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章写于2011年。文中括号内有“作者注”的文字为现补注说明)</p><p><br></p><p><br></p><p> 第一章 纽约</p><p> 1</p><p> 9月17日,离开待了十天的芝加哥,前往纽约,随美国国内的旅游团进行为期6天的东部游,简称“美东游”。</p><p> 从芝加哥奥海尔机场到纽约的纽瓦克机场,航程为725英里,飞行时间约2个小时左右。</p><p> 亲戚驾车送我们到了奥海尔机场,十天前在这里排队三个多小时办理入关手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过这次情况不同了,我们的飞机班次属于美国国内航班,不需要办出入境手续,只要拿着护照CHECK IN 就可以了。但就是这样也费了一番周折。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人工办理CHECK IN 的地方。原来,这里不再用人工CHECK IN ,乘客在CHECK IN 机上自动办理就行。其实,浦东机场也有自动办理机,但换了国家,一切陌生,想不起来,就傻眼了。还算能作简单的语言交流,问了服务人员,才知CHECK IN 机就在边上,拿护照刷一下就OK了。总算取了登机牌,托了行李,通过安检,进入了候机厅。(作者注:后来出境次数多了就不再会遇此囧事了)</p><p> 国内航班的飞机不再是波音777了,一架小型喷气飞机,每排6座,乘务人员依然是老年人,不过大都换成了男性,那就该称“空叔”抑或“空爷”了吧。</p><p> 旅游团是纽约一家华人开设的旅游公司,英文名称是East Coast Holidays,Inc.不知它的中文名称是什么,直译的话则是“东海岸假期”的意思。由洛杉矶的好友小彤安排预定的。这次行程六天五夜,游历地方有纽约、费城、华盛顿、好时巧克力工厂,康宁玻璃制造中心,尼亚加拉大瀑布及波士顿。收费每人368美元,这笔费用仅用于车马费和住宿费,不包括景点门票、餐饮和导游小费。后来计算一下,每人实际又支付了近180美元,主要是游览如帝国大厦、乘坐游船看自由女神像、尼亚加拉瀑布等景点门票及小费(每人每天6元),当然还不包括六天的餐饮。旅游公司有一个诱人的促销手段,叫做“买二送一”,即,付二份团费,第三人可免单。也就是说,368元一人,付736元可以去三人,但其他自理费用和小费还须照付。这对一家三口或正好三人集体是一个较大的诱惑。其实,对旅游公司来说,除了多占一个乘车车位外,一点也没损失,连旅店费也不用多出,本来的二人标房可以三人住,而美国店家居然也不干涉。可见老美也真希望旅客多多,生意兴隆,于是和华人旅游团合伙联手,拉动外需,诱惑大陆中国了。于是人民币被大量地兑换成美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小河彼岸。</p><p> 芝加哥起飞是下午2:25,航程2个小时,加上东部与芝加哥的时差1小时,飞机抵达纽瓦克机场是下午5:30. 旅游公司约好让我们在行李提取处等公司的接机人员。</p><p> 我们提取了行李后,机场大厅已经空空如也,却不见接机人员。总以为如国内有一个举着牌子的什么人,但是没有。二十分钟过去,依然无人前来接应。眼看天色已晚,在这人生地疏的异国他乡,两眼一抹黑,可是怎生得了?好在携带着小彤托带给我们的入网美国电信手机,拨通了旅游公司办公室的联系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员告知,可能接机人员还在附近别处处理事务,马上就会过来,让我们再等一会,识别标志是接机人身穿公司的统一服装黄色马甲。我们只好再等。同时我又电话告知小彤这一情况。小彤接到电话十分生气,一个电话又打到旅游公司责问。就在此时,一个黄色马甲从远处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册,过来询问我们并核对姓名身份。我们抱怨他何以姗姗来迟,答曰要接好几班航程的客人。便教我们前往候机厅另一头,那里已经有若干游客坐着等候送往旅店的车辆。黄色马甲台湾口音,将我们安顿下来后又匆匆离去。不一会儿,见又一黄马甲来,前台湾口音黄马甲复返,两人嘀咕了一阵后告知我们曰:送往旅店的车子在半途中堵车,要40分钟后才能到,现在大家可以跟他去附近餐馆晚饭。于是若干游客跟着走了。我们心存疑虑,寻思来美国亦有时日,在芝加哥从未见有堵车,肯定是还要等下一航班的人,装满一车才开,便故意编出这等谎话,捣什么糨糊。于是没有追随晚饭,反正芝加哥出来时已带有餐饮食品,便就地而食,静观变化。那台湾黄马甲见此,也不多言,只是对我们说,车子被堵是真,不是捣糨糊。