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前言:</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飘着栀子花香的的年纪</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文/李春</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十三、四岁是花一样的年纪。那时,我在油田中学上学。</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的教室后面有一片小山林,小山坡上长满了野草和树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几棵栀子花树很随意地和野草、杂木丛生在一起。从来没有人给她们浇水施肥,却总是盎然生机。好在树木不会像人一样斤斤计较,栀子花树每年的花期都在六月底如期而至。每当此时,我总会摘下一朵栀子花,别在胸前的扣眼里。花瓣上带着露水,花香也溢着甘露味。有时候,掐一两枝花带回教室,插在空墨水瓶里,再在瓶里灌上水,摆在窗口,伴着一阵一阵夏天的风,沁脾的花香吹得满教室都是。正当妙龄的女老师走进教室,望着窗口的栀子花会嫣然一笑,羞答答地低下了头;血气方刚的男老师会吸一吸鼻子,问道:“什么东西这么香啊?” 然后,同学们便会七嘴八舌地抢着答话,还有男生趁机捣点小乱,这时大家最开心啦;也有老师完全无动于衷,好像闻不到这柔柔的花香……用这样的方法,栀子花可以养好几天,教室里可以馨香几天。那时,在少年的青涩审美里,这也许就是全世界少男少女们最美最青涩的味道吧。</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教室后面的那一片小山林,总在六月里飘着栀子花香,那是我少年时候的读书乐园。这里于我而言,它就是一个天然的阅览室。没有同学的嘈杂声,不用担心挨老师批评看课外书,还可以呼吸青草和花香的芬芳。每当春天来临,听着蛙鸣,斜椅在青翠的山坡上,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夏天的时候,与蝈蝈儿为伴,躲在树荫下纳凉、读书;秋天,踏着夕阳上山,仰望繁星点点,幻想着有朝一日跨出这大山,迈向山外;冬天的时候,躺在枯草上,沐浴温暖的阳光,欲展翅高飞……就在这样一方自己的小天地里,我第一次读完了《青春万岁》、《红岩》、《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次握手》、《卓雅和舒拉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家》、《春》、《秋》、《二十六号房间的脚步声》、《无头骑士》等,以及父亲为我订阅三年的《少年文艺》。甚至还偷偷读完了父亲订阅的每一期《人民文学》,还有一些已经记不住书名,也记不得内容的书籍。</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就这样,花香和书香的味道弥漫了我三年的初中时光。</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今,当初老别着山花的小姑娘已经青丝染白霜,当时的勃勃茁壮少年也已两鬓如霜。少年时代虽已逝去,但心底的花香还是一如既往的纯馨,温温柔柔,正如同学们的友谊,历经三十九年的春秋,仍然历久弥新。</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夏未秋初,似一泓深潭,平如镜,意幽幽,清澈见底而不知有多深;初秋,似一杆残荷,自挺立,韵无穷,结一个莲蓬心虽苦却圣洁清净;初秋似一叶红枫,艳如火,情依依,蕴含着对春夏的美好回忆。2020年8月8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一场旷世疫情,让油中八一届师生第四次新春团拜活动推迟了整个春和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下午四时,座落在后河畔人文谷的庐陵老街在暖阳的辉映下尤显金碧辉煌。悠悠白云将阵阵柔风迎进了聚友楼,热情似火的缕缕光辉把油中八一届师生们陆续请进了楼里的会议厅。刘清生老师来了,刘学亮老师来了,郭发保老师来了,罗金保老师携师母来了,还有毕业三十九年未曾谋过面的周拾基、彭美秀、彭金根、陈小林四位同学也来了……寂静的会议厅顿时人声鼎沸,久久凝视着的眼神、紧握着的双手、互贴着的胸膛,似在倾诉着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师生之情。熟悉的学名一个个跃然在签名墙上,喜悦的泪花飞舞在厅中,联篇的思绪穿越聚友楼,翱翔在老街上空,乘着朵朵白云,飞向了桐江河畔的那青山脚下……</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1978年至1981年就读的油田中学老校址地处当时的油田大队屋场生产队靠南边的一个山脚下,由两栋平房教学楼、两栋青砖祠堂教工、学生宿舍和一栋食堂兼养猪用的矮平房组成。祠堂均坐西朝东,中间靠山脚北南相连一栋约8个教室(其中靠北二个常用于初三男生宿舍)的矮平房,前面是一个不太正规的操场,平时体育课、开运动会、做早操就在这块场地上。操场中间竖立着两个有点破旧的篮球架,这就是学校唯一的一个篮球场了。靠南端有个沙坑,跳远、跳高时都是往这个坑里跃。操场北端靠学生住的祠堂旁是公社的敬老院,平时住着全公社的孤寡老人和孤儿,东南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远处隐约可见田里、雁洲、屋场等生产队。平时我们在田野埂上散步、听蛙鸣、抓蛐蛐,难得的娱乐活动是晚上不用上晚自习,扛着课櫈,从田埂小路步行去油田公社所在地看露天电影。每当这时,作业可以缓交,这是我们那时最幸福的时光,哪怕这部电影已看过无数百遍。</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学校操场应该是平整耕地形成的,土地松软肥沃,一段时间后会长满杂草,野菜,必须要定时清除,所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雷打不动的就是全校打扫除,除草、拔杂树、清扫、冲水沟等。这远远不够,以后的劳动课也基本上要不时做这些事,因为黑土地上的生物滋长的实在太快了。当然,劳动课还不全是这些,有时得帮敬老院的老人们插秧、割禾,女同学还得不时帮着拔猪草,最辛苦的是跑到十里外的水库上去砍柴,那时的食堂蒸饭炒教职工的菜全是烧柴,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砍柴任务,这对我们这些年龄稍小、还没发育全的学生来说简直要命。如今,原先的操场上栽满了松树,油油葱葱,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尊尊挺拔屹立的卫士,替我们守护着这块曾留下我们无数欢乐和泪痕的“家园”。</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穿过教工宿舍楼和一小块空旷地,最南端是一排由西往东延伸的拥有3个教室的平房,这是当时我们初三年级的教室。