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古道,鲜活的历史。

花弄影

<p>石门岭古道是徽池古道中的一段,现存古道的起讫点分别在黟县柯村镇的埠头自然村和石台县横渡镇的石门坑自然村。8月30日,紫队带着我们一行十五人,前往黟县徒步石门岭古道。行程大概:晨起加上三小时车程后,徒步石门岭古道,一个往返来回正好到埠头村吃昼饭。午后开车至孙家村看旋溪塔,看孙家祠堂,回转打卡翠林村,走过上东坑凉亭,参观李家宗祠,到下东坑走了鱼龙古道的一截,停留柯村,赏村前桥亭水中倒影,参观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柯氏宗祠),探访方志敏行居,回程中于茅山岭观景台遥望柯村美丽田野,然后到美溪村瞻仰美溪烈士纪念碑。贪玩忘归,太阳落山后继续游玩屏山村,品味屏山“小桥流水”的风韵,两个多小时的奔波后,披星戴月进了家门。这一天,早出晚归,追逐着阳光,忙忙碌碌中过去了。骄阳似火,激情燃烧,这是炽热的一天,充实的一天,快乐的一天。</p> <p>什么是历史?一切过去了的都是历史。如何了解历史,读书的时候,通过历史课本,读历史小说,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了解历史,工作以后,借助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依照教参规范要求解读历史,感悟历史。文字记载的历史,厚厚的,程序化的,没有生命,生涩、淡然、僵硬,模糊,让人感觉历史是那般的遥远。开始户外以来,尤其是跟随紫队徒步绿野,走古道,访古迹,越来越觉得,这是我学习了解历史一种全新途径,新颖,灵活,实效,快乐。紫队设计的行走路线,体现了探幽访古的韵味,彰显出对优秀文化的推崇,蕴涵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承继。此次徒步石门岭古道,沿着村落一路检索,将古道行走所衍生的附带古亭,古迹,地名,建筑,作一并的考量与探究。驻足革命老区柯村,重温革命历史,瞻仰烈士伟绩,领略红色文化,赤日炎炎,却感觉身心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历史就在眼前,鲜活而生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 </p><p><br></p><p><br></p> <p>早晨五点二十从绩溪出发,黟县下高速后,在山谷里间弯曲曲的公路蜿蜒前行好久好久。茅山岭观景台合影。这个观景台,可以看到柯村广阔的田畈,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特别优美。</p> <p>站在观景台上遥望远方的石门岭,那片青翠的山林里蛰伏着一条石板古道,紫队告诉大家,远远正对着的那座山垭口好像有亭翼然的样子,(我看了半天,什么也看不清)。为了走石门岭古道,不知路况怎样,紫队特意背了柴刀呢!</p> <p>一号车司长阳光,帅气阳光。</p> <p>豁达强驴冯荣辉,走起路来像风吹。</p> <p>八点半到达埠头村。村民纯朴友善,一位大哥好心地引导着我们把车停在他们家门口。</p> <p>出了村子,一条新铺宽敞的路将我们引向山谷里。</p> <p>过石板桥,前面竹林间右转,才是古道的入口处。依稀看见了岔路口紫队的蓝色衣服。</p> <p>穿着蓝色速干衣的紫队一马当先,驴友们请注意啦,“蓝色”是今天导向的标志!😄</p> <p>石板宽大平整,有一米多长,几十公分宽,几乎每块都是端方整正,层层叠叠,严丝合缝。石阶与石阶的缝隙间长满了杂草,石板在绿油油间露出青面,上面凿刻着纤细的纹线,纵横有序。石板与石板间的高度安排合理,由下而上,缓缓的缓缓的抬升,走起来并不费力。有的石板路面上铺着一层碧绿的爬藤碎叶,有的堆积了枯黄的杉树枝叶,阳光透过树梢,光影斑驳,古道未经任何修饰又如此完好,这种原生态的沧桑美实在是妙不可言。</p> <p>二号车司长荣辉风度翩翩</p> <p>半山腰,路过一片碧绿的茶园,左手边还有一片栗树林,栗树上一簇簇球状板栗即将成熟,特别诱人,树下有茶窠稀疏错落分布着。</p> <p>步行者</p> <p>因为树林阴翳,草木葱茏,看不见林外的山势。古道弯来绕去,坡度不是很大,在一个拐弯处,眼见得这几块石板快要倒下去了,叫人很是着急。一路走来,发现有一些石板边上被拱出了几个凹陷的泥坑,那是野兽刨过的痕迹,这对石板的安好造成了威胁。