原来此位台兄居然还听得懂上海切口。一会儿,他接一个电话,只听他在电话里分辩,他早就到了机场。哦,估计是小彤的责问奏效,他在吃公司的排头了。果然,未几,他过来对我们说,让我们跟另一名黄马甲去乘车。于是我们跟着走,搭上了一辆面包,上面早已坐有乘客,我们上去后正好满员。后来才知,这旅游团是好几家联手合作的,车辆相互调剂,充分利用,绝不空载。我们先走一步了,那帮跟着吃晚饭的还不知什么时候能上车呢。</p> <p> 2</p><p> 纽约共有三个机场,纽瓦克是次于肯尼迪机场的第二大机场,位于新泽西州境内,距纽约市中心约30公里。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安排在机场附近。导游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台湾小伙子,叫KENEY MOY ,外国游客都叫他KENEY, 我们叫他“小梅”。</p><p> 我们这个团一辆车50多人,其中只有7个是华人,其余有20多个保加利亚的大学生,10多个印度游客,还有一些西方游客。除了华人,其他人的英语似乎都没问题。而小梅的汉语显然没有英语流利。在车上介绍时,他总是先说一通英语,然后再疙疙瘩瘩讲一阵汉语。总觉得他汉语里的内容比英语要减少几分。当然主要的信息是不会遗漏的,比如分散后几时几点在哪里集合上车。</p><p> 每到一个景点,见其他车辆的导游都领着游客一边游览一边讲解,唯独小梅拿着一把雨伞,让大家分散自由活动,只吩咐到了集中的时候唯他的雨伞是瞻。这倒也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但总有点忿忿不平,于是把他叫来,说人家导游那么卖力,你一点也不卖力,到时候小费可要扣掉哦!他也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笑,依旧我行我素。</p><p> 纽约是这次美东游的第一站。安排的时间只有一天;旅游景点有:时报广场、帝国大厦、联合国大厦、无畏号航母博物馆、哈德逊河及东河游船观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处。早上5:30 morning call,6:30乘大巴出发。</p><p> 一个来小时的车程,从入住在新泽西州的宾馆到了纽约城。穿过林肯隧道来到曼哈顿。清晨的纽约还没有睡醒,路上行人稀少,静悄悄的没什么动静。车子沿着百老汇大街前行,天色微微曦明,有些路段的街灯还未熄灭,沿街的大楼,一些窗户还透着灯光。我不由想到,如果我在南京路上,这么早看到有外国旅游团在马路上晃悠,一定会暗暗嘲笑这些傻冒。如今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傻帽,一行50多人跟着小梅一大早就在纽约街头转悠。小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雨伞,走得很快,把队伍拖成长长的哈雷彗星。</p> <p><br></p><p> 来到百老汇大道和华尔街交汇处,停下,向我们介绍路边的一座建筑,著名的纽约圣三一教堂。这是一幢经典的哥特复兴式建筑,1976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据说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的坍塌撞倒了教堂院内生长了一个世纪的一棵无花果树。教堂门关着不能进入,于是我们驻足,在外匆匆摄影留念。没拍几张照,那边小梅又举起雨伞招呼前行了。</p> <p> 再往前,象征证券牛市的铜牛赫然挺立。它是华尔街的标志,铜牛身长5米、体重6300公斤,看着这个身体健硕、全身发亮的庞然大物,不禁会被它浑身透着的“牛”气震住。它被一圈围栏围住,游客只能在围栏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注:现在国内到处可见这样的牛了吧?)</p> <p> 牛气再足,对游客来说也至多只是摄影留念而已,没有更多价值。不管如何,我想,这老牛的背上还是不上去的好,谁知它什么时候牛脾气发作,一尥蹶子,把你摔个脸青鼻肿,实在犯不着。</p><p> 小梅又在那儿催着上车了。下一个景点,时报广场。</p> <p> 3</p><p> 纽约曼哈顿的Times Square的正确汉译应该是“时报广场”,“时代广场”的说法不尽规范,但混说的人多了,也就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就像上海的那座铁桥到底叫“外白渡桥”还是“外摆渡桥”一样。