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车独旅二人行(17-1)秘鲁 🇵🇪,跨越地球之极

老马识途

<b>秘鲁共和国</b>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其后又相继出现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纳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奇穆文明和莫切文明。在公元15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国,疆界几乎含括了整个南美西部,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其所创造的印加文明,与玛雅、阿兹特克并称为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建立秘鲁共和国。1835年10月28日,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br> <b>秘鲁自驾线路</b><div>在南美诸多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秘鲁应该不算太陌生:那里不仅有天书般的纳斯卡地画、“天空之城”马丘比丘,黄金之城库斯科以及神奇的“浮岛之湖”的的喀喀,以其玉米品种丰富位居世界之首而誉为“玉米之仓”,成为国内在南美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样,今天我们带着对所有这一切的期待和求知,走进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b><br></b></div> <b>走进秘鲁:</b>与其它中南美洲国家一样,两国边界大都以河流为界,阿拉莫尔河正是厄瓜多尔与秘鲁之间的界河。跨过这条河上的秘鲁—厄瓜多尔边境大桥,前面桥头就是秘鲁边防检查站。国境线只是用两个交通塑料隔离筒代替闸栏,这也是至今所见最简陋的两国陆地口岸。 秘鲁边检站的条件比厄瓜多尔那面似乎要好一点,不像厄瓜多尔边检站只是两个铁皮集装箱作为海关办公用房,这里至少还有一排水泥平房。 由于我俩有美国签证,人员通关倒并不麻烦,但每个国家对汽车入境都比较严格,手续也繁琐的多,没个两三个小时都无法办妥;而秘鲁车辆入境办理和人员通关是在相距两公里不同地点办公,这更令我头大不已。海关人员告诉我们沿着这条坑洼不平的烂路,看到有颗仙人掌树旁插着国旗的房子就是车辆入境管理机构。 整个办公室只有一个估计和我差不多年纪的老头,和一个年轻警察。看这阵势不由令我疑虑顿生:这老头千万不要像从美国入境墨西哥时的官员那样,看到行驶证上的中文就犯怵、不知所措吧。果然他一看我是辆中国车顿时就傻了眼,问题是他的电脑操作水平比我更不堪,哆嗦了半天也打不了几个字。还好有了墨西哥的教训,而且在其之后所有的中南美国家都使用西班牙语,车辆入境套路大同小异,也让我有了一些对应经验。于是拿出之前申办的汽车过境复印件作为范本,在我一手指导下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车辆的资料输入计算机。 正当我暗自庆幸时,老头突然发现我还得先去离这里2公里处买汽车保险,哎,怎么不早说,在办理手续空挡我先去买不就得了。一路问了好几位路人,好不容易在路基下一间极其简陋的民房上发现了保险标志;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竟是一家黑灯瞎火的杂货铺,经再三确认地点没错,总算把事给办了。 办妥手续后,老头和我都松了一口气,估计在这荒僻之地不要说没见过中国车,甚至连中国人都没碰到几个;自然像看外星人一样围着车转,拉着我们鸡和鸭讲地一阵海聊,当得知我们从阿拉斯加一路南下,还将去南极,这已完全超出他的想像力:什么时候中国人变得如此彪悍了?于是乎就有了这张照片,也让我们有了进入秘鲁以来的第一印象。 离开阿拉莫尔已是下午五点,从这里到最近的较大城市皮乌拉还有一百多公里,皮乌拉是南美洲国家秘鲁的北部边境城市,是皮乌拉省的首府。1532年,那位美洲文明的终结者、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正是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位于南美洲的西班牙城市。<br> 早上从旅馆楼顶餐厅眺望这座作为省会城市的皮乌拉,一片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的褚红色裸砖民房看起来就像是国内几十年前的状态。