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年轻的我们</p><p> 青青篱边草</p><p> 红红枝上花</p><p> 意气走天涯</p><p><br></p><p> </p><p> 如今的我们</p><p> 日暮近黄昏</p><p> 月光笼轻纱</p><p> 笑谈好年华</p><p><br></p><p> </p><p> 清风细雨辞盛夏</p><p> 天高云淡去度假</p><p> 欢声笑语战友情</p><p> 新词一阙留农家</p><p><br></p><p> ____程穎越 2020.09.07</p> <p> 一九六五年九月七日,是我们原无锡县支边新疆和田地区于田新园农场支青到达农场的日子。</p><p> 当年我们年方二十左右,豆蔻年华,正是上学求知的大好时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而辍学在家。在上学无望 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报名去了新疆。</p><p>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当年途经一十四天,一路风尘仆仆来到离家六千多公里之外的新疆于田。脑海中满是政府动员,父母担忧,亲友送别,汽车颠簸,农场荒凉......犹如过电影一般的翻滚。</p><p> 幸而二百多位支青朝夕相伴,同甘共苦 ,历尽艰辛。通过思想,生活,劳动等历练,树立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以至返城后二次创业中应对自如。</p><p> 如今我们都已年逾古稀儿孙绕膝。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在经济上给予保障,让我们能安度晚年。我们知足了。</p><p> 今年是进疆五十五周年,我们三中队的老支青欢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一难忘历程。</p><p> </p><p> </p><p> </p><p><br></p> <h3>一 青春篇</h3><h3> (一)送别. 出发</h3>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甘露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p> <h3>一九六五年荡口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 <h3>一九六五年玉祁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 <h3>一九六五年羊尖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 <h3>一九六五年张泾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 <h3>一九六五年东湖塘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h3> </h3> <h3>一九六五年杨市公社市镇支边人员合影</h3> <h3>(二)农场历练</h3> <h3>兄妹 姐弟情深</h3><h3><br></h3> <p>农场兄弟姐妹亲如一家</p> <h3>劳动关</h3> <h3>思想关</h3> <h3>听库尔班.吐鲁木老人讲得到毛主席接见的故事</h3> <h3>农场宣传队演出的«收租院»</h3> <h3>生活关</h3> <p>打篮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p> <h3>农场生活再苦,也不能亏了孩子。</h3> <h3>(三)二次创业</h3> <p>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共和国大地,中央调整了知青政策。从一九七九年起到一九八三年间,新园农场支青以"病退""顶替""困退"等各种理由全部离开农场回到家乡,进行二次创业。</p><p> 回乡支青们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全面融入社会,克服了落户 住房 工作 子女上学 兄弟姊妹间等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几经拼搏,终于站稳脚跟,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成了部门领导,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劳动模范,有的下海成了私营企业主,有的进了机关事业单位成为骨干,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了二次创业的成功。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新疆十几年的"历练",年轻时的磨难变成了支青一代的终身财富。</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由张志刚任董事长的"无锡市剑鹰机械有限公司"</h3> <h3>专利证书专栏</h3> <h3>严鹤声的眼镜公司</h3> <h3>人民代表</h3> <h3>人民教师</h3> <p>律师</p> <p>会计师</p> <p>公务员</p> <h3>(四)回访农场</h3><h3><br></h3> <h3>第一个回访农场的朱明宝</h3> <h3>李全娣夫妇</h3> <h3>王建明夫妇</h3> <p>殷洪兴儿子,我们的支二代殷达明(现在新华书店系统,负责无锡地区从幼儿园到高三年级的教课书发行工作)到农场替父母圆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