</p><p>我们的旅游大巴在开往时报广场的途中经过一处绿地,见有许多人集聚在那里,有的还躺在铺有类似毛毯被褥的地上,边上还有警察在维持秩序。当时车上的人都心生疑窦,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大早的就有这么多人来到这儿,还有露营的。问小梅,小梅也不知所以。我们的车子速度很快,眼看要过了这个点,我抓紧时间抢拍了两张。殊不知我的这两张照片应该成为美国近年较大事件的真实记录了。</p><p>请注意我到达纽约的日期——2011年9月17日,查看百度,原来这天正是美国一部分民众抗议政府财富分配不公造成贫富悬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第一天,我们恰好是第二天经过这里,这个绿地应该就是抗议民众的集聚地曼哈顿祖科蒂公园。那时这一运动刚刚萌发,难怪小梅这样的局外者自然也不清楚,而我们这些“老外”当然更是如堕五里云中了。</p><p> </p> <p> 时报广场到了,才八点半,时间还早。这个繁华热闹的场所现在还是冷冷清清。除了我们这一车的游客,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路人,要不就是周围建筑墙上的那些巨幅广告,“妈妈咪呀”张着大嘴向你妩媚地笑着说:“You already know you’re gonna love it!”</p> <p> 时报广场2号楼处的马路中央有一块高高耸立的液晶屏幕广告牌,请注意屏幕顶端的“新华通讯社”字样,五个大字格外醒目,我看到下面是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和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新华社的广告是前不久由新华社全资子公司新华影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8月1日开始租用的,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长期租用的大型户外液晶显示屏。</p> <p> 广告牌前面的雕塑乔治·M·科汉(George M Cohan)是美国音乐剧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诗剧作者,是百老汇艺术的奠基人。作为一个精力充沛、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诗剧作者只是科汉的舞台身份之一。他在音乐剧的艺术旅途中尝试过多种角色,像作曲家、导演、制作人、剧作家等,他b作为早期喜剧演员的经历更为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p> <p> 时报广场和百老汇的热闹时段是在晚上,我们大清早的到这儿只能领略一下这儿的浮光掠影,也算“到此一游”过了。小梅给我们的时间是半个钟点,而用十来分钟拍一些照片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我拐到毗邻的另一条马路上,想看看还有什么新鲜事。</p><p> 看到有摊贩开始在马路边沿设摊,类似城隍庙七浦路路边的摊头,卖一些汗衫T恤背心之类,摊头的后面是一家服装品牌店的橱窗,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饭店面前摆粥摊”。</p> <p> 马路边上有污水痕迹,纸屑杂物飘落一地,远处的字纸篓已经塞满,多余的垃圾只能被遗弃在外。这让我十分兴奋,哈哈,老美,你也有今天!在芝加哥看到的大多是整洁的街园和幽静的住宅,心想难道就没有龌龊的地方?这回总算给我逮住了,而且不是在乡村僻壤,而是大都市的中心街区!</p> <p>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十分正常。大都市中心区来往人流何其之多,这些垃圾应该都是昨晚热闹时段被丢弃的,垃圾的主人说不准就是像我们这样的“老外”。而早上清洁工尚未到位,于是就让我给抓着了。果然,不一会儿来了两个穿着红色工作服的清洁工,开始打扫起来。等我几个转身,那两个清洁工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再看看地面,已经清扫干净。后来我在《旅美随想》中感叹道:“我想,中国的清洁工勤劳多了,天不亮就开始打扫,一直扫到天黑呢。再一想,为什么中国的清洁工那么辛苦美国的清洁工那么悠闲呢?——上海的家庭主妇都有体会,家里如老是有人糟蹋,屋子就始终收作不清爽。”