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对怀特海的演讲的集合,怀特海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其皇皇巨著、巍巍学问于近百年来在全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本书中的理论大多以数学来作为案例分析,也对于数学课程发表了一次专门的演讲。他的演讲中所体现的关于美国或英国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国家也有许多相似的现象,因此对改善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有重要意义。</p><p> 开篇就是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篇演讲,该演讲中提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惰性思维”,这是许多课堂会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的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升学的压力,很少会对一个知识点去应用、验证和实践。这使教育失去了其原本的鲜活生命力,应试教育依然普遍存在,我们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接受生硬的知识灌输,按照考试范围进行复习,甚至一些公式不知道他的来源,我们就被要求记住并且在考试的时候套入。所以,大家总是认为学数学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因为在未来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会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怀特海就批判了这种现象,他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去体会知识的伟大力量,知识的迷人魅力,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教育者都懂,但真正领悟其中,付诸于行动的人很少,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压力,或许是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将其结合。另外,随着知识的专门化,各学科都逐渐分化开来,在各自的领域专门化。但怀特海倡导要消除学科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打破学科壁垒,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就当前的高中教育而言,浙江省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大幅度教育改革,例如英语高考有两次机会,除了三门必学的学科之外,也不会将学科简单地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七门中选择三门。我当初惊讶于这种改革,当学科限定在文和理之间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方向中同时存在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科而纠结,这种七选三的模式就完全地尊重学生兴趣,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但各科之间依然处于独立的状态,教育者要为之努力的就是将各科结合起来,互为基础,互相促进。比如怀特海在书中提到的,科学教育中的许多原理都涉及数学的计算。</p><p> 教育有其自身的节奏,因为人的心智发展有不同的阶段,教育要做的就是遵循儿童的心智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怀特海将智力发展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无论从整体来看或者从每个阶段来看,儿童的心智发展都符合这个周期规律。浪漫阶段是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形成初步的印象。精确阶段就需要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了解探究其原理。综合阶段则是将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周期,对于新课的学习,教师会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或者找一些相关资料以便加深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就是浪漫阶段,接下来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知识推导和讲解,学生对于其原理和具体知识的探索就是精确阶段,最后用知识来解决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就是综合阶段。而且,对于不同学科,这三个阶段的也是不相同的,语言学科的浪漫阶段往往要早些,例如婴儿从最初对语言的感知,到了精确阶段,开始学习语言的语法和文字的学习时,科学教育的浪漫阶段也就开始了。前期通过语言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想象和感知。等到科学教育进入了精确阶段,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及原理,探索科学的神秘,语言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综合阶段,开始运用语言来解释这些知识和原理,语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的辅助工具。怀特海对于自由和规训的节奏,运用到这三个阶段中,在浪漫阶段和综合阶段提倡自由,自由地感知和想象或者创造和应用。在精确阶段,则是提倡规训,但是这种规训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而非外界的强迫。</p><p> 最后谈谈关于大学的功能。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所谓大学,其实就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迈向未来的场所”。生物需要更新,社会也需要更新,倘若没有新鲜的想象或新颖的创造来促进这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会也将停滞不前。怀特海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就是“想象力”。大学教师的卓越之处就在于能够充分认识和熟练掌握想象力与学问的结合 而正是基于这一点,大学的育人功能和科研功能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研需要扎实的基础,更需要丰富的想象,才能创造出新颖的研究成果,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人才会更好地发现生活并创造。大学和中学有很大的差异,而现在的人普遍认为在大学中学习一门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以便以后更好地就业。我们普遍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好读书,到了大学你就轻松了”,大学的确能让两个人原本学业相似的人拉开很大的差距。倘若是这样,那大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各个国家也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办好大学,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积累两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比在大学里学两年要好得多。因此,大学并不是像中学那样只是教师给学生传递那些既定的知识。知识也需要更新,它可以体现在自身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是知识应用上的与时俱进。总之,大学确实是服务于社会的,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一同的探索和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绝不仅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知识传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