最东端教室前有一口当时学校唯一的生活用水井,这口井留下了我们早中晚掏米、洗刷、饮用的足迹,直到现在这口古老的井还静静地躺在杂草丛中,井水还是一如既往地清澈,井底不知有多少当时不小心掉下去的搪瓷碗、缸、桶等,现在若去打捞,定会是件件珍藏品。井后是几间用红砖砌成的养猪栏,那时学校也会养几头猪,用于改善教职工伙食,我们学生则只有拔猪草、上山砍柴的份了。紧挨着猪圈的是一栋不长的既象平房又似木棚的食堂,由南往北伸展,紧挨着教职工宿舍。在这里,因老被学生无故端走蒸好的米饭不知流下了多少伤心的泪。食堂、教职工宿舍、食堂对面的西山和初三教学平房围成了一个天然半密封场所,起初山脚靠教学楼西端本有一条出路,后来建了个厕所把路给堵住了。初三整学年,我们除睡觉外,基本上在这个小“园子”里学习、娱乐。那片后山当时是我们闲时看书学习的好去处,那里有各种花、树和鸟,坐在树丛花儿下,清风吹拂、闻着花香、听着鸟鸣,心情大爽,甚是惬意。我的知识也是随着这满山坡的树叶由黄转青而变得越来越丰富了。这块遍布我们足迹的山坡如今满是翠竹和苍劲挺拔的青松、樟木,迎风飘展,随时恭候油中的学子光临。</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学校坐落在山脚下,周边不是山就是农田,没有扩征校园的余地,加上用水短缺、后山没有围墙、校舍破旧、缺少运动场所等原因,经上级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在油田镇政府所在地猴仔形规划并新建校区,于2006年2月正式迁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目前,老校区的断墙残壁还依稀可见,那两栋老教学楼凄凉地躺在在杂木丛中,那口老井龟缩在杂草堆里,那个食堂、猪圈还在凉风中瑟瑟颤抖,可惜的是教职工和学生住的两栋古青砖祠堂已被拆除,让人唏嘘不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逝去的油中老校区,岁月苍伤了它的容颜,但油中精神永存,后山上的翠竹和古松定可以作证!</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请大家换好统一着装,别好纪念徽章,领取喜庆围巾后去畅游庐陵老街,领略庐陵古老文化气息。五时半在此集合,活动仪式正式开始。”随着本次活动组织者刘蓉梅、刘军、彭小春等同学的召呼声起,把我们从回忆中唤醒,三五一群、如影随形地去老街进一步寻觅儿时的记忆。</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状元耀千秋”。这天的下午,夕阳妩媚、风和气爽。地处古后河绿廊处的吉安庐陵老街略显静穆安详、平日里热闹非凡的各式古色古香的店面整洁干净,清一色的木门和木窗雕刻着各式图案和字体,好似为我们油中八一届师生期盼已久的相聚刻意装扮了一番,同时又给我们一种穿越到了古代的感觉。</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老街是由青砖灰瓦盖成的三层房子,一座座的房子连在一起左右两边各一排,行成了一条由西向东展延的长长的街。吉安自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之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多进士”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里从古到今分布了276座书院,孕育了17位状元;涌现了一大批如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邦义、解缙等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而状元楼作为庐陵老街一个重要文化景点,饱含了庐陵老街的文化底蕴,是吉安人奋发图强铭志崛起的标志,也是庐陵老街的地标建筑和文化体验新标杆。</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无数文人先辈迈进考场,有不少喜中状元,一举成名。庐陵文化秉着千年同一的文脉,有着千年传承的状元基因,崇文重教氛围浓厚,庐陵才子层出不穷。地处庐陵大地的油中历来尊师崇文、深耕状元文化,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报效家乡、报效祖国。</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状元街凸显以文昌文化体验为主的状元楼、进士第、文化展示馆、书院及古玩字画、珠宝黄金交易场所等;钱市街展示以商贾精神传承为主的关帝庙、老商号、各县会馆、各县名优产品及企业接待展示中心等;甜爱街体现以甜美生活为主的吉庆堂、婚庆客栈、爱情邮筒、微电影拍摄基地、特色喜宴餐饮经营等。尤以吹糖人引人注目,一个小小的糖让师傅吹出栩栩如生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虽还未到下午5时,但庐陵老街夜市码头就已经开业,地地道道的夜市味道顿时四处弥漫。羊肉串、大油边、扇贝、熟筋、排骨串...... 让你大饱口福;麻辣烫、鸡架、炸串、抻面、豆皮、冷面...... 让你口水直流;夜市中亲切的香味、辣味引爆蓓蕾,让你魂牵梦萦。</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骑上夜市码头旁边塑雕的骏马,坐在雕刻的船儿上,瞧着雕像人肩扛背驼着的腊肉、火腿,让人垂涎欲滴,仿佛又回到了桐江河畔的故乡,回到了那日思夜想的初中岁月,酸菜、萝卜干陪伴了大部分同学初中三年,父母自腌的火腿和腊肉的香味只能在梦里闻到,只能回家时偶遇贵客来了才能品尝的到。</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我们这些农村家庭普遍孩子多,收入也不高,上初中的时候,家离学校远的,就寄读在学校。住在学校的集体连铺宿舍,日子真叫一个艰苦!在校每餐吃的都是萝卜干、酸菜。其中,有不少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而中途缀学。</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记得那时候,周日下午就要返校,临走前,母亲把腌好的酸菜从大缸里拿出来,洗洗切成丝再剁碎,滴上一点油,再放上点儿辣椒,炒完了,装入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搪瓷缸里,合上盖,用手帕系牢,再放入泥龙网兜里,早早地扒拉几口饭算晚餐,一手提着菜,一手提着一周的米,一边抹着思乡泪,气喘嘘嘘地赶赴学校上晚自习。</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刚上初中那会儿,有好多同学自己不会蒸饭,有的蒸饭不淘米,有的不加水,有的把握不好水的多少。要么太干要么太稀,还有些调皮的学生会特意倒掉你碗里的水,让你吃夹生饭;或在你碗里灌满水,结果稀饭、米饭、稠饭三不像;更可气的是饭碗老被人家无故抢走,只能饿肚子。