</p> <p> 4</p><p> 帝国大厦是老牌美帝国主义的象征,自1931年竣工开始,一直雄踞世界最高建筑40年之久。 1933年美国雷电华电影公司就为它量身定做了电影《金刚》, 2005年重拍后的精彩片段让帝国大厦更加深入人心。而后几十年它的高度被新建的高楼不断超越,但在人们心目中,它始终是纽约永远的标志。就像上海的国际饭店,尽管现在已经淹没在周围无数的高楼之下,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上海。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儿,不声不响。</p> <p> 怀着这样的心情,虽然在上海,我早已登上过比帝国大厦还高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在芝加哥,也已登上过可与帝国大厦媲美的高楼,但当小梅统计去帝国大厦人数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去!</p><p> 帝国大厦的门票成人每人22美元,老年人19美元,老年人的标准怎样不清楚,反正我问小梅我可算老年人吗?他看了我的护照后笑笑,仍然按22美元收取。3美元买一个年轻,还划得来,我偷着阿Q了一回。</p> <p> 进了门口,排队乘电梯。参观的游客不少,队伍绕来绕去折了好几个来回,我想到在芝加哥,亲戚没有带我们去游客众多的希尔斯大厦,而是去了另一高楼汉考克大厦,省去了许多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回可真是验证了这个正确判断。</p> <p> 帝国大厦共有102层,我们是在86层处的露天观光台上俯瞰纽约。高楼林立,森严壁垒,感觉和去过的其他几个高楼俯瞰的情景别无二致。写到这儿我突然发觉,这个旅游团这样安排我们的观景程序实在是乱弹琴。应该先去哈德逊河看自由女神、再上航空母舰,再到时报广场,最后登帝国大厦。这样可以感受时报广场的人气和俯瞰纽约全城的夜景。经验之谈,供后去跟团旅游的诸君参考。当然,最好是自助游,那才能随心所欲了。</p> <p> 根据事先安排,帝国大厦的下一个景点应该是联合国大厦。但小梅说,正好这天联合国要开一个什么会议,不对外开放,于是这个项目被取消了,帝国大厦的浏览时间就可以宽松一点,于是我们就在帝国大厦86层观光台上饱受凛冽的寒风,足足多待了半个多小时。而联合国大厦不去真是一个损失。</p><p><br></p> <p> 5</p><p> 帝国大厦出来,时间是上午10点半,便驱车去哈德逊河乘游船浏览两岸景色,观赏自由女神像。</p><p> 这天纽约天气多变,早上在时报广场天色晴朗,上午登上帝国大厦,开始多云。等上了船,中午11点多钟便乌云密布了。</p><p> 乘游船每人24美元,全程大约1个小时。我们的游船是在哈德逊河东面的一条河流东河上行驶,沿河观赏两岸风景,几乎都是矗立的高楼大厦,偶尔看到有码头,边上几只木头帆船停靠着。有看点则是东河上的几座大桥,各具特色,形态不一。从南到北依次有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大桥和威廉斯堡大桥。</p> <p> 布鲁克林大桥横跨纽约东河,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建于1883年。大桥全长1825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p> <p> 曼哈顿大桥是三座桥建造最晚的,1909年通车启用。也是以钢材建造的悬索桥,全长2089米,桥设计为上下两层道路,上层有双向共4条车道,下层包括双向可转换3条车道,还有地铁路线、自行车道和人行道。</p> <p> 威廉斯堡大桥于1896年开工,1903年12月19日通车,建成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直到1924年熊山大桥通车之后才退位。桥本身的结构不像传统的悬索桥一样,而是中间主跨距部分是由悬索来支撑,两边连接陆地与中间主跨的桥段以桁架所构成。主跨距约为488米,桥全长为2,227米。</p> <p> 船开到哈德逊河口自由岛,当自由女神像出现在大家视线里时,几乎都欢呼起来,接着便争相占取有利位置来摄影。游船的速度也开始放慢,以便让游客可以多多拍摄。我端着相机,对着塑像不停地按下快门,看到岛上还有不少游客,在塑像的基座下观光。观光的游人可以从塑像底部乘电梯直达基座顶端,然后沿着女神像内部的171级盘旋式阶梯登上顶部的冠冕处遥看港湾。可惜我们没有这一旅游项目,只能远远地隔着波涛望着女神塑像。</p><p> 船围着自由女神像饶了一圈,再沿着原路返回,这时候,乌云又慢慢散去。