时 ,该缓缓往回走了 。网上介绍,距圆形剧场250米处,有一处冠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甜蜜的家"的咖巴,门面不大,显而易见的亲民风格,但装修风格仍不失典雅和精致。玻璃柜里的西式蛋糕都被切割成正常规格的四分之一大小,我选择了四个品种拼成一盘,又要了一小杯浓缩的意大利咖啡,慢悠悠地品味起来。</p><p> 咖巴地处圆形剧场到火车站的必经之地,有些喧闹,只要选对方位,仍可觅得期待中的悠然和安谧。我坐在临窗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关注着远处的那一团灯火:灯光由内迸射,异样地映衬出阿雷纳魔幻的身廓。今天是六月七日,再过一月,便是圆形剧场流光溢彩的时刻。我看过剧场外的节目单广告,除了经久不衰的《阿依达》、《茶花女》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将出演摄入中国元素的《图兰朵》。遗憾,还真有那么点遗憾。歌剧节七月七日开幕,距今仅仅一个来月!</p><p> 门口一阵叽喳,走进了一位导游模样的中国小伙,手里还擎着一面小旗。他往咖巴里扫视了一圈,随着一声吆喝,又涌进了十来个清一色的中国面孔。老板笑逐颜开地走了过来,安排好座位之后,为每位客人递上了各色品种的蛋糕,当然,少不了中国人钟爱的卡布基诺。一位知性的中国老太坐到了我的对面,还用英语问了一句:</p><p> "Can I sit here?"(我能坐在这里吗?)</p><p> 我回了一句:"You are welcome",随即笑了。"我是中国人啊!"</p><p> "你也是中国人?刚才我还直犯嘀咕,却又不敢冒昧,中国老人一般是不敢独自出行的!" 老太太眉开眼笑,一脸钦佩。</p><p> 一旁的中国同胞齐齐涌了过来,一番热情之后,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p><p> "你是一个人出来的吗?"</p><p> "你的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p><p> "你出来几天了?"</p><p> "你的开销是多少?"</p><p> 我一一作了回答,但在"开销"这个敏感的问题上,我作了巧妙的周旋。因为我实在了解中国人的"纠结"。</p><p> 那一位导游小伙自然是心有灵犀,他坐到我的身边,搭起了话来。</p><p> "老先生,今年贵庚?"</p><p> "六十五了。"</p><p> "您气色真好,看不出这个年纪!"</p><p> "我的雄心壮志是再走十年!"</p><p> "您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p> "过奖了。我只是在扩展生命的宽度而已!"</p><p> "您觉得维罗纳怎么样?"</p><p> "一如既往的美好!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圣迹!"</p><p> "圣迹?您指的是…… "</p><p> "朱丽叶的阳台和石棺,罗密欧的铭言和故居。当然,阿雷纳剧场和老城堡古桥都不可不去。"</p><p> 小伙子没有接话,眼睛里闪过了一丝狡黠。</p><p> "怎么?难不成还有好过朱丽叶阳台的地方?" 我问。</p><p> 小伙子缓缓抬起头来,冲着我一笑:</p><p> "老先生,您想听真话还是假话?"</p><p> "自然是真话。这里面难道还有杜撰的猫腻?"我心里蓦然一惊。</p><p> "说是猫腻,好像有点过分,哪一个古城没有一鳞半爪的爱情传奇?但是,莎士比亚的故事原型不在维罗纳,而在托斯卡纳的锡耶纳!"</p><p> 我长大了嘴巴,惊得说不出话来。六十五年的人生轨迹,竟历练出我不合时宜的痴情与天真。</p><p> "照你这么说,卡佩罗街头的朱丽叶阳台,布拉城门口的罗密欧谶语,阿迪杰河畔的朱丽叶石棺,斯卡里杰利墓园旁的罗密欧故居……所有这些,全都是空穴来风?"</p><p> "空穴来风,那也不尽然,这里毕竟贯穿着莎士比亚人物的灵魂。但是,维罗纳人确实在卡佩罗大街造出了一尊阳台,确实在阿迪杰河畔引进了一口石棺。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天长日久,杜撰便成了真理。有了那一片杜撰,便有了维罗纳引以为傲的"爱城",有了"爱城"的称谓,便有了维罗纳人爱情意义上的宗教和圣经。全世界的旅人们寻情而来,又载情而去,浪漫的爱情飘飘逸逸,漫溢世界,这岂不成全了一桩天大的好事!"</p><p> 我一时无语,但还是回不过神来。