所以,当时的搪瓷饭碗,大家都有自己的标记,比如刻上自己的姓或特殊符号。最难熬的是冬天,要用冷水淘米洗饭盒,太阳一出来,手上的冻疮被毒的又痛又痒。</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每当早、中、晚,出完早操或上完最后一节课,我们得迅速冲出教室,扑向食堂,否则自己的饭碗很可能会被别人偷偷端走。那时懒得掏米蒸饭的学生大有人在,有些也是因为自己掏米时水量没把握好,太干或太稀而端走别人的。蒸饭都是用木架,自己将淘好米的饭碗放在木架上,到时食堂师傳和值日生再将十几个木架抬至柴火灶台上叠放堆架,过不了多久阵阵饭香溢出,诱的同学不停张望,上课也心不在焉。时不时蒸气夹杂着木架边缘脱落的木屑滴落在饭碗里,瞬间变成黄黄的气水泡镶在米饭表面,用膳时我一般连同木屑一并弄干净了才敢吃,而一大碗米饭也就只剩下不到半碗了,上课时老饿的肚子咕咕叫。摆放在木架边缘的饭碗这种现象出现的更严重,所以我们放置时尽量往中间靠,但好多情况是,碗明明放在中间,端饭时却看到一面的气水泡和木屑的饭碗静静地躺在木架边缘,不知哪个调皮学生调换了位置。</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逢星期三,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方便住校的学生回家拿菜,但晚七点前要赶到学校上“晚自习”。我家与学校距离有近七里,途中要经过三里山路,听说山林中有老虎,路旁还有很多坟墓,加上又没伴,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周六带上一周的菜和米,周三很少回家炒菜,若天热菜变质了,才偶尔回一二次。每次都是含着眼泪返校,特别是途经那段山路时,头也不敢回,小跑着通过,生怕后面有什么猛兽、鬼怪跟着。有时遇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父母会伴我过完那段山路,到了龙洲桥,凝视着我过了龙洲坳,才忧心忡忡地折返。</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候日子过得是紧巴巴的,基本上不会有零花钱的,所以学校也不会有小卖部,家里有吃商品粮或社办粮的学生条件大都较好,中午会不时去油田街上买点零食解解谗,而象我这样祖祖辈辈种田的贫农小孩,只能跟在后面过下眼瘾。那时最梦想的就是有个糖包子吃了,上初一时的一天中午,在油田街上闲逛碰巧遇见我父亲在公社开三级干部会,特意带着我到油田供销社排了好一阵子队,从内衣口袋摸出不晓得放了多久的皱巴巴的2毛钱和半斤粮票,买了4个糖包,用报纸一裹塞给我道:天冷了,要吃饱,晚上要盖好被子。我心里一热,小心翼翼地紧紧揣着还有热气的四个糖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不知从哪里突然窜出的人抢走。带着一种酸酸的感觉回到宿舍,将四个糖包放在樟木箱里最稳妥处,还不忘用书盖严,再上好锁,反复检查确实锁严了,才安心去上课。</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晚,下晚自习后躺在楼板连铺上,度过了初中时期最幸福的一夜。夜深人静像往常一样思乡快流泪时,悄悄打开铺边上的樟木箱,小心翼翼地掀开报纸,端详着那四个已有点发硬的糖包,闻一闻,扳下一小块,塞进嘴巴,细细地嚼碎,生怕不小心一口就吞了下去。品味着它的香和甜,真是家乡的味道!如此连续数晚直到周未,剩下的舍不得吃的二个糖包已硬梆梆还略有霉味,才带回家交给母亲蒸软后晚上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品着。哥哥妹妹和我一样肯定也是第一次吃糖包,这时,一直坐在一边端详着我们吃的母亲突然低下头偷偷地抹起了眼泪,霎时,一家人都眼泪汪汪起来,还有父亲轻轻的抽泣声……</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类似的事在初二上学期还发生过,同样是中午在同样的地方,遇到基本不上街连钱也不会数的母亲,见到我可怜巴巴的东瞧瞧西望望,不知哪来的勇气买了几根黄金条让我带去学校改善伙食。对一个天天吃酸菜、萝卜干,年龄只有十二岁就单独外出学习生活的我来说,能吃到在家从没吃过的黄金条,确实不亚于现在的人吃一顿山珍野味。连盐巴也舍不得洗净,每餐拿出一根咬上几口,于是饭也下得快,剩下的又用纸包好放入樟木箱锁牢。这一周用米量也格外大。</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当时,最快乐的莫过于是看到初一、二教室走廊尽头拐弯处那块黑板上郭发保老师写的通知:“今晚不用上晚自习,去油田公社看电影。”那时乡下基本没礼堂和电影院之类的,是由公社“放映队”,轮流在全社各地放露天电影。吃过晚饭,同学们成群结队行走在田埂路上,去往公社所在地看露天电影。只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远处传来“发电机”轰鸣声,公社空旷边缘处,有两根大树桩,中间系一银幕。这时,喇叭里传来了放映员的喊声:“请大家安静,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今晚第一部影片是纪录片——爱护青蛙,第二部影片是——渡江侦察记,渡江侦察记是跑片,要是片子跟不上,请大家谅解。”“跑片”就是两个地方放同样的影片,共一个片子,放映时把时间调节好,由骑着自行车的“跑片员”来回取送,有时看完一部片子,因放映故障或时间没把捏好,得等上半个多小时,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毫无怨言地等,哪怕这部影片已看过多次。</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初中时都是一天一天数着希望快点到周末,周一盼周三,周三盼周六。周六上午上完课就归心似箭,三五一群提着空菜缸和米袋朝家里方向赶去。回到家中哪怕得上山砍柴、下地干农活也是高兴的,因为离家一周了,家里的父母多少也会炒几个土鸡蛋,给我们加加餐。</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初三下学期,是初中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我们会学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个“早”字,也会靠在课桌上或拿几条橙子拼在一起睡午觉,晚自习时,同学们点亮煤油灯,复习功课,大部分同学都要到十一点钟以后才睡觉。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温习功课,涮口兼喝水用的搪瓷缸就放在课桌斗里,初三教室前面就有一口饮用吊水井,洗涮饮用很方便。空闲时,女同窗战友也会三三俩俩偷偷溜去公社附近的九龙照相馆留下几张倩照,并在相片反面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上诸如“同窗战友情深似海”之类的留言。可惜,那时大部分学生对学英语有反感,当年有一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 B C,照当接班人”。