与其他美洲城市一样,除了市中心有一座所谓“兵器广场”和其周围几座教堂、一些殖民时期的老建筑外,很少能看到什么现代新建筑。更谈不上城市规划了。这在我们一路经过的几乎所有城市都是这个状态,和国内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有着天壤之别。 过夜民宿,真很不错了。 街巷里流动商贩售卖的大香蕉有一尺多长,是中南美国家百姓主食之一,常以油炸方式烹饪。 皮乌拉国家公园 皮乌拉阿尔玛斯广场上的<b>何塞·巴尔塔纪念碑:</b>1867年何塞·巴尔塔在推翻了前任总统后,重建了宪政,开启了国家改革建设的进程。1872年在一次未遂政变中被杀。<br> 位于城市的中心阿尔玛斯广场上的<b>圣米切尔天使长大教堂</b>是皮乌拉天主教主教堂,建于 1588 年。<br> 上午先给汽车加油后(秘鲁95号汽油每升6.3元人民币),再去市中心Tienda Interbank银行兑换了些秘鲁币,(这是每到一个国家后首要之事)随即上了沿安第斯山脉西坡、太平洋东海岸的1N美洲公路,开始了我们在这第三个南美国家新的一天的旅程。 公路紧贴着太平洋西海岸向南延伸,路前方呈现的是一成不变、形成鲜明对比的黄沙和蓝海,甚至有点像是在以色列死海边开车的感觉。原以为沿海地区应该是一个国家最富庶的区域,可这里除了灰白和青蓝几乎没有其它色彩,给我的印象与原来以为的则大相径庭。后据资料说明:该区因副热带高压垄罩,与秘鲁凉流之引响,虽气候温和、湿度高但降水量低,属于降水稀少的沙漠气候,造成了如此地貌现象。 N1美洲公路太平洋沿岸 秘鲁1号美洲公路沿线 <b>特鲁希略</b>位於秘魯西北部,距皮乌拉400公里,是秘鲁第二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当你沿泛美公路逐渐接近它时,远远就会看见那座巨大砖土建筑群,这座古城曾是美洲前哥伦布时期最大的城市,也是奇穆王国的首都—<b>昌昌</b>。在城市的西方不远处曾有两座印加文明前的遗址,分別代表<b>莫切文明</b> Moche,(公元200~800年)和<b>奇穆王国</b>Chimú(公元800~1,400 年)。<br> <b>CAO夫人墓穴:</b>2006年秘鲁考古团队联合国家地理频道花了7個月时间,发掘出女性木乃伊(The Lady of Cao)。該木乃伊身上有紋身,並被多层布料包裹,有大量武器、黃金珠宝作陪葬品,还有不少是活人殉葬。考古团队至今对她的身份仍不得而知,有推论指她可能是女统治者。莫切文明存在於公元100-700年之间,在这一时期少有几个女性统治者;因此如推论属实,这将是秘鲁文明史研究又一重大发现。 莫切文明约有600年的历史,可惜因自然災害而突然被消失。目前這些珍贵展品,都存放在特鲁希略的<b>Cao Museum</b>內(曹夫人博物馆),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墓墙上的彩塑 <b>曹夫人博物馆</b> CAO夫人墓穴复原图 CAO夫人复原图 <b>殉葬品</b> <b>昌昌古城</b>(Chan Chan)为奇穆王国的首都,于公元850年至1470年间逐渐建成,是秘鲁北部重要的古遗址。奇穆王国是历史学和考古学中对南美秘鲁古代奇穆文化所建立政权的称呼。奇穆文化是南美前印加文化之一,繁盛于约公元1100年至1470年。1470年被印加帝国首领图帕克·印加·尤潘基灭亡,其特有文化遂逐渐融入印加文化中。<br> 在15世纪奇穆王国最为辉煌的时期,该城的规划在当时的拉丁美洲是最大的。城市分成城堡或宫殿等9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各自独立;这些城堡用作礼仪、葬礼、庙宇、贮水及居住用途。在市中心共有十座王宫,对应于奇穆王国的十位国王。700年以来,奇穆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明,建立了自己的帝国,统治着秘鲁北部,直到1476年才为印加人所灭。不过目前这里除了这些带浮雕图案的矮墙外,基本已没剩下什么东西了。<br> <b>莫尔·卡帕克</b>是奇穆王国的建立者和第一位国王。印加人征服奇穆时,正值是奇穆王国的第十代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b>敏查卡曼</b>统治时期,王国前后存在700年之久。但没有人知道奇穆人人来自何方,其来源一直是个迷:根据于1604年的一份编年史中记载,“莫知从何而来”,“乘着木筏”“从大海的其他地方被派来统治这片土地”。有趣的是据网上流传:奇穆人来自中原盛唐王朝,Chan正是长安,思乡的一种寄托,而Chimu也是汉语拼音,赤为红,也为唐人喜爱的喜红色,还发现古城墓地出土的兵偶帽子就是源于长安,不过这些都源自那些捕风捉影的网上传言,没有任何实际根据,至少唐代的文明阶段不知将眼前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奇穆文化甩了多少条街;一个已进入铁器时代,一个还在玩着泥巴,完全没有可比性。 