</p> <p> 此时已到中午时分,小梅让大家自行午餐,然后指定时间集中,下午先游览无畏号航空母舰,再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p><p> 6</p><p> 老朋友泰生在纽约,我到了美国后即和他联系,告知他我这次纽约的行程。基于我在纽约仅仅逗留一天,行程安排很紧,而且我下榻的宾馆距他居住的法拉盛(flushing)约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商定下午五点在我们旅游团经过的大都会博物馆碰头,然后驱车去他那儿,吃过晚饭后,我们再从他那儿自行回宾馆。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跟小梅的大巴了,我把这个情况告知了小梅。小梅听了表示没有问题,只要我们晚上能回到宾馆,不耽误第二天的行程就行。</p><p> 在纽约,我还要和我的一个表妹碰面。她住在曼哈顿,我把行程以及晚上和泰生相聚的安排告诉了她。她本也说好要请我们吃饭,但中午我们跟团行动,午饭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于是商量下来干脆就在晚上一齐吃吧。这样也让她下午五点在大都会博物馆见面。</p><p> 一切安排稳当,下午便先去游览无畏号航母。</p><p> 关于无畏号航母,上网百度,可获取诸多信息,故此处不再赘言。只谈谈自己的感受。</p> <p>(前图 在航母甲板上)</p> <p> </p><p> 登上航母,丝毫没有在船上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一所校园,甲板就像操场,船舱就像教学楼。操场上整齐地陈列着两排退役的战机,让人惊叹这操场之庞大;教学楼里更是精彩纷呈,实物展示,多媒体介绍,还有专人讲解,仿佛进入了一所专业的学校。据说,把这艘衰老的航母改造成博物馆花了一亿多美国银子,但老美还是有眼光,每人20美元的门票,应该花不了多久就能收回成本,而且让纽约多了一个地标性的旅游场景。否则的话,拆拆卖了,废钢烂铁的,能值多少钱?看来,这“美利尖”确是名副其实。</p> <p>(上图 航母下的文艺演出)</p> <p><br></p><p> 7</p><p> 参观完航母已是下午两点,下一个景点是大都会博物馆。</p><p> 大都会博物馆在第五大道82街区的交汇处。我和泰生约好五点在那里会面。</p><p> 和泰生有二十多年未见了,想到五点就要会面,于是对参观大都会的兴趣似乎荡然无存,只待早些能够相会。我便决定不去大都会博物馆了,心想在芝加哥也去过类似的博物馆,这大同小异的去所,不去也罢,就在第五大道晃悠吧。后来回国后从网上查知,大都会博物馆非同小可,它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此时不免有点后悔,失去了一次开眼界的机会。不过也无妨,以后再去纽约补偿吧,呵呵。</p><p> 第五大道是曼哈顿的中央大街,是繁华的商业区,是高雅、时尚、奢侈的象征,是“最高品质和品位”的代名词。没去美国,第五大道早已如雷贯耳,现在既然已经来到这里,自然要领略一番。</p><p> 有朋友告诉我,第五大道最繁华的地段只在40几街到50几街这么一截,并非从头到底都是顶级商铺。我们便打的去了那里,但真到了那里,感觉也不过如此,我认为上海南京西路江宁路至同仁路段的街面并不比其逊色。进了几家商楼,无非是帕拉达、阿玛尼、古驰、蒂芙尼之流的东东。我开始头晕,便把注意力放在行人过马路上了,我想看看在纽约有没有人乱穿马路。</p><p> 后来我在《旅美随想》中写道:</p><p>“说是老外到中国后入乡随俗,先是遇到红灯都老老实实停下等待。后来看到国人不管那套,也就慢慢学会了乱穿马路。</p><p> 那么在他们本土,情况又怎样呢?</p><p> 第五大道是纽约的繁华地段,街上行人如织,匆匆疾行。我观察结果是:遇到红灯,大多数人是停下等候的,也有人见没有来往车辆就闯灯穿行的。好在路面不宽,快速几步就过去了。闯灯的人中,有外来旅游者,也肯定有本地人。而一人闯灯,其他本来等候的人也都跟着闯过去了。</p><p> 从众心理,原来都有。</p><p> 不过我做了一回遵守交通规则的老外。”</p><p>(下图 第五大道上的街舞)</p> <p><br></p><p> 8</p><p> 将近五点,我们赶到了第82街。</p><p> 早些时候接到泰生的电话,说他这两天有些小恙,一会儿来接我们的是他的千金。</p><p> 这使我很不好意思。</p><p> 我在大都会门口的台阶上等候。五点钟,电话铃响了。电话那头,一个文雅甜美的声音问我在哪儿,说她已经到了。