中考时,英语拉了很大后腿,影响了当年的升学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昨日的青春,回不去的回忆。搪瓷碗、搪瓷缸、米袋、煤油灯、樟木箱和席被,就是我们那初中年代难以忘怀的“六大件”。</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下午5时半,迟到的2020油中八一届新春团拜仪式在聚友楼会议厅隆重举行。主持人刘军同学开场白后,油中八一届校友会旗在刘蓉梅、刘润英、彭小春、彭庆军四位同学的护卫下,庄重入场,刘军和方新法二位同学带领大家唱响了会歌——不放弃。 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直走下去;在一起,不容易,相守更加了不起;一群人,一条心,再苦再累也愿意;在一起,不容易,点亮生命,不放弃。不管多少风雨,我们迎风前进,不管多少失败,我们永不放弃!</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校友会会长张小云同学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光临本次盛会的老师、师母和同学们!向因故未到会的老师、师母和同学送去了温馨的祝福,转达了因客观原因未能赴会的彭四平和王四根二位同学对老师和同学的美好祝愿和热情问候。油中八一届师生,是个不一样的集体,自强不息、团结奋进,除具备浓厚的师生、同学情外,还有缠绵的亲情和缕缕思念之情,就如一个大家庭,大家互助互爱,互相牵挂和念想。</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罗金保、郭发保、刘学亮和刘清生老师纷纷发言,高度赞赏了油中八一届这个光荣的集体,认为这是油中有史以来最有团队精神的一届,并对同学们提出了谆谆教诲,让同学们有幸再一次聆听了老师们的教诲,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三十九年前的那个略显简陋的校园里。</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七、八十年代油田中学的老师来自不同层次,有从乡村小学上来的、有油田“五七”劳动学校留任的、也有从九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转来的、还有从下放知青经短期培训后录招来的。大部分老师遇周未、假期和我们一样,要下田种地,上山砍柴。生活习性、上课用语自然也就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了。那时乡村小学上来的学生,基本上秉行“认字认一边,不用问先贤”的识字原则,而不少老师上课用语也土洋结合,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至今忆起来还会忍俊不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当时,高考恢复不久,乡村中学教师匮乏,很难按课程设置配置教师,很多老师既教数学又教语文甚至政治、地理、历史,但英语是没办法兼的,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从没接触过,只能从市县速成班里选派过来。这部分人大部分是知青,很难适应乡村中学艰苦生活,结果是来来去去,不停地变换,间接导致乡村学生英语普遍差。最终,中考五十分的卷子我只考了十二分,还是连猜带蒙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初一刚进校时好象全年级三个班,我在二班,班主任是刘发生老师,本来是教语文,因代数老师身体有恙,结果刘老师就换成教代数了。每当早读时,刘老师会拿出一卷白纸,上面书写了密密麻麻的代数公式、定理、定义挂在黑板的正上方,让我们背,这倒也好,让我当时就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语文老师则是时任教导主任的郭发保老师,郭老师上课时较严肃,让人敬畏,特别是亲眼见到他因为隍北一位刘姓同学因眼睛小,老师误认为他在打瞌睡,叫他背诵课文,结果这位同学把”认字认一边”领悟的太透彻了,将“抖”字念成“科”,将“吼”字朗诵成“孔”字,结果是被老师揪着耳朵硬生生的罚了一节课的站,还因此尿也拉在裤裆里,让同学惧怕的从此再也不敢坐前排了。每当排队编座位时,这位刘同学老踮起脚尖,明明比我还矮,却老坐我后面,恐怕就是抱着个想法,大树底下好避荫,他个矮,缩在后面省的老师提他问题。当时的英语老师真记不起来是谁(据说是李丽萍,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漂亮小姑娘),只知道她老写满黑板的字母,象蝌蚪,让人头大的痛苦不堪,加上乡下孩子,没语言天才。每当上这门课时,我肚子就痛得想上厕所,一个学期下来,整个课本还似新的,只有封面上留下了“阴沟里去”几个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到了初二,也是三个班,虽说中途重编了几次班,但我一直在初二(2)班,班主任是刘清生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坐靠操场边第二排,前排坐着刘小香和周美秀二位爱唠叨的女同学。每当晚自习时,她们总是叽叽喳喳,于是,我和同座的许春根同学就在课桌的边缘涂上钢笔水,还特意将桌子往前挪,结果两女同学不小心稍后仰,白色的衬衫上留下了一条条墨痕。有时还会将钢笔盖特意拧开,放在课桌边上,笔尖伸出课桌边缘,两女同学平时就喜欢后仰,衣服老沾到钢笔水,一个晚上的功夫衣服就被笔尖墨水沾的麻麻点点了。墨水是没法洗净的,据说两位女同学回到家后,绞尽脑汁发明了用米饭多次搓洗的办法,墨迹才不那么清晰了。以后每当我衣服上不小心沾了墨水,就用这种办法洗,果真很管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开学初,每当发完书,一定要第一时间用牛皮纸或挂历纸包书皮,女孩子一般还会再折4个护角,最后在封皮上用最好看的字体写下科目、班级和姓名,然后是看语文课本里的插图,再陷入想象。忆起这些自己当年用过的语文课本,想起那时用圆珠笔歪歪扭扭写下自己名字的样子,许多早已模糊的记忆也在脑海中变得清晰。还记得那年画在课桌上的“三八线”吧?记得那个总揪女生辫子的男同学吧?记得每次都手牵手一起上厕所的好朋友吧?记得老把“司马光砸缸”念成“司马缸砸缸”而引得同学哈哈大笑的情景吧?还记得那只聪明的乌鸦总用小石子来抬高水位,也是蛮厉害的,不过现在看来,乌鸦明明可以从河边叼来石子,干嘛不直接在河边喝水呢?当然,那时同学们共同的偶像是敬爱的周总理,最喜欢的故事是抗日英雄王二小,晚上睡觉前争论故事情节,会挤破脑袋想当王二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初二数学老师是油田附近的彭国钧老师,一上完课就得赶回家干农活。每次上课时,总见他急怱怱的样子,挽着裤腿,脚穿胶鞋,还满裤腿泥巴,有时还忘了带课本。