每一所复合式建筑都曾经属于一位奇穆国王,死后也成他的陵墓。每一座复合式建筑的入口都有一个巨大的庭院,后面是王室的房间、库房和小庭院。国王的墓台平稳地置于其中,四周围绕着许多房间,房间里摆放着给国王带往冥府的珍宝。 印加人的太阳神庙被称为“克里干查”,意思是黄金花园,这里的太阳神庙是秘鲁最大的前哥伦布时期建筑,一共使用了1.4亿块土砖修建而成。小一些的月亮神庙有很多房间,包括陶器、珍贵金属和著名的魅力彩饰雕刻。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Huaca del Sol y la Luna)是莫查时期特鲁希略最重要的遗址。 神庙室内部的壁画非常鲜艳,气势庞大,让人联想到以前的祭典时的宏大场面。 <b>彩虹神庙</b>(La Huaca Arco Iris)是1960年代才被挖掘出来的古遗址,同属于奇穆文化遗址。过去这里可能是用于丰收祭司和婴儿献祭的地方,有些金字塔形状的围墙上雕刻着彩虹图案。<br> <b>钦博特:</b>秘鲁安卡什地区最大的城市,桑塔省的首府、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座城市位于钦博特湾海岸,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秘鲁太平洋沿岸天然良港。被称"渔业和钢材之都"。<br>离开特鲁希略,日头已近偏西,从那里到首都利马还有600公里,因此临时决定找一座较大一点的城市作为今晚的歇脚地。正当我们看到这家旅馆准备进去询问住宿情况时,后面停下两辆越野,下来竟是几个中国人,他们说街上就注意到我们这辆中国车,所以尾随我们到此。在车上还在纳闷着居然有辆挂着浙A牌照的杭州车会出现在远隔大洋彼岸的秘鲁城市街头,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他们觉得是否有可能被当地人套牌了。当他们了解我们确实来自大陆,而且从北极一路下来,正准备前往南极,都感到惊诧。得知我们正在找旅馆后,主动帮着与旅馆老板联系妥当,然后邀请我们前往他们的驻地用餐。应该说,这样也能相遇,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缘分了。 原来他们是国内(好像是舟山)某家渔业设备公司常驻机构,专门服务于在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内远洋渔船的设备维护。据说每年光是来钦博特港的就有三、四百条。真是长见识了。<div><br></div> 万里他国遇乡音,更是倍感亲切,盛情之下,透露出浓浓的同胞之情,也是我们旅途中难忘的一段插曲。其实应该说不仅仅是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的游览,更是由一段段不期而遇的邂逅、跌宕起伏的经历共同组成了我们旅途的精彩。 钦博特PLAZAVEA超市,在南美国家,不管城市有多糟,其超市一点不输于国内,尤其是肉、奶制品和面包,更是物美价廉,也是我们旅行中的最爱。 秘鲁币与人民币的比价是1:1.6,重量以公斤计算,所以物价真的不贵。一般国外超市下午五点之后食品都会降价;所以我们也常会在此时去捡个漏。 路左边连绵的群山就是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安第斯山脉。 车过卡玛斯镇,距利马尚有350公里。 看导航似乎已接近首都利马,道路也变得拥挤,随之而来的是满天的扬尘和破烂不堪的民居,想不到一个国家首都近郊是如此不堪。 <b>利马</b><div>1535年,杀人越货的皮萨罗在征服了秘鲁全境后,在利马河畔的一个绿洲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一切按西班牙的传统建筑形式规划,被称为“诸王之城”。在殖民初期,这里是拉丁美洲仅次于波哥大和墨西哥城的经济中心;自1535年建城到1821年圣马丁将军(1778—1850)解放该城,它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总督驻地,成为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如今作为首都,利马的作用同样如此:以利马为起点的公路向全国辐射延伸,纵贯两极的泛美公路从利马穿城而过。其城区分为北部的旧城区:街区狭窄 ,房屋低矮,大多为殖民统治时期所建造,以城区中心的“武器广场”最著名;以及南部的新城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众多的博物馆汇集在博利瓦尔广场周围。<br></div> 路旁不远处的塔楼建筑是著名的<b>圣多明各修道院</b>钟楼。