</p><p> "老先生,不要再纠结了。其实,离开了莎翁的故事,维罗纳照样美好,只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它渗透了一种更加理想化的精神。前两年,好莱坞出了一部甜得发酥的电影——《给朱丽叶的信》,情节假得不能再假,却引发了姑娘小伙的一片痴心。自此,维罗纳旅游的行情一涨再涨,一升再升。人们似乎并不再关注它的真假,只因为男女之间蒙昧状态下的一见钟情,激发出了人类最为原始的本能,即追求美好的纯粹的天性!"</p><p><br></p><p> 我和导游小伙兴味盎然地畅谈了半个多小时,一个不着边际的话题,却引出了哲理性的思绪。我们不得不挥手作别了,他们去他们的米兰,我回我的威尼斯,临别前竟还有一点不舍。同胞们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也预祝他们一路顺风。</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尾声</b></p><p><br></p> <p>  十点十分,我准时上了去往威尼斯•梅斯特雷的火车,这么晚了,车上依旧人头攒动。也难怪,这条铁路线一头牵着米兰,一头牵着威尼斯,中间又串起了达尔加湖、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等一连串明星景地,不拥堵才怪。车厢里座无虚席,我便在车厢的衔接处找了块空地站定下来。</p><p> 六月的意大利已进入仲夏,北方还罢,南方早就酷热难抵。拉开活络车窗,一阵阵凉风迎面扑来,好不惬意。南欧的夏日被拉得很长,十点已过,西方还泛着红晕,一片又一片的城镇,一簇又一簇的村庄,星星点点,影影绰绰,威尼托大区沉入了莎翁笔下的仲夏夜里。</p><p> 维罗纳之行,惊碎了攀加在它身上的浮梦。然而,我依然愿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牵绕。维罗纳如此,扬名世界的胜地们又何尝不是如此——</p><p> 无数次地穿行于天涯海角,无数次地流连于最美丽的想象:</p><p> 我们在张家界攀援,导游一定会说: </p><p> "两座山峰相对而立,一座纤细,一座雄悍,纤细的仰着头,雄悍的俯着身,多像姑娘和小伙甜蜜的接吻!"</p><p> 我们在泸沽湖泛舟,船夫一定会说:</p><p> "我们把湖边的水草叫做‘水性杨花’。你看它荡荡悠悠,飘忽不定,多像《聊斋》中的倩女幽魂!"</p><p> 更有人愿意在景物身上赋予历史和人文的深寓,就如中国淮河的涂山,就如丹麦的卡隆堡和意大利的维罗纳。</p><p> "淮河岸边涂山的东端有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山石。大禹娶涂山氏为妻,涂山氏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终不见归。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望夫石——这一望就望了四十个世纪。"</p><p> 至于卡隆堡和维罗纳,因为有了哈姆雷特和罗密欧、朱丽叶的故事,更渗入了灵魂的意义。细细辨析古今中外的宫殿和城堡,哪一座不牵著着一段缠绵悱恻的传说,哪一座不附会着一则深不可测的寓意?</p><p><br></p><p> 火车在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湖光山色中蜿蜒潜行,西部徜徉着恬静迷人的加尔达湖水,东部驻扎着不可一世的威尼斯水城。威尼托几乎同时拥有了意大利所有类型的地质风貌——平原,高山,湖泊,丘陵,散落其间的葡萄园酒庄,更是将旅人们的思维牵入了若明若暗的仲夏夜梦境:在池水中跳舞的月光,变成了森林里雀跃的精灵,在夜空中渐隐的绯红,变成了仙女们飞旋的舞裙。仙风乍起,满天星辰被仙王、仙后吹入湖底,转眼间又浮出水面,变成了碾为细末的一池碎金。在这个时候,若有人突发奇想,将眼前的景物与莎翁幻想中的小淘气、小精灵和众仙女一一对应,那威尼托便真的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仲夏夜之梦》!</p><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2013.06.07游览维罗纳</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0.08.22成文</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