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老师真辛苦。</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初二还增设了物理和化学课,物理老师是李文奎,化学老师是王乃惠。虽是新增的课,但因为有语文和数学打下的良好基础,这两门课我学起来感觉很轻松,也许是老师教得得法吧,可惜两位老师均已离我们远去了。政治是初一的语文老师郭发保,这个更难不倒我,本身我记忆力就强,基本上是100分。至于英语,是一位外地来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扎着一双长辫子的女老师,老师在黑板上写蝌蚪文,个高胆大的男同学跟在老师后面指着老师屁股不停地嚷嚷,而我,遇到上英语课就肚子疼的老毛病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频繁,老想上厕所。</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到了初三,只有一个班了,才真正感觉到了读书恐怕是真有用。那时除睡觉,连洗脸、涮口、吃饭也在教室。下晚自习课后,还会自觉地点上煤油灯加班开夜车。晚饭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时,会很自觉地跑到后山躲在树丛里静静地争分夺妙看书学习,直至晚自习钟声响起才回到教室。照样是坐第二排,不过是这时坐中间,前排坐的是老在各种竞赛获奖的刘军同学和还未发育的刘细兰同学。班主任李木生老师教语文,数学老师是风趣幽默的王云成老师,政治、物理、化学老师还是初二时的教师,英语则换成了新来的罗金保老师,虽然他很快跟我们打成一片,也很努力,无耐我一直惧怕由蝌蚪变成的青蛙,自然英语成绩不会好。那时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默写不出,更别说单词和语句了,虽然一个不漏地在单词旁用中文标注谐音,早读时也努力地按标注的中文发音去朗诵,总是跑调严重,在同学的哄笑声中只有羞答答地放弃。周未休息时,罗老师来我药元老家办事,同睡一张床也不放过教我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可我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还得不懂装懂,拼命点头说:“知道了,懂了。”其实真的是一知半解。</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些就是三年初中教过我的老师。现在想起来,我才真正领悟“老师就象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涵义,也才真正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谛。</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郭小平、周拾基、彭庆军、陈小林、李春、罗安萍、刘友根等同学的精彩发言引来的阵阵掌声把我们从回忆中唤醒,曾经的懵懂少年现已白花苍苍,曾经羞涩、清纯的美丽山姑现已风姿绰韵。庆幸的是同学们个个还生龙活虎,童心未泯,忆起初中时的点滴充满了向往和不舍。</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初一、二时的油田中学,还没通电(初三时才有),晚自习时,坐在自家带来的煤油灯下看书做作业。到了冬天,凉风习习,加上教室很多窗户没玻璃,风一吹,灯会灭。于是,我们想办法用报纸将窗户糊上,用草稿纸卷个套筒罩在灯上,以防风吹灯熄。就这样在寒冬里每晚自习三节课(每节45分钟,中间有十分钟课间休息)后,才提着煤油灯进宿舍睡觉,并没有现在那种洗刷后再睡的讲究。但有一点,约十五分钟后熄灯钟敲响,得保持安静,不能讲话、谈天,因为每晚有值班老师巡查,一旦发现,会当场训斥,重者第二天罚清早去食堂抬木蒸饭架或罚跑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但也有例外,初三时,很多男女同学都发育或快发育了,虽说乡下孩子单纯,但在这种敏感的青春期,难免会有点想入非非。回到宿舍,睡觉前,年龄大些发育早的男生,会一厢情愿或自作多情地嚷嚷,“某某女生晚自习时朝我笑了”,“某某女生今晚递了纸条给我了”,“某某女生真可惜,脸上长了一颗痣,否则会是100分”,“某某女生走路老扭屁股",“某某女生书桌里藏了块镜子”……在嚷嚷声中又迎来了天明,那时我发育的晚,但也懂些男女情之类的,因为进校时,老师就动员我们去阅读三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里叙述的那种卿卿我我,还真让人心痒。所以趁下课或晚自习时,特意留心观察,发现班里确实有女同学会偷偷照镜子,下课走在校园长廊上,不是一般的自信,好象照完镜子后变美了不少。每当发觉有男同学走在身后说说笑笑,会特意拢下不长的头发,回眸一望,屁股一扭,腰枝一展,害得男生心里痒痒的,而后又爱理不理的自顾往女生宿舍走去,留下一路淡淡的雪白膏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每当清晨5点45分,天还没完全破晓,月亮还悬在校园后山顶上,起床的钟声已被值日老师敲响。睡眠永远觉得不够的我们,赶紧翻身起床,洗脸刷牙,整理被褥,六点前趁早炼钟声响起前准时在操场上集合。由各班挂着口哨的体育委员带领,绕着操场跑步,喊口号。有时晨跑是从学校通往油田公社所在地的田野小路,途经田里生产队,穿过油田街,从屋场生产队再返回学校操场。那个时辰,天还未全亮,田野小道两旁杂草挂满了露珠(遇冬天,则布满了白霜,泥巴路上结满了冰块),有时领队的还得打上手电筒,在各班体育委员“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哨声指挥下,同学们使出吃奶劲跟着齐声高喊,若喊得不响亮,会被不知什么时候从哪冒出来的随队老师踢屁股、揪耳朵,严重的还会被登记名字交由班主任老师以罚站等方式处罚。每当路过村庄时,跑步声、喘气声、口号声引得每家每户的公鸡争相报晓,家犬狂叫,生怕误了主人生火做饭、下田劳作似的。自然,路过处的农舍里煤油灯也渐渐逐次亮了起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有时,也许是为了活跃气氛,也许是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为了突出政治吧,在值班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呼喊“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学好本领、实现四化”、“排除万难,解放台湾”等口号,引得早起的赶集的路人啧啧称赞,我们也越加跑的有劲,步伐更加雄壮,不时还会特意用力噔着地面和青石板,让这整齐划一的声音传向公社大楼还在熟睡的吃商品粮的干部耳里,生怕他们听不见而得不到表扬。