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感(三)

周春

<p>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p> 在明亮的煤油灯下,延安杨家岭窑洞里毛主席说着一口地道的湖南官话正与斯诺谈笑风生,旁边坐着蒋介石的奉化同乡担任翻译,他就是被毛主席评价“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的吴亮平。而斯诺戴着一顶帽徽上镶着红五星的八角红军帽面带笑容记着笔记,经常蹲在不见阳光的窑洞里,陕北的小米粥就着咸菜窝窝头把他养得白白胖胖。</p> <p>  “咔咔咔”坐在监视器旁的导演连忙喊停!</p><p> “演毛主席的男主角好像哪里不对头?奥!对了,毛主席没有抽烟哇?”</p><p> “道具道具快拿支烟来,还必须是骆驼牌滴!”</p><p> ……</p><p>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p> <p>  经过查询毛主席在1937年1月13日下午率中央机关由保安县移往延安城,而斯诺第一次去陕北的时间是1936年7月到10月,毛主席是在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保安(志丹县)接见了斯诺。</p><p> 可以证实斯诺第一次西北行没到过延安城!</p> <p>  以下是有关本书内容以外的冷知识。</p><p> </p> <p>  初版《西行漫记》除了有关西安事变和《关于朱德》部分引用了尼姆·韦尔斯的笔记材料以外,其他都是斯诺亲自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这里扉页上写的“献给尼姆”,尼姆即尼姆·韦尔斯(Nym Wales)女士也就是斯诺第一任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尼姆这个笔名也是斯诺帮她起的。</p> <p>  封面上的吹号者:</p><p> 吹号者原型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江西省兴国县樟木乡人,他当时正在指挥战士训练,给号兵示范,被斯诺拉过来拍的照。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与斯诺同行的还有黎巴嫩裔美国人医生马海德,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p> <p>  翻译吴亮平:1908年7月24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吴家埠村。1919年考入上海名牌中学南洋中学。1925年11月,在恽代英推荐下,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p><p> 后参加长征,斯诺来西北时负责接待,并担任毛泽东同斯诺谈话的翻译。</p> <p>  斯诺及其第一任夫人海伦都曾在不同场合承认,影响他们最终驻留中国、促成《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宋庆龄,二是鲁迅。后来海伦1937年也到访了陕北根据地,发表了《红色中国内幕》(续西行漫记)。</p> <p>  斯诺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现在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p> <p>  赛珍珠的《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p> <p>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的社会反响:</p><p> 1937年此书出版后,有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加拿大的诺尔曼·白求恩和印度的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p><p>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一出版,就像一道强烈的光束,在黑夜中照亮了一代青年人前进的道路,影响了一大批热血青年走上抗日前线和奔赴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它的出版也影响到了海外爱国华侨,他们纷纷为抗日战争出钱出力,有的回国走上了抗日的道路。</p><p> 我的老乡无锡荡口古镇的华君武先生也因此来到延安。当然还有一些投机份子、野心家也来到延安粉末登场如Miss L等人。</p><p> 通过此书的介绍,从此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世界这个舞台中心,领导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解放全中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