</p> <p>高大的树木变成了低矮的灌木,芒草恣意,路快要被野草吞没了,橙红的野灯笼在野草丛里掩面而笑,右手边有一条长长的大石磅,难道上面有人家?</p> <p>一个右拐弯,果然有石条硬撑着的门框出现,这里就是石门岭岭亭了。</p><p>三号车女司长石榴花开</p> <p>这个路亭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步云亭。如今在杂草中路亭只剩断壁残垣。</p><p>萍姐与梦竹</p> <p>红蔷薇</p> <p>紫队正在认真研读碑刻内容。</p> <p>三号车司长虹溪君</p> <p>红蔷薇考察细致</p><p>从墙内地面看,路亭面积比较大。有边门通向右边空地,入目藤萝密布,野草丛生,用脚拨开草窠,发现有断砖碎瓦,想必是倒塌了的寮房吧。</p> <p>轻舞飞扬的凤凰如此专注。</p> <p>有六块碑刻,有一块镶嵌在墙体里,还有一块已经断裂了。大家在此逗留许久。我认真看了这些碑文,有些繁体字不认识,不好意思说😄历经多少年的风雨侵蚀,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其中四块是讲修岭路的,两块是捐助施茶的。“茶园碑记”石碑和“万善同归”的功德石碑刻记录着先人因茶结缘、修路建亭、乐善好施的善举!</p> <p>茶缘碑记</p><p>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石门一岭行商过客往来于斯,未有不叹山峻而崎岖者也。况当炎蒸盛暑经历者,谁无望梅之思,爰邀同志共结茶缘,捐资助产,勒碑志名,庶几永垂不朽焉。”</p> <p>万善同归</p> <p>两个小窗户很有特点。</p> <p>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走得进程也快慢有别。前面紫队和冯荣辉走得忒快,后面的驴友估计还在路亭探究,我和红蔷薇被搁置在中间。下山的石阶好像有些陡滑,而且路面不太平整,石板的枯树枝里混杂有许多滚落的小碎石,所以每一步都需要小心。</p> <p>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人走过了。</p> <p>我越走越快,想快些追上前面的队伍,突然发现有道石门堵在眼前,莫不是因为这个,此山才唤作石门岭,走近细看,原来是石头垒成的门框,两边还有石头墙基和供人坐歇的石条,原来这是一个废弃的路亭,比较窄小,古道穿亭而过。</p> <p>下半山古道附近,林木已然被砍伐,长满了密密的芒草,如果不逐年清理,古道有很快被淹没的危险。</p> <p>这里是古道下山的出口处,两棵杉树下蕨草窠里,石板古道静静敞卧着。山谷里一条宽阔的泥土机耕路覆盖原来的石板路。大概是当年采伐树木方便运输开挖的,大肆砍伐,又淹没了古道,如今又遭冷遇,其实是浪费资源。</p> <p>沿着马路继续行走,看看传说中的石门到底在哪里?石门没有看到,倒是发现两座石桥。一座是两米长的独石桥,与新建的公路桥并排站立着,算是很幸运地被留存下来了。</p> <p>单块的石头桥虽然不是气势如虹,但让人感觉别有风姿,三号车司长虹溪君与石榴花开不禁双双起舞。</p> <p>第二座古桥是石拱桥,老桥新用,桥面上铺满了沙石。我和紫队特意下到河边去拍摄的。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从那些天然石块和建筑方式看,已经很古老了。</p> <p>紫队朝树上拍啊拍的,不知是什么,很好奇,过去一看,的确好玩,像极了一个动物头像,眼睛栩栩如生。</p> <p>走了三里多路,来到一个小山村,这就是石门坑,是石台县琏溪的一个自然村。山外的柏油马路与我们刚走过的沙石土路汇合于桥头。</p> <p>山清水秀</p> <p>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p><p><br></p><p>几幢房屋沿河一字排开。有一个大姐在屋门口水泥坦上晒玉米,我与她攀谈了几句。得知石门坑有十几户人家,有孙、汪,李几个姓。沿河出去外边的几户人家大都姓李。石门在村口外边,因为修筑公路,当时没注意,毁掉了,好可惜。</p> <p>其中一栋房屋里走出一位大妈:太热了,进来坐坐歇歇。我们也毫不客气,三三两两走进屋子里。这是一间砖木结构的老式房子,堂屋里桌椅摆放干净简洁,大妈一身上下也收拾得清清爽爽,看了很是舒服。大妈不慌不忙地到后堂厨房里捧出热水瓶给大家添水,拎来一叠椅子,一只一只拿开给大家坐。交流中得知大妈89岁高龄,大家惊讶不已,耳不聋眼不花,普通话说得还顶呱呱。