有时遇路上有牛屎堆或积水洼地,调皮的同学会特意用力蹬踏,溅起的牛屎渣、泥巴水弄得身边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哇哇大叫,引来了更多的轰笑声……</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一路欢愉一路跑到学校操场后,天刚破晓,太阳从东边探出了半个头,学校的广播开始播放广播体操了,我们每班三至四排列队在操场主席台前(实际上是一长满杂草高出地面约50厘米的方型平面土堆),值班老师站在台上,跟着广播里的节奏开始做广播体操了。“一二一,一二一,立正!伸展运动、四肢运动、扩展运动、踢腿运动、跳跃运动……”虽说不怎么整齐标准,但也是够认真的。这套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一直伴随着我高中毕业,现在很多年未做了,有点忘了,不知还有没有人会做。</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为了油中八一届校友会有个传承,在本次聚会前对校友会领导班子进行了改选。经过油中八一届两会筹备组群同学们的推选,一致同意首届校友会长张小云同学继任第二届校友会长一职。会长张小云同学宣布了油中八一届第二届校友会领导机构和人员名单:会长张小云,常务副会长刘蓉梅,副会长彭建安、彭小春,秘书长刘军;理事长刘军(兼),理事周小平、周宗华、周朝根、胡长根、李春;顾委会主任彭小春(兼),副主任王斌、郭小平,成员方新法、彭庆军、彭秋香、刘润英。任期从油中八一届毕业四十周年庆典活动结束始至毕业四十五周年庆典止。</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当选的理事周朝根同学代表第二届校友会理事成员发言,请大家欣赏发言全稿。</b></p><p><br></p><p><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八月的天空,弥漫着思念的气息,你如那紫色的精灵,把我褶皱的情怀舒展。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回眸,千年的期盼,在这桂花的浓香里,一一飘散开来。原来你就在这里,我拥住了今生的情缘,把八月的天空涂抹得一片湛蓝。从上次油中八一届三十五周年聚会至今眨眼就四个年头,真叹山河依旧,日月无情!但人间有情!师生有爱!同学有谊!今天,我们老师和同学不辞辛劳,顶着酷署,从百忙之中拔冗前来,齐聚吉安人文谷,让师生之情重新绽放,同学之谊又一次点燃。我们在这里携手演绎着八一校友的美好人生,划勒出八一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将永远载入我们人生的旅途史册中。此刻,让我们欢呼!举杯庆贺吧!</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回顾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天,我承蒙张小云会长的厚爱,有幸走向前台与大家共享我的聚会感言。在这里因为我水平有限,才疏学浅,不妥之处,还望老师同学包涵斧正。我不想有华丽的词藻,只想用我的肺腑之言与大家交流,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聊以表达我此时激动的心情。</b></p><p><br></p><p><b> 曾记否?时隔四年前的首次聚会~八一届三十五周年,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81年毕业后,我们各奔西东,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工作的繁忙……,太多太多的原由,师生同学彼此间三十余载也未曾谋一面,真可谓遗憾之极啊!可我却是一个有幸之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张小云同学在吉安的邂逅,同刘蓉梅同学于敦厚的巧遇,偕庆军,刘军同学的邀约。之后,好运连连,由零星的几位同学老师的相聚,萌发出组织一次八一届同学聚会的念想。大家如饥似渴,渴望有一天能早日聚一面互诉同学情。恨不得把老师同学紧紧地拥抱,把往日的思念弥补。网不断扩大,微信群的建立,师生队伍渐渐扩充壮大。由小聚~大聚~小聚,周而复始,最终在各位老师和同学的不懈努力下,千呼万唤始出来,油中八一届首届大聚会正向我们姗姗走来,终于在2016年的那年,那一刻,那一点尘埃落定,一锤定音。</b></p><p><br></p><p><b> 曾记否?回往八一届首次大聚会的成功,凝聚了多少人的辛苦付出。在此,值得感谢铭记!那一次,是在张小云同学的坚强引领下,李发芽,王四根,郭小平,彭四平,王斌等同学的强力倡导下,彭建安,胡德尧等同学的鼎力相助下,还有刘军,刘蓉梅,刘润英,彭庆军,彭秋香,杨小梅,彭小春,刘有根等筹备组的默默付出下,加之各位老师的辛勤指导下,使得聚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老师和同学功不可没,你们续写了师生之爱,同学之谊。在此,我深鞠一躬,道一句: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b></p><p><br></p><p><b> 然而,三十五年前,岁月苍桑,时事难料。我们经历太多太多,王云成,彭守城,彭国相、王乃惠老师的不幸离世,三十五年后,寥寥数年,有李文奎,李木生老师的遽然离去,留下给我们太多的悲伤和遗憾!山河悲泣,我们沉痛悼念,深切缅怀!</b></p><p><br></p><p><b> 曾记否?那次聚会,至今记忆犹新。油中八一届初中毕业35周年纪念册,我时不时地翻阅回味。还有张小云同学不厌其烦地在微信群里转发着老师和同学的靓照,并衬以抒情的文字和优美的音乐,不由得让人产生思念之情。每个人的欢声笑语仿佛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三十五年之序,使我终生难忘。三十五年的思念,三十五年的期盼,终于定格在2016年的那一刻相聚了。三十五年的岁月,苍老了我们的容颜,但碾平不了我们的记忆。</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把握当下篇</b></p><p><br></p><p><b> 三十九年悄然过去,已然进入二0二0年八月。弹指一挥间,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昔日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如今已两鬓白发,牙齿松动脱落。三十九年,虽苍老了我们的容颜,但再聚首,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五十开外的人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于我们还保持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b></p><p><br></p><p><b> 延续至今的友情,真情,热情,让人兴奋不已!感动至深!