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素简如兰

寒水石

<p>  前两日还是初秋,虽然依旧延续着夏日的燥热与荣光,但搭配着蓝天白云的偌大背景,看起来就有点秋高气爽的浩瀚之势了。</p><p> 可惜,只一夜间,细雨蒙蒙起来,秋的意味儿就愈显纯粹了。</p> <p> 在黄土大地的北方,今年的雨尤其多,像今天这种微微秋雨,若可再奢侈点,多几条怀旧的青石板路和几通宽宽窄窄、弯弯绕绕的巷子,就更有些漫步江南的错觉了!</p><p> 油纸伞下、吴侬软语里,都是南国的秋,这秋,不再是香山红叶绕树开,也不再是平林漠漠烟如织,而是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啊......不知为何,对南国的偏爱永远都停留在这种灰白的楼墙下,停留在这种静谧的惆怅里......</p> <p> 惆怅是另一种孤独,在南国的忧郁里,在阴雨的黄昏中,所有的情思都集结起来,放空如我,素简若兰!</p> <p>  从去岁至今,莫名地就被带入了这样一个圣洁的环境,那是我曾经渴望的有着书架和花架的生活,可惜了,旧时天气旧时衣,情怀已然不似旧家时。琐碎、不安、繁忙占据了生活的大多,那种临风窗下,风轻轻吹,煮茶赏兰的闲适心境已渐行渐远。</p><p><br></p> <p>  然而,这种宿命似的轮回,像极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曾经梦见,我们彼此陌生。醒来发现,我们相爱相亲。”</p><p> 或许就是这般,命里注定的相遇,再晚都会来!</p> <p>  自古兰花多傲骨。在我初为人师的那年端午,学校组织了一期“端午诗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也为了在孩子们十多岁的年纪里培养一份坚韧和骨气,我们一起重温了屈原与兰的故事:</p> <p>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发现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p><p>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上课,讲到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时,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p><p> 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小溪边、山涧上,兰花因此得以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p><p>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这个地方就叫作了芝兰乡。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p><p> 只是终究,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然而,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含冤投身汨罗江......</p> <p> 故事传说已无从考证,但当兰花与人的结合穿越了生命的高度,二者就融为一体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身处流放途中,却依然修行仁义、勤身自勉,朝朝暮暮不曾懈怠。</p> <p> 只是,这份不被理解和认可的哀愁,又有谁人可以了解?站在汨罗江边的这份绝望,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孤独?“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纵然无人理解,屈子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傲骨高洁,什么是流芳百世……</p> <p>  《孔子家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着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这段话,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在兰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相呼应的点,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品格赋予。</p> <p>  所幸的是,在这里,我们正在遇见真正意义上的自己。</p> <p>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或许正如再普通不过的我们,只有用心、静心,才能觅得幽幽兰香;只有修心、素心,才能在隐逸之中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个自己,有大海星辰,有人间烟火……</p> <p>  南国的兰,就这样不经意间开在了北方;北方的雨,索性就渐渐多了起来。</p><p><br></p> <p> 此刻,没有什么比融入与接纳更和谐的音律了,或许他们正在演奏出这样的声音:</p><p> 南国的兰啊,就算不快乐也不要轻易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容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