她娘家姓张,夫家姓汪,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和老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石门坑汪姓是从婺源迁居至此,逐渐开枝散叶的。大家纷纷与慈祥温和的老人合影留念。祝愿老人健康平安!都市人常常探究养生长寿秘诀,老寿星那温和的面容给了我们以启发,除了空气好,水清新,乐观的心态,友善待人,方能“形与神俱,终其天年”。</p> <p>十点二十分,我们原路返回。一路上听知了狂叫,听溪水欢唱。</p> <p>反向走古道,阳光更加炽烈,没有过午,地表温度还不是很高,没有热浪逼人,但还是要注意休息,调整节奏。当天第一次歇力。</p> <p>回到山坳路亭</p> <p>路亭残垣边上有野杨桃在灌木林间的藤蔓上零星的散落着,一颗颗怪诱人的。</p> <p>下坡的时候才发现,靠埠头这边的半山腰也有一个路亭。早上闷头闷闹地走,没有看到。</p> <p>踏着穆青石板,静下心来,你能感知它强有力的脉搏跳动,恍惚间,你看到了那些来往客商、贩夫走卒穿越时光般活生生的擦身而过,渐行渐远。</p> <p>这是驴友“咖啡的味道”,喜欢摄影,擅长微视制作。</p><p><br></p> <p>快到埠头的时候,咖啡的味道发现路下山涧边有几朵喇叭形状的花,很漂亮。</p> <p>这是咖啡的味道拍到的那朵花。回来查阅,得知花的名字叫“羊乳”。</p> <p>驴友HYX对老房子很感兴趣。</p> <p>跨过门槛,只见地面上有古老的图案。</p> <p>这种木头结构的房屋,很是少见,天井也自成特点。</p> <p>天井下,不是平常徽州这边凹进去的形状,而是与堂屋地面是一个水平面上的,角落里分布着形状不同的排水口。</p> <p>正午时分,我们在一个主人叫王金贵家的老房子里吃着自带干粮。主人提供场所,提供热水,真是善良热情。阳光坐在上屋头,大概体会到了“待女婿”的乐趣,脸上乐开了花!</p> <p>饭后,紫队继续探访人家,了解民情。要离开了,大家磨磨蹭蹭的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p> <p>继续开车十公里左右到孙村看旋溪塔。</p> <p>旋溪塔,位于柯村乡三合孙村旋溪河畔,是一座以砖为主体的锥形宝塔。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丰元年(1851年)孙村合族集资重修。塔共五层,高18.9米,以琉璃宝瓶为塔顶,刹高3米。塔底层有一拱券塔门,门楣刻有“溪山钟秀”四字。塔内有夹壁墙甬道!砖砌阶梯,共48级,螺旋而上,每层均有神龛。塔周围地势高峻,面村临溪,环境清幽,松竹环抱。(来源于网络)</p> <p>过桥后右上,茶叶窠里有一段陡陡的水泥浇筑的石阶路,融入石板横培路。右转就看到了杉树枝下白白的一面塔墙。</p> <p>塔前有碑文:《重建宝塔碑记》</p><p>“相与登绝顶而望曰,立千仞之峭壁,环九曲之溪湾,烟村深锁,图画天然。放翁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为我旋溪纪胜矣。”</p> <p>因为里面蝙蝠很多,我们只上到了第二层,就怯步不前了。在塔下外围,迎着太阳的强光仰望着,耀眼夺目。</p> <p>抬头几番寻找,并没有看到“溪山钟秀”四个字。</p> <p>孙村路边的老房子。</p> <p>参观皖南红军医院孙村分院旧址。(孙氏宗祠)孙家村是一个有着300多户的深山村落,绝大部分人都姓孙。村里至今留存着孙氏祠堂,由于地处深山,祠堂已经年久失修,有些破败,有些寒酸。</p> <p>祠堂有三进</p><p><br></p> <p>进门右侧边角里摆放着一个老物件,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猜猜看。问了一个当地老大哥,说是过去制作茶叶用的。</p> <p>第一进里是一个大天井,这和我们绩溪祠堂格局大体相同。我喜欢看天井外那些流动的云,此刻它在空中飘过,瞬间给这个冷清的祠堂平添了一份生动。</p> <p>天井又像一面巨大的容器,将村庄对面的山头,将空中停留的云朵吸纳进死寂一般的祠堂中。</p> <p>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p><p><br></p> <p>走进祠堂第二进,好像刚刚清扫过一样,剥落的墙体上霉斑点点,墙壁上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的图画和文字显得何其珍贵。