</b></p><p><br></p><p><b>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在这激动人心的欢聚时刻,我在这里用一颗虔诚的心,首先向辛勤培育了我们的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b></p><p><br></p><p><b> 其次,向本次聚会的倡议者,组织者以及筹备委员会的同学致以深深的谢意!面对你们,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再一次重温:你们辛苦啦!你们干得非常出色!你们是好样的!</b></p><p><br></p><p><b>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又一次齐聚一堂,共欢今宵!</b></p><p><br></p><p><b> 我们相聚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在我看来,相聚的宗旨是“愉悦”。“愉悦”,让我们身心健康!“愉悦”,让我们轻装上阵,卸下包袱!“愉悦”让我们充满爱心,充满友谊!充满正能量!“愉悦”,让我们童心满满,永远年轻。我们摒弃顾虑,放下所有恩怨,倾情交谈,共诉衷肠,传递真诚!同学间没有过不去的坎,解不下的疙瘩。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b></p><p><br></p><p><b> 今天,有很多八一届的校友,学弟学妹们莅临于此,融入我们这一充满生机的大集体,我们为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为之欢呼雀跃!为之喝彩!你们成为八一届校友的一份子,为八一届注入新的动力源泉,为八一届锦上添花,光彩夺人熠熠生辉!此刻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有你们我们如虎添翼,腾空而起!</b></p><p><br></p><p><b> 今天,还有因故不能脱身的同学们,比如王斌,王四根,彭四平等同学,你们不能亲临现场,共同见证39年后的相聚之盛事,略表遗憾,但祝远方的你们多保重!后会有期!并且从这里捎去我们八一届的良好祝福和好运多多。共享聚会的快乐!</b></p><p><br></p><p><b> 今天,还想聊聊从千里之外赶来的和初次参加聚会的同学们。譬如周拾基,段秀琴,李春等等。你们专程赶来,只为一次相聚,风尘仆仆赶赴吉安,因为你们深知珍惜当下,否则我们就老了。为此,我谨代表同学们向你们点赞!这就是师生情,同学谊,也就是八一之精神~一往无前,坚不可摧!希望这种精神能发扬光大!</b></p><p><br></p><p><b> 39年聚会,是一个句号,也是一种新的开始。不要问何时再相逢,不要问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多言语也难说尽各自心事,好聚好散,我们期待下一次重聚。期望我们到老的时候,还能像今天一样一直保持着同学这纯洁的友谊。</b></p><p><br></p><p><b> 今天,聚会正在进行时,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必须把握当下,尽情地喝,尽情地唱,尽情地舞!享受天伦之乐,聚会之美!</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展望未来篇</b></p><p><br></p><p><b> 明天,我们即将启程,奔赴八一届40周年大庆典。我们作为八一届校友会筹备组的一员,我充满信心,与大家一起广纳良言,献计献策,把八一届校友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新的高潮!快乐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让我们拭目以待!</b></p><p><br></p><p><b> 流水匆匆,时光匆匆,唯有友爱永存心中。各位老师,同学,但愿今天短暂相聚联欢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些美好的回记忆。让我们今后多联系,信相通,心相印,常相聚,情长久!</b></p><p><br></p><p><b> 最后,我诚挚的预祝本次聚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的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届校友会秘书长刘蓉梅同学公示了活动经费收支状况,并对校友会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主持人刘军同学带领大家行师礼,谢师恩,祝愿老师健康长寿,晚年快乐!同学们向老师深情鞠躬,依次和老师、师母握手致敬!并向老师赠送了王斌同学赞助的纪念品。</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老师和同学代表向首届校友会理事会成员赠送了张小云同学赞助的纪念牌匾,感谢理事们的辛勤无私付出。</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同学代表向倾情赞助本次活动的张小云、王斌和李春三位同学赠送花瓶套装,感谢以上三位同学的赞助。同时也向为本次活动默默付出的刘军、刘蓉梅、彭小春、周朝根等同学致敬!</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仪式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师生们齐聚一堂,在宴间主持人李春同学的提议下,张小云会长的带领下,一祝老师、师母们健康长寿;二祝同学们身体健康,永葆青春;三祝大家在毕业四十周年大庆时再相见,快乐路上一个别少。</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同时,李春同学随机让师生们抽取了即兴表演节目单,师生们的即兴表演引来了阵阵欢乐的掌声。此时的吉安庐陵老街灯火辉煌,人潮如涌,游客如织,聚友楼内充满了欢歌笑语,美酒飘香。远远望去,五光十色的灯光将老街装扮得美轮美奂,师生们表演的各种精彩节目让您零距离感受“此地风光半苏州”,让这个夏未秋初的夜晚精彩纷呈。</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师生们的欢愉和祝酒声中,刘军同学适时地请出了老师随机抽取了五名纪念奖,奖品由张小云同学赞助。抽奖的、中奖的、参予者齐欢愉,笑声久久回荡在宴席厅;随后,同学代表分别抽取了三等奖三名,二等奖二名,奖品由王斌同学赞助;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张小云会长携同刘军同学抽出了唯一一个一等奖,当主持人刘军同学宣布一等奖中奖者是蔡惠蓉同学时,全场欢声雷动,向蔡惠蓉同学表示祝贺,同时向赞助者王斌同学深表感谢!在杯光交错中,师生们情不自禁,尽情畅饮,互敬互祝,真情实意挂满脸庞。