我说我就在大都会门口,她说她也在门口。便向四处张望,不远处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拿着手机在说话。走近,就是了。</p><p> 她对我又重复了一遍她父亲的话。我说,不好意思,这样的话,就免了吧。</p><p> 她一副为难的样子,随即拨通她父亲的电话,把手机交给我,说,那您跟他说吧。</p><p> 我跟泰生说,不知道你贵体不适,要不,就…免了吧?</p><p> 泰生斩钉截铁:你们就坐我女儿的车过来,饭店早已订好了!</p><p> 没有还价,走吧。表妹先前一会儿到的,人已齐了,我们一行四人便坐上泰生千金驾驶的车,往法拉盛去。</p><p> 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纽约也堵车。不知纽约平时也这样还是因为星期天的原因,抑或是“占领华尔街”的原因,不管怎样,反正本来半小时的车程结果开了一个小时。我心想,昨晚错怪那俩黄马甲了?还真堵上了?原来这儿也堵车啊?那么,国人就甭埋怨啦,美国的月亮没比中国的圆哪。</p><p> 已经六点多了,我们直接往饭店去,泰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p><p> 百度是这么描绘法拉盛的:法拉盛(Flushing)是美国纽约皇后区境内的一个区域,近年来逐渐成为亚洲裔移民特别是来自台湾、韩国、中国大陆等地的移民聚居的地方,并发展出具有浓厚东亚风味的商圈。</p><p> 泰生的描绘更形象简洁,他说,这儿就像上海的曹家渡。</p><p> 果然,我们到了“曹家渡”,就感到像在国内一样,马路两边的店家用货架占据了半个人行道,店员用国语大声地吆喝着货品和价格。</p><p> 泰生的千金把我们带到一家饭店让我们下车,她去停车,而泰生的太太已在门口迎候了。告诉我们,泰生在楼上等着。</p><p> 上楼,远远的看见,走近,握手,拥抱。</p> <p> 泰生说:你好像比那时壮了。</p><p>指的是农场那时吧。那时泰生和我同在连队食堂,记得他锻炼得十分强壮,打篮球、羽毛球都是一把好手。</p><p> 饭前,我,我太太,太太的姐姐,我表妹和泰生一家三口合影留念。</p> <p><br></p><p> 9</p><p> 两个钟头很快过去,宴罢席散,依依惜别。</p> <p> 泰生已经为我们租了包车。从法拉盛到我们下榻的宾馆约两个小时车程。事前小梅叮嘱第二天的行程较紧,早上需一早出发的,因此我们也需要早点回去休息。</p><p> 包车司机也是华人,沟通不成问题。告知了他地址,便启程了。我心里估算,十点半钟左右可到,洗洗睡,还能有六七个小时休息时间。跟团旅游,基本要早出晚归,抓紧时间保证休息很重要。</p><p> 焉知事与人违,这两个小时的车程足足开了三个半小时。</p><p> 从法拉盛开出去没多远就遇上堵车。想到我们来的时候就堵,没想到回去还堵,这纽约的堵车也够厉害的。司机是老纽约了,说绕到另一条路去看看。便拐弯,但到了另一条路,同样堵,而且堵得严严实实,想再绕回去也没门了,于是只好跟着前面的车慢慢地蹭。</p><p> 想到在芝加哥,倒是从来没有遇到堵车的事情,两车相交,还客来客去地相让,多么优雅,多么gentle! 现在如此堵得慌,我看谁也不想让,车子一辆紧逼一辆,都想早点回家。于是感悟到,这精神文明还须有物质文明作基础。人都一样,这车一多一挤,就顾不上相让啦。</p><p> 司机一个劲儿地埋怨亏了,因为事先已讲好价,泰生抢先付了账。现在这么一堵,耽误了他多拉一笔生意了。</p><p> 我们也埋怨,本来算好回去后还可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现在这么一堵,耽误多少时间!</p><p> 好不容易过了曼哈顿,道路才开始畅通起来。司机加大油门,一路猛驶。</p><p> 美国的高速公路是严格限速的。公路两旁间隔不长距离就有一块限速标牌,好像记得是每小时55-60码,折合90公里左右。这时我们的车速估计超过100公里了。据说美国警察罚起来没商量,后来到洛杉矶听小彤讲,她一次因为超速被罚掉好几百美元。而且平时路上是见不到警察的,但你一旦违规,警察马上就会出现。</p><p> 可能因为天晚路黑,可能美国警察叔叔早已下班,反正司机一路狂飙无人阻拦。眼看就要到达我们的宾馆,却不能从高速公路上下去。绕了几个圈,看到宾馆建筑就在下面,却不知从哪儿下,真正叫做急煞人。</p><p> 我只好打电话问小梅。此时已经将近午夜12点了,小梅的手机响了,只听他睡意朦胧地问谁呀,我连忙打招呼说不好意思,说我们就在附近高速上,但找不到下匝道口。小梅问清了我们的方位,告知司机,如何如何。总算下了高速,回到宾馆。</p><p> </p>