</p><p>看到图中的楼梯据说这是通往第三进的通道,原来里面供奉的是先祖的神像。瞄了一眼,新修过了,焕然一新,前面两进的风格过于迥异。</p> <p>孙村水口的古树和红色旅游宣传广告语</p> <p>南江鱼儿:一颗红心忠于党,爱山乐水苦也甘。</p> <p>中国传统村落——翠林</p> <p>翠林村附近的古树叫“麻栎”,紫队很麻利地看了一眼麻栎树就回来了。</p> <p>东坑风光摄影点。少停,下车拍照。</p> <p>咖啡的味道制作的小视频</p> <p>到上东坑,三个司长慢慢把车挪移到前方,其余沿着石板老路步行。这个两面通风的门楼是东坑的老建筑。</p> <p>东坑凉亭</p> <p>修缮中的李氏宗祠</p><p>一号车和三号车都已往前开,我们在最后,老李从车窗看见了这个跟别的老房子不一样的建筑,屋脊是圆弧形的,一定不能错过。荣辉哥很有默契地停车了,走近一看,居然就是李氏宗祠,奇怪了,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祖先提点?好灵光哦!</p> <p>蓝天白云无意间从天井渗了进来。</p> <p>这是咖啡的味道在东坑附近拍摄的,美极了。</p> <p>鱼龙古道</p> <p>石板路平铺着窄窄的,长满了草,大家走了一段就回来了,合了个影,算是怜惜地看了一眼。</p> <p>合影</p> <p>下东坑村的路亭,新修过了。</p> <p>路亭里的小窗户</p> <p>下东坑的老房子</p> <p>可能是过去的老茶厂,屋顶有些特色。</p> <p>下东坑路边的古树,四百多年的树龄了。</p> <p>黟县柯氏宗祠位于黟县柯村乡。柯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柯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仪门、享堂、寝堂组成。仪门重檐翘角,前檐下设有木栅栏,内设门坊,大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宗祠总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端庄古朴。</p> <p>门上挂着锁。鱼儿和阳光“YX”去公关联系,寻找开门人。我们在门前溜达。</p> <p>三个兵哥哥情不自禁向英雄致敬。</p> <p>两条河在这里汇聚,水面静静的像明亮的镜子,亭阁,小桥,蓝天,白云,房屋,柳枝,绿草,全部倒影在水中,满目的诗情画意。</p> <p>咖啡的味道,为大家抓拍,留住美丽的瞬间。</p> <p>咖啡的手笔</p> <p>柯村河畔,风景如画。</p> <p>石云桥</p> <p>依山傍水,美丽柯村。</p> <p>公关成功!有人来开门了。参观柯村暴动纪念馆。</p> <p>  红色胜地柯村素有“皖南瑞金”之美誉。纪念馆不仅是展示历史的地方,更是教育后人的大课堂。</p> <p>那些来来往往飘动着的云见证了一切</p> <p>中厅展示有红军革命斗争文物,烈士遗物、红军使用过的枪械、弹药等革命历史文物。前厅、中厅四周布置有当年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领导农民举行“柯村暴动”、创建皖南红色苏区的斗争过程,及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柯村红色苏区休整,并向群众发表革命形势演讲的过程。中厅堂上挂有“柯村暴动”形势图和太平中心县委组织机构、皖南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简介图。</p> <p>中厅到后厅要上石头阶梯。</p> <p>后厅大堂陈列</p> <p>河畔垂钓者</p> <p>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柯村休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是方志敏对柯村苏区指导工作时提出的“手握搀枪,任他风暴”八个大字。</p> <p>步行前往对面的村庄,寻找方志敏行居所在地。</p> <p>竹柯</p> <p>“当红军最光荣”,这就是当年方志敏居住过的房子。</p> <p>房屋前面荷叶田田,只有一朵荷花亭亭玉立。</p> <p>萍姐请客请大家吃绿豆雪糕,真清凉,成为一道令人回味的人文风景。