由此即将进入利马的中心地带。 <b>利马武器广场</b>。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或Plaza Mayor)是利马的精神文化中心,1821年,何塞·德·圣马丁在该广场宣布秘鲁独立。周围环绕着一些该国主要的代表建筑。在殖民初期,当地堆放武器的地方一般在后期都成为了城市的中心,因此至今都延用了“兵器广场”这个称谓。以这个广场为中心,街道成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区各个角落,街面以大块石板铺砌,显得古香古色。应该说,相对于之前经过的那些美洲国家的首都,尽管基本都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但利马中心广场周边不管是建筑规模、还是布局范围都远胜于他者,不愧为是当年南美殖民地中心。<br> 利马旅游标志 <b>秘鲁政府宫</b>,又名皮萨罗府也称政府大楼,是秘鲁行政权力的主要所在地,也是秘鲁总统的官邸。原址为印第安人的大型墓地。目前的建筑改建于1937年,法国新巴洛克建筑风格。<br>1821年7月28日,何塞·德·圣马丁在此宣布秘鲁独立。 <b>主教座堂</b>是一座建于16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堂,目前的建筑物建成于1924年,由波兰建筑师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设计,依然保持着殖民地的建筑风格的外观,是利马的标志之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早期利马新殖民建筑的最好的范例。<br><div>左面的总主教宫原是大教堂的一部分,但原大教堂是对公众开放的宗教场所,而主教宫是主教的寓所,是私宅性质。现在两处都开辟为博物馆了。但是主教宫的门票是大教堂的两倍贵,里面珍藏着许多秘鲁国宝、绘画和浮雕等文物。<br></div> 总统府外巡弋的警察 市政宫 <b>圣马丁广场</b>是秘鲁首都利马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广场之一,位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的利马历史中心内,通过吉隆德拉联盟步行街与于毗邻的利马武器广场相连。秘鲁解放者<b>何塞·德·圣马丁纪念碑</b>位于广场中心。 <b>圣罗莎大街</b><br> <b>皮乌拉街商品市场</b> 政府宫后面沿着里马克河延伸的两个街区组成的<b>Alameda Chabuca Granda</b>是一大型城市活动区域,这里有许多街头艺人和小吃摊贩。也是三个圆形剧场的所在地,经常举办当地的克里奥尔音乐表演。一个跳舞的女人的红色雕像是此地的地标; 实际上是以20世纪着名的秘鲁歌手查布卡·格兰达命名的纪念碑。 <b>塔格尔宫</b>目前是秘鲁外交部官邸<b>:</b>1730 年由 Torre Tagle 侯爵建造,他的纹章在门上方仍然可见。这座豪宅被认为是南美洲最华丽的建筑之一、该国殖民建筑的最佳典范。两侧两个雕刻木制阳台令人印象深刻,内院是典型的塞维利亚风格庭院,设有典雅的木制阳台和画廊。主厅仍然装饰着 18 世纪的精美作品。目前只是部分开放,需与旅行社提前预定参观。 仁慈圣母圣殿,始建于1541年,是西班牙殖民后在利马举行的第一场弥撒的所在地。 <b>拉蒙·卡斯蒂利亚纪念碑:</b>其在秘鲁历史上最早形象始于他参与指挥解放者军队,帮助秘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曾三次担任秘鲁总统,并于1863年担任秘鲁临时总统,因废除奴隶制和国家现代化而被人们铭记。<br> 圣多明各修道院(圣玫瑰大教堂) <b>圣奥斯定堂</b> <b>拉雷科莱塔教堂</b>,建于1606年,是利马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当时圣修士胡安·马西亚斯在此作为门卫,许多人来教堂的目的就是寻求他的帮助。<br> <b>吉隆德拉联盟步行街</b>虽然只有大概600多米长,但却是利马最重要的一条步行商业街,沿街有很多殖民时期的老建筑。<br> 戴着铜头套的警犬。 人体行为艺术—吸血鬼 <b>利马体育馆</b><div><b><br></b></div><div>次日早晨,告别首都利马,前往著名的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首日住宿在距首都400公里、1S/30号公路交汇处<b>帕尔帕</b>,那里以纳斯卡地画儿著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