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林的美篇

林燕荣

<p class="ql-block"> 青田縣山口鄉賢館開設</p> <p>郭 俊-山口鎮委書記-倪東方-石雕大師-沈光武-統戰委員-周 易-宣傳委員帶領全体工作人員.山口村書記林建勇帶領村干部共同慶祝</p> <p>  2020年8月27日,青田縣新鄉賢工作現場會召開。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王松龍,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鄒浙清,縣新時代鄉賢工作領導小組相関成員單位負責人,相関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各鄉鎮(街道)鄉賢聯誼會負責統戰委員、統戰干事近130人參加會議。</p> <p>與會人員走進山口鎮,實地參觀鄉賢文化示范基地直觀感受鄉賢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學習先進鄉賢文化。</p> <p>王松龍高度肯定我縣新鄉賢工作,并對標“重要窗口”建設要求,就如何貫徹落實全省新鄉賢工作推進會精神,扎實推進振興中的『带頭羊』,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宣傳作用。</p> <p>鄒浙清回顧總結了近年來我縣新鄉賢工作取得的成績。青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鄉賢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関于新時代鄉賢工作的相関要求,通過建机制、搭平臺、强宣傳,充分發揮海内外鄉賢优勢,取得了階假性成效。</p><p>推動我縣新鄉賢工作提質增效。</p> <p>政府領導人林礕蓮,介紹馱屋前人輩。</p> <p>現埸領導人</p> <p>  有本鄉長輩前賢的精神互動,新鄉賢的推持與带動。把家鄉的優秀美名和傳統文化發揚廣大。</p><p> 館内設有傳欄馱屋長輩,我們的祖先 .林天润和林茂時大名鼎鼎的俩代前輩潇洒豪杰。讓我們的祖宗也活得榮耀,讓曆史的擋案淪留千古青史,讓馱屋林氏更上一層樓。</p><p><br></p> <p>古時鄉有長輩林天润,字上霖,號玉川,天資聰敏,小精學業,未獲售志、而得道不忝儒流。府縣屢試均列前茅。清白傳家,有義感之稱,為族中之元老,地方老人。世居谷口庄,才足以干事。量足以容物,而襟期洒落,履蹈精嚴。至老不衰,而德性粹然,為族黨所欽仰。</p> <p>大名鼎鼎山口林氏 茂時公,字毓芳,朝廷賜于(寿官),天性英爽灑脫,少年肆力琴書,為文精刻,有先正風格,而数奇屢躓童試,翁乃漑然曰:天生吾才必有用,奚事沾沾費居緒。年高德邵,朝廷恩賜八品頂服,邑宰。</p><p>當時還主持續修族譜和修繕祠堂,(修譜修祠皆有重勞)</p><p>當時良田廣厦,甲于鄉焉;懿修偉望,尊于族焉;芝蘭玉树,萃于家焉。晚年朝廷賜于(爵秩)相當于法庭庭長。</p> <p>早期旅歐老華僑林君坦,字著明。善智陰陽,精通天文地理,交龍點穴,替人排八字。</p> <p>林岩美,青田縣華僑中學初期校董之一,旅過歐,懂英語,本性善良,樂于助人。妻子程秀英,从小旅居日本,當時女性出國見闻好奇。</p> <p>林锡樵,青田縣山口鎮僑聯副主席。2012年山口鎮象棋大賽獲得冠軍。2016年創辦山口鎮象棋協會任主席。2016年7月邦助山口籍華裔,荷蘭著名球星林球立尋根,找到早期旅荷蘭華僑林松琦的孫子。</p> <p>樂於助人,不求回报,周而不比,馱屋長老林錫樵。</p> <p class="ql-block">独座思前人</p> <p class="ql-block">  宗强誉國中 族壮称鄉里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林錫樵他每逢祭祀年年不斷供奉祭祖 一片孝心 族中榜样 感動世人 </p> <p>林篤樵-林漢樵-林鍚樵等家人合影</p> <p>林錫樵和外甥-侄儿等合影</p> <p>林獻毅,1950年在山口,方山等地參加土地改革工作,後來去油竹担任民校教師,兼任山口团支部書記。1953年由青田縣文教科分配到城区仁塘湾鄉任校長。1956年到青田縣農林水利局、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任兽医站站長,獲得(兽医技師)。</p> <p>林國權,青田縣山口鎮僑聯副主席。芬蘭國青田同鄉會會長。</p> <p class="ql-block">林燕榮,1997年任西班牙南部華僑華人恊會理事,現任西班牙孔孟文化基金會塞维利亞分會文書組長,兼任護持兒童年青班带班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四书,弟子規,百孝篇等(慈善事業)。</p> <p>林燕龍,西班牙南部華僑華人恊會會長,西班牙塞维利亞中文學校創始人,學校協會主席兼校長,任西班牙孔孟基金會塞维利亞分會總務組長。</p> <p>林燕標、全國政協十二届海外列席代表,丹麦國華人總會主席,兼丹麥中文學校校長。</p> <p>林葉利宗-丹麥中国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p> <p>長輩.林光照和林錫樵合影</p> <p class="ql-block">鄉賢館大門新貌合影</p> <p class="ql-block">林氏祠堂新貌合影</p> <p>山口鄉賢聯誼會-推廣馱屋老前輩;</p><p>慎終追遠太實在-明德歸厚最精彩;</p><p>鼓勵海外親訪拜-懷念先輩眞可愛。</p> <p>林春娥 林信娥 林品周 林獻品等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山口南村林宅,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1777平方米,院内后侧建花园,置亭阁。</p> <p class="ql-block">山口東頭石板桥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长17米,宽2.7米。</p> <p class="ql-block">來之不易,機會難得,有長老林锡樵的推荐和請求,獲政府和新鄉賢們的允許安排,将我們馱屋祖先的青史排放在新鄉賢館内最殊勝的位置。為了使後代子孫随時都能了解我們的家史,喝水不忘挖井苦,没有祖先那有我們,做為學業疏浅的我,只能用上不通顺的句子寫下間單地記彔,留給後代作永久紀念。希望宗親的下一代,不論各居何方,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不論在何年何月回鄉時都要盡量安排去拜訪祖先的榮耀,感恩新鄉賢們的推廣,鼓勵海内外親們支持。不能忘記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祖先,要曆經圖強,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馱屋的長老晚輩們,我們都是很有福氣的人,有祖先的榮耀,也就是我們的骄傲。在這漫長曆史洪流中,前輩以其過人的智慧,在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筆,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及絢麗多彩的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繼馱屋260多年後的我們,當承前啟後繼承馱屋的優良傳統文化,弘揚馱屋林氏祖訓精神,團結所有宗親,多聯誼交流,培養後繼人才輝煌。</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 林燕榮 寫</p>

鄉賢

山口

我們

青田

合影

工作

祖先

文化

鄉賢館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