</p> <p>回程路过美溪,瞻仰美溪口烈士陵园</p> <p>半睡半醒间导航强烈的要求给震醒了,“掉头,前面一百米请掉头”,没错啊,前面的是阳光的车啊?难道有快捷之道?还是相信阳光吧,紧紧跟随。车子停了,居然还要再去看风景,已是五点五十,太阳挂在山头,马上就要落下去了。有些累了,有些饿了,也有些不解。😄</p> <p>我在后面慢慢踱着,一串艳丽的凌霄花,瞬间抚慰了我的疲惫。</p> <p>村子的入口处就看到小河弯弯穿村而过,青砖灰瓦的民居和店铺都沿河而建,田园风光与徽派建筑交相辉映。远处一山矗立,如屏如风。</p> <p>古廊桥</p> <p>石板桥</p> <p>傍晚的光有些昏黄,夜色渐渐朦胧。</p> <p>屏山拱峙</p> <p>黟县有很多古村落,比如西递,宏村,都很出名。此刻我突然觉得名气越大未必越好。屏山位于黟县城东四千米,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子之所以叫“屏山村”,是因为村北的山形状如同一面屏风,依山面水的屏山村也是一个风水非常好的地方,村子已经有了1100多年的历史。在黟县中,很多村落中的姓氏都不一样,屏山村的姓氏大多为舒姓,这里又因为古建制为黟县九都,所以又被称为“九都舒村”。(百度)</p> <p>葫芦井</p> <p>这里可以看到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的徽派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沿着巷弄走,发现了许多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主要原料和木建筑为主。</p> <p>特殊年代的标语,如今反而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p> <p>古民居与花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慢生活情调。</p> <p>在屏山村保留着很多古建筑和祠堂,这其中就以古色古香的“舒光裕堂”为代表。舒光裕堂是我国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明代宗族祠堂。</p> <p>精美的彩绘</p> <p>仰望凝固的建筑,你会听到它无言地诉说,每一幅木雕,每一块砖石,倾注着多少匠人们的心血。静静地凝视,细细的品悟,那些远去的过往,那些暗淡了的岁月,经过了今人的心灵擦拭以后又渐渐明亮起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注目与回味。</p> <p>向往这种慢时光生活</p> <p>在屏山有一广告语:“无论画家和摄影师如何的描绘,都不如那一座屏山为名。”回走的路上,遇到了一拨又一拨前来画画写生的大学生。</p> <p>再看一眼廊桥</p> <p>站在廊桥上,看到屋角的霞云,忍不住吟诵起,徐志摩的诗句:我悄悄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p> <p>屏山村完好的保留着许多古民居和不少名胜古迹,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太阳落山,倦鸟归巢,景区人员也夜幕归家,我们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用时五十多分钟。回到车边,南江鱼儿,像是感谢大家为她看了风景似的,每人发了一个月饼,一直甜润支撑着我们似箭般的归心。</p> <p>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烟尘中,有的荒废了,有的破败了,但唯有闪亮的东西依旧闪亮。</p> <p>黟县的西递宏村很出名,然而,此刻,我觉得屏山更美!西递宏村,游人如织,商贾云集,太过喧嚣,而屏山村相对人少,而且大多是手推画夹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屏山远处有巍峨山峰,进村有小桥流水,民居有花有草,漫步在幽幽的巷弄里,更有一种“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的悠闲自得。难怪今天紫队路过屏山附近,按耐不住,宁可饿着肚子,也要下车一饱眼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