遥想当年,思绪纷飞,往事又历历在目……</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七十年代的农村中学,条件很苦,整个中学只有一名姓谭的体育老师,但初一、初二每周有一至二节体育课,体育设施也很缺乏,除一个杂草丛生的操场上孤零零的矗立着一个略显破烂的篮球架加上一个被杂草遮掩的沙坑外,印象中只有手榴弹、皮卷尺、秒表、一个篮球外加一副老师自制的跳高架了。所以体育课基本上是绕着操场跑步、跟老师学武术、扔手榴弹,蓝球是稀罕物,很少拿出来供学生玩,更不用说排球、足球了。当时,我个小力气也不足,很不愿上体育课。体育考试时自然老不及格,记得曾经要考跳高,跳过一米算及格,虽然周未在家大厅老摆上两条櫈子,上面搁置一竹竿反复练,但真到了考试时,见到老师和同学,两腿就开始不听使唤,哆嗦了起来,不知道抬腿,直接撞下竹竿冲进了沙坑,三次都是这样,引来同学阵阵窃笑,自然没成绩了。还好那时体育是副科,不影响升学,否则早回家种田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的农村学校,学生基本上是山里的孩子,吃苦耐劳,教学环境、生活条件较差,但跑跑跳跳绝大部分同学不含糊,所以每学年会举办一次秋季运动会。这下可难为了我们这些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因为当时规定,每人至少报二项。八百米?那是女同学的项目!一千五百米?虽说天天早晨都会跑不少于这个距离,但年龄小,体力差,总害怕围绕着操场在老师、同学的注视下落个倒数第一还得转几圈很难堪。每次都得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深思熟虑后,千篇一律均报100米和跳远。100米哪怕跑不过人家,也是从教室的北端跑到南边,一眨眼功夫就结束了,人家笑也就几分钟。而跳远更好办,在操场的东南角,远离同学老师视线,没人注意,三次直跑至沙坑,不知道跨步跳跃,没成绩走人。那时也好,学校广播员只播报获奖名单,从不报犯规人员名字,谢天谢地!但有次,应该是初二,个子也长高了不少,想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跑100米时,确实下了蛮大力气,随着发令老师一声火药枪响,我便埋头猛跑,结果皇天不负努力人,总算没跑倒数第一,跑了个第二名,不过还是倒数,正想欢呼时,记分老师发现了问题,我明明跑第三道次,结果从第四道次出来,你说后来怎样?又是犯规,没成绩。这以后,我每当开运动会时,就担忧,害怕,再也不敢发力瞎跑了,自然,每次都是第一,但还是得加上倒数二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最羡慕的就是广播员了,每早不用参加长跑、做操,特别是开运动会时,不用报项目,只端坐在主席台上,宣布成绩和念广播稿,还会引起无数男生关注的目光,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广播员是我们初三同班的刘军同学。</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当然,青春时期想青春的事,体育好的同学很是让人艳羡,特别是初二时的女运动标兵彭淑媛同学了,不知吸引了多少男同学的目光,还收到不少同学偷偷递来的纸条呢。</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宴后,师生们移步会议厅,尽展歌喉,一曲曲歌声尽显同学、师生情谊;一个个表情,诉说着初中时期那段不平凡又难忘的经历。</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农村出来的中学生都知道,那时经常饥一餐, 饱一餐的,住在很破很挤的有时候会漏雨的宿舍里。刚解决温饱的不同层次的老师们也是操着不同的口音教着不同的学科,象我们初一时的班主任刘发生老师,常年跟乡村学生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也感染了许多乡土气息。记得有次上课时因同学私下悄悄话太多,平时温和的老师突然提高分贝叫到:“你们哇,慢慢哇,你哇我不哇里好不?等你们哇醒里我再哇。”直至现在,同学们对老师当年土洋结合的话语还忍俊不止。</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最可怕的倒不是留级,因为那是家常便饭,而是思乡,很多的同学坚持不住了,加上家里穷,伙食不好,跟人打架,被人欺负,成绩不好,退学了。我也不例外,初一第一学期快结束时,天冷,老下雪,学校又没火烤,加上饭碗老被人家端走而饿肚子,所以老觉得头痛,多次想回家不读了,可又怕父母骂。刚好那时我三姐嫁人,得请假回家送油(老家的一种风俗,姐姐嫁人,弟弟得挑个装了油的瓦罐去坐席),明明只请了三天假,但我压根没再想回学校去。头痛倒是真,但不足以影响上学,所以只有说头痛得厉害去不了,父母看我整天精神不振且瘦的厉害,不忍心,没办法叫大哥去学校帮我请假。那一学期我还真没参加期未考试,差点从此与学校说再见了。很幸运的是年后我在家人的劝说和护送下不情愿地又踏进了油田中学。从此,好象懂事了不少,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从初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开始,成绩在班上已跃居前茅,全校年级排第几,没印象了,只知道当时初一三个班,我们班成绩还不错,这从以后中考升学率可看出来。从此后,我一直保持着那种稳定的成绩,直至中考。</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这种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中,八一年迎来了中考,全班近六十名同学包括我在内有六名同学考入了县重点中学(有名女同学杨小梅因害怕路远没去)一一吉安县立中学,部分同学被录取到离油田中学不远的另一所山村中学一一塘东中学,而大部分同学则选择了回家务农或补习。 那时不发达的通讯,导致我们几十年没联系过,直至2016年在美国发展的王四根同学回家探亲,在偶然中我们这些分别了三十五年之久的初中同学才又相聚相逢。</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火树银花不夜天, 流光溢彩映庐陵。”今晚的庐陵老街热闹非凡,今晚的聚友楼在续写着一段传奇,那就是油中八一届校友会正由师生同学情向兄弟姐妹情不断兑化。</b></p> <p><b>摄影:刘蓉梅、蔡惠蓉、李春、罗安萍、刘友根、彭小春、刘军、张小云、刘润英、郭建华、周朝根等</b></p><p><b>场景:吉安市庐陵老街</b></p><p><b>出镜:油中八一届校友会师生</b></p><p><b>时间:2020.8.8日</b></p><p><b>文字:李春、张小云、周朝根</b></p><p><b>制作:张小云</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特别鸣谢:张小云、王斌、李春、刘军、刘蓉梅、彭小春、周朝